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處理 > 生態足跡需要多少數據

生態足跡需要多少數據

發布時間:2023-01-26 01:55:18

Ⅰ 世界自然資源破壞的數據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新報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物質已經特別豐富了?我們現在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許多物品還可以用的時候就被我們當作垃圾丟棄了。前不久出爐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我們已經在大大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了。

《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報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沖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這份新報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地衰退,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浪費尤其嚴重。這一報告警告說,隨著這些區域的發展及消耗更多的資源,對於地球資源的壓力將會不斷增加。「我們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丁說,「除非各國政府重新恢復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間的平衡,否則我們將無法償還這些生態債務。」

新報告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數」和「生態足跡」。所謂「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新報告顯示,人類近年來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所謂「生態足跡」,是指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也就是人類開發自然的面積,這其中還包括自然為了處理人類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積。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

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這是將地球的113億公頃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區域除以全球61億人口計算得出的;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達0.4公頃。「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態區域的面積減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65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887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2240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的開采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存在著過度使用水源的情況,通常在旱季難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濕地和內陸水系逐漸乾涸。

在對所有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尤其嚴重的是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對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在1961年以來人類資源消耗增長最快的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對能源的過度使用正在使人類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政府、工業界和公眾應該及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節能建築和節能交通系統。

「可持續的生活和高質量的生活有時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的作者之一瓊納桑·拉赫說,「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重新恢復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才有利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滿垃圾和廢氣的地球上。」

解放日報報道: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
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
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
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
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
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
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
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
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
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
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
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
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
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
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
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
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
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
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
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
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
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
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
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
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
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Ⅱ 生態足跡方法

生態足跡方法作為度量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工具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應用[36]。生態足跡理論認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和排放相應數量的廢棄物,而提供這些自然資源並消納相應廢棄物則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予以支持;在給定人口和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和排放的廢棄物越多,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則越大,經濟發展對環境壓力也就越大。生態學家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形象地以「生態足跡」來表示。換言之,生態足跡是支持一個地區的人口所需的生產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納其所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積之總和,簡稱生物生產性土地。一個地區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為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如果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足跡超過了其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於其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態盈餘。區域的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反映了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1992年,加拿大生態學家Rees提出了「生態足跡」的思想,認為區域生態足跡是為生產特定區域人口消費所需的資源和同化這些人口消費所產生的廢物,需要生態系統提供的生產性土地面積和水體面積[37]。1996年,Wackernagel和Rees出版了專著《生態足跡:減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系統提出了生態足跡理論及其計算方法[38]。Wackernagel等於1997年提出了國家與全球尺度的生態足跡評價框架,並對52個國家生態足跡進行了計算[39]。此後,生態足跡方法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研究與應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自2000年起每兩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國的生態足跡。愛爾蘭、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等國開展了長時間序列的生態足跡核算與分析。1999年生態足跡的概念被引入我國,隨後有關生態足跡的研究在國內迅速展開。在WWF的支持下,有關研究部門自2008年起每兩年發布一次《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區域、城市開展了生態足跡實證研究,推動和豐富了生態足跡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40]

由於生態足跡方法具有的概念清楚、計算方法簡便、涵蓋信息量大、所需數據易於獲得等優點,該方法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包括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評估、城市建設過程中建築用地規劃、景區的旅遊生態足跡、能源生態足跡、地區的生態適度人口、水資源生態足跡以及國家的大型工程建設評估等。但是,一些研究者認為生態足跡方法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生態足跡方法是一種靜態分析方法,只能對區域的發展現狀進行評估;實際中土地功能具有多重性質,而生態足跡方法對土地的功能進行了簡化,造成了計算誤差等。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態足跡方法在政策規劃等方面的應用。

