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的車牌號以什麼開頭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的車牌號是:晉H,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15萬人,人口密度為:150人/km,面積約:997.4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34000
簡介:保德縣:拼音:BaodeXian。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地區,地處呂梁山脈北段西塊,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呈一面斜坡。東界大山與岢嵐縣為鄰,西面與陝西府谷縣隔黃河相望,北面與河曲縣接壤,南面與興縣毗連。全縣總面積997.4平方公里,南北縱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21.7公里。行政區劃:1999年末,全縣總人口約15萬人。全縣共有4個鎮、9個鄉、343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4個鎮分別為東關、橋頭、義門、楊家灣,9個鄉分別為南河溝、土崖塔、孫家溝、腰庄、堯圪台、窯窪、馮家川、林遮峪、韓家川。(2000年,保德縣總人口146995人,各鄉鎮人口:東關鎮41125義門鎮9802橋頭鎮14330楊家灣鎮10098腰庄鄉9125賈家峁鄉8340韓家川鄉6343林遮峪鄉4823馮家川鄉5656西梁鄉1378土崖塔鄉3359化樹塔鄉4483探溝鄉3259孫家溝鄉4277窖窪鄉4376堯圪台鄉4642東庄焉鄉1082尚家塔鄉2586南河溝鄉4864白家溝鄉3047(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B. 雲南義門周邊城市有哪些
詞條
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義門指義門鎮,位於亳州市渦陽縣西北部漳河與渦河交匯處,總面積86.7平方公里,城鎮區域面積4.6平方公里,所轄16個行政村,5個街道居委會,人口8.31萬,鎮區人口2.2萬,其中回民2.1萬。義門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為皖北重鎮,是著名的「中國苔干之鄉」、「葯材基地」、「桐木產地」,是渦陽縣三大建制鎮之一。[1]
中文名
義門
所屬地區
亳州市渦陽縣
地理位置
渦陽縣西北部漳河與渦河交匯處
面積
4.6 km2
機場
亳州機場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家族姓氏義門TA說參考資料
歷史沿革
據《義門區志》記載,「早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時代,義門屬楚要塞,隸歸城父縣轄。唐天寶十年(公元七五一年),設真源縣。後因亳州知州張廷在此建立『泣杖祠』而得『俞伯故里』別稱。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義門撥屬渦陽縣治。」
唐天寶十年建立的真源縣,在安祿山叛亂中遭到戰火焚燒,真源縣衙近剩一儀門。所以後人據此稱之為「儀門鎮」。義門俗名「廟集」,因為古時此地廟宇林立。到清朝來年為避宣統的名諱而改「儀門」為「宣門」。民國成立之後,又復稱義門。
解放戰爭結束後,雖然總體面積沒有什麼變化,但義門區劃卻幾經更改。1948年設義門區,歸渦陽縣管轄(此時渦陽縣隸屬於阜陽地區),全區所轄范圍一鎮六鄉。1954年則有一鎮十三鄉,1958年則設一鎮四鄉,1961年建區劃社,1970年撤區建社,1979年建區劃社,這是最後一次建區。在這次建區之後,義門區全區呈葫蘆形,東西較短,南北較長(東至楊三官廟;西至張營,與亳縣隔溝相望;北至王店子,與牌坊相鄰;南至小於庄,與標里搭界)。全區共轄五社一鎮,其中的鎮主要就是今日的義門鎮。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的「撤區並鄉」行政區劃調整行動中,義門鎮被劃分為獨立的建制鎮,在行政等級上,只比縣級低半級,是渦陽縣行政級別最高的鎮。同時,隨著亳州的建市,義門鎮的隸屬關系也由原來的阜陽地區改成了亳州市。[2]
經濟發展
