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省會城市的年度統計數據在哪兒找呀跪求大神幫忙!!!!!!
去各省會城市市政府官網或市一級的統計局網站查詢
比如廣州的年度統計資料可以在廣州統計局的廣州統計信息網查到
⑵ 誰知道各地市的經濟數據可以在哪裡找
2008年上半年遼寧省各市經濟總量排名 人口 單位:億元,生產總值 1、沈陽 700多萬 1829.2 2、大連 600萬 1795.1 3、鞍山 350萬 777.4 4、營口 260萬 (數據沒有出來,但昨日新聞報上半年增幅全省第二) 5、撫順 250萬 324.3 6、盤錦 130萬 309.3 7、錦州 310萬 308.2 8、本溪 160萬 285 9、遼陽 180萬 273.4 10、丹東 243萬 233.6 11、葫蘆島 275萬(數據沒有出來) 12、鐵嶺 305萬 219.5 13、朝陽 340萬 200.3 14、阜新 192萬 88.1
⑶ 除了統計年鑒,還有哪裡可以找到各個地方的經濟數據
每個地方的政府都有政府統計公報,從中可以看到一些數據,但這是一個匯總的數據。要的這些是一個行業的數據,可以通過行業的資料裡面查詢,酒店行業,旅遊行業等。衣食住行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支出,各地有一些基本標准生活成本,反應該情況。
年鑒編纂總的指導思想一般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政治的嚴肅性。年鑒的質量,首先是要保證政治質量,政治上出了錯,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年鑒的全部內容都要完全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堅決和中央保持一致。此外,還要注意保密,內外有別,防止發生任何失密違紀現象。
二、堅持真實性、科學性。作為史冊之一的年鑒,必須要對歷史負責,對後人負責,保證刊載的全部資料和數據都准確無誤。
(3)廣東各城市各行業發展數據哪裡找擴展閱讀:
表現形式:
近幾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有關年鑒創新問題的討論也在不斷升溫,年鑒的表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
1、以紙張為載體,這也是普遍的形式。
2、以光碟(CD,DVD)為載體。分兩種情況,第一、電子書的形式,這種年鑒不具備全文檢索功能。第二、也是年鑒界推薦的一種,就是全文資料庫檢索,此種年鑒偏於數據查詢,方便工作和生活。
3、以網路為載體,也就是網路圖書館的形式。
⑷ 各行業的統計數據去哪裡查看
這個很難很難找得到,你首先應該去查下 各個地方統計局網站或者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一般每年統計局統計年鑒都會對一些大類行業進行統計,不過他們的統計行業類別比較宏觀
其次 就是找對應的行業協會去了解下看是否有相應的行業統計了
其他的可能就是一些專業的第三方調查公司的統計數據,但是准確性不好確定
⑸ 企業數據哪裡找
一、國家機構/國際組織公開數據⑹ 在哪裡能找到各行業的分析研究報告
信息收集渠道:通常的渠道有公司官網、咨詢公司官網、券商研究、資料庫、微信、知乎、搜索引擎、網路爬蟲等。那麼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渠道呢?下面逐一介紹。
公司官網:通常來說公司的官網包含信息很多,公司介紹、產品介紹、公司年報、招股說明書等,這些資料的可靠性通常比較好。上市公司的年報在經營分析內容裡面會對該公司的業務銷售情況、利潤的推動因素等進行分析,因此當你想知道上市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年報是不錯的選擇。上市公司的年報獲取途徑可從證券交易所,公司官網、巨潮、雪球等渠道去獲取。
咨詢公司:咨詢公司報告通常可以幫助我們知道非公開的信息,因為咨詢公司通常會有自己的方法論對市場進行自己的定性分析,市場調研等,因此對於消費者的洞察、行業的趨勢研判通常找咨詢公司的報告,但是它同時也存在數據往往口徑難以統一。市面上的咨詢公司通常分為市場調查類咨詢公司和管理咨詢公司,前者一般為後者服務。市場調查類咨詢公司例如艾瑞、尼爾森、益普索等公司通常在消費者調研、行業分析等方面提供自己的洞察,他們並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戰略決策。這類咨詢公司的研究成果往往在他們的公司官網上都可以免費下載,可以作為我們行業研究數據的來源。管理咨詢公司有必要則會聘請市場調查類咨詢公司提供專門的調研分析,由管理咨詢公司為企業給出具體的戰略建議。當然像麥肯錫、貝恩、BCG、羅蘭貝格等在自己的官網也會分享自己的行業洞見,這些信息都是幫助我們作出行業發展研判、商業模式分析的重要信息來源。
券商報告:券商的研究報告大多針對的是上市企業及未上市的龍頭企業,因此當你想深度的了解某個行業的時候,可以考慮找10篇深度分析仔細研究,就算對行業有所了解了。上市公司的最新動態,公司策略行動都可以在券商的研究報告裡面找到。行業的數據也在這裡面可以找到,但是也可能存在多家券商報告的數據不統一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交叉驗證,選取合適的值。在這里推薦一個我常用的券商報告查詢網站,蘿卜投研。
