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一般是根據什麼數據耒確定人民幣貨幣的印刷發行數量
以下為轉載:
貨幣由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央行無商業職能,管調控貨幣M0、M1、M2
在現代經濟里,各個國家只有一個銀行可以印錢,那就是「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中央銀行把印出來的錢貸給各「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把錢貸給企業或者個人收取利息。中央銀行再從商業銀行回籠貨幣,燒掉一部分現鈔,又印一些新鈔,維持心目中理想的現鈔總數,即M0的數量。大部分貸款是用票據或者電子形勢大額走賬的,並沒有對應的現鈔,總數會大大高於M0的數量,就是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
M1,還多出了機構存款這樣的大頭。
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貨幣的國際兌換幣值,由該國的實際經濟容量以及中央銀行操縱M0、M1、M2決定。中央銀行對掙錢沒興趣,因為錢就是它印的,對它沒有意義,它的任務是讓國家經濟平穩運行,就是調控通貨膨脹、貨幣幣值之類的。一國經濟增長了,中央銀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數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國人卻仍然覺得你的貨幣與原來價值一樣。這種無代價多印多貸出來的,就是政府搞經濟的直接成果,相當於「鑄幣稅」,政府可以拿去干自己想乾的事。中國政府最近真的是發了,中央銀行印錢貸錢增長比GDP增長要快得多,卻仍然沒有通貨膨脹,人民幣還要升值。蔣介石沒有多少本錢發動內戰,就通過央行瘋狂印M0、搞M1之類的撈錢打仗,於是惡性通貨膨脹。
為了防止中央銀行亂印錢,一般要求印錢的時候政府有對應的金銀、合格票據、外匯、有價證券等等,作發行准備。不過這個很復雜,實際運行是個動態平衡,匯率、通貨膨脹的變化怎幺調控太專業了。經常有國家調不過來,就經濟危機了,其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該國的中央銀行失敗了,某些數據變得很壞,卻沒有辦法阻止。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不理這一套,全國就一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印錢也是它,貸款給個人或者單位也是它。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計劃經濟,印出鈔票來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算賬方便,不搞那麼復雜。改革了,這樣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理論上把人民銀行的商業職能接過來了,人民銀行專心干中央銀行的事。理論上四大行應該是獨立奔著利潤去的,實際上仍然聽命於中國政府,職能不清,亂得很,搞出壞賬一堆。最近才包裝得比較現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潤都可以象模象樣的算出來。所以我們知道,四大行會陸續上市,但是人民銀行卻不會上市(也沒法包裝),因為它是中央銀行,是政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