Ⅲ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到目前為止,大概12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Ⅳ 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的計算是基於兩個簡單的事實:1、我們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費的資源以及大部分產生的廢棄物;2、這些資源以及廢棄物大部分都可以轉換成可提供這些功能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生態足跡的計算方式明確地指出某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了多少自然資源,然而,這些足跡並不是一片連續的土地;由於國際貿易的關系,人們使用的土地與水域面積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這些需要很多研究來決定其確定的位置。 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耕地是最有生產能力的土地類型,提供了人類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草場的生產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由於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熱帶叢林外,現有林地的生產能力大多較低。化石能源土地是人類應該留出用於吸收CO2的土地,但目前事實上人類並未留出這類土地,出於生態經濟研究的謹慎性考慮,在生態足跡的計算中,考慮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積。由於人類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築用地面積的增加意味著生物生產量的損失。
由於這6類生物生產面積的生態生產力不同,要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匯總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需要對計算得到的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均衡因子,
即rk=dk/D(k=1,2,3,… 6)
式中rk為均衡因子,dk為全球第k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D為全球所有各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本文採用的均衡因子分別為:耕地、建築用地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為1.1,草地為0.5,海洋為0.2。 Ai=(Pi+Ii-Ei)/(Yi · N)(i=1,2,3,… m)
式中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生態足跡分量(hm2/人),Yi為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世界)平均產量(kg/hm2),P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生產量,Ii為第i種消費項目年進口量,E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出口量,N為人口數,本文m=33。在計算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熱力和電力等能源消費項目的生態足跡時,將這些能源消費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費速率來估計自然資產所需要的土地面積。 在生態承載力的計算中,由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不僅單位面積耕地、草地、林地、建築用地、海洋(水域)等間的生態生產能力差異很大,而且單位面積同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生態生產力也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同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實際面積是不能進行直接對比的,需要對不同類型的面積進行標准化。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某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所代表的局地產量與世界平均產量的差異可用「產量因子」表示。某個國家或地區某類土地的產量因子是其平均生產力與世界同類土地的平均生產力的比率。同時出於謹慎性考慮,在生態承載力計算時應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為人均生態承載力(hm2/人),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i為產量因子。 為了讓各個國家在佔用了多少自然資源上「有賬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使用了「生態足跡」這一指標,並列出了一份「大腳黑名單」。這份由WWF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完成的報告於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蘭德正式發布。十幾位來自WWF總部、挪威管理學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全球足跡網路的專家參與了研究,報告的數據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能源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及聯合國環境項目世界保護監測中心。
在這份「大腳黑名單」上,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頃)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中國排名第75位,人均生態足跡為1.5公頃,低於2.2公頃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口數目龐大,其人均生態承載能力(即大自然能夠給予的消耗量)僅為0.8公頃,生態赤字高達0.7公頃,而全球的平均生態赤字為0.4公頃。」專家們認為,由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還將迅速增加,中國的整體生態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報告顯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韓國、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態赤字很大的國家。「很簡單,如果生態足跡超過了生態承載能力,就是不可持續的。為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來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費,減小自身的生態足跡。」《報告》的主要作者、生態學家駱喬森(JonathanLoh)說。報告說,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剛果、秘魯、安哥拉、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紐西蘭等國家由於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相對稀少或者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生態盈餘(總生態足跡小於總生態承載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這些生態盈餘國家的居民為全球生態環境作出貢獻時,西方人正在以難以持續的極端水平消耗自然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耗水平不僅是歐洲人的兩倍,甚至是亞洲或非洲人的七倍。」專家們批評說,「如果全球的居民都達到美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人類將需要5個地球。」報告的作者們稱,他們試圖從另一角度尋找「誰應該對目前的全球生態危機負有更大責任」這一爭論不休話題的答案。
「那些生態赤字較大國家的資源消耗量已經超過了本國的資源再生能力,其結果就是加劇了環境惡化,或者將這種生態危機通過原材料進口等國際貿易方式轉移到了其他國家或地區。」郝克明還擔心,大大小小的環保組織如何說服人們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壞地消耗地球資源。「在目前,使政府、工業界和公眾轉向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的技術、建築和交通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馬丁說。 國際環境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共同發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
。生態足跡通過農田、木材、水、煤炭以及垃圾處理用地等一系列自然資源的使用量,來衡量人類對大自然的需求狀況。報告發現,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仍在世界上居於較低水平;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消耗的生態資源增加了近一倍。
報告警告稱,如果中國的人均資源消耗達到美國的水平,「那麼中國將需要全球的可用生物承載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表聲明稱,報告主要使用了2003年的數據,這是目前可用的最新的全面數據。但報告作者表示,研究結果反映了目前仍在持續的趨勢。
報告稱,中國2003年的人均資源消耗量居世界第69位,略低於敘利亞。美國在這項指標中排名世界第二,阿聯酋高居第一,日本則位列第27位。
根據報告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指的是滿足該國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土地與水域的面積。
研究發現,中國人均生態足跡僅為1.6公頃,遠低於2.2公頃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國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經計算僅為人均0.8公頃,這意味著中國消耗了相當於其自身生態系統供給能力兩倍的資源。
為了彌補其中部分缺口,中國從加拿大、印度及美國等國家進口原材料。但研究發現,其中部分原材料隨後又通過製成品的形式再出口到西方國家,這使得中國成為自然資源的凈出口國。
報告建議,中國可以採取簡單易行的短期措施,例如推廣使用節能燈泡,同時著眼於長期規劃。中國擁有「全球生物承載力」(提供有用生物材料與吸納廢物的能力)的15%,美國則消耗了大約20%。
報告表示,未來一、二十年內,中國的消耗水平可能仍將對其自身的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並對全球生物承載力施加更大的壓力。

Ⅳ 什麼是生態足跡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了「生態足跡」一詞。生態足跡(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指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biologically proctive areas),其含義就是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足跡估計要承載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類使用的可再生資源或者能夠消納廢物的生態系統,又稱之為「適當的承載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 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Ⅵ 生態足跡計算時需要哪些數據

EF=N·ef =N·∑(aai)=∑rjAi=∑(ci/pi) (1)式(1)中:EF 為總的生態足跡;N 為人口數;ef 為人均生態足跡;ci為i 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為i 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aai為人均i 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i為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Ai為第i 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佔有的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

Ⅶ 寫有關水資源的生態足跡的論文需要查找哪些數據

這個我專業的,,整套些數據?