專業資料庫:專業資料庫一般是收費的,但是信息也全,向Wind、惠博智能策略終端,有條件的可以考慮一下。當然也有免費的,一般多為政府部門網站,如國家統計局可查行業發展數據、人口數據,GDP數據等。另外還有工業相關的工業信息化部、金融相關的證監會、銀監會、證券交易所、中國人民銀行,進出口相關的中國海關,專利相關的國家知識產權網站,工商信息公示系統,查企業股權結構的企查查/天眼查、查政府政策的各級政府官網,各行業的行業協會,衛生統計局的人口情況查詢。
搜索引擎:學會利用微信、知乎等搜索渠道,常常會獲得一些業內人士的總結和分享,也是我很喜歡的信息獲取渠道。對於直接使用搜索引擎雖然快但是信息的真偽需要辨別,適用於在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可用來模糊搜索,然後再溯源找到來源。在關鍵詞後面加pdf,關鍵詞中加「」,加網站名等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使用網路爬蟲等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關於信息搜索的渠道,請看我之前的這篇回答。
渠道判斷:你會發現上市公司、成熟行業我們很容易通過年報、券商報告、招股說明書、監管機構、專業的資料庫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小企業,新興的行業我們怎麼獲取信息呢?答案是專家訪談、公開新聞、咨詢公司、消費者調研。前面說過咨詢公司報告常常會存在數據口徑不一致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多個數據來源做驗證,根據咨詢公司做的假設、時間是否是最新、數據推導的邏輯、渠道來源等綜合判斷自己應該採取的數據。
非公開的渠道獲取信息:對於很多信息你很可能在公開的渠道是沒辦法獲取的,這個時候問卷調研、打陌生電話、專家訪談、焦點小組進行頭腦風暴、實地調研等方法就成為了咨詢公司獲取非公開信息的渠道。當然每種方法都有自身的優點和局限性,下面我將一一分析。
專家訪談:特點就是貴,但是效率高,可以深入了解非公開的信息,例如知道行業的競爭格局、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行業的關鍵成功要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這個時候行業訪談就要注意時間的把控,一般在半個到1小時。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凱盛、三橋等專家庫公司幫助我們介紹專家,要針對訪談的目的,尋找那些剛剛離職的專家是最恰當的,畢竟在職的專家還是有所顧忌。提前准備好問題,一般10個左右,把重要的問題放在最前面,目的在於檢測專家的專業性以判斷是否繼續訪談,減少成本的同時可提高效率。整個過程中應該注意節奏的把握,引導專家往你的想要了解的問題走,做好信息記錄。隱私問題要學會站在專家的角度問題考慮,例如你如果直接問你所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往往會給專家尷尬,我們換個問題,例如像如果讓您來運營一個和你們類似的企業,您覺得什麼最重要?這樣通常能夠減少專家的心理負擔。而對於數據性的問題,切忌一口氣問一大推關鍵數據指標,往往很難讓人一口氣回答。記得將問題進行分解,一個復雜問題拆解為多個問題,層層推進,最後總結和對方確認即可。
陌生電話:耗時耗力,但也可以獲取專家訪談獲取的信息。因為給陌生人打電話,因此需要作合理的身份假定,做好心理建設,同時得到信息要作交叉驗證,以確保被拜訪人不是亂回答一通,准備的問題5個以內,想了解多個問題的時候可以隔幾天再拜訪。遇到前台應表現簡短直接的語氣,提供公司的員工名字等增加信任度,要多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打這個電話會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
問卷調研:一般包括明確目的,設計問卷,問卷發放回收並分析。首先我們先明確本次問卷調研的目的是什麼,調研的對象,需要收集的信息。關於問卷的設計,應該將重要的問題往前面放,因為人往往最開始是最有精力的,因此為了保證質量,問卷花費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同時在不同提好設置相似問題來進行交叉驗證。一般而言調研問卷應該是設計好之後先小規模投放,尋找出問題,例如問問題的方式是否有不合適的,是否有歧義的地方,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不用像偶爾,幾乎不這樣有不同理解的詞語,選項之間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遇到敏感問題要想辦法消除對方的顧慮,如提示對方問卷結果將嚴格保密,不引導對方得出答案等。在修改完成之後再進行大規模的投放,之後就是搜集分析。
實地調研:在選擇實地調研的地方應該從時間和地點兩個維度去考慮。首先時間上面應該考慮早中晚,周末和工作日。地點應該在市中心、市郊、商業區、居民區都應該選取調研的樣本,這樣才更加的有代表性。
