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年輕人猝死事件頻發,全球每分鍾近1.5人「過勞死」
年輕人猝死事件頻發,全球每分鍾近1.5人「過勞死」
年輕人猝死事件頻發,全球每分鍾近1.5人「過勞死」,僅一年中,全球有74.5萬人死於長時間工作。平均每分鍾,就有近1.5個人,年輕人猝死事件頻發,全球每分鍾近1.5人「過勞死」。
又一家互聯網大廠傳出有員工猝死的消息。而這一次,是曾經被網友調侃,「位元組和心臟,只能有一個跳動」的位元組跳動。
28歲員工猝死
「位元組又猝死一位,妻子懷孕兩個月,慘……」2月22日深夜,網友在脈脈上爆料,位元組跳動有員工猝死,隨即引發熱議。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細節披露出來。
有網友表示事情發生在公司的健身房,並看到在做心臟復甦按壓。
之後,網傳該員工的妻子在社交平台上發聲,出事的員工是位元組跳動視頻架構部門的圖像演算法工程師,入職位元組跳動快四年了,今年只有28歲。
最關鍵的是,平常加班很多。
而現在,這位已經懷孕兩個月的妻子,除了要面臨失去丈夫的悲痛,還要面對每月21000元的房貸。
傳猝死員工的妻子發聲
2月23日早上8點,位元組跳動在內網對此事進行辟謠,稱因為事發突然,外界信息存在很多誤解,目前該員工仍在搶救中。不過,說是正在搶救中,但據網傳的妻子發聲來看,目前已處於腦死亡的狀態,搶救過來的可能性很低。下午,位元組跳動在內網發文稱,2月23日13時43分,從醫院獲知,在搶救41個小時後,吳同學不幸離世。
在截圖上,位元組跳動表示已承擔全部醫治費用,全力提供後勤支持。公司還將向吳同學家屬提供撫恤和關懷,協助處理好相關事宜,盡力幫助其家人渡渡過關。
互聯網大廠加班是常態
在傳出位元組跳動有員工猝死的消息之後,另一位位元組跳動的工程師站出來,講述了自己對抗加班文化的故事。
在這段發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至少在死者這個部門,加班是常態。
領導會要求每天晚上9點半以後在下班,不服從就會有小鞋等著給你穿。不由得讓我想起去年六月,網傳位元組跳動有個一夜成名的實習生。只是因為在十二點前睡覺,沒能及時回復消息、處理工作,第二天整個部門的人都知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位元組跳動,加班的現象早已經成為了常態。其實不止止是節跳動,可以說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存在同樣的現象。
B站審核員春節加班猝死的新聞,僅僅只過去了半個月,而B站的這位,年僅25歲。
半個月後,位元組跳動又猝死一位,年僅28歲。不由得讓我們想起前段時間,騰訊應屆生因加班在大群內怒懟管理層,最後憤而離職。
「沒有惡意,就是想單純問問領導們,內測延期一天,企業微信是不是馬上就會倒閉?官網延遲一天上線,客戶是不是馬上跑到釘釘飛書那去?是不是非得讓開發人員加這20多小時的班,才能讓這個版本滿你們的意?你們做任務排期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考慮過手下人的死活?」
這是對公司管理層的靈魂質問,互聯網行業的野蠻擴張,是否就是用無數打工人的加班和健康換來的?在互聯網行業高速擴張,「996福報」就開始盛行;但如今整個行業進入收縮期,加班文化卻愈演愈烈。
互聯網行業進入收縮期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位元組跳動進行了多次裁員。
