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7年4月1日,最早建立自貿區是哪個
最早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3年成立,兩年後又成立了三大試驗區,2017年又先後成立7個。相對較早的便是上海、福建、廣東、天津。
1、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2013年9月29日成立,包括外高橋保稅區等七大區域。成立以來,投資企業累計2.2萬多家、新設企業近1.4萬家,存款余額48.9億元人民幣。總面積120.72平方公里。
2、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實驗區,2015年4月20日成立,包括福州片區,廈門片區,平潭片區,三大區域。總面積118.04平方公里。
3、中國(天津)自由貿易實驗區,2015年4月20日成立,涵蓋天津港片區、天津機場片區、以及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總面積119.9平方公里。
4、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衫衡坦實驗區,2015年4月20日成立,涵蓋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三大區域。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
5、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遼寧)攔岩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7個自貿區。
6、2018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7、2019年8月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或桐區、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
應答時間:2021-10-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❷ 在哪裡能查到上海自貿區的經濟數據
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隨便設置自貿區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不是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比擬的,想成為自貿區至少要是一個地方的經濟中心,像天津、重慶、廣州、深圳都有這種條件,不過也要看國家政策。
❸ 南沙自貿區喊了十年了,一直沒有什麼成效,這個自貿區是真的嗎
南沙自貿區是2015年正式掛冊答牌的,並沒有喊了十年。南沙可能在大多數廣州人的眼裡都是一個比較遠離市中心,比較」偏「的地方。但南沙並不是一事無成的,可能大多數人沒有太多去關心他,但南沙一直卯足了勁偷偷在成長,給您介紹一下南沙的前世今生。
2002年霍英東開始發展南沙
2012年南沙被規劃成為廣州南沙新區,(從 1992 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到 2017 年 4 月雄安新區的成立,目前全國 共有 19 個國家級新區)
2015 年 3 月 24 日,南沙正式州尺慧掛牌自貿試驗區(免進口關稅)
2016 年 8 月,廣州市委第十屆九次全會確立南沙為廣州城市副中心(1100億的GDP,天河是3800,黃埔是3000)
2017年「兩會」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
那麼,在這三年裡,南沙作為自貿區,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呢?可以給您看一看。
一、近四年,南沙GDP增速蟬聯全市第一
根據南沙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南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1.89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連續四年排名全市第一,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發展。
二、新企業倍增,是掛牌前的5.1倍
截至2018年3月底,南沙自貿區市場主體總數突破了9.2萬戶(其中企業5.9萬戶,個體工商戶3.3萬戶),較掛牌前翻了2.7倍。
這三年期間,南沙自貿區新增企業50318家,是掛牌前的5.1倍;新增企業注冊資本總額9642.7億元人民幣,是掛牌前的6.4倍。
目前困大,南沙已經落戶99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03家總部型企業,吸引了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化集團、中遠海運、微軟、亞信、海爾、京東、唯品會等龍頭企業進駐。
(圖為南沙明珠灣起步區航拍圖)
三、基建有序推進,發展勢頭最猛
今年,南沙計劃投入2732億元推進121項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將投資41億元,推進159項教育、醫療、
❹ 麻煩各位我現在需要一個和上海自貿區相關的數據表格!!!很急!!這次真的在線等!!!
我就想問問你找到了沒有
我也在找啊!!!
