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信息系統中,按照其特徵,土地數據可分為哪些類型,並簡述其關系
簡述當前的空間數據類型有哪些,並進行簡要描述和比較分析。
答:空間數據按照其特徵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 空間特徵數據,記錄的是空間實體的位置、形狀和大小等幾何特徵,以及與相鄰物體的
拓撲關系。這是地理信息系統區別於其他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標志。
2、 專題屬性特徵數據,描述地理實體所具有的各種性質,如地形的坡度、坡向、某地的年
降雨量、土地酸鹼類型、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空氣污染程度等。專題屬性特徵通常以數字、符號、文本和圖像等形式來表示。
3、 時間特徵數據,時間屬性是指地理實體的時間變化或數據採集的時間等,空間數據總是
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採集的到或計算產生的。
按照空間數據的組織方法可以分為:
1、矢量數據結構,在矢量模型中,現實世界的要素位置和范圍可以採用點、線或面表達,與它們在地圖上表示相似,每一個實體的位置是用他們在坐標參考系統中的空間坐標定義。 2、柵格數據結構,在柵格模型中,空間被規則的劃分為柵格,地理實體的位置和狀態使用它們占據的柵格的行、列來定義的,每個柵格的大小代表了定義的空間解析度。
兩者的比較分析:
矢量結構的優點:1數據結構緊湊、冗餘度低2有利於網路和檢索分析3圖形顯示質量好精度高。缺點:1數據結構復雜2多邊形疊加分析及鄰域搜索比較困難。 柵格結構的優點:1數據結構簡單2便於空間分析和地表模擬3現勢性較強4易於與遙感結合及信息共享。缺點:1數據量大2投影轉換比較復雜。
⑵ 數據採集內容及填寫規范
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主要是對我國地勘單位保管上述鑽孔類型的資料保管單位基本信息、項目基本信息和鑽孔基本信息分3張表(表3.1至表3.3)填寫。
3.1.2.1 保管單位基本信息表
保管單位基本信息表用於記錄鑽孔資料保管單位基本信息,每個鑽孔資料保管單位填寫一張「鑽孔資料保管單位基本信息表」,其數據格式見表3.1。
表3.2 項目基本信息表
(1)組織機構代碼
本表的組織機構代碼由已填寫的「保管單位基本信息表」自動生成,只需選擇填寫。
(2)項目名稱
填寫有「鑽探工作量」的地質工作項目的全稱。
(3)資料名稱
對於有成果資料的地質工作項目,填寫對應的成果報告名稱;對於沒有成果資料的地質工作項目,則可填寫其他相關資料名稱。
(4)資料檔號
填寫鑽孔資料保管單位存檔的該地質工作項目形成的成果資料檔號。對於沒有資料檔號的,此項可不填。
(5)項目結束時間
填寫項目工作結束的年月日。前4位為年,中間兩位為月,後兩位為日,如1998年9月9日,應填寫為「1998-09-09」。
(6)工作程度
工作程度為詞典項,礦產地質勘查類填報項,選擇填寫,工作程度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其他。
(7)比例尺
比例尺為詞典項,區調類填報項,選擇填寫,比例尺包括:>1:1萬,1:1萬,1:2.5萬,1:5萬,1:10萬,1:20萬,1:25萬,1:50萬,1:100萬,1:250萬,1:500萬,<1:500萬,其他。
(8)主要礦種
主要礦種為詞典項,礦產地質勘查類必填。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附件的礦產資源分類細目和《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礦床學》(GB/T9649.16—1998)的規定填寫,最多選擇填寫3種主要礦種。
礦產資源分類細目:
1)能源礦產(N),包括煤、煤成氣、石煤、油頁岩、石油、天然氣、油砂、天然瀝青、鈾、釷、地熱。
2)金屬礦產(J),包括:鐵、錳、鉻、釩、鈦;銅、鉛、鋅、鋁土礦、鎳、鈷、鎢、錫、鉍、鉬、汞、銻、鎂;鉑、鈀、釕、鋨、銥、銠;金、銀;鈮、鉭、鈹、鋰、鋯、鍶、銣、銫;鑭、鈰、鐠、釹、釤、銪、釔、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鈧、鍺、鎵、銦、鉈、鉿、錸、鎘、硒、碲。