焦點小組:焦點小組的重點在於讓每個參與者能夠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如何做到?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明確本次討論的目的,讓參與者提前准備,這樣才不至於最開始的冷場。小組討論開始前最好都進行自我介紹,人往往願意和自己熟悉的人進行經驗分享。既然是頭腦風暴,因此設計的問題不應該是yes or no的問題,而應該是能夠引起廣泛討論的,難題放中間,因為中間時段是大家最活躍的時期。主持人的作用就是保持中立,明確主題,確保大家在正確的道路上,同時別忘記了記錄好討論的內容。
⑺ 去哪裡高效查找行業報告和行業數據
本文從不同維度分析中國大健康行業市場競爭格局,由於行業內企業眾多,不同企業產品策略和重點布局不盡相同,細分領域市場集中度差異化程度顯著,但總體而言我國大健康行業市場集中度正逐漸提升。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大健康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有白雲山(600332)、雲南白葯(000538)、愛爾眼科(300015)、九州通(600998)、葯明康德(603259)、老百姓(603883)等。
本文核心數據:大健康行業競爭梯隊、市場集中度、業務布局、競爭狀態總結
中國大健康行業競爭梯隊
2021年醫療健康增長顯著,成為胡潤500強企業最多的行業。2021年片仔癀以510億人民幣的品牌價值位列醫療健康行業第一,其次是雲南白葯,價值為280億人民幣。根據胡潤中國百強大健康民營企業價值排名,智飛生物、百濟神州等企業位列第二梯隊,排名在11-50名;藍帆醫療、迪安診斷等企業位列第三梯隊,排名在50名之後。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⑻ 廣東21市2021年GDP出爐,4個「萬億城市」亮相
廣東21市2021年GDP出爐,4個「萬億城市」亮相
廣東21市2021年GDP出爐,4個「萬億城市」亮相,4個「萬億城市」相繼亮相,廣東GDP超萬億元城市在全國獨占鰲頭,閃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舞台。廣東21市2021年GDP出爐,4個「萬億城市」亮相。
2021年廣東省GDP總量達到124369.67萬億元,實際增速8%,名義增速12.29%。各地市GDP總量及增速也隨之完整公布,整理數據分析,可分為四大梯隊:
第一梯隊:廣深,仍是廣東省無可爭議的龍頭,國內超一線城市,引領廣東經濟的發展方向。
第二梯隊:佛莞,發展潛力巨大,區位優勢明顯,製造業基礎雄厚,尤其是東莞,2021年GDP突破萬億,成為全國第24個,廣東第四個萬億城市,廣東也成為全國唯二存在四個萬億城市的經濟強省。
第三梯隊:惠州獨樹一幟,距離五千億僅一步之遙,增速達到17.9%,全省第一。
第四梯隊:珠海、茂名、江門、中山、湛江屬於3000億元層次;汕頭、肇慶、揭陽、清遠屬於2000億元層次;陽江、韶關、梅州、汕尾、河源、潮州、雲浮屬於1000億元層次。
廣東各地市GDP所佔比重
廣州,東莞,惠州佔全省GDP比例有所提升,廣州與深圳GDP差距逐漸縮小,未來幾年有望將其超越。佛山佔比較為穩定,增速平穩,其他地市變動並不明顯。
有些可惜的是,除了廣深佛莞,廣東其他地市經濟總量並不突出,5000-9000億元層次出現斷層,僅有的惠州,也是在4000億層次徘徊。這可以說是廣東經濟的一個縮影,珠三角核心區域發展水平較高,進出口貿易,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程度等諸多方面遠遠高於非珠地區。
1月24日,東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2021年東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0855.35億元,正式躋身萬億元GDP俱樂部。東莞是廣東省內繼廣州、深圳、佛山之後,第四個GDP超萬億元的城市。
4個「萬億城市」相繼亮相,廣東GDP超萬億元城市在全國獨占鰲頭,閃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舞台。2021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的省份,達到124369.67億元。
廣東為什麼能涌現多個「萬億城市」?
以製造業立省
走進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廣佛江高速旁,是華南最大機器人本體生產基地——庫卡順德園區。2021年,庫卡順德園區機器人產量近1.8萬台,為華南地區第一。以2021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台為基數,全國每20台工業機器人即有一台來自順德。以庫卡為龍頭,一批機器人本體、減速器、鑄件和系統集成等產業鏈企業向佛山市順德區集聚,一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廣東新力量正在加速崛起。