義門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西鄰亳州,南接阜陽,S307省道、渦河穿鎮而過,渦河兩側建有運輸碼頭4座,日來往船隻40隻,通過淮河,流入長江,高標準的「冷再生」型柏油路面的真源路通過義門渦河大橋,南接S307省道,北與渦(陽)、永(城)公路相通,來往車輛晝夜川流不息。優越的區位因素為義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義門鎮以其強勁的經濟實力,先後被評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十強鄉鎮」、「十佳鄉鎮」等。
苔干產業鏈。義門苔干久負盛名,在清朝被定為「貢菜」,周恩來總理喻其為「響菜」,苔干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並被稱為「天然保健食品」、「人造海蟄」和「植物營養素」,現已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堪稱食苑珍品,1998年以來,曾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外金獎和銀獎。2002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特產文化節金獎,有機苔干基地建設通過達標驗收,在瑞典頒發了通過「IMO」驗收達標證書和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許可證。投資1700萬元建成了「龍頭企業」一一義門苔干公司,投資800萬元建成合資企業一一皖港貢菜公司,對苔干進行深加工、精包裝,產品銷佳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僅此一項為義門創收超億元。
工業園區建設。義門鎮工業園區面積為4.6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截至2009年,工業園區共吸引50餘家成型企業,包括福順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義門苔干公司、安徽頤生堂中葯飲片有限公司、安徽源和堂中葯飲片有限公司、中外合資渦陽縣霖福木業有限公司、渦陽縣巨龍建材仄紙品、清真食品爪醬醋廠等。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兩家,市級「龍頭企業」六家。
商業貿易發展。截至2009年,義門鎮商業網點達到4600個,遍及全鎮,從業人員2.1萬人,年貿易總額32億元。特別是義門苔干交易大市場佔地160畝,設有交易委員會、公證處、環保組等組織,秩序井然,環境優越,服務周到,每年春秋兩季都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在此采購,日客流量2.8萬人次,年交易額超億元。S307省道北側農貿大市場,佔地60畝,每日運輸車輛川流不息,年交易額3000萬元,佔地80畝的葯材大市場,年交易額6500萬元,全鎮五大建材市場,年交易額3000萬元,1988年以來建成的4座水上碼頭佔地300畝,每天運輸船隻40艘,以煤炭、沙石農副產品為主,運往江蘇、揚州、杭州、福建等省、市,年交易額3000萬元,陸地運輸以牛羊肉、牛羊皮為主運往上海、福建等地,牛羊皮出口到荷蘭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宰殺黃牛4萬頭,山羊10萬只,年交易額4000萬元。
義門渦河碼頭
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到2012年,鎮政府共籌資1200多萬元,新修柏油路30餘條,計12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能通柏油路,重點村實現了戶戶通柏油路,在全縣率先完成了「村村通」工程任務。義門鎮主要街道各有特色,有仿古式一條街、歐式一條街、徽派一條街、阿拉伯式一條街,還投資興建了葯材一條街、龍興路、貢菜街,改建了真源南北路、義周路,安裝了路燈,修建了排水道、花壇,並進行了綠化。自來水廠在2眼井的基礎上,在橋南工業區計劃新打一眼深井,建立了2個分爪實現三座水廠3眼井並網供水。義門鎮有大型加油站2座,3.6萬伏供電站2座。
蔬菜基地建設。義門鎮在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農田水利基礎雄厚,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發展多元農業和復合經營,按照穩糧擴經的原則,每年種植春秋兩季苔干7萬畝,西瓜1萬畝,實施了「五種五收」的積極模式,使糧經比例達到2:8,復種指數300%,畝均效益6800元。菜園村和張營村是義門的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總面積3000餘畝,主要是大中拱棚。種植芹菜、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一年四季不斷,四季都有青菜上市,為發揮蔬菜基地優勢,全鎮建成了脫水蔬菜生產廠家4家,千噸冷庫3座,500噸冷庫6座。