從教育業務開始,之後是游戲,然後是本地生活,最近的則是位元組整個戰投部門被裁員優化。當初為了保持增長,位元組通過內部研發、投資的方式將其版圖一步步擴張到了醫療、教育、企業服務、社交、消費、房地產等各個領域。但這種抽獎式的打法,並沒有收獲到想像中的效果。教育、游戲業務紛紛折戟,房地產生意也頻頻受挫。除此之外,就在今天下午,位元組跳動徹底剝離了證券業務。
副業沒干好,核心業務也開始停止增長。去年11月18日,位元組跳動商業化產品部召開全員大會,會上正式確認,其國內廣告收入過去半年停止增長。而廣告收入作為位元組跳動的主要收入,其傷害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據證券時報報道,來自抖音的收入已經停止增長,而另一核心產品今日頭條甚至處於虧損邊緣。十年間,一路高歌猛進的字的位元組,如今跳不動了。
哦不對,步履艱難的,其實是整個互聯網行業。
之前同樣傳出員工猝死事件的嗶哩嗶哩,截至2月23日收盤,其股價為248港元,總市值963.54億元。在去年6月底,嗶哩嗶哩的股價還高達1052港元。短短7個多月時間,暴跌76%,市值蒸發超3000億港元。
從財報上來看,B站單第三季度就虧損26.86億元,成為2021年最虧錢的錢頻流媒體。從去年Q3財報來看,騰訊、阿里、網路等互聯網企業都出現了增速放緩的現象。風光的互聯網企業都一改之前的高調作風,更多在「塑造」不賺錢或者虧損的形象。2021年4月,阿里被罰182.28億,然而這只是開始,後續花唄、借唄展開品牌隔離工作,相互寶被關停。
2021年12月23日,騰訊控股突然宣布以派息的方式減持京東集團,牽手十年終於分手。
換句話說,互聯網企業也高調不起來了。而此時,當大廠在各方面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以前野蠻擴張搶來的利益時,內部員工的體會也會更明顯。為了大廠的下一個增長點,留不下來的人直接被裁,能留下的人瘋狂加班。但對於只想多賺一點碎銀而過度加班的打工人來說,誰也不知道,哪一次加班,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位元組跳動猝死員工」確認離世!
據界面新聞報道,2月23日,針對網傳位元組跳動吳姓員工猝死一事,位元組跳動內網發布公告稱,經過41小時的搶救後,該員工於13時43分不幸離世。
位元組跳動表示,「 公司已承擔全部醫治費用,全力提供後勤支持。公司還將向吳同學家屬提供撫恤和關懷,協助處理好相關事宜,盡力幫助其家人渡過難關。」
位元組跳動此前表示仍在全力搶救
2月22日晚間9點,該員工(吳偉)太太在其業主微信群發聲求助,稱「我的老公於位元組跳動猝死身亡,年僅28歲,我自己也是28歲,目前懷有2個月的身孕。目前我們房貸每月21000有餘,按揭30年,愛人的突然離世致使我無力承擔房貸,請問各位友人我該如何辦,是否可以退房退款。」
2月23日,位元組跳動內網針對網傳「位元組28歲員工猝死」一事發文回應,稱該同學21日在健身房運動時舉止異常,由教練撥打120叫來急救人員到場救治後送上救護車,截至2月23日0時30分,該同學情況危重,仍在醫院搶救中。
在位元組跳動的說明中,2月21日18時,吳同學前往中衛通健身房運動。18時56分,吳同學在運動約1小時後出現頭暈現象,進入茶水間休息。健身房教練發現舉止異常,上前詢問。吳同學自述可能是低血糖,教練隨即為他倒了一杯糖水,並通知行政前台啟動 SOS值班號。
19時09分,保安經理取得血壓計到場支持,為吳同學測量血壓後,建議聯系同事陪同就醫。在此期間,吳同學出現嘔吐現象。19時18分,教練撥打了120電話。同期,保安經理與在場另一位安保對吳同學實施CPR急救(兩人均持有急救證書)。
19時30分許,120急救人員到場救治,後將吳同學送上救護車。