這是廣東製造業大省的一個縮影,廣東製造始終站在產業制高點上。四大萬億元級城市之一佛山,是全國製造業大市,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佛山市順德區更是素以「工業立區」聞名,一個縣級區域2021年工業總產值已突破萬億元大關。
梳理廣東這四大城市的產業結構會發現,不僅是佛山,東莞製造業也毫不遜色,東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2968.16億元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5008.81億元,形成以電子信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等九大產業為主導的「五支柱、四特色」工業發展格局。
即便是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的廣州,高端製造業依然增長強勁。有研究者探尋2021年廣州經濟高增長的秘訣時稱,「從數據來看,離不開第二產業的強勢增長」。2021年,廣州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722.67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7.2%,且第二產業增速快,主要受益於高技術製造業,去年廣州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5.7%,兩年平均增長15.6%。
廣州高技術製造業中新能源造車、集成電路等成為亮點。2021年,廣州集成電路、顯示器、光電子器件和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8.6%、45.5%、40.2%和24.4%。集成電路,俗稱半導體或者晶元,過去這個產業的製造環節在珠三角幾乎是個空白。最近幾年,廣州粵芯半導體公司迅速成長,深耕模擬晶元賽道,發展勢頭良好。
廣州發展製造業還在不斷加力。2022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未來5年和2022年發展目標,強調「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
廣東以製造業立省,以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對中高端產業和中高端環節的集中突破。
產業配套齊全
一台高端咖啡機,全身260個零部件,50%不出佛山市,80%不出廣東省,采購半徑小,成本低,帶來了競爭優勢。生產咖啡機的龍頭企業為鏈主串起了1400多家供應商,產業鏈協同高效。1.4萬家家電企業結成了一張強大的供應鏈網路,3.6萬家企業提供生產設備、生產原料等產品或服務……這些都讓有「家電之都」之稱的廣東順德底氣越來越足。
產業鏈建設是近年來珠三角城市招商引資營造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廣東在全省部署產業鏈鏈長制,下大功夫實施補鏈延鏈強鏈工程。
廣州南沙為推進優勢產業跨越發展,進一步夯實南沙製造業發展基石,大力推進全產業鏈布局,實施重點產業鏈「1+X」「鏈長制」。
深耕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17條重點產業鏈,發揮鏈主企業龍頭作用,強化補鏈延鏈強鏈,實現汽車製造業連續3年突破千億元大關。
產業配套良好,產業鏈完善,正是在這兩年的疫情下,廣東企業搶到國際市場機遇,實現外貿強勁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外貿快速增長又帶來工業熱、物流旺。
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8.27萬億元,約佔全國五分之一。外貿同比增長16.7%,疫情下廣東製造在全球供需網路中的重要性凸顯。
營商環境一流
觀察廣東四大萬億元城市發現,四大城市都是千萬級人口大市。多年來,人口持續凈流入。人口流入,說明產業興旺,就業機會好,創業機會多。
2020年,順德在廣東省率先開展「一照通」改革,發出首張「一照通」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等與營業執照合並辦理,經營許可信息通過二維碼載入在營業執照上。申請人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只填一張表格,率先實現了常態化企業開辦「一件事」2小時辦結。
近年來,廣東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十四五」開局之年,佛山市委吹響了引領佛山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2020年,東莞的「一號文」就是營商環境建設,提出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頭等大事,為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