葯材生產。義門自古是生產葯材的盛地,葯材品種達50多個,依託葯都亳州,年收入達7000多萬元,並在S307線南側建成了葯材一條街和兩大中葯飲片爪葯材批發市場,同時義門鎮有2000餘名葯商大戶遍及全國八大葯都,並有近百人在本鎮建立了收購葯材中轉站,為鎮葯材市場的活躍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葯材村!劉營村很多葯商是因自產自銷白芍,走南闖北起家,義門因沙質土壤氣候好,所產白芍質地優良,葯用價值高,栽培歷史悠久。白芍極具觀賞性,春季來臨,遍地芍花怒放,燦若明霞,與牡丹、桐花爭奇斗艷,與碧綠苔干間作,成為一大景觀。義門鎮陶趙、劉老兩村的「千畝牡丹園」是集觀光旅遊,種苗生產和盆花銷售為一體的旅遊景區。牡丹是中國國花,義門鎮自古以來有種植牡丹的習慣。牡丹具有葯用價值,其花國色天香,雍容華貴,深受人們喜愛,每年穀雨前後,千畝牡丹園盛開牡丹花,爭奇斗艷,五彩繽紛。
旅遊業發展。義門共有旅遊觀賞景點六個,歷史文化遺產景點三個,包括南塘公園、清真寺和義門頤生園等,另外有旅遊定點酒店三家,定點旅館三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旅遊產業鏈。其中義門頤生園——渦陽縣頤生園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位於義門鎮葯材街南端,S307線南側200米處,於2009年底開始籌建,總佔地186畝,一期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集住宿、餐飲、休閑、垂釣、會議、養生等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休閑聖地,擬建住宿房40間、由大型的休閑垂釣魚塘、富麗堂皇的餐飲、溫馨如家的客房、健康滋養的中草葯膳食、天真爛漫的兒童樂園、挑戰極限的成人拓展中心、回歸田園的蔬菜果園採摘區、中草葯種植區、回歸自然的動物放養區、充滿墨香的墨寶室組成。青少年認領式中葯材苗圃種植園一座、兒童樂園一座、水上樂園一座,垂釣園、果蔬採摘園等項目,目前正在創建五星級農家樂。2011年10月份開始運作,有民俗、風情、歷史、飲食等多種文化元素相結合,按照現代城市人的消費期望和生活要求進行建設的休閑山莊,在休閑山莊內可飲食正宗的中草葯膳食,原汁原味的皖北農家菜,清真羊肉湯,義門熏牛肉,義門貢菜等特色飲食吸引農家風味和古鎮風情。娛樂休閑:可進行垂釣,野炊,棋牌等休閑活動,也可進行斗雞,鬥蟋蟀,書法,剪紙等民俗展示,成為構成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社會的新亮點。[3]
義門頤生園
歷史文化
編輯
傳視頻
TA說
目錄
在
C. 彬縣義門鎮歷任鎮長
1、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義門鎮位於渦陽縣西北部,西鄰譙城區的城父鎮,S307省道、渦河穿鎮而過。古為皖北重鎮,是縣西、亳東、永城南、阜陽北方圓百十里工農業產品的重要集散地;今以土特產——貢菜苔干為龍頭帶動農、工、商、運、建、服各業蓬勃發展而著稱於世,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苔干之鄉」、「葯材產區」。
基 本 概 況
義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春秋時代為楚國邊境要塞。楚靈王戍邊至此,死後葬於此地。公元前571年,先秦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多次到義門傳教,宣傳道家文化。據《潁州府志》記載:「義門唐時真源縣」,安史之亂後,改真源為「
義門大橋
儀門」。十九世紀中期,轟烈偉岸的捻軍起義曾在此同清軍進行數次英勇作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捻軍領袖張樂行父子三人,在義門西大周營殉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渦陽建縣時,將義門從亳州撥屬渦陽,民國十年,稱為「義門」。唯將「儀」改為「義」,新中國成立之初,設立義門區,轄1鎮13鄉。1992年撤區並鄉,翌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為「高配鎮」,既縣轄副縣級建制鎮,至今。
