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前時代,信息泄露有多恐怖!
惡意程序、各類釣魚和欺詐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時黑客攻擊和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技術竊取頻發,與各種網路攻擊大幅增長相伴的,是大量網民個人信息的被技術性竊取與財產損失的不斷增加。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門"已經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網站攻擊與技術竊取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用戶隱私和權益遭到侵害,特別是一些重要數據甚至流向他國,不僅是個人和企業,信息安全威脅已經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面。
Ⅱ 大數據背後, 是誰在監視我們的生活
關於大數據的問題,可以給某些行業提供便利,同時也給一部分人帶來了苦惱,究竟是誰利用大數據監視著大家的生活呢?主要是以下幾個主體吧!
一是網路安全中心。網路從來都不是法外之地,為了避免有些人利用網路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所以,網路安全中心會對所有的網路信息進行監管。這樣不僅有效的降低了相應的犯罪,同時也有一定的監視效果在其中。
比如國家反詐騙APP,就是通過大數據,讓老百姓規避很多網路詐騙的風險。對於這樣的監視大部分人都是持以支持的態度,因為這是對大家都好的事情。
四是各類APP。我們通常在下載並安裝某一個APP的時候,就會選擇是否允許它讀取你手機的信息。而這個所謂的選擇,其實是強制性的,因為如果你選擇不同意的話,你就沒有辦法使用這個APP,而當你選擇使用它就意味著你接受它的監視。
APP幕後都是有資本的力量的,而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如果只是合法賺取消費者的錢,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最怕的是那種非法集資,監視著網民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通過數據中心來榨取資金。所以在選擇和下載APP的時候,還是要謹慎一些。
Ⅲ 大數據存在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導讀】互聯網時代,數據已成為公司的重要資產,許多公司會使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來收集和處理數據。大數據的應用,有助於公司改善業務運營並預測行業趨勢。那麼,大數據存在的安全問題有哪些呢?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分布式系統
大數據解決方案將數據和操作分布在許多系統中,以實現更快的處理和分析。這種分布式系統可以平衡負載,避免單點故障。但是這樣的系統容易受到安全威脅,黑客只要攻擊一個點就可以滲透整個網路。
二.數據存取
大數據系統需要訪問控制來限制對敏感數據的訪問,否則,任何用戶都可以訪問機密數據,有些用戶可能會出於惡意使用。此外,網路犯罪分子可以入侵與大數據系統相連的系統,竊取敏感數據。因此,使用大數據的公司需要檢查和驗證每個用戶的身份。
三.數據不正確
網路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操縱存儲的數據來影響大數據系統的准確性。因此,網路犯罪分子可以創建虛假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大數據系統。比如醫療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系統研究患者的病歷,而黑客可以修改這些數據,產生不正確的診斷結果。
四.侵犯隱私
大數據系統通常包含機密數據,這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樣的大數據隱私威脅已經被全世界的專家討論過了。此外,網路犯罪分子經常攻擊大數據系統以破壞敏感數據。這種數據泄露已經成為頭條新聞,導致數百萬人的敏感數據被盜。
五、雲安全性不足
大數據系統收集的數據通常存儲在雲中,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安全威脅。網路犯罪分子破壞了許多知名公司的雲數據。如果存儲的數據沒有加密,並且沒有適當的數據安全性,就會出現這些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分享關於「大數據存在的安全問題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小編認為要想在大數據行業有所建樹,需要考取部分含金量高的數據分析師證書,這樣更有核心競爭力與競爭資本。
Ⅳ 禁止在線旅遊平台大數據「殺熟」,什麼是「殺熟」
在線旅遊平台大數據“殺熟”指的是經常使用某個旅遊平台app的時候,在這個旅遊平台當中就會儲存這個客戶的數據,而且關於這個客戶,平時的一些旅遊和一些交易訂單會出現在很多的數據當中,一目瞭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知道對方的使用情況,也知道這個用戶是日常客戶,所以在平時的一些旅遊平台或者各種活動的時候,就會有“殺熟”行為。
Ⅳ 所謂的大數據,到底有多可怕
大數據有可能涵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去餐廳吃飯,用了團購,你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等數據就共享出去了;
你查看新聞客戶端,你的年齡、閱讀喜好等也共享出去了,你看完新聞後評論一番,你的性格都可能讓別人猜到;
你用滴滴出行,你的經濟情況、居住區域等數據也共享出去了......
當然,你的姓名、手機號碼這些,共享了沒有呢?
收集到信息的各方都會說「不會泄露個人隱私」,但誰能保證呢?
期待國家盡快立法,對大數據中涉及個人敏感信息的保護作出明確的規定。
那樣,才能讓大家享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免除隱私泄露之憂。
Ⅵ 大數據下每個人都沒有秘密
大數據讓我們有了更為便捷的生活,同時也讓我們暴露於網路之下,在這里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隱私。
你在網路上的每次點擊都會留下蛛絲馬跡,你在朋友圈裡的每次曬照更是會將你的真實身份暴露無遺。細思極恐,如果有人針對性的把你所有的信息整合起來,恐怕他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通過搜集你的購物習慣,他甚至能夠知道你更喜歡哪個牌子的牙膏,通過外賣軟體,他可以清楚的知道你家或單位的具體地址,詳細到幾號樓幾單元幾零幾號房,通過你經常點餐的種類,可以知道你喜歡的口味和你愛吃的菜。通過你經常瀏覽的網站,可以推測你的興趣愛好......