今天的廣東,市場主體超1500萬戶,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在東莞,市場主體超過146萬戶,在順德市場主體數量超過32萬。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分析,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廣東充分發揮產業體系較為齊全的優勢,產業鏈彰顯韌性,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其中有廣東經濟市場化程度高、改革開放創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優勢。
廣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12萬億元的省份,經濟規模首次超過韓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預測,2021年韓國GDP將達到1.8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經濟體總量排名第10位。
以去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6.4515)計算,韓國GDP約合11.74萬億元人民幣,不及廣東。
韓國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GDP增長4%,低於IMF此前的預測(4.3%)。這意味著,廣東GDP超越韓國已是板上釘釘。
至此,從全球來看,廣東實現了對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的追趕。
從全國看,廣東以全國1.9%的土地,集聚了8.9%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0.9%的GDP,經濟總量自19 89年以來,連續33年位於全國第一。
深圳超三萬億,廣州也發起沖刺
廣東的底氣來自四個萬億城市——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這四個城市在廣東GDP的佔比接近三分之二。
1月25日,深圳市委書記、市長發布的《致廣大網民朋友的拜年信》透露,2021年深圳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新台階。
盡管深圳市統計局尚未公布具體數據,但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GDP達到21791.18億元,站上3萬億台階就意味著,四季度深圳新增的GDP至少有8208.82億元。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所長劉國宏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去年深圳在新經濟領域的表現不錯,尤其是戰略新興產業的增速非常快,微觀的企業主體數量也大幅增加。
按照深圳的規劃,到2025年深圳的經濟總量將達到4萬億元。
「只要把系統性的環境營造好,GDP增長是自然的事。」劉國宏認為,政府要做謀長遠的事情,更多將眼光放在戰略性重大改革上。
近日,深圳再度迎來制度上的突破。
1月27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印發了《關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放寬市場准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放寬先進技術、產業發展、金融投資等六大方面的市場准入。
劉國宏認為,市場准入的放寬預示著更多市場主體能夠便捷地進入深圳,將倒逼政府改變監管和治理模式,形成更加市場友好型的體制機制。
「未來香港自由港的政策和深圳科技創新的優勢相互嫁接,在集聚國際人才、國際資金資本、重大科研體制改革等方面都將蘊含巨大的空間。」劉國宏表示。
除了深圳首次突破三萬億,廣州明年也將沖刺三萬億。
數據顯示,廣州2021年GDP達到2.82萬億,同比增長8.1%,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6%以上的增長目標。
在全國城市GDP十強榜單中,位於第四名的廣州與第五名的重慶差距從2020年的16.3億元拉開至2021年的337.95億元。廣州繼續坐穩GDP「第四城」的寶座。
過去五年,廣州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製造業集群、6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30%。
2022年,廣州預期GDP增長在5.5%左右。按照這個目標,2022年廣州GDP將沖刺3萬億。
在今年廣州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製造業占據了妥妥的C位,首次出現了「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的表述。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製造業立市」成為今後五年廣州的目標任務以及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
