㈠ NBA的技術統計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NBA是怎樣進行數據統計的?
作為一項起源於導彈追蹤系統的球員球場表現跟蹤系統,兩三年前,聯盟里只有一半左右的球隊在球館中安裝了SportVU(球員跟蹤系統)。但就在2013年9月,NBA以聯盟的身份與開發SportVU系統的公司簽訂了協議,由聯盟出錢,在所有NBA球館中安裝了這套高科技設備,這也使得NBA成為北美四大職業聯盟中第一個使用高級技術統計設備跟蹤整個賽季的職業聯賽。
很多球迷明白,傳統的技術統計某些時候可能具有一定的欺騙性,有一些在場上實際作用並不明顯的人,總會刷到相當漂亮的數據。傳統數據這樣的弊端,也導致越來越多高級數據統計的出現,比如PER(球員效率值)和Usage Rate(球權佔有率)等。但這樣的數據統計存在的問題是,它們的計算基礎仍是那些傳統數據統計,如果傳統數據統計本身存在瑕疵,那麼這些高級統計的實際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而這,正是SportVU系統所帶來的不同。
從北京時間2013年11月2日開始,NBA官網向球迷全面開放SportVU的數據統計結果。只要擁有互聯網,普通球迷也能享受曾經專家和球談們才能看到的高級統計。
NBA官網目前共提供9大類的統計,每大類下又會細分出多個統計,具體分類如下:
速度與距離(球員在場時的跑動距離與跑動速度)
總跑動距離、平均速度、場均跑動距離、每48分鍾跑動距離
觸球與控球(球員每場觸球次數,控球時長,以及控球後導致的得分、助攻和失誤)
場均觸球數、總觸球數、場均前場控球數、控球時長、籃下觸球數、肘位觸球數、場均得分、每次觸球得分、每半場觸球可得分數
傳球(球員傳球以及由傳球導致的得分,無論傳球是否直接導致助攻)
場均助攻、場均傳球次數、總助攻、場均傳球導致的罰球次數、場均二次助攻次數、場均助攻機會、球員助攻導致的場均得分、每48分鍾球員助攻導致的場均得分
防守影響力(除去傳統的蓋帽、搶斷外,注重統計防守人在籃下5英尺時,對手在距離防守人5英尺內的投籃命中率)
場均搶斷、場均蓋帽、總蓋帽、對手場均籃下命中數。對手場均籃下出手數、對手場均籃下命中率
籃板機會(球員周圍3.5英尺范圍內出現籃板時稱為籃板機會,與此相關的數據)
場均籃板、出現籃板機會時的籃板率、場均籃板機會、總籃板數、對抗下場均籃板數、非對抗下場均籃板數、對抗籃板所佔比例
突破(球員在20英尺外接球、至少突破到籃下10英尺內後由此導致的得分、助攻等數據)
突破命中率、總突破次數、突破得分、場均突破次數、場均突破得分、球員場均突破導致的球隊得分、每48分鍾球員突破得分
接球投籃(籃下10英尺外球員在接球後2秒內未經運球直接出手的相關數據,也就是衡量純投手和受助攻率的數據)
接球投籃總得分、接球投籃場均得分、場均接球投籃命中數、場均接球投籃出手數、場均接球投籃命中率、場均接球三分投籃命中數、場均接球三分投籃出手數、場均接球三分投籃命中率、場均接球投籃有效命中率
單打投籃(籃下10英尺外,球員經過至少1次運球後的出手數據)
場均單打投籃時長、單打投籃總得分、場均單打投籃得分、場均單打投籃命中數、場均單打投籃出手數、場均單打投籃命中率、場均單打三分命中數、場均單打三分出手數、場均單打三分命中率、場均單打投籃有效命中率
出手效率(各種出手形式的得分效率)
場均得分、場均突破得分、突破命中率、場均近距離(籃下12英尺內)得分、近距離命中率、場均接球投籃得分、接球投籃命中率、場均單打投籃得分、單打投籃命中率、有效命中率
㈡ 數據統計是什麼
處理各種數據。
㈢ 籃球比賽統計數據中的這些英文簡寫各代表什麼
英文簡寫 代表:
POS 場上位置
MIN 出場時間
DRPG 場均防守籃板
Pts 總得分
Rebs 總籃板
Ast 總助攻
Blk 總蓋帽
Stl 總搶斷
TO 總失誤
3P% 3分命中率
FT/ATT 罰球/出手
FT% 罰球命中率
Fouls 總犯規
Mins 總上場時間
REB:籃板數
AST 助攻數
BCK 蓋帽數
PPG 場均得分
RPG 場均籃板
TO 失誤數
APG 場均助攻
SPG 場均搶斷
BPG 場均封蓋
PRPG 場均進攻籃板
FG/ATT 命中/出手
FG% 投籃命中率
3P/ATT 3分命中/3分出手
㈣ 統計數據是什麼
數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