3)非金屬礦產(F),包括:金剛石、石墨、磷、自然硫、硫鐵礦、鉀鹽、硼、水晶(壓電水晶、熔煉水晶、光學水晶、工藝水晶)、剛玉、藍晶石、矽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含鈣芒硝)、石膏(含硬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螢石(普通螢石、光學螢石)、寶石、黃玉、玉石、電氣石、瑪瑙、顏料礦物(赭石、顏料黃土)、石灰岩(電石用灰岩、制鹼用灰岩、化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玻璃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飾面用灰岩)、泥灰岩、白堊、含鉀岩石、白雲岩(冶金用白雲岩、化肥用白雲岩、玻璃用白雲岩、建築用白雲岩)、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化肥用石英岩)、砂岩(冶金用砂岩、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磚瓦用砂岩、化肥用砂岩、鑄型用砂岩、陶瓷用砂岩)、天然石英砂(玻璃用砂、鑄型用砂、建築用砂、水泥配料用砂、水泥標准砂、磚瓦用砂)、脈石英(冶金用脈石英、玻璃用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頁岩、硅藻土、頁岩(陶粒頁岩、磚瓦用頁岩、水泥配料用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其他黏土(鑄型用黏土、磚瓦用黏土、陶粒用黏土、水泥配料用黏土、水泥配料用紅土、水泥配料用黃土、水泥配料用泥岩、保溫材料用黏土)、橄欖岩(化肥用橄欖岩、建築用橄欖岩)、蛇紋岩(化肥用蛇紋岩、熔劑用蛇紋岩、飾面用蛇紋岩)、玄武岩(鑄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輝綠岩(水泥用輝綠岩、鑄石用輝綠岩、飾面用輝綠岩、建築用輝綠岩)、安山岩(飾面用安山岩、建築用安山岩、水泥混合材用安山玢岩)、閃長岩(水泥混合材用閃長玢岩、建築用閃長岩)、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麥飯石、珍珠岩、黑曜岩、松脂岩、浮石、粗面岩(水泥用粗面岩、鑄石用粗面岩)、霞石正長岩、凝灰岩(玻璃用凝灰岩、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飾面用大理岩、建築用大理岩、水泥用大理岩、玻璃用大理岩)、板岩(飾面用板岩、水泥配料用板岩)、片麻岩、角閃岩、泥炭、礦鹽(湖鹽、岩鹽、天然鹵水)、鎂鹽、碘、溴、砷。
4)水氣礦產(S),包括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硫化氫氣、氦氣、氡氣。
(9)省館成果資料檔號
已向省級館藏機構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的項目填報此項。該地質工作項目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省級館藏機構,省級館藏機構保管該成果地質資料的檔號。
(10)備注
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3.1.2.3 鑽孔基本信息表
鑽孔基本信息表用於記錄鑽孔基本信息,鑽孔資料保管單位按本單位保管的地質鑽孔資料逐一填寫,每個鑽孔填報一張「鑽孔基本信息表」,其數據格式見表3.3。
表3.3 鑽孔基本信息表
(1)組織機構代碼
本表的組織機構代碼由已填寫的「項目基本信息表」自動生成,只需選擇填寫。
(2)項目名稱
本表的項目名稱由已填寫的「項目基本信息表」自動生成,只需選擇填寫。
(3)原始資料檔號
填寫鑽孔資料存放在本單位原始地質資料庫中的檔案編號。
對於「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合並歸檔以及沒有原始地質資料檔號的鑽孔資料,填寫鑽孔資料對應的成果地質資料的檔號。
(4)鑽孔編號
填寫設計施工時給定的鑽孔原始編號。沒有鑽孔編號的鑽孔,鑽孔編號按鑽孔名稱填寫。
(5)鑽孔名稱
填寫設計施工時給定的鑽孔名稱。
(6)鑽孔類型
鑽孔類型為詞典項,選擇填寫鑽孔類型。
鑽孔類型按地質工作類別分為9大類,包括:
1)區調鑽孔(1a.區域地質調查鑽孔,1b.區域礦產調查鑽孔,1c.區域水工環調查鑽孔,1d.其他區調鑽孔)。
2)礦產地質勘查鑽孔(2a.綜合礦產地質勘查鑽孔,2b.煤田地質勘查鑽孔,2c.金屬礦產地質勘查鑽孔,2d.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鑽孔,2e.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鑽孔,2f.地熱、礦泉水、氣體礦產地質勘查鑽孔)。
3)水文地質勘查鑽孔。
4)工程地質勘查鑽孔。
5)環境地質勘查鑽孔。
6)災害地質勘查鑽孔。
7)城市地質勘查鑽孔。
8)地質科學研究鑽孔。
9)其他。
(7)礦區名稱
填寫鑽孔所屬的礦區全稱。按礦產地行政區劃 +礦區名稱填寫,即省(區、市)、縣(市、區)、鄉(鎮)、村+礦區名稱。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海浪鎮高家村蛋白石礦」。
(8)鑽孔位置
按鑽孔原始記錄所記錄的鑽孔位置,填寫鑽孔所在行政區詳細位置,包括省(區、市)、縣(市、區)、鄉(鎮)、村、街道名稱、門牌號+鑽孔具體位置。如「江蘇省儀征市月塘鎮東風村登月湖東100m」。