古時,鎮上廟宇林立,名勝眾多,四周城牆高一丈五尺,設城門九個,鎮區范圍內,有大小廟宇72座,故稱「廟集」,至今仍能屈指可數的有千佛閣、玄帝廟、龍王廟、城隍廟、關帝廟、孝子祠、乾柴廟、玉皇廟、清真寺等十餘座。每年廟會有農歷四月初八的香火會、十月初一的騰龍會,正月初八的孝道會等,每遇逢會,召來外省縣及周邊地區的客商來義門參加物資交流,日客流量5萬人次,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如:鬼會、高蹺、花鼓燈、棒鼓舞,腰鼓隊、獅子舞、大頭和尚戲柳翠,竹馬旱船,龍燈、九女捕傘、武術比賽,雜技團等齊動出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鎮西一里許的南窯村為東漢孝子韓伯俞故里,村後有「泣杖祠」遺址,風景秀麗,至今傳為民間佳話。北關大街路西的清真寺建於元末,是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寺內正殿為無神寶殿五間,明柱走廊,花路門窗,重梁起架,寬敞明亮,已成為千年古剎,至今尚存並修復一新。
如今,義門鎮轄12個行政村,4個街道居委會,國土面積59.7平方公里,6.12萬人,其中回民1.5萬人;城區面積4.6平方公里,鎮區人口2.8萬人。不論是轄區面積、耕地和人口,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實力,均居全市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鎮 域 環 境
政府機構設置:義門鎮黨委書記、鎮長、人大主席均為副處級職位,鎮直各單位負責人為副科級職位,設有義門公安派出所、交通管理分局、工商分局、國、地稅分局、中心法庭、檢察分院(檢察室)、郵政、電信分局等,重要單位的負責人為副科級職位。同時設有苔干協會、葯材協會、書法協會、斗雞協會、個體工商協會等10餘個。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作風扎實,愛崗敬業,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文化教育、體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現有中學3所,小學21所,幼兒園4所、教職工461人,教學樓、實驗室一應具有。全鎮有綁劇團、曲藝隊、民間歌舞團,儒林社等群眾文藝團體7個,民間藝人100餘人,發掘整理的全國獨家民間舞蹈「棒棒舞」,名揚海內外,影劇院等文化體育設施齊全,全鎮擁有各類舞廳3處,高級招待所6處,中心公園、民族公園、民族文化廣場、南唐公園正在籌建之中,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設備先進、專家座診、醫術良好。治安秩序良好,社會穩定,民風純正,公安、司法隊伍執法公正,管理有素,確保一方平安。
區位特點和優勢:義門鎮交通、運輸、供電、通訊條件優越。高標準的「冷再生」型柏油路面的真源路通過義門渦河大橋,南接S307省道,北與渦(陽)、永(城)公路相通,來往車輛晝夜川流不息,通向全國大中城市、東距渦陽、噍阜鐵路20公里,西距亳州京九鐵路快車道30公里,各類班車5分鍾一班,僅義門客運車輛達40輛,貨運車輛180輛,摩托車、農用車等車輛進戶率為95%。渦河兩側建有運輸碼頭4座,日來往船隻40隻,通過淮河,流入長江。
郵電通訊,微機控制,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直撥世界各地,電話進戶率90%以上,建有98米高行動電話接收塔一座,廣播、有線電視覆蓋率100%。
城鎮建設管理職能優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功能齊全。義門渦河大橋把整個鎮區劃分為南北兩大塊,橋南為2.3平方公里的工業區,橋北為2.3平方公里的商業區,建有自來水廠三座。鎮內有水泥路10餘條,主要街道各具特色,有仿古式一條街,歐式建築一條街、徽派一條街、阿拉伯式一條街,遍及全鎮有桐木、中葯材加工、水果、蔬菜、農副產品交易、日雜百貨、文化娛樂、服裝加工、苔干交易、牛羊宰殺、建材、農貿十二大專業市場。主要街道配套完善了供電、通訊(磁卡電話)、自來水、下水道、公廁、花壇、路燈等基礎設施。供電能源充足:有3.5KVA變電所兩座,佔地40畝,保證了各種電力能源供應。
經 濟 新 貌
該鎮努力拚搏,銳意進取,奮發向上,艱苦創業,經濟建設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以2006年為例,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13億元,其中工業總值2.43億元,財政收入1068萬元,人均GDP6000元,人均純收入3600元,年終綜合評比在全縣名列前茅。城建工作,民營企業發展分別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十強鄉鎮」和「十佳鄉鎮」。