❺ 2020我國已有幾個自貿區
截止鍵圓手到2020年11月10日,中國已經分多批次批准了21個自貿試驗區,已經初步形成了「1+3+7+1+6」的基本格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的開放態勢,推動形成了我國新一輪全面開放格局。
2020年,全國稿嫌的自貿試驗區數量擴至21個,包括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海南、山東、江蘇、河北、雲南腔配、廣西、黑龍江、北京、湖南、安徽。
(5)哪裡看自貿區數據擴展閱讀: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2018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商務部數據顯示。
019年1至6月,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實現高速增長,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0.1%。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 。
❻ 自貿區擴容增至21個 專家:未來還會增加
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大家庭再次擴容,迎來3名新成員。
9月2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北京、湖南、安徽三省市設立自貿區。與此同時,國務院還發布了《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擴容,距離去年8月26日公布新增6個自貿衡沒區,時隔不過逾一年。至此,我國已先後產生六批共21個自貿區,分布在全國21個省份,實現沿海省份自貿區全覆蓋,形成了東西南北中皆有,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新格局。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繼續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自貿區需與全球開放趨勢相適應,與全球國際經貿規則相對接,在國際經貿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次我們進行自貿區的進一步擴容,其目的就是要通過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改革 探索 ,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加快形成發展的新格局。」9月21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衫攔褲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錶王受文表示。
進一步向中西部拓展
與此前的自貿區定位一致,新自貿區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並被賦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深入開展差別化 探索 ,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
同時,自貿區要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大開放力度,開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服務於我國對外開放總體布局。
早在9月4日,中央就已經宣布,支持北京設立以 科技 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自貿區。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北京、湖南、安徽自貿區的實施范圍,以及浙江自貿區擴區范圍均為119餘平方公里,並均涵蓋三個片區。與其他自貿區不同的是,北京自貿區的三大片區並未指定具體位置。
此次自貿區再擴容,為何挑中北京、湖南、安徽和浙江4省市?
據王受文透露,這4個省市外向型經濟基礎相對比較好,增長也比較快。去年,這4個省市加在一起利用外資佔全國的21.4%,進出口額佔全國的21.7%。「在這4個地方新設或者擴區,可利用這4個省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比較良好的特點,進一步釋放巨大的潛力和發展動能,有助於 探索 在新形勢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性經濟體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區域發展的布局來看,沿海地區自貿區已經相對成熟,需要將自貿區進一步向中西部拓展。而且內陸地區開放的條件已經具備。」劉恩專分析認為,在新的發展戰略之下,凸顯北京在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業開放中的地位,作用巨大,符合國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戰略。而湖南不僅是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在中非合作中起到很好的先行示範,同時又與大灣區發展密切相連,「可以成為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區域發展的自由貿易通道」。
至於安徽,在現有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及在空港經濟示範區發展等特殊開放區域中,安徽的發展形態多樣,實踐得較為成功,在促進長三角發展中不可或缺,同時對促進中西部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外,浙江自貿區多次提出要實現「一區多片」的擴區思路,這也符合浙江的實際,因為浙江無論是在自身發展還是區域發展中,地位都越來越重要。
北京自貿區肩負特殊使命
對或簡此次新增的3個自貿區,相關方案均圍繞服務貿易、先進製造業、 科技 創新和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業態,提出了特色鮮明的差別化試點任務,預期打造各具特色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從國內區域發展布局來看,新自貿區都有其獨特的戰略地位。」劉恩專說道。
其中,北京自貿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科技 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著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
在劉恩專看來,北京自貿區使命較為特殊,「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定位是最大亮點。「北京數字經濟基礎好, 科技 產業基礎好,把這兩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交給北京自貿區,是合適的。」
目前,中國對外開放存在不平衡現象,服務業開放受較多限制,開放空間仍然較大。先期金融業的基礎性開放都在上海充分釋放,面對新的形勢,北京作為國家銀行業中心,「在中國金融業的開放上先行先試,責無旁貸。」劉恩專說。
具體而言,北京自貿區涵蓋的三個片區分別為: 科技 創新片區,31.85平方公里;國際商務服務片區,48.34平方公里(含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5.466平方公里);高端產業片區,39.49平方公里。