第四個萬億城市,東莞晉級
除了深圳和廣州,佛山和東莞也是廣東省傳統的製造業大市。
2022年初發布的「2021廣東省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中,來自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的500強製造業企業數量高達329家,佔比接近7成。
佛山在2019年晉級萬億之後,2021年繼續穩守,全年GDP達到12156.54億元,同比增速達到8.30%。
2022年,佛山的目標是GDP增長6%左右,計劃到「十四五」期末,地區生產總值達1.5萬億元。
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30次提及「製造」一詞。根據佛山的規劃,未來五年,將堅持始終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上,推動佛山向製造強市跨越。
另一邊的東莞,成為繼廣州、深圳、佛山之後,廣東第四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數據顯示,2021年,東莞GDP為10855.35億元,同比增長8.2%,兩年平均增長4.6%。
更為亮眼的數據是,繼2020年負增長之後,2021年東莞進出口強勢反彈。
作為外向型經濟的代表,東莞在2020年的進出口同比下跌3.8%。2021年,由於國外產能無法釋放,東莞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大大發揮,全年進出口總額15247億元,同比增長14.6%。
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今後將把發展焦點放在「科技創新+先進製造」上,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吸引更多外企落戶。
未來5年,東莞將推動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7%,集聚人才383萬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25%。
汕尾穩居全省增速第一
四個萬億城市之後,排在第五位的惠州,2021年GDP規模尚未突破5000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惠州GDP達到4977.36億元,同比增長1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惠州GDP跨過2019年增長4.2%的谷底後,在2021年增長10.1%實現「V」字形反轉,進入了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
根據惠州設定的目標,2026年力爭GDP實現8000億元,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競爭力走在全國第一方陣前列。
省內增速最快的城市,當屬汕尾。2021年汕尾GDP為1288.04億元,同比增長12.7%。
工業對汕尾經濟增長功不可沒。2021年,汕尾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達到241.45億元,同比增長21.5%。
汕尾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標在8.5%左右,並強調「未來五年將處於重要的發展窗口期、戰略機遇期和現代化建設黃金期」。
去年,粵東五市(汕頭、汕尾、揭陽、梅州、潮州)的GDP總共達到8988.9億元,比去年提高了727.41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達到7.2%。
在粵東五市中,汕頭在2021年產業轉型中,發揮省域副中心城市方面的表現尤其亮眼。
南方都市報發布《2021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指數》顯示,汕頭擁有209家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台,遠遠領先於其他城市,蟬聯產業轉型升級指數榜首。
廣東省內區域的協調發展仍然是長時間內政府工作的重點。
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及,將深化新一輪省內對口幫扶,引導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梯度轉移,推動各功能區深化產業統籌、項目對接。
⑼ 在哪裡能找到各行業的分析研究報告
發現報告fxbaogao,報告量超級大,各種行業都有,什麼關鍵詞都能搜到,太牛逼了,也可以免費在線讀報告全文。
⑽ 各個行業的增速數據一般在哪裡能找到
一般行業協會或者主管部門會通報,你可以到官網上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