(9)坐標系
坐標系為必填項,選擇填寫鑽孔所在坐標系,包括:①北京1954-3°帶;②北京1954-6°帶;③國家1980-3°帶;④國家1980-6°帶;⑤地方坐標;⑥地理坐標。
(10)礦區原點坐標X
礦區或城市採用獨立坐標(近似或假定坐標)的測網原點相對於國家測網的坐標值X。
坐標系為北京1954-3°帶、北京1954-6°帶、國家1980-3°帶、國家1980-6°帶、地理坐標的鑽孔,此項不填。
(11)礦區原點坐標Y
礦區或城市採用獨立坐標(近似或假定坐標)的測網原點相對於國家測網的坐標值Y。
坐標系為北京1954-3°帶、北京1954-6°帶、國家1980-3°帶、國家1980-6°帶、地理坐標的鑽孔,此項不填。
(12)孔口坐標X
查閱鑽孔原始記錄填寫,精確到厘米,如「3543960.94」。
有孔口經緯度的鑽孔,此項不填。
(13)孔口坐標Y
查閱鑽孔原始記錄填寫,精確到厘米,如「40396058.98」。
有孔口經緯度的鑽孔,此項不填。
(14)孔口經度
按「度分秒」填寫,格式為:DDDMMSS.SS。如孔口經度為118度26分37.41秒,應填寫為「1182637.41」;孔口經度為98度34分51.21秒,應填寫為「983451.21」。
(15)孔口緯度
按「度分秒」填寫,格式為:DDMMSS.SS。如孔口緯度為34 度55 分45.32 秒,應填寫為「345545.32」;孔口緯度為8度50分30.68秒,應填寫為「85030.68」。
(16)終孔深度Z
查閱鑽孔原始記錄填寫,精確到厘米。如終孔深度為765.43m,應填寫為「765.43」。
(17)終孔日期
查閱鑽孔原始記錄填寫鑽孔結束鑽進的日期,前4 位為年,中間兩位為月,後兩位為日。如1998年9月9日,應填寫為「1998-09-09」。
(18)施工單位
查閱鑽孔原始記錄,填寫鑽孔施工單位名稱。
(19)鑽孔柱狀圖
鑽孔柱狀圖目前保存情況,選填「有/無」。
(20)測井報告
鑽孔物探測井報告目前保存情況,選填「有/無」。
(21)原始地質記錄表
鑽孔原始地質記錄表目前保存情況,選填「有/無」。
(22)鑽孔岩心
鑽孔岩心目前保存情況,選填「有/無」。
鑽孔岩心保存完好的,選填「有」;其他情況,選填「無」。
(23)備注
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關於坐標系、礦區原點坐標、孔口坐標、孔口經緯度的填寫說明:
1)有經緯度的鑽孔,選擇填報坐標系中的「地理坐標」,並填報孔口經緯度。不必填報礦區原點坐標和孔口坐標。
2)無經緯度的鑽孔,坐標系為北京1954 -3°帶、北京1954 -6°帶、國家(西安)1980 -3°帶、國家(西安)1980-6°帶的鑽孔,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坐標系,並填報孔口坐標X、孔口坐標Y。不必填報礦區原點坐標X和Y。
3)無經緯度的鑽孔,又非北京1954和國家1980坐標系的鑽孔,選擇填報坐標系中的「地方坐標」,並填報礦區(城市)原點坐標X和Y,同時填報孔口坐標X、孔口坐標Y。
⑶ 具體應用
(一)數據採集、處理和空間資料庫的建立
(1)採集和處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利用 GIS 技術,對土地利用現狀圖紙圖先進行掃描,然後對其矢量化,建立數據拓撲關系,並賦予土地利用現狀屬性。
(2)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對農用地(耕地)分等單元劃分的原則和要求,利用 GIS 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基礎上進行分等單元劃分。
(3)採集和處理農用地(耕地)分等專題數據。利用 GIS 技術,對收集到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各種專題圖件先進行掃描,然後對其矢量化,建立數據拓撲關系,並賦予專題屬性,建立屬性資料庫。
(4)基於 GIS,將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和農用地(耕地)分等專題數據進行關聯,建立空間數據的對應關系,生成分等單元屬性。
(5)利用 GIS 的分析處理功能,計算農用地(耕地)分等所需的各種數據,包括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
(6)建立農用地(耕地)分等空間資料庫,導出農用地分等成果要求提交的各種表格數據。
(二)圖件製作
利用計算機和 GIS 技術,從農用地(耕地)分等空間資料庫中提取空間數據和專題屬性,繪制各種專題圖件和最終成果圖件,並進行圖件整飾和輸出。具體圖件包括農用地分等單元圖、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圖、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圖、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圖、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圖、農用地利用等別圖、農用地經濟等別圖和標准樣地分布圖等。