方案明確,在功能劃分上, 科技 創新片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 健康 、 科技 服務等產業,打造數字經濟試驗區、全球創業投資中心、 科技 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
國際商務服務片區重點發展數字貿易、文化貿易、商務會展、醫療 健康 、國際寄遞物流、跨境金融等產業,打造臨空經濟創新引領示範區。
高端產業片區重點發展商務服務、國際金融、文化創意、生物技術和大 健康 等產業,建設 科技 成果轉換承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國際高端功能機構集聚區。
在政策措施上,北京自貿區將支持設立重點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的民營銀行, 探索 賦予中關村科創企業更多跨境金融選擇權;支持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設立金融 科技 中心,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和數字金融體系。
雖然北京自貿區的三大片區尚未指定具體位置,但外界已經猜測紛紛。目前中關村軟體園一帶、朝陽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及大興機場等地呼聲較高。
尚餘10地無自貿區
隨著3個新自貿區的新增,中國自貿區發展邁入新階段。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從此,聳立於浦東外高橋保稅區醒目的「海鷗門」插上翅膀,帶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一步步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2015年4月,廣東、天津和福建第二批3個自貿區掛牌成立;2017年4月1日,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第三批7個自貿區正式掛牌;2018年10月16日,海南自貿區落地;2019年8月26日,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等6省區設立自貿區。
對於此前18個自貿區的發展成績,王受文如此評價:從少到多、從無到有,大膽試、大膽闖,形成了多領域復合型綜合改革開放態勢,為我們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七年多來,自貿區一共貢獻了260項全國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王受文表示。
而作為對外開放高地,自貿區今年以來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18個自貿區進出口總額達2.2萬億元,佔全國的15.6%;實際利用外資807.8億元,佔全國的17.1%。
隨著北京、湖南、安徽三省市新自貿區的落地,我國自貿區的版圖從前期的「1+3+7+1+6」,進一步擴容為「1+3+7+1+6+3」,呈現出「雁陣引領、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至此,中國已擁有21個自貿區。目前還沒有自貿區的省、自治區只剩下10個,分別是江西、貴州、山西、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吉林。
面對外界有關「自貿區數量多了,效果會不會減弱」的質疑,孫元欣坦言這種觀點不可取:「自貿區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而不是政策優惠窪地,參與創新主體越多,效果越大。」
劉恩專則認為,自貿區的逐步擴容,與我國開放戰略和區域發展布局密切相關,此後,國家還會根據各省市的自身條件逐漸增加自貿區數量。「目前這種增加節奏安排,還是比較客觀的,未來還會有新的自貿區。只要看一下目前海關總署設立的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分布,就能知道我國未來自貿區可能的區域分布點。」
❼ 中國自貿區有幾個
中國有21個自貿區。
1.9月2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北京、湖南、安徽三省市設立自貿區。與此同時,國務院還發布了《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至此,中國的自貿區數量增至21個。
2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擴槐游容後,「胡煥庸線」(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雹岩一線)以東地區僅有江西、貴州、山西、吉林四省未設自貿區,我國自貿區建設已經基本形成由沿海到內陸,由「點」到東部「一條線」再到中西部全面推進的階段。
3.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這4個省市外向型經濟基礎相對比較好,增長也比較快。去年,這4個省市加在一起利用外資佔全國的21.4%,進出口額佔全國的21.7%。
4.與其他自貿區不同的是,北京自貿區的三大片區並未指定具體位置,而是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涵蓋科技創新片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和高端產業片區三大片區。
5.早在9月4日,中央就已經宣布,支持北京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自貿區。
6.9月5日,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在服務貿易開放發展新趨勢高峰論壇上表示,北京將聚焦發展前沿,以數字貿易和科技創新為主要方向,加快服務貿易轉型升級,推動數字貿易試驗區、大數據交易所和數據跨境流動監管三項建設,促進數據建設有序流動。
7.9月6日,北京市副市長殷勇在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透露,要深入開展金融科技監管沙箱試點,利用冬奧會等場景,在數字貨幣等前沿領域先行先試,力爭取得引領性突破。
7.9月鉛肆銷7日,北京發布《北京市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年)》《北京市關於打造數字貿易試驗區的實施方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設立工作實施方案》。所以我國新增自貿區至21個,對我國經濟開放會帶來有利的影響。
❽ 營業執照怎麼看是否為自貿區
1、首先找到營業執照的所在地。
3、其次在拿帶找和納到最下面的小喚敏沒字。
3、最後在看寫著自貿區即為是。
❾ 8年設立的21個自貿區分布圖!西部哪些省份會新晉
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至此,中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由此前的18個增加至21個。
21個省、市、自治區所開設的自貿區,范圍輻射至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實現了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全覆蓋。
在主要臘散喚任務和措施方面,除了有共性的政府職能轉變、投資便利化、 貿易自由化等制度創新和目標外,各自貿區基於獨特地理優勢和產業特點,擁有各具特色和側重的戰略定位。
其中,北京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定位尤為特別。絕大多數的自貿區做的是傳統的貨物貿易,而北京則聚焦在了服務貿易方面。這傳達出怎樣的信號?
