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料庫容災的數據容災具體是怎樣的
簡單地說,容災就是盡量減少或避免因災難的發生而造成的損失。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備份與恢復就是這一系統工程的兩個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如備份媒體的保管、存放,容災演練等都是容災中要做的。從廣義上講,任何有助於提高系統可用性努力,都可被稱為容災。容災就是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天災和人禍,如地震、火災、水災、戰爭、盜竊、丟失、存儲介質霉變、黑客和病毒入侵等對系統存儲數據的影響和造成的損失。
容災根據不同時機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等級。中小企業通常只需採用本地容災即可。所謂本地容災就是在企業網路本地所進行的容災措施,其中包括在本地備份、存儲、保管備份媒體。在一些大眾型企業,所採取的容災級別就高寫,稱之為「異地容災」或「遠程容災」。異地容災就是採取異地存儲備份,異地保管存儲媒體等方式。這樣就可比賣弄因本地容災發生而引起的數據丟失。如本地容災中的日常備份通常是把本分磁帶放在本地單位各部門的房間中,如果發生火災、水災、地震等災難,這些保存的媒體肯定將受到損失,因為不同城市同時發生災難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不同國家同時發生災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數據容災只是確保數據安全的一個方案,當這個方案無法保障數據安全時,需要專業的數據恢復工具對其原有數據或者備份數據進行數據恢復,據了解,「效率源科技」提供專業的數據恢復,解決數據容災無法解決的數據安全問題,曾在汶川地震中解決了不少這樣的問題。
無論採用哪種容災方案,數據備份還是最基礎的,沒有備份的數據,任何容災都沒有現實意義。但光有備份是不夠的,容災也必不可少。容災對於IT而言,就是提供一個防止各種災難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② 什麼是容災,容災指標有哪些有哪些常見容災技術
容災 (Disaster Tolerance):就是災難發生時,在保證生產系統的數據盡量少丟失的情況下,保持生存系統的業務不間斷地運行。
容災系統是指在相隔較遠的異地,建立兩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統,互相之間可以進行健康狀態監視和功能切換,當一處系統因意外(如火災、地震等)停止工作時,整個應用系統可以切換到另一處,使得該系統功能可以繼續正常工作。
指標:
1、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即數據恢復點目標,主要指的是業務系統所能容忍的數據丟失量。
2、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即恢復時間目標,主要指的是所能容忍的業務停止服務的最長時間,也就是從災難發生到業務系統恢復服務功能所需要的最短時間周期。
技術:在建立容災備份系統時會涉及到多種技術,如:SAN或NAS技術、遠程鏡像技術、基於IP的SAN的互連技術、快照技術等。
(2)資料庫容災主要解決什麼難題擴展閱讀
按照容災系統對應用系統的保護程度可以分為數據級容災、應用級容災和業務級容災。數據級容災僅將生產中心的數據復制到容災中心,在生產中心出現故障時,僅能實現存儲系統的接管或是數據的恢復。
容災中心的數據可以是本地生產數據的完全復制(一般在同城實現),也可以比生產數據略微落後,但必定是可用的(一般在異地實現)。
而差異的數據通常可以通過一些工具(如操作記錄、日誌等)可以手工補回。基於數據容災實現業務恢復的速度較慢,通常情況下RTO超過24小時,但是這種級別的容災系統運行維護成本較低。
應用級容災是在數據級容災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應用可用性,確保業務的快速恢復。這就要求容災系統的應用不能改變原有業務處理邏輯,是對生產中心系統的基本復制。
因此,容災中心需要建立起一套和本地生產相當的備份環境,包括主機、網路、應用、IP等資源均有配套,當生產系統發生災難時,異地系統可以提供完全可用的生產環境。應用級容災的RTO通常在12個小時以內,技術復雜度較高,運行維護的成本也比較高。
業務級容災是生產中心與容災中心對業務請求同時進行處理的容災方式,能夠確保業務持續可用。這種方式業務恢復過程的自動化程度高,RTO可以做到30分鍾以內。
但是這種容災級別的項目實施難度大,需要從應用層對系統進行改造,比較適合流程固定的簡單業務系統。這種容災系統的運行維護成本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