95後建築設計師或因加班過度猝死
據紅星新聞報道,今年2月16日,上海尤安巨作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尤安設計(78.590, 0.19, 0.24%))1996年出生的設計師趙磊被曝或因加班過度在出租屋內猝死,引發關注。
2月16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布《尤安設計員工曝同事疑似被累死》一文,引起熱議。文章顯示,1996年出生的年輕設計師趙磊被爆或因加班過度在出租屋內猝死。文章還稱,逝者過年前一直干投標到1月27日,還被扣了年終獎,過完年回來還繼續加班。
隨後,尤安設計向媒體三連否認:非工作時間、非工作地點、非工作原因。對於死因,尤安設計董秘表示正在等待法醫鑒定。關於是否會對死者家屬進行賠償,尤安設計表示賠償應該還談不上,一切還要等法醫鑒定結果再做決定。2月21日,逝者親友告訴紅星新聞,逝者親屬已經趕往上海,目前公司還在和親屬商談。
天眼查顯示,上海尤安巨作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上海尤安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子公司。後者是一家工程咨詢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磊,員工人數1286人,於2021年4月20日在深交所創業板市場上市。擁有建築行業(建築工程專業)甲級資質,主要從事建築設計業務的研發、咨詢與技術服務。
2月21日,逝者親友告訴紅星新聞,經警方調查取證,法醫給出的逝世時間為2月14日晚。2月14日(工作日周一),未與公司請假,沒有去上班,公司於2月15日(工作日周二)早上10點左右前往逝者家中尋找,發現逝者。逝者親友還表示,「事發於出租屋內,同屋為其他租客,平日里幾乎沒有生活交際,經調查不存在矛盾沖突。」
逝者親友認為趙磊猝死或因近年來在尤安設計公司的高強度工作。「從趙磊畢業到事發近三年的時間,多次聽他提到高負荷工作,更甚的是事發前一段時間(2022年1月13日-2022年1月27號),組里接了一個投標,導致其一直高強度工作,下班時間經常為凌晨2點至4點。」
據趙磊生前聊天記錄自述,其三年前畢業後進尤安設計,擔任公司項目的骨幹。工作三年間,「加班」、「熬夜」、「通宵」、「死亡」等詞漸漸出現在趙磊的聊天記錄中。
今年1月8日的聊天記錄顯示,趙磊和朋友說,「最近感覺要掛了,扛不住,人都懵了」、「最近感覺離死亡很近」。在今年1月下旬公司接了新投標項目後,趙磊和朋友說,「真要死了,周周通宵。」早在之前,趙磊就曾和朋友表示,「天天熬夜」、「命都快加沒了」。
為記錄上下班時間,趙磊專門買了個本子做記錄。一份去年4月份的工時記錄顯示,他當月共上班276.5小時,其中只休息了4天,有7天日均工作時間超14小時。今年的聊天記錄也顯示,「元旦之後,1月16日-1月27日期間應該沒有休息,多數時間上班在12小時以上,最少有兩天超過15小時。」
B站因「員工猝死」事件陷入風波
2月7日,微博認證為職場博主的用戶「王落北」稱,據多名網友爆料,B站武漢AI審核組組長過年期間值班,在晚上9點到早上9點(12小時)的工作強度下,2月5日凌晨腦出血猝死。
事件引發輿論關注,隨後,B站在內部信中否認了該員工因加班猝死一事,並表示逝者事發前一周內未存在加班等情況,「經內部考勤核查,員工按當日工作計劃正常上下班,工作時間為9:30-18:30,做五休二。」
2月8日晚間B站再次發布通報表示,「暮色木心」去世後,家屬、同事都陷入巨大的悲痛和震驚當中,相關溝通、善後工作一度面臨混亂。對此,公司要向「暮色木心」的家屬表示深深的歉意!