專家:北京的經濟地位將加強
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柯銳說,長期以來,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中,經濟功能是被淡化的。但隨著今年以來,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擴內需成為重要引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將起到更大支撐作用。
然而,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服務貿易在我國卻是一塊短板。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2015年,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50%,2018年達到52.2%,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雖然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但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高達15024.9億元。從規模來看,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僅為7850億美元,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到20%,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北京發展服務業則有極大優勢。2015年,北京已成為全國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目前,北京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3.5%,高於全國近30個百分點;數字經濟佔全市GDP比重超過50%;服務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速超過15%。
柯銳認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落後於我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格局不匹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外開放的關鍵,是提升服務貿易。「未來在我國經濟版圖中,北京的『經濟』引領和示範功能將進一步提升。」
此外,北京自貿區還推出支持「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設立金融 科技 中心」「研究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鼓勵京津冀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抱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任務措施。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這些一連串「拗口」的名詞背後,是北京經濟地位的再次加強。
西部省份或將出現更多自貿區
此次擴容後,我國自貿區已經實現了沿海省份全覆蓋,中部六省也僅剩山西和江西尚未加入自貿區行列。未來,我國或有更多中西部省份加入,這也是順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增設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掘滲」的要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世界經濟處副研究員梅冠群對中國網 財經 表示,過去輪凱我國是沿海開放、沿江開放,現在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西部慢慢變為開放的前沿。「想要建設這種開放的前沿,就需要制度創新,因此西部地區需要自貿區。」
事實上,西部省份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部署自貿區建設。6月22日,內蒙古發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打造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提出申報內蒙古自貿區;7月23日,甘肅蘭州舉辦自貿試驗區政策培訓班及先行先試政策梳理座談會,省政府重點介紹了甘肅省申建自貿試驗區工作進展情況、解讀了申建甘肅自貿區總體方案及其梳理出的216項具體任務和保障措施等;9月7日,青海省商務廳與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辦公室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加快青海省自貿區的建設。
那麼,未來西部哪些省份有望新設自貿區?
梅冠群分析,自貿區的設立主要是「以點帶面」,為了讓自貿區的輻射范圍更大,各省在申報方案時既要突出自身特色,又要突出建設自貿區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的作用。
去年,在山東、江蘇等六省設立自貿區時,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所副所長、研究員白明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也曾「寄語」未獲批自貿區的地區。他說,在打好基礎爭取申報的同時,這些地區也要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不能單純依靠自貿區這一個政策紅利。
❿ 中國出口貿易佔全球貿易量的比重,這樣的數據應該到哪裡去查
我國進出口總額佔世界比重已超過8%
--------------------------------------------------------------------------------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報告之九,用翔實的數據描述了我國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徘徊。1950年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年均增長9.9%。1978年以後,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年均增長18.1%。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2-2008年,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後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順差大幅增加。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我國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1950年,我國出口總值在全球排名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後排名直線上升,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建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級產品,而進口主要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直到70年代,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在50%以上。改革開放後,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逐步達到了90%以上,從根本上扭轉了大量出口初級產品來換取工業品進口的被動局面。
改革開放促使對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斷擴大,進口與出口相應增長。整個80年代,工業製成品出口與進口所佔比重都有大幅提高。90年代,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的主力商品。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產品構成進一步發生變化,以IT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高速增長。
貿易方式不斷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同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政府間簽訂協定、進行記帳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同少數西方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現匯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後,在大力開展一般貿易的基礎上,我國採用了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在各種新型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發展最為突出。1981年加工貿易只佔我國進出口總值的6%,一般貿易佔93.5%。2008年,加工貿易佔到41.1%,成為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貿易夥伴多元化
建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8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貿易夥伴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08年,我國前十位貿易夥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台灣、德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雙邊貿易額合計占進出口總值的78.4%。
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自2003年以來,我國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迄今,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涵蓋2008年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秘魯等的自貿區談判在積極推進之中。
報告指出,我國雖已成為貿易大國,但距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還沒根本扭轉;脆弱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無力繼續支撐大規模出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