特色農業:義門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農田水利基礎雄厚。近年來,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多元農業和復合經營,成為省、市的「閃光點」。按照穩糧擴經的原則,每年種植春秋兩季苔干7萬畝,葯材2.2萬畝,蔬菜1.2萬畝,西瓜1萬畝,實施了「五種五收」種植模式,使糧經比例2:8,復種指數300%,畝均效益6800元。
苔干是義門獨有的聞名於世的優、稀、特產品,清乾隆年間進貢皇宮,又名「貢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並被稱之為「天然保健食品」、「人造海蟄」和「植物營養素」。1988年以來,曾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外金獎和銀獎。2002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特產文化節金獎,有機苔干基地建設通過達標驗收,在瑞典頒發了通過「IMO」驗收達標證書和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許可證。投資1700萬元建成了「龍頭企業」——義門苔干公司,投資800萬元建成合資企業——皖港貢菜公司,對苔干進行深加工,精包裝,產品銷往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僅此一項為義門創收超億元。為發揮蔬菜基地優勢,全鎮建成了脫水蔬菜生產廠家4家,千噸冷庫3座,500噸冷庫6座。
義門自古是生產葯材的盛地,品種達50多個,依託葯都亳州,年收入達300萬元,重新樹起了義門葯材產區的形象。在S307線南側建成了葯材一條街和兩大中葯飲片廠,葯材批發市場,同時該鎮有2000餘名葯商大戶遍及全國八大葯都,以葯都之一的亳州最多,並有近百人在本鎮建立了收購葯材中轉站,建立了葯材交易關系,為葯材市場的活躍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民營企業的發展。義門鎮歷任黨委、政府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營企業,認真搞好招商引資。2.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創辦了中原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義門苔干公司、安徽頤生堂中葯飲片有限公司、安徽源和堂重要飲片有限公司、渦陽福林木業公司、骨膠廠、紙品廠、清真食品廠、醬醋廠等成型企業50餘家,就業工人9600餘名。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兩家、市級「龍頭企業」六家。每年通過落實優惠政策使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明顯效果, 2006年上半年引進資金3200萬元,建設源和堂中葯飲片DMP達標項目,引進1600萬元建設了佔地60畝的大型麵粉廠。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在全鎮實施了兩大產業發展鏈條。一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即「公司+農戶」的鏈條;二是市場連農戶的鏈條。企業產品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國內大中城市,年產值逐年提高,利稅也同步增長。
商業貿易:通過多年的改革開放,義門二、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商業網點達到4600個,遍及全鎮,從業人員2.1萬人,年貿易總額3.2億元。特別是義門苔干交易大市場佔地160畝,設有交易委員會、公證處、環保組等組織,秩序井然,環境優越,服務周全。每年春秋兩季苔干都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競相購買,日客流量2.8萬人次,年交易額超億元。S307省道北側農貿大市場,佔地60畝,每日運輸車輛川流不息,年交易額3000萬元,佔地80畝的葯材大市場,年交易額6500萬元,全鎮五大建材市場,年交易額3000萬元,1988年以來建成的4座水上碼頭佔地300畝,每天運輸船隻40艘,以煤炭、沙石農副產品為主,運往江蘇、揚州、杭州、福建等省、市,年交易額3000萬元,陸地運輸以牛羊肉、牛羊皮為主運往上海、福建等地,牛羊皮出口到荷蘭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宰殺黃牛4萬頭,山羊10萬只,年交易額4000萬元,以及其它專業大市場更是義門商貿繁榮的基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
