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組數據看中國減貧成就,中國減貧有哪些成果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國的經濟在穩步發展,人民的幸福感也在穩步提升。中國的脫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成就。
一、通過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政策,極大的提高了貧困地區人民的收入水平。
根據貧困地區的特點與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相關產業,既帶動了經濟發展,也提供了就業崗位。當地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較高的收入。
⑵ 人口普查的數據能看出中國的哪些問題以後又該怎麼走
一、我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孫租坦增長符合預期
相比於2010年13億3,972萬人,我國時隔10年增長了7,206萬人,當前我國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此次數據披露之前,外界有聲音唱衰我國的人口增長,認為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導致我國的總人口已經實現了下滑,且這種趨勢是不可扭轉的。而事實上此次數據披露之後,這些謠言已經不攻自破,我國當前的人口增長率是符合總體預期的,在可以預見的近十年時間里,我國的人口紅利將繼續存在,世界工廠的地位將會在長時間內繼續保持。
二、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如果說在此前我國是依靠人口紅利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當前我國則是依靠人才紅利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據相關數據則桐披露,目前我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已經達到了2億1,836萬人,相比2010年具有大幅度的上升,而文盲率也已經下降到了2.67%,因此可以說,當前我國的人口素質相比於十年前有了較為顯著的提升,而當前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國已經提到未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所要依靠的不單單只是人口紅利,它更需要的是人才紅利,而在當前我國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才紅利定能繼續支撐中國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繼續推行
據數據披露,當前我國型櫻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經達到9億199萬人,占我國的總人口數中的63.89%。當前我國的城鎮人口遠高於農村人口,這說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政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功效,在未來需要繼續建設農村,以防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⑶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資源約束的數據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費總量有所下降的中國,從2003年開始不得不應對突然而至的能源供應緊張。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不同程度的限電。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仍然緊張,限電仍然伴隨全年。
國內礦產資源已無法支撐飛速發展的經濟。鐵礦石進口量增長了3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引起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揚。國內電解鋁生產所需原料50%以上依賴進口,由於國際氧化鋁價格受中國需求拉動上漲,單純依靠進口原料的電解鋁生產企業開始虧損。
這兩個在2003年出現的看似突然的經濟現象,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瓶頸。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弱化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研究資源約束與環境承載力問題,找到擺脫環境、能源約束的有效途徑,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未來「十一五」期間中國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數據預測
在未來的「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任務仍然艱巨,在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仍然要面臨嚴峻的重大挑戰。
專欄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首要挑戰
(一)人口: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
中國基數龐大的人口總量還將持續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首次低於10‰,但由於基數過於龐大,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仍在1200萬左右。據國家統計局按中方案(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9)預測,2005年全國總人口為13.20億人,2015年為14.08億人,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2033年全國總人口達到人口高峰值14.8億,而後將開始不斷下降。龐大的人口總量壓力在21世紀上半葉仍將長期持續存在。
進入21世紀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稱為最突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按國際通用標准,65歲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將達到8900萬人,2005年達到1億人,2015年達到1.3億人,2040年達到2.9億人。2000年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2015年將達到9.35%,2040年將達到總人口的1/5。若按中國實際老年撫養人口即男60、女55歲以上人口,1995年為1.58億人,2005年約2億人,2015年達到2.65億人,2040年4.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30%。如何為數億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的老年社會保障,保證已退休人員養老金支付和即將進入退休隊伍人員的新增養老金支付,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長期任務之一,其挑戰性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專欄24 中國資源消耗結構及資源代價比較
(二)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資源大國之一,但是主要農業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大大低於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十分低下,只有水電和煤炭資源比重較高,具有一定的優勢。進入「十五」以來,我國人口仍持續增長,人均主要資源佔有量進一步下降。我國人均收入從低水平向中等水平邁進,各類人均資源消費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擴張,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工業化和城市化將明顯加速進行,經歷資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過程。而目前資源利用又不夠合理,浪費和破壞現象嚴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保護的力度不夠,直接加劇了資源的供需矛盾。
水問題將成為未來的「十一五」時期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的資源瓶頸,突出表現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澇災害三大問題。我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區和城市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目前全國年總缺水量為36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但是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農業綜合用水效率僅為0.3-0.4。水環境惡化,水體污染嚴重,地下水超采嚴重並引發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水環境的不斷破壞嚴重威脅了人民生命健康,水體水質的惡化也加劇了缺水危機。旱澇災害嚴重,經濟損失巨大,1998年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7億元,占當年GDP的3.8%。
耕地面積繼續減少,糧食生產壓力將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降至1.5畝,2005年人均耕地將降為1.45畝,如果不考慮進口,按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計算,則需要生產糧食5400億公斤,比「九五」期間的最高產量還高出400億公斤。