B站表示,今年將增加招聘1000名審核人員,同時從本月開始,組織內容安全中心的全員進行加強體檢。
另外,B站官方微博在評論中回復網友表示,「我們從來沒有刪除或改動過考勤及加班記錄,請大家不要輕易信謠言!」
全球每分鍾近1.5人「過勞死」
長時間工作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死亡風險增加。
去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了全球首份關於長時間工作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僅一年中,全球有74.5萬人死於長時間工作。平均每分鍾,就有近1.5個人,因為加班而死亡。而這份報告中的「長時間」指的是每周工作55小時,比「996」還少17個小時。
報告稱,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與每周工作35~40小時的人相比,長時間工作(≥55小時/周)的人,中風的風險增加 35%,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17%。
而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教授陳海旭此前在科普中國刊文稱,據統計,約80%以上的猝死為心源性猝死。另據中國疾病死亡人數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相當於每分鍾就有1人發生心源性猝死。
醫學上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臟在短時間內停止跳動,呼吸停止,最終引起死亡。研究發現僅1/3的年輕人在猝死前有相關病史 (肥厚型心肌病、冠脈病變、癲癇等),而2/3猝死的年輕人,沒有相關的疾病病史,即2/3的猝死發生於看似健康的人。而長期壓力過大、熬夜、久坐不動等,都是可能引發猝死的危險因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陳楨玥教授表示,長時間的久坐會對心臟、大腦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增加血栓風險的形成。
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會損傷血管,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質斑塊(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增大,將導致血管狹窄,從而引發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更危險的是,不穩定的斑塊破裂或血栓脫落,會在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危及生命。
「血管里的斑塊好比定時炸彈,一旦破裂並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導致心梗的發生。如果救治不及時,有可能會導致死亡。」陳楨玥教授介紹。
雖然目前各大互聯網廠商陸續公開表示取消996、減少加班、強制休假,但互聯網員工猝死消息卻持續傳出。
2月23日,位元組跳動內網針對網傳「位元組28歲員工猝死」一事發文回應,稱該同學21日在健身房運動時舉止異常,由教練撥打120叫來急救人員到場救治後送上救護車,截至2月23日0時30分,該同學情況危重,仍在醫院搶救中。截至目前,位元組跳動方面尚未更新最新進展。
在搶救了41個小時之後,位元組跳動一名28歲員工「吳同學」,已於2月23日13時43分不幸離世。
大廠內卷、過勞加班、高額房貸、小孩撫養,每一個壓垮的當代年輕人沉重不堪的關鍵詞,都疊加在了這位「吳同學」身上。因而,該事件瞬間引起了公眾極大共情,觸發大家敏感的神經。為此,位元組跳動方面也兩次就該事件在內網發布回應解釋。
可以看到的是,即便是位元組跳動已經於去年8月取消了「大小周」,並且嚴格規定了加班時間和加班機制,但這也未能緩解當前位元組跳動,以及整個互聯網行業高壓工作的現實。
就在本月初,B站內容安全中心圖文審核部員工「暮色木心」,因大面積腦出血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已經引起過公眾對於互聯網行業過勞現象的譴責、同情和反思。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過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猝死人數高達55萬,而醫院外發生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僅有1%左右。雖然65歲以上為猝死高發人群,但近些年也開始呈現年輕化趨勢,情緒激動和勞累,則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因素。
年輕人需做好心腦血管保護
目前醫學報告正在佐證著我國因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人數的持續上升。《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態勢,目前患病人數約3.3億,其中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1300萬,冠心病1139萬,心力衰竭890萬。近十幾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也呈上升趨勢,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居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
丁香醫生在一篇研究年輕人高猝死率的文章中稱:30年來,我國整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從1990年的205/10萬,增長到2019年的322/10萬,每10萬人死亡率是30年前的1.6倍。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近二十年來,年輕人的死亡佔比出現了較明顯的增長,重要與主動或被動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包括吸煙、飲酒、肥胖、不健康飲食、久坐不動等。其中長期的睡眠不足,不僅會增加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猝死,還會提升因認知功能降低而發生事故的風險。