財稅管理職能:義門鎮黨委、政府認真執行財稅管理紀律,本著「穩定、致富、發展」的原則,依法理財,合理支配,執行好「鄉財縣管」的政策。具體表現在,義門農業的發展,企業的騰飛,商業貿易的繁榮,使義門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連年增長,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收入也不斷增長,金融部門儲蓄總額達1.1億元,每年銀行給予企業支持貸款2000萬元以上,使全鎮的經濟建設步入了超速發展的軌道。
2006年義門鎮又被確定為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鎮。一年多來,在省、市、縣的正確領導下,狠抓「第一要務」不放鬆,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企業民營化」戰略,切實起示範作用,主要體現在道路建設方面,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通過廣泛發動群眾捐資,共籌資800萬元,新修柏油路30餘條,計6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重點村實現了戶戶通柏油路。在全縣率先完成了「村村通」工程任務。
城鎮規劃編制和實施:規劃是指導城鎮的科學依據,鎮黨委、政府堅持規劃是龍頭的原則,不斷強化規劃意識,於2000年9月聘請了安徽建工學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義門鎮的城鎮建設規劃進行規范性調整修編,編制了義門鎮總體規劃圖,近期建設規劃、工程專項規劃和規劃說明書,規劃方案通過省、市專家評審,經義門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報渦陽縣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逐步實施的。2003年7月又聘請了阜陽測繪院對義門鎮進行了地形圖的測量,結果已報省建設廳驗收。
規劃方案主要內容是:義門鎮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以發展商貿、苔干、葯材加工、旅遊為主的歷史古鎮。制定了「十一五」規劃和20年發展規劃方案,遠期人口規模是依據老鎮區和以真源路為南北主軸。向東、向南、向北整體推進。渦河以北為商業區,渦河以南為工業區。鎮區道路系統由「五縱六橫一循環」構成的方格網狀。道路間距200-250m,路網密度為8KM/KM,在城鎮區域,共設三處市民廣場,六處交通設施用地,五處垃圾中轉站,一處三級消防站。按照標准設置公共廁所五處,電話安裝進戶率達95%以上,建設好衛生院、中(小)學、供電站等基礎工程。
實施主要內容是:鎮黨委、政府採取招商引資與財政投點、社會集點相結合的辦法,投資興建了葯材一條街、龍興路、貢菜街,改建了真源南北路,義周路,鋪上了路邊石,安裝了路燈,修建了排水道、花壇,並進行了綠化。自來水廠在2眼井的基礎上,在橋南工業區計劃新打一眼深井,建立了2個分廠,實現3眼井並網供水。建設了大型加油站2座,3.6萬伏供電站2座,安裝了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設備,開通了有線電視,積極運作籌建南塘公園、民族公園和民族文化廣場。
發 展 宏 圖
義門鎮「十一五」規劃和20年長遠規劃:發展好義門鎮五大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優化6萬畝苔干品種、質量,增加畝均效益。建好2.2萬畝的葯材基地,擴大桐樹栽植面積,增加企業產業出口量,暢銷世界各地,發揮四大脫水蔬菜廠的作用,完善「公司+農戶」機制,走好「富民強鎮」的發展路子。擴大中葯飲片廠生產規模,使之與中葯材生產基地相配套。通過對橋南六大專業市場的規范和建設,把S307省道義門段建成義門經濟發展大走廊。開發建設好兩大市場和一個公園,引進資金、爭取資金、挖掘資金,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修復「泣杖祠」「龍興大寺」,重振義門旅遊業雄風,實現農業機械化、工業民營化、農村城鎮化、集鎮城市化。