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藏數值模型的類型有哪些
油藏數值模型的類型是根據油氣藏特性及開發人員需要處理的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而設定的,油氣藏特性和油氣性質不同,選擇的模型也不同。
(1)黑油模型,是常規油田開發應用的油藏數值模型,顧名思義,是適應於油質比較重的油藏類型,如普通稠油及中質油的油氣藏。
(2)組分模型,適用於油質比較輕、氣體組分比較高的油氣藏,如揮發性油藏(輕質油)或凝析氣藏。這種模型是充分考慮了油氣碳氫組分在開采過程中相態的變化,其變化受熱動力影響特別敏感,而黑油模型是不考慮油氣相態在不同壓力、溫度條件下所發生的變化的。這是這兩個模型不同之所在。
(3)根據一些特殊開采方式的需要,還有其他許多類型的數值模型,如熱采模型、注聚合物驅油模型、化學驅驅油模型、裂縫模型等等,這些模型都是以黑油模型或組分模型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只不過在編程過程中加入了一些與特殊開采相應的方程,如在熱采模型中加入了熱力學的方程,在注聚合物模型、化學驅模型中加入了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地層對聚合物或化合物的吸附性狀態方程等。裂縫模型是用來計算和預測裂縫性儲藏的開發動態,它可以分成基質(岩塊)和裂縫兩部分,基質是儲油的空間,裂縫是基質之間的通道,這就需要加入裂縫特性的參數、基質和裂縫之間流體互相交換的參數等。
(4)按照研究的需要和地質模型的維數來區分,一般油藏數值模擬模型可分為一維的平面和垂直模型,二維的平面和剖面模型、二維的錐進模型,三維模型。
二維的平面模型主要研究平面上油水運動規律,不考慮層間的影響,可用來研究開發部署時採用不同的井網、井距、注采方式等平面上變化對採收率的影響,研究平面上非均質變化及斷層對開採的影響。
二維的剖面模型主要用來研究層間非均質的影響,它考慮了重力、毛細管力及流速對驅油效率的影響,研究縱向上油、氣、水運動的規律。
二維的錐進模型主要用來研究油井不同射開井段、不同開采強度對氣、水錐進的影響,預測油井開採的效果和壽命。
三維模型主要研究一個井組、一個區塊甚至整個油藏的開發動態和開發指標,三維模型充分考慮了油藏平面和縱向上非均質比較復雜的變化,也考慮了油、氣、水三相在油藏內的變化。
㈡ 油藏工程的基本簡介
油田投入生產後,地下油、氣、水的分布便不斷發生變化。通過生產記錄和測試資料,綜合分析油井壓力、產量和油藏中剩餘油的分布狀況等預測未來動態,提供日常生產和調整開發設計的主要依據。具體內容有:①通過油田生產實況,不斷地加深對油藏的認識,核對、補充同開發地質和油藏工程有關的各項基礎資料,進一步核算地質儲量;②查明分區分層油、氣、水飽和度和地層壓力變化,研究油、氣、水在儲層內部的運動狀況;③分析影響採收率的各項因素,預測油藏的可采儲量;④根據已有的開采歷史,預測未來生產狀況和開發效果。
油藏開發動態分析要依據全部生產井和注入井的生產歷史和測試資料。油田上專門為監測開采動態而布置的各種觀察井,檢查油、氣、水飽和度狀況的檢查井,以及各種開發試驗區(井組)所取得的資料,則是分析開發效果的重要補充和檢驗。取全、取准這些基礎資料是油田開采管理中一項重要內容。 油田開發進行到一定階段,為了增加可采儲量,提高開發效果,必須根據新出現的情況,調整油田開發方案,包括:①制定新的配產配注方案,調整各層的注、采狀況,對不同的油層分別採取控制和改造措施,提高開發效果;②鑽加密井,通過開發方案的調整,以提高油田的採油速度和採收率(油田採收率為注入劑體積波及系數與驅油效率的乘積)。
驅油效率在所波及的那一部分儲層中,注入劑能驅出的油量與該部分儲層中原油地質儲量的比值。注入劑確定後,驅油效率主要取決於儲層及其原油的物理性質,通常可用相對滲透率曲線表示。要提高驅油效率,須從改善注入劑的物理化學性質著手,目前還處在研究試驗階段。
體積波及系數注入劑所波及的儲層體積與儲層總體積之比,其值受油層的非均質性、油的流度(滲透率與原油地下粘度的比值)與注入劑的流度的比值、生產井和注入井的分布狀況等的影響。在非均質多油層油藏中。體積波及系數由面積波及系數和厚度波及系數組成。注水開發過程中所採取的一切調整措施,都是為了提高體積波及系數來改善注水開發效果。 油藏工程的研究工作就是應用油、氣藏地質模型和以往的開采數據,模擬分析或擬合油藏地下動態和開采過程,預測未來的開采狀況。據此確定各階段的開發措施和部署方案。經常應用的方法有:
經驗統計法 依據已開發油田大量的生產數據,研究油田開發過程的基本規律,預測未來的油藏動態。常用的有產量衰減曲線法、水驅特徵曲線法等。
物質平衡法 把物質守恆概念應用於石油生產。根據油藏的原始狀態,以及油、氣、水在地下條件的物理性質、相態變化和熱力學參數,結合生產數據,預測油藏未來的變化。
滲流力學法 依據簡化的地質模型。用滲流力學方法對油藏的未來生產情況進行預測。
物理模擬法 將油藏或者它的局部按比例縮小,依據相似原理和相似准數,製成實體模型。除了模型形態,參數和油藏相似外,還要求做到流體力學上的相似。此法多用於進行滲流物理機理研究,並為油藏數值模擬提供必要的參數。
數值模擬法 通過數值方法求解描述油田開發動態的偏微分方程(組),來研究油田開發的物理過程和變化規律。業已應用電子計算機研究各種非均質油層三維三相多井系統的滲流,多相多組分三維滲流,碳酸鹽岩雙重介質滲流,以及研究三次採油機理以提高石油採收率等。數值模擬法已廣泛應用於開發分析和動態預測。