調查顯示,我國約八成的白領處於過度疲勞狀態。慢性疲勞應激,既是中青年人早發冠心病的病因,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重要誘因,在心臟性猝死的案例中占 65%~80%。
在心血管患病率持續攀升背景下,注重健康與自我保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今年1月,一位騰訊應屆生員工公開質疑公司高管只為趕項目進度,忽視員工健康而進行不合理的高強度加班。該應屆生針對微信產品部針對「突破自我獎」中「連續20多個小時設計與開發」的評語批評稱:「內測延期一天,企業微信是不是馬上就會倒閉?官網延遲一天上線,客戶是不是就馬上跑到釘釘飛書那去?是不是非得讓開發人員加這 20 多個小時的班,才能讓這個版本滿你們的意?你們做任務排期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考慮過手下人的死活?」
隨後企業微信負責人黃鐵鳴在騰訊內部論壇上回應稱:認可這位同學敢於直言問題的態度。持續、高強度的急行軍是不持久的,也勢必會影響到大家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健康。「從部門的管理者的角度,我的態度是,絕不會僅僅是根據大家的工作時長就來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表現好壞或者績效排名,這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可持續的。」黃鐵鳴稱。
⑵ 猝死,你知道多少
隨著35歲演員高以翔在錄制浙江衛視《追我吧》節目時心源性猝死消息出來之後,人們除了惋惜年輕生命的突然離去之外,各類娛樂節目的錄制因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成為了眾矢之的。「猝死」,這個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也被提到面上討論,而「心源性猝死」這個詞也反復出鏡,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引發了不少人的焦慮。
而我,早在大學時期就讓這個詞,重新定義了生命的意義。同屆中文系的一位女同學在非典期間猝死,至今還記得她在籃球場上英姿颯爽的身影;次年,新聞系的小學弟也在某個夜晚心源性猝死,他憨厚高大的模樣,對我恭恭敬敬的樣子,久不久和我嘮嗑開玩笑的表情還時常飄盪在腦海中。他們都是和我有交集的人,他們都是我熟悉的人,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因「猝死」永遠定格在學校的宿舍里。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數,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年發病率為41.84/10萬,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例,相當於我國每天約有1500人發生猝死,全球最多,而且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
臨床上,猝死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腦出血等等;另一類是心源性猝死,佔到猝死的70-80%。
那麼,什麼是心源性猝死?它離我們有多遠?又該如何預防呢?遇到的時候要如何救治呢?
心源性猝死 ( SCD ) 顧名思義是因為心臟疾病引起的一種死亡。這種心臟疾病引起死亡分為心肌梗死或者惡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一般是心臟血管我們叫做冠狀血管堵塞導致相應的心肌供血阻斷,心肌壞死造成心臟的損害,不能進行正常的心臟工作而造成的這種危害,導致患者的死亡就叫做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塞造成的。另外,心臟惡性心率失常,比如房顫、室速、室撲、甚至室顫等惡性心率失常,導致心臟血液動力學出血嚴重障礙,不能滿足全身的血液供應導致的死亡也是心源性猝死。簡單的說,心血管系統問題導致的猝死被稱為「心源性猝死」。
與 猝死 擦肩 , 年輕人被「盯上」
人們往往覺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專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輕人也成為猝死的高發人群。此外,不同於人們認知的是,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此前多數從未被確診過心臟疾病。猝死,看起來離我們年輕人很遙遠,但它其實就隱藏在我們的身邊。
2016年中山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該校法醫中心屍檢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沒有那麼多。
今年6月29日晚,32歲的北京同仁醫院的眼科醫生王輝,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送醫院搶救3個小時,6月30日凌晨,不幸離開了人間。
據統計,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是40歲~50歲,其中,男性猝死風險是女性的4倍~5倍,但女性在絕經後患病風險也會增加。此外,無論男女,猝死的發病年齡都呈年輕化趨勢,30歲猝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長期熬夜、暴飲暴食、壓力過大、煩惱過多、過於要求自己等,都有機會引發猝死。這在白領、明星、企業家中最為常見,他們的工作壓力大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加上普遍的應酬多,高脂、高膽固醇食品的攝入,大量飲酒、過量運動,過度吸煙,忽視體檢,往往就會增加猝死幾率。