Ⅷ 誰有世界自然資源減少的相關數據啊

2003年數據

人口(百萬) 生物承載力(地球公頃/人) 生態足跡(地球公頃/人) 總生態足跡/本地區生物承載力 總生態足跡/全球生物承載力
全世界 6301.5 1.78 2.23 125% 125%
高收入國家 955.6 3.3 6.4 194% 55%
中等收入國家 3011.7 2.1 1.9 90% 51%
低收入國家 2303.1 0.7 0.8 114% 16%
美國 294.0 4.7 9.6 204% 25%
中國 1311.7 0.8 1.6 200% 19%
從上表可以看出, 從全球來講,把餅做大的空間已經不存在了--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地球的負荷25%,我們早已不再依靠自然的「利息」生存,而是在消耗大自然的「本金」。照目前這種消耗生態資源的速率走下去,發生生態系統全面崩潰的可能性不可避免. 而超載最嚴重的, 不是人口眾多的中低收入國家, 而是科技發達, 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高收入國家. 尤其是美國, 由於歷史上的殖民搶佔了印第安人的北美大陸,資源豐富,但卻仍然超載100%以上. 美國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 從生物承載力來說,佔有全球資源的12%, 但卻消耗了25%. 中國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是無法復制美國模式的.利用上表中的數據可以算出, 哪怕我們突然有了美國現有的」高科技」和」先進制度」, 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要過美國人的生活, 同時可持續, 我們需要1.12個地球. 很顯然, 無論是接軌, 還是發揮比較優勢, 或者無論什麼主義和辦法,都不可能變出1.12個地球資源給中國.
所以, 所謂科技發達制度進步的西方,本身恰恰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罪魁禍首,他們自己的餅都很難永遠維持下去.而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 人均資源不到全球人均的一半,真正是地大物」薄」, 就更加不可能沿著西方的老路把餅做大了.我們需要的,是變換思路,探索如何把餅做好利用好,如何分享.

Ⅸ 人類需要幾個地球承載生態足跡

如果全球的居民都達到北美居民資源消耗的平均水平,人類將需要5個地球。就整個世界而言,全人類的生態足跡在1980年就已經與地球的生產能力持平;在2001年已經超過了20%,這意味著人類需要1.2個地球來滿足生產和生活對資源的需求;至2007年,這個需求已經超過了50%。據估計,最遲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其每年的資源需求。

生態足跡較大的國家,表明其對資源的消耗強度超過了該區域自然生態狀況所能提供的被消耗量,這就意味著這些國家一直在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據統計,北美地區人均消耗資源水平是歐洲的2倍,是亞洲或非洲的近7倍。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可是此後的數十年間,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對自然界和生態系統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導致了自然界和生態系統的種種災難:物種滅絕加速,大氣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劇,大氣臭氧層變薄,全球變暖,等等。

對科技和文明成果的不當使用和發揮,為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地球資源被耗竭,生態環境被不可逆轉地破壞,到那時,人類留下的「足跡」將會是怎樣的呢?

閱讀全文

與生態足跡需要多少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點點那個點餐小程序怎麼做的 瀏覽:131
軟體程序如何驅動硬體的 瀏覽:529
英語學校市場推廣怎麼做 瀏覽:587
魏大勛代言了哪些產品 瀏覽:855
干皮不適合用什麼產品 瀏覽:170
海寧小百貨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896
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證書怎麼填寫 瀏覽:940
大鍋牛雜市場怎麼樣 瀏覽:498
國外賣產品的公司有哪些 瀏覽:973
海城有哪些海鮮市場 瀏覽:148
如何小程序改頭像 瀏覽:3
想做尿不濕代理沒客源怎麼辦 瀏覽:546
新繁龍橋市場屬於哪個社區 瀏覽:82
產品代理行業有哪些 瀏覽:241
數據交換平台多少錢 瀏覽:878
哪個地方有土地市場 瀏覽:282
電腦軟體如何做程序 瀏覽:987
代理產品主要看產品的什麼 瀏覽:686
查絕經的6項指標數據是哪些 瀏覽:936
長沙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才能進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