把義門建成皖西北大地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2、陝西省咸陽市彬縣義門鎮義門鎮位於彬縣縣城西北方向約20公里,處於東經107°52′--108°1′,北緯35°04′--35°12′,海拔900---1200米,南與城關鎮隔涇河相望,北與北極鎮接壤,與甘肅省正寧縣相通,東鄰小章,西與長武縣亭口鎮相鄰,鎮域面積11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51715畝,轄27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9147戶,36810口人,駐鎮機關、企事業單位14個,鎮區常住人口3400口人,全鎮共有中小學33所,其中初級中學2所,小學31所,共有191個班級,在校學生5440名,教職工354名;有衛生院2個,醫療床位28個,醫務工作人員35名;村級衛生室27個,2003年全面實施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全鎮通村公路網已經形成,已建成通村油路9條,19.8公里,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了優越條件。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79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1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75元,全鎮現有水果面積28763畝,其中06年建園7304畝,年產水果2.8萬噸,收入4100萬元,有柿子園12688畝,全鎮年輸出勞務人員5000餘人。鎮政府駐地集市貿易囊括彬長兩縣,貨物供應充足,每一、四、七為逢集日。彬底公路橫穿而過,是彬縣通往甘肅正寧的要道。
全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薯類等,還有大麥、高梁、糜子、穀子、蕎麥、馬鈴薯、紅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蘋果、梨、柿子、晉棗,還有油菜、西瓜、甜瓜、核桃、花椒等,蔬菜有蘿卜、白菜、甘藍、菠菜、蔥、韭、蒜、黃瓜、茄子、葫蘆、西紅柿、辣椒、菜豆、芹菜等。
3、山西省保德縣義門鎮保德縣轄鎮。1958年屬賈家峁公社,1960年屬暖泉公社,1984年置鎮。位於縣境北部,黃河東側,距縣城12公里。面積31.6平方公里,人口0.7萬人。轄義門、暖泉、小趙家溝、崔家墕、趙家寨、劉家峁、狄家溝、狄家墕、前新窯、劉家畔、天橋、廟峁、雷家峁、郭家墕、康家溝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採煤、鋁釩土和建材生產為主。農業主產土豆、穀子。境內有天橋水電廠。[1]
義門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D. 儀隴縣的行政區劃
1997年,儀隴縣面積1691平方千米,人口97萬,轄20鎮40鄉:金城鎮、新政鎮、大寅鎮、丁字橋鎮、二道鎮、復興鎮、觀紫鎮、回春鎮、土門鎮、立山鎮、柳埡鎮、馬鞍鎮、日興鎮、三河鎮、三蛟鎮、賽金鎮、瓦子鎮、先鋒鎮、義路鎮、永樂鎮、芭蕉鄉、板橋鄉、保平鄉、碧泉鄉、茶房鄉、大儀鄉、大羅鄉、大風鄉、燈塔鄉、鳳儀鄉、福臨鄉、果山鄉、合作鄉、環山鄉、九龍鄉、炬光鄉、來蘇鄉、來儀鄉、老木鄉、龍橋鄉、檬埡鄉、磨盤鄉、歧山鄉、秋埡鄉、石佛鄉、雙盤鄉、雙勝鄉、雙慶鄉、思德鄉、銅鼓鄉、文星鄉、張公鄉、武棚鄉、五福鄉、楊橋鄉、陽通鄉、銀山鄉、義門鄉、永光鄉、中壩鄉。
2000年,儀隴縣轄28個鎮、41個鄉。
2003年,將儀隴縣政府駐地由金城鎮遷至新政鎮。
2003年,儀隴縣轄29個鎮(新政、金城、馬鞍、永樂、日興、土門、回春、二道、大寅、復興、瓦子、立山、三河、柳埡、義路、觀紫、先鋒、三蛟、保平、賽金、雙勝、五福、楊橋、大儀、張公、文星、周河、丁字橋、度門)、42個鄉(鳳儀、福臨、芭蕉、板橋、來儀、思德、永光、檬埡、秋埡、大羅、義門、大風、銅鼓、龍橋、中壩、環山、石佛、九龍、陽通、磨盤、炬光、碧泉、來蘇、燈塔、果山、銀山、武棚、雙慶、合作、雙盤、老木、岐山、茶房、新城、碑埡、安樂、鐵山、馬路、化馬、涼埡、樂興、柴井)。
2004年9月3日,南部縣柴井鄉和度門鎮劃歸儀隴縣管轄。
2005年,儀隴縣轄29個鎮、43個鄉:金城鎮、新政鎮、馬鞍鎮、永樂鎮、日興鎮、土門鎮、復興鎮、觀紫鎮、先鋒鎮、三蛟鎮、回春鎮、柳埡鎮、義路鎮、立山鎮、三河鎮、瓦子鎮、大寅鎮、二道鎮、賽金鎮、丁字橋鎮、大儀鎮、張公鎮、五福鎮、周河鎮、楊橋、保平鎮、文星鎮、雙勝鎮、度門鎮、老木鄉、檬埡鄉、銅鼓鄉、來蘇鄉、化馬鄉、中壩鄉、雙盤鄉、鳳儀鄉、雙慶鄉、大風鄉、福臨鄉、馬路鄉、來儀鄉、碧泉鄉、樂興鄉、鐵山鄉、石佛鄉、思德鄉、秋埡鄉、大羅鄉、義門鄉、合作鄉、陽通鄉、茶房鄉、涼埡鄉、龍橋鄉、板橋鄉、永光鄉、炬光鄉、九龍鄉、芭蕉鄉、燈塔鄉、武棚鄉、安樂鄉、磨盤鄉、碑埡鄉、新城鄉、岐山鄉、銀山鄉、果山鄉、環山鄉、柴井鄉、光華鄉。