把這些點點滴滴的信息,匯聚到一起經過整理後,一個真實的你就會慢慢浮現出來,他可以根據你的喜好去推薦符合你的商品,從而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這便是大數據的真實意義。
只是如果這些信息一旦外泄,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掌握,那我們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已經或者說正在發生,我們自以為在網路上隱藏的很好,可是,對於網路來說我們近乎於透明,在這里每個人都沒有秘密可言。
Ⅶ 互聯網大數據背後的憂慮
從網易雲音樂,到支付寶賬單,大數據看似有趣,可是總讓人覺得赤裸裸,某天夜裡的一首歌,某一次的出行,看似不經意,最終都被記錄。我不想自己的信息被赤裸裸,但是卻好渴望這樣強大的功能可以被用於服務。
——蘆葦說
新年伊始,一大波互聯網大數據像我們襲來。先是講究情懷的網易雲音樂分析了一年來最喜歡聽的歌,緊接著支付寶曬出2017全年賬單,並根據消費情況分析預測了2018的關鍵詞。一時間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浪潮,也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毫無疑問,有了大數據的分析,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憑借大數據的支撐,我們的居家生活、旅遊出行、投資理財更為便捷、多樣化:動動手指,宅在家也可以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電商為你解決;點點屏幕,機票酒店美食一條龍,為你提供最優選擇。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每一筆消費記錄,我們使用的每一個手機App記錄,我們瀏覽的每一張網頁,生活中的各種感測器,它們無一不收集著我們的個人信息,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也許得到的分析結果可以讓信息擁有者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如果數據擁有者對這些信息濫用,將對整個社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惡果。
憂慮之一:隱私無處可藏,安全如何保障
1月1日,在 2018 正和島新年論壇上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說,現在的人幾乎是全透明的,沒有任何隱私和信息安全。「我心裡就想,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隨便看。」李書福認為,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他是比較苦惱的,因為很多商業上的秘密都被暴露在人眼前了。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公開回應表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會多一些擔憂和誤解,這很正常。順便普及一下微信的基本常識:1、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2、微信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於大數據分析。了解了,就不用有那些沒來由的疑慮了。
按騰訊公司的回應,不會將聊天記錄用於大數據分析,這自然是保護用戶隱私的做法。不會做,但是現在已經有了這個技術水平可以做,這就關乎到一個立場和底線的問題。倘若社會發展到某一天商業需求和形勢所需,騰訊是否會默默地分析這些大數據,用以研發更加符合大眾口味的新產品?
在全民實名制的浪潮下,各種政府部門擁有了公民住址、電話、家庭關系等詳細信息,個人的身份信息也被錄入。如果這一系列的數據信息遭受到異常的攻擊或者缺乏有力的監管部門來督促,那麼網路的安全該如何保障。當然作為資深網民的我們已經有了牢固的安全意識,但是對於中老年群體而言,網路安全這一塊依然是一片空白。
憂慮之二:企業變革市場,政府如何管控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前幾年以支付寶為首的移動支付給銀行帶來空前的危機。央行下令免除了一系列便利政策:其中包括支付寶跨行免費轉賬被廢止、網購限額5000元等等。如今支付寶微信開通線下支付,通過發放紅包的形式增加流量和刺激消費,可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在大數據時代,當文字、方位、溝通,甚至表情、體重、情緒等一切都在被數據化,數據就從最基本的用途轉化為未來的潛在用途,成為最大的生產資料,成為像水、電、石油一樣的公共資源。那麼這些資源會不會被流入國外,成為其他國家掌握中國國民個人喜好、消費水平、資金收入、市場需求的入口。關於這一點,細思極恐。
市場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可喜的看到國家的經濟實力、國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不過一旦發展到了不可控的范圍,那麼市場也就亂了套,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就會變成一片混沌。所以現在擺在政府面前的問題十分嚴峻:如何應對市場變革?如何保障數據的安全合法性?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機制來維護市場的秩序?
或許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會多一些擔憂,所以在互聯網大數據欣欣向榮同時,我看到了背後的憂慮。給企業一些信任,給政府一點時間,相信這些問題都會被解決。
Ⅷ 科普 | 大數據時代,還有隱私可言嗎
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大數據時代
你的隱私真的
被「隱藏」了嗎?
或者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各種在網路上的爭執,普通用戶的各種社交賬號,甚至是家庭住址、身份信息被扒出並公之於眾,隨後導致各種惡劣的行為發生。
這些情況可謂是細思極恐,大數據時代為信息查找搜集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困擾呢?