⑷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程序是什麼
一、准備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准備工作是指開展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之前所進行的組織准備、資料准備、工具和用品准備等方面的工作。
組織准備包括建立統一的領導機構,組織專業隊伍,制訂工作計劃,組織技術培訓等工作。領導機構一般由縣級人民政府主管領導牽頭,從各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
資料准備包括調查底圖、最新的航片或正射影像圖、權屬證明文件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
工具和用品准備包括必要的測繪儀器、文具和調查表格的制備。
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申請
具備調查條件的縣(市),要由縣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編寫《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任務申請書》,經縣級人民政府同意,報省級土地管理部門審批後才可開展調查工作。申請書的內容應包括:全縣的基本情況;需用的圖件資料和技術條件;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步驟和方法;時間安排及經費預算等。組織編寫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設計書(或技術方案),最好附在申請書後一同報批,也可另外單獨報批,經批准後,按設計書的技術路線、方法、要求開展調查工作。
三、外業調繪
外業調繪是指在研究航片或地形圖與地物、地貌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的外業判讀、調查和繪注工作。主要是把室內判讀不能確定或航片上影像不清楚的地物調查清楚,描繪正確,並對室內判讀的地物實地進行檢查核實,還包括新增地物的補測、補調。
四、外業成果檢查驗收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外業成果由縣級土地管理部門組織全面檢查,地級進行初步驗收,省級進行驗收。外業成果經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等內業工作。地級對縣級成果的初步驗收,抽取佔全縣圖幅數25%~30%的圖幅進行檢查;省級對縣級成果的驗收,抽取佔全縣圖幅數5%~10%的圖幅進行檢查。
五、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採集
土地利用現狀圖形數據採集是指將外業調繪並經清繪後的成果圖進行數字化,取得土地利用現狀數字圖件的過程。其步驟包括:①圖件掃描;②掃描糾正;③圖形矢量化。
土地利用現狀屬性數據採集是指將土地權屬、地類代碼、注記等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屬性數據按照《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軟體規定格式錄入的過程。
六、土地面積量算與統計
土地面積量算與統計均由土地利用資料庫系統軟體自動完成,但必須按照理論控制面積進行平差。
七、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
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是指用資料庫系統軟體提供的數據處理和管理功能,將經過編輯處理的空間數據進行入庫處理,建成資料庫運行管理系統。其步驟是:①數據字典和數據索引的生成;②圖形與屬性資料庫的建立;③軟體系統與數據的融合檢查;④資料庫系統運行測試。
八、編寫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是指系統總結整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的文字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調查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②調查工作情況;③調查成果及其質量分析;④土地合理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的途徑和建議。
九、土地利用資料庫成果檢查驗收