一、長期熬夜,「猝死」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關系嗎?熬夜會導致生物鍾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
短時間內熬了幾天夜,加了幾天班,頂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補補覺,調理幾天,你依然可以生龍活虎、意氣風發,走路帶陣風。但可怕的是長期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大腦等重要器官處於供血不足的缺氧狀態。體驗過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隔天不補覺,常常會心跳過快、兩眼發黑,持續性的睡眠不足,還會促進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的發展,而高血壓、肥胖或代謝綜合症等疾患恰恰是誘導心臟病發作的因素。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進行的一項薈萃研究就發現,睡眠時間小於等於6小時或者5小時,都與高血壓風險增高有關,而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的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是6-8小時睡眠的人的2.3倍。
二、工作壓力大,引發「猝死」
如今不少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憑著一腔熱血,為了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甚至為了自己能有所謂的經濟自由的生活,無所謂996再加上通勤時間,透支身體努力工作。使得精神壓力讓全身內分泌發生改變,導致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加,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增大等,並導致心肌缺氧。殊不知心肌缺氧過於嚴重時會導致心絞痛、心梗發生,甚至發生猝死。
三、 吸煙喝酒,加速「猝死」
雖然很少有人因為抽一根煙突然心臟猝死,但吸煙對於心臟的損害是長期且頑固的,一天一包甚至幾包煙,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可想而知,吸煙的人發生心肌梗風險是常人的3倍。
酒精,對心臟傷害極大,過量飲酒以及喝咖啡,會讓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是扣動心臟病發作的扳機。而過量攝入酒精。很容易引發心肌壞死,久而久之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驟停。
雖然在中國煙酒是桌上的禮儀文化,很多時候不可免,但無論如何,都要有節有度,尤其是心臟不好的人更是要少飲酒、少喝咖啡、少抽煙,以不引起心臟不舒服為宜。
四、缺乏鍛煉,觸發「猝死」
越來越多的「宅男宅女」和辦公室「久坐族」,出行不是「坐」汽車就是「坐」地鐵,500以外的超市直接網上外賣。不願意走路,嚴重缺乏鍛煉,大腹便便的年輕人隨處可見,他們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時,卻忘了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斃。久坐不動觸發人體內新陳代謝的改變,影響脂肪代謝,減弱酶的活性,使得血壓、血脂、血糖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這些都是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誘因。
五、過量運動,導致「猝死」
首都體育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的閻守扶教授曾說過:猝死是威脅運動員生命的「隱形殺手」。
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美國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海曼因心臟病突發猝死在球場上;
2001年,中國男排名將朱剛在訓練場上猝死;
2003年6月國際足聯聯合會杯的比賽中,喀麥隆球星維維安-福在周圍沒有其他球員的情況下突然倒地,隨後醫生證實維維安-福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已經死亡;
2016年,朱婷前隊友、河南女排隊長霍萱因心梗搶救無效在鄭州去世,年僅28歲;
2017年6月,中甲球隊北京北控隊(現北體大隊)象牙海岸外援蒂奧特在訓練時,突然就倒地不起出現昏厥,當晚蒂奧特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這些例子看得人心生恐懼,劇烈的運動,會出現缺血性胸痛,容易引發缺血,繼而引發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統或腦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勞,導致身體內部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專門檢查無法發現,某一次的運動或運動的負荷強度便成為「導火索」,引爆那顆「定時炸彈」。
長期接受訓練的運動員都如此,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劇烈運動會影響到心臟健康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運動的強度與體育鍛煉的方法講究「度」,不要輕易超越上限。尤其是連續加班之後、精神狀態不佳或者大病初癒之後的鍛煉更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引發心慌呼吸困難等表現,減少引起心臟性猝死的問題。
六、膳食結構不合理,增加「猝死」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習慣變得越來越不健康,尤其年輕人,早餐不吃,中午外賣,晚上火鍋,工作一忙就用零食充飢,夜深人靜的時候還來頓啤酒+炸雞,逢年過節、會餐就胡吃海喝.....
卻不知自己的每一次胡吃海喝,都有可能在死亡的邊緣瘋狂試探!