專欄25 中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煤炭等低質能源生產大量過剩,許多煤礦城市已進入衰退期,但是那時開發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經濟成本,如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油、氣、熱力等潔凈、高效、優質能源嚴重不足,且需求量將大幅度增長,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0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指出,我國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首次降至4840萬噸。公報說,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另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數據,中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
(三)環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成為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劇;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達到367萬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約占國土面積的38%,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斷擴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相當於14個廣東省的面積,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面積。
專欄26 環保總局曝光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並且每年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乾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過牧的濫墾亂挖,使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的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
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
數據顯示,以往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有兩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第一是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費為例,1995年美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比重的4.9%,商業能源消費量佔世界總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費量為7.9噸石油當量,相當於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環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世界總量的24%,人均排放量為20.8噸,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產國,每年生產2.75億噸有毒垃圾。第三是對生活水平的高消費。目前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1.9輛汽車,1992年美國人均食品消費支出高達4273美元,人均糧食消費量達到1000公斤,食物消費是一種過度食物消費類型。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費構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的西方工業化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徵。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趕超發達國家,中國只能是愈追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愈大。中國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本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建立一個低度消耗資源的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和人口承載力。
2004年以來,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全面推進節約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以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用3年左右時間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此背景下,地方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十一五」規劃中以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契機,破解地區發展難題。
三、未來「十一五」期間所面臨的有利條件
展望未來幾年的發展情況,在應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極其難得的生態環境建設、補償生態赤字的歷史性機遇,各地在「十一五」計劃編制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
(一)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大規模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幅度壓縮高能耗、多污染傳統產業的有利時機。
當前不僅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且經濟傳統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傳統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產品佔世界總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國水泥產量已佔世界總量的33.9%,相當於美國水泥產量的5.4倍,煤產量佔世界總量的28.8%,鋼產量佔15.5%,已出現大量過剩。而從近幾年來看,能源消費量出現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萬噸標准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萬噸,減少12.2%,其中煤炭減少21.1%;二是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原煤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由75.3%下降為68.2%。而高附加價值、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相當多的企業技術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日益萎縮、長期虧損嚴重,又不能退出生產領域,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大量缺乏資金、缺乏人才,又不能進入壟斷性行業,受到多種發展的人為限制;大量非熟練或低技能的勞動力日益過剩,需要下崗分流,同時又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熟練的勞動者。因而必須對國民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大力調整傳統產業,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大量工業污染的根本性舉措之一。
專欄27 中國能源消耗浪費嚴重 節能壓力加大
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字,「十五」初期全國大於25度陡坡耕地9100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長江、黃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邊,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僅貴州、四川、重慶就有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陝西省陝北丘陵溝壑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達8億噸,加劇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災隱患。過去迫於糧食自給壓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藉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規模實現「一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還草還湖。2000年新開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還林(草)河生態建設及種苗工程,計劃退耕515萬畝,人工種林種草648萬畝。
(二)全球化是中國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歷史性機遇。
我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於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由於實行出口導向戰略,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呈上升趨勢,1994年為3.56,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但是在進口方面一直實行保護主義政策,自我限制農業密集型產品、礦產密集型產品進口,其顯示比較比較系數不足1.0,沒有充分發揮利用資源密集和資本密集比較優勢,而資源匱乏的日本卻有效地利用了進口比較優勢,農業密集型產品和礦產密集型產品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分別為1.95和2.03。1994年日本和美國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2%和4.7%;日本農業密集產品進口量佔世界總量的12.64%,成為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美國為9.594%;美國礦產密集產品進口佔世界總量的16.27%,成為世界第一大礦產品進口國,日本為第二大礦產品進口國,佔世界總量比重為13.13%;而中國農業密集產品進口佔世界總量的2.377%,礦產密集產品進口僅佔世界總量的1.571%。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農業和礦產資源的比重大大低於美國和日本,也遠低於中國佔世界人口比重。當中國總人口規模由12億增長到2020年的15億以上,GDP總量增長4-5倍,貿易總量增長10多倍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像8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供給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並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供養和滿足10多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特別是食物需求和資源消耗需求。這就決定我們必須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