2006年,儀隴縣轄58個鄉鎮。撤銷銀山、果山、環山、來蘇、化馬、馬路、鐵山、涼埡、磨盤、安樂、碑埡、歧山、新城13個鄉。擴大11個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銀山、果山、環山3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新政鎮。新政鎮政府駐新政。 將原來蘇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回春鎮。回春鎮政府駐回春場。 將原南圖鄉、化馬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金城鎮。金城鎮政府(老縣城)駐:金城鎮狀元街社區居委會。 將原馬路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日興鎮。日興鎮政府駐日興場。 將原鐵山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馬鞍鎮。馬鞍鎮政府駐馬鞍場。 將原涼埡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立山鎮。立山鎮政府駐立山場。 將原磨盤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永樂鎮。永樂鎮政府駐永樂場。 將原安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保平鎮。保平鎮政府駐保平場。 將原碑埡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復興鎮。復興鎮政府駐復興場。
E. 安徽亳州渦陽義門戶口所在地編碼是什麼
安徽亳州渦陽義門戶口所在地郵政編碼是:233658。
義門鎮,隸屬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地處渦陽西北部,東與渦北街道、牌坊鎮相鄰,南與陳大鎮接壤,西與譙城區相望,北與牌坊鎮相鄰,鎮人民政府距渦陽縣城25千米,行政區域面積79.5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義門鎮戶籍人口為87145人。
2019年,義門鎮有工業企業35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3個。
截至2020年6月,義門鎮5個社區、15個行政村:小辛社區、四橋社區、真源社區、民族社區、趙屯社區、劉老村、周營村、劉營村、陶趙村、菜元村、葯材村、楊樓村、程樓村、東姬村、王小寨村、武舉村、四里張村、滕劉村、李集村、團結村。
自然災害
義門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龍卷風、冰雹、病蟲草害等。龍卷風災三年兩遇,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7年7月13日,風力在10級以上,涉及周營、菜園、葯材、四里張、程樓、東姬6個行政村,造成房屋倒塌187間,損壞房屋1866間,90%的樹木被連根拔起,電力設施全部毀壞。
F. 渦陽的具體的幾個鎮是那幾個啊
2000年,渦陽縣轄22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93192人,其中:城關鎮 92883 城西鎮 42155 城東鎮 31138 西陽鎮 37261 雙廟鎮 52951 楚店鎮 45717 高公鎮 37651 閘北鎮 50666 高爐鎮 45198 曹市鎮 59343 青疃鎮 65125 石弓鎮 47629 龍山鎮 63864 義門鎮 51996 新興鎮 51814 臨湖鎮 58073 丹城鎮 54250 馬店集鎮 43978 花溝鎮 50516 店集鎮 33554 陳大鎮 47658 牌坊鎮 46789 耿皇鄉 27674 公吉寺鄉 44162 標里鄉 50279 張老家鄉 43668 單集林場虛擬鄉 17200
2003年底,渦陽縣戶籍人口138.78萬人。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千米,其中城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千米。
2004年底,渦陽縣轄24個鎮、2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