暴飲暴食、胡吃海喝往往導致人身體要麼營養過剩,要麼營養極度缺乏,再不然就是殘留重油、重鹽、重調料的食物。長期的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血脂異常,血栓形成,增加猝死風險。
我國醫案典籍中有許多關於餐後猝死的記述,即所謂「飲食失常,以至亡命」。
年輕人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或許你的身體還不如一個中老年人身體好。所以,一定要定期體檢,改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有節,切忌暴食暴飲。
與死神賽跑,把握黃金 4分鍾
雖然心源性猝死「來勢洶洶」,但仍有跡可循。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曾慶介紹,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胸悶、胸痛、憋氣、心慌,有些人會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惡心嘔吐,甚至牙疼等。
侯耀文先生在猝死發生前曾經有過惡心、食慾不好等症狀;王洪禮教練生前並沒有任何心臟病史,但在去世的前兩天,自己感覺心臟有點不舒服,家人提醒他去檢查,他也沒有在意,結果釀成了慘劇。
數據顯示,心臟驟停超過4分鍾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鍾就會腦死亡。心臟驟停最重要的搶救,在於復甦時間第一目擊者能否進行有效的搶救措施將決定患者的整體預後及搶救成功率。
因此,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中有「黃金4分鍾」「白金10分鍾」的概念,即心臟驟停4分鍾後大腦將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而時間超過10分鍾即使病人搶救回來,也很有可能是成為植物人。
有多少人在看到身邊人突然倒下時,覺得最可靠也最常見的反應大概是打120?可是對於臟驟停的人來說,救護車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15分鍾等來的救護車,給心臟驟停的人帶來的只能是死神。
《健康直通車》欄目曾經播報過一條新聞:一名年輕女乘客在首都機場的擺渡車上突然暈倒,心臟驟停,沒了呼吸。萬幸的是,同車的7名醫生及時出手相救,姑娘與死神擦肩而過。
無獨有偶,一個清晨,北京廣安門醫院附近一名50多歲的男士暈倒,意識不清。人群中沖出兩名護士,即刻跪在地上為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患者恢復呼吸後被送到醫院,被診斷為冠心病。類似這樣的事件總在發生,但不是所有的心臟驟停的人,都能如此幸運得到及時搶救。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難以防範,重要的原因在於高達87.7%的心臟驟停事件發生在醫院以外,在最需要專業醫療救助時往往得不到專業救助,即使在健全的急救網路社區內,急救人員也很難確保每次在獲得報告後4分鍾之內到達現場。
等不到救護車怎麼辦?路人來救。這才是大部分情況下,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如果身邊的第一目擊者立即心肺復甦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兩倍到三倍。
若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識不清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急救?
首先要判斷這個病人有沒有自主呼吸。看胸口有沒有起伏,口鼻有沒有氣流,如果沒有呼吸,或者呼吸非常弱、應該立即採取胸外按壓。按壓的位置是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一隻手的掌根放在上面,另一隻手交叉放上,手臂垂直,用整個上半身的力量往下壓。按壓三十次之後,檢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已經通暢,然後做人工呼吸。
這種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實並不復雜,心肺復甦無需高深的理論知識和昂貴的醫療設備,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但在中國,只有27%的中學生通過電視與書籍知道心肺復甦,但並沒有受到過正規強制訓練。全國經歷過心肺復甦培訓合格的公眾僅有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
除了早呼救、心肺復甦,還可以使用救命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專門用於除室顫(心室顫動),心源性猝死的患者70%都是心室顫動,這個時候有效地除顫,病人就更容易搶救過來。
美國從1995年起,就立法展開了「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在公共場所安置AED,並鼓勵非專業人員接受培訓從而能隨時使用AED。而在中國,截止2016年,公共場合配備的AED設備數目不超過1000台。盡管後來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珠海、昆明、哈爾濱、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點公共場所有,且數量完全無法滿足需求。而目前不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見得就有人敢使用它來搶救人。
2015年8月16日,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機場因心臟驟停倒地,救命神器AED雖然近在咫尺,最終卻因無人敢用而死亡。首都機場早在2006年在二號航站樓內安裝了11台AED急救設備,2019年已經達到69個,卻成了擺設——不是不用,而是不會用、不敢用,大家都覺得救活了好說,萬一用了救不活麻煩。
AED的使用方法並不難,除顫器拿出來之後,會有語音提示,讓你放在病人的胸口,它會自動分析病人的心電活動是不是心室顫動。如果是,它會自動幫助病人除顫。如果不是心室顫動,那AED就不能發生作用。我們仍然需要用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救治。
Anyway,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是獨立的,扮演著各種角色,服務者其他群體,若不幸降臨,受影響的除了自身還有與之相關聯的群體。負責任點說,人活著既要為自己而活,也要為他人負責。因此,要適當的注意勞逸結合,適當的調整生活習慣,適當的注意膳食結構,適當的減壓放鬆心情。
結束語:人生就是一本翻不完的書,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在生命結束的時候知曉自己寫的是虛還是實;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有機會書寫更多絢麗多彩的美好篇章。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