國內cookie隱私第一案
2013年5月6日,朱燁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網路公司侵犯其個人隱私。
朱燁訴稱,利用網路網站對相關關鍵詞進行搜索後,會在特定界面出現與鍵入的關鍵詞高度相關的廣告。如在網路搜索引擎搜索「隆胸」、「減肥」、「人工流產」關鍵詞後,再進入「500看視」和「4816」網站時,會分別出現與減肥、流產和隆胸相關的商業廣告。
朱燁認為,網路公司利用網路技術對其線上行為進行追蹤,並將其行為偏好、生活需求等信息披露給相關商業網站,進行有針對性的廣告投放的行為,不僅違反了知情同意的規則,也侵害了其隱私權。朱燁請求法院判令網路公司立即停止侵害。
一審中,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支持了朱燁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認為,網路網訊公司利用cookie技術收集朱燁信息,並在其不知情的情形下進行商業利用的行為,侵犯了朱燁的隱私權。一審宣判後,網路公司向南京中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終審判定網路網訊公司的個性化推薦行為 不構成 對朱燁隱私權的侵犯。
裁判理由如下:首先,網路個性化推薦服務 並未識別出用戶的真實身份 ,其收集和推送的信息終端是瀏覽器。而未與網路用戶真實身份對應識別的數據信息具有匿名性,其未達到個人信息保護的可識別性要求;
其次,雖然網路利用跟蹤技術提供了個性化推送服務,但其並 未直接向合作方披露用戶信息,也未對外宣揚用戶的網路活動軌跡及上網偏好 ,不構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十二條侵害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責任中對 「公開行為」 的要求;
再次,個性化推薦服務具有協助互聯網用戶過濾海量信息的功能,用戶在享受免費且便捷服務的同時,應對該項技術持一定的寬容度;
又次,在用戶知情同意與用戶選擇權方面,網上跟蹤技術是互聯網普遍採用的一項信息技術,網路公司在《使用網路前必讀》中,對該項技術的使用 已有說明,並為用戶提供了選擇退出的機制 。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燁仍使用網路公司提供的搜索引擎服務,應視為對網路公司個性化推送行為的默許。綜上,南京市中院最終判定網路網訊公司的個性化推薦行為不構成對朱燁隱私權的侵犯。
南京中院的裁判理由中,最為關鍵且排在首位的理由是個性化服務推薦中信息 不具有可識別性的特徵 。法院參考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中對個人信息的界定,斟酌網路推送信息的情況,認定其在向用戶推送廣告的營銷中,沒有將信息的推送與個人身份進行關聯,這成為法院判定個性化推薦服務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最為重要的理由。
可是網上行為的定位跟蹤是否真如網路所言是匿名的,不具有身份的可識別性?
大數據時代
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我們正在步入的世界,信息的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一個關於信息的海量生成、分享、挖掘、分析、應用的數據時代正在開啟,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正在發生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傳統與前沿交替的時代。很多國家把大數據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美國政府更是把大數據看作「未來的石油」,大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如同貨幣或黃金。
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似乎是一個人人為保護隱私而恐慌的時代,其實卻是一個絕大部分人樂在其中不覺奇怪的時代。
我們向互聯網企業提供個人信息換取便利,我們向國家敞開胸懷以獲得保護,我們把數據信息存儲在雲端,我們將個人的生活點滴在社交網路上進行分享,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信息碎片,廣泛存在於虛擬與現實的世界裡。
面對這樣的挑戰,傳統框架下用以保護個人信息與隱私的核心技術與法律手段呈現出有效性不足的特徵。信息保護的最小採集原則、目的限制原則停留在紙面,沒能在信息採集、傳遞、使用的過程中真正起到約束作用。而知情同意、匿名化、模糊化等傳統隱私保護策略已不能有效保護個人的信息與隱私。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的交流、傳遞和獲取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自由和迅速。在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變革中,我們能便捷地獲得商品與服務,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新知,交流與分享觀點。
這些發展革新了我們的自我表現,強化了我們的自由,為處於動態發展中的個人信息提供保護,為主體構建一個能自由呼吸的空間,它為人們的自我屬性與社會性屬性進行著邊界管理。
伴隨著都市化生活中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覺醒,個人信息保護的新時代已豁然降臨,面對這洶涌而來的時代浪潮,我們該何去何從。
推薦閱讀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 END -
Ⅸ 大數據帶來的挑戰有哪些 會導致數據盲點
大數據帶來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還要不要調查數據。
事實上對調查數據的挑戰,取決於對調查數據的替代程度和擴大程度。相對於大數據而言,調查數據,就是小數據。
大數據與小數據有一個交集,兩種數據交集重疊的部分會怎麼樣增長,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感測器技術的發展,一是數據挖掘的演算法技術的發展,這兩項技術未來的發展,直接影響到社會科學未來發展的走向。
第二個挑戰,社會學研究範式還有用嗎?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到過去的研究範式是抽樣、精確、因果。作者說這三個過去我們為之努力奮斗的範式可能面臨著革命性的轉變。事實是否如此,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