土地利用資料庫成果的檢查驗收實行預檢和驗收制度,即由省土地勘測規劃院進行預檢和省土地管理部門進行驗收。
十、成果資料確認及上交歸檔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經省級檢查驗收合格後,報國土資源部確認。最後進行成果資料的上交、歸檔等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程序框圖
⑸ 什麼是數字地籍測量其數據採集的方法有哪些
縱觀世界地籍的發展史,其經歷了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圖1是地籍管理發展階段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世界地籍經歷了稅收地籍、產權地籍、多用途地籍、數字地籍四個階段。
工業革命以前是為征稅而建立的一種田賦清冊或簿冊,即稅收地籍。工業革命以後,市場經濟逐漸得到發展,土地成為一種商品,可以用來交換。地籍的內涵轉變為課稅對象的登記清冊,土地產權登記、土地分類面積統計和土地等級、地價等內容的登記簿冊,即產權地籍。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面臨戰後重建和人口增加等問題,土地的稀缺性被逐漸認識到。特別是信息革命開始後,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更加凸顯了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地籍被廣泛應用於土地規劃和土地管理領域。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多功能地籍概念的提出促進了地籍管理系統的發展。它是用來彌補現存地籍系統中數據訪問性差、數據重復和使用者對地籍信息的不同要求等問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三維地籍即數字地籍也隨之應運而生。數字地籍是指地籍測量、管理、應用全過程的數字化。數字地籍是地籍管理的一種形式,也是地籍管理的重要階段。數字地籍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傳統地籍的應用范疇,可以與其他系統集成,並滿足如規劃、土地評估、統計等等,以及數字城市的應用。
地籍管理的發展過程,既是一個地籍信息不斷豐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地籍服務用戶群不斷擴大的過程,更是地籍管理手段不斷信息化的過程。隨著世界地籍的不斷發展,二維地籍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二維地籍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塊或土地權利的三維位置和三維邊界,法律糾紛頻繁產生,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目前地籍登記領域一個重要問題。荷蘭、以色列、德國、伊朗、挪威、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已經在建立三維地籍登記方面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成果,如荷蘭地籍管理所與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大地測量系正在合作研究三維信息的土地信息系統原型問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的逐漸成熟,將會使三維空間中的地籍測量更為精確,加之三維地形和城市模型軟體的發展,三維地籍系統的實現為期不遠了。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地籍系統能夠解決地上、地表和地下的土地立體權利體系。
與數字地籍有關的還有「數字地球」、「數字城市」、「虛擬現實技術」、「分布式計算機」等。
⑹ 土地信息系統數據獲取的技術有哪些
在土地信息系統中,數據獲取的技術主要有三種:
(1)野外測量技術。目前,利用測繪儀器,採用全數字化測繪方法進行實地測量獲取數據是野外測量的主要方式。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的地形、地籍數據的採集;(2)GPS技術。GPS技術以其實時、動態、精確的定位,在土地資源調查、地籍測量中發揮重要作用。
(3)遙感(RS)技術。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資源的調查、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已成為獲取較大區域內的土地相關信息的主要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