(三)技術力量在不斷增強,技術進步加速將導致我國物耗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技術迅速向全世界擴張的時代,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中國可以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正如直接採用數字無繩電話系統,跳過傳統的有線插入系統,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跳過污染密集型技術,從一開始就可以採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術,沒有必要重走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的老路。
在過去50年中國的能源與污染強度(指單位產值能耗和排污量)經歷了迅速增長階段,之後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動與技術進步的作用。由於技術進步的的影響,我國農業化肥、農葯和礦產品的消耗強度在下降,並且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單位產值能耗在下降,單位GDP污染排放強度在下降。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達到最高峰之後,二十多年來持續減少,1998年的消耗強度僅相當於1977年的1/3,已經低於1953年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但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低收入國家,以1995年單位能源產出GDP來衡量,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相當於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的1/4,日本的1/9,這說明,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餘地。今後國家將繼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過剩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將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能源密集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今後我國單位能源強度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總污染排放增長率將進一步減緩,逐漸擺脫傳統的能源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結構,有可能尋求一條「清潔生產」的發展途徑。
⑷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各多少年
1、夏朝:共計:471年。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開國者大禹
2、商朝:共計:438年。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開國者湯
3、周朝:共計:867年。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開國者姬發
4、滑拆含秦朝:共計:16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開國者嬴政
5、西楚:共計:5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開國者項羽
6、西漢:共計: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開國者劉邦
7、新朝:共計:16年。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10月6日。開國者王莽
8、玄漢:共計:3年。公元23-25年。開國者更始帝劉玄
9、東漢:共計:196年。公元25-220年。開國者劉秀
10、三國:共計:61年。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御鏈。
11、晉朝:共計:156年。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開國者司馬炎
12、南北朝:共計:170年。公元420-589年。
13、隋朝:共計:38年。公元581-公元618年。開國皇帝楊堅
14、唐朝:共計:290年。公元618-907年。開國皇帝李淵
15、五代:共計:54年。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16、十國:共計:89年。公元891-979年。
17、宋朝:共計:320年。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開國皇帝趙匡胤
18、元朝:共計:98年。公元1271年-1368年。開國皇帝忽必烈
19、明朝:共計:277年。公元1368-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
20、清朝:共計:268年。公元1644-1912年。開國皇帝信笑皇太極
⑸ 中國經濟15個月持續復甦,中國經濟究竟經歷了什麼
今年年初1月,2020年中國經濟年報正式出爐。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可以說,這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在疫情頻發的年代,中國還能保持經濟復甦長達15個月之久,這對於國家民眾對經濟的信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預示著我國抗風險能力的大大增強。
⑹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人口形勢是什麼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人口形勢是低速增長態勢。第七次轎租塌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多項最新人口閉圓數據透露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未來中國人口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第型派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過去10年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下降0.04%。數據表明,我國人口在過去10年繼續保持低速增長,人口規模仍然並將在未來一段時期處於增長通道。此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中國人口總體來說仍然呈現穩定而低速地增長。
⑺ 從8組數字看1-2月中國經濟,這數據中體現出了什麼
這組數據表示槐核我們的經濟活力非常強,我們的經濟發展也會越來越穩健。
在進入2022年之後,我們給全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了5.5%。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更加看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因為很多城市出現了新冠疫情的反彈情況,有些人會擔心新冠疫情影響到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事實上:新冠疫情確實會導致消費需求萎靡,只要我們有效防控新冠疫情,我們的經濟發展會趨於穩定。
一、我們的一二月經濟數據已經出爐。
在進入3月份以後,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2022年一二月份的經濟數據。總的來說,我們的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進一步加強,各行各業的經濟正在逐漸恢復,有些行業甚至已經爆發出了強勁的經濟活力。我們的出口情況變得越來越穩定,投資情況和消費情況再進一步增長。
⑻ 2021中國經濟數據你看懂了嗎看出了哪些信息
以美元計算,2019年中國GDP為14.3萬億,2020年為14.7萬億。由於今年美元釋放導致匯率下降,2021年中國GDP為17.7萬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0%,超過3萬億美元——也就是差不多一個印度或者半個日本的GDP。中國的GDP佔全球GDP的18%以上,日本、德國和印度遠遠落在後面。按照這個數字,中國人均GDP超過1.25萬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正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高於中國的大概不到13億人,全球近50億人的人均GDP落後於中國。
⑼ 2021年,我國數據產量位居世界第二!該數據體現出了什麼
2021年,我國數據產量位居世界第二!該數據體現出的有:
2021 年全年,我國數據產臘姿量達到 6.6ZB,同比增加 29.4%,佔全球數據總產量(67ZB)的 9.9%,僅次於美國(16ZB),位列全球第二;這個真的是非常棒,非常好看的一組數據,這組數據也體現出了非常多的信息,以下值得大家注意吧!
⑽ 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的人口都有哪些變化
世界上有七十多億人口、而旦悄我國獨佔五分之一、這些年來因為人口的優勢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飛速加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人口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大、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都有很多的老齡人口、但是人口的數量還是保持低速增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