在引入數值模擬方法以後,油藏工程作為一門技術科學,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階段,標志這一學科的成熟。但是由於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地質上的實體──油藏,因此,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油藏動態的結果,不能不受對地質情況認識程度的影響,而常常出現多解性。數值模擬中的物理和數學問題,已取得進展,遺留的問題也有希望解決,要精確描述油藏的地質結構,以及有關參數在空間上的變化,還需要綜合分析地質、物探、測井、試井和生產數據等,進行較深入的工作。
㈢ 油藏工程研究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
油藏工程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油藏地質特徵認識的基礎上研究確定油田開發方針、原則、層系劃分、開采方式、天然能量利用、注水方式、注水時機、壓力保持水平、開發井井距、合理採油速度、投產次序、實施要求、生產指標預測等一系列問題,最終確定油田總體開發方案。
由於油田實際情況十分復雜,而海上油田又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在油田方案編制過程中對於那些不確定因素,主要採用全體油藏模型或輔助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予以解決。隨著油田投產後靜態及動態資料增加,還需要修改原有的地質模型,通過全體油藏模型數值模擬研究加深對地質模型的新認識,並在油田生產歷史擬合基礎上進行生產預測。
因此,油藏數值模擬技術是油藏工程研究、油田動態分析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手段。
中國海油的油藏數值模擬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盡快縮短這項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當時從美國岩心公司引進3套大型油藏模擬軟體(黑油模型軟體、組分模型軟體、裂縫模型軟體),購置了計算機設備,用於埕北油田、渤中34-2/4油田、渤中28-1油田、潿洲10-3油田、惠州21-1油田的油藏工程研究。80年代後期,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中國海油出資從美國SSI公司引進compⅡ、Ⅲ、Ⅳ模型軟體,並裝備了VAX8650型計算機,用於錦州20-2凝析氣田總體開發方案及射孔方案的編制、渤中28-1油田生產歷史擬合、流花11-1油田、綏中36-1油田試驗區、錦州9-3油田方案編制。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不同時期應用的模擬軟體及計算機設備的差別,研究成果的精度有較大的差別。
就以模型網格設計來看,它要求與油藏地質模式、油藏類型相符合,又必須與所使用的計算機運算能力相適應。以埕北油田為例,在80年代初編制A、B平台射孔方案時,由於計算機內存較小、運算速度較慢,因此模擬網格設置較粗。該油田面積雖不大,但水體即為油藏含油麵積的100多倍,而且已鑽完54口開發井,油層分為上、下互相連通的5個不同滲透性小層,受計算機能力的限制,在設置全體油藏模型網格時不得不將縱向上5個層合並為2層,採用的網格數僅為1344個。同是這個油田,90年代初在研究油田注水可行性、生產預測時在縱向上就採用了5個層,全體油藏模型的網格數為4485個,使節點數增加了3倍,為較高精度油藏數值模擬創造了條件。
90年代中後期,又從SSI公司引進WORKBENCH、從GeoQuest公司引進Eclipse模型軟體。通過每年支付一定數額維護費方式從軟體公司及時獲得最新軟體版本,保證模擬軟體的先進性。在充分利用取得的三維地震資料、岩心描述和測井數據,通過對油藏精細描述,弄清了油田儲集層分布及變化、孔隙結構、油水分布規律,建立了油田地質模型、油藏模型這樣一個完整的模擬體系。這項技術應用於綏中36-1油田試驗區可采儲量標定、秦皇島32-6油田開發方案編制、流花11-1油田動態分析中。例如在綏中36-1油田試驗區可采儲量標定時,採用Eclipse模型軟體,按照試驗區實際情況建立油藏模型網格節點就多達28244個,秦皇島32-6油田總體開發方案編制時所採用模型網格節點數高達188160個,流花11-1油田在動態歷史擬合及生產預測時採用Eclipse模型軟體,使預測結果更加接近油田的實際生產指標。
總之,應用最新油藏數值模擬軟體以及計算機功能的增強,為高精度油藏數值模擬創造了必要條件。
海上油氣田的開發實踐充分表明,油藏數值模擬技術不僅在油氣田評價和總體開發方案編制階段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方案實施進程中、開采過程中的動態分析、調整措施確定、注水方案制定、生產前景預測以及可采儲量研究中也十分重要。
一、編制油田開發方案和射孔方案
(一)建立與地質模式相適應的油藏模型
埕北油田是我國在海上第一個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的油田。該油田位於渤海灣西部海域,於1972年由中方發現,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4×104t,是一個具有氣頂和邊水的構造
層狀油藏。1977年底至1981年10月,油田經過歷時4年的試采,查明了油田驅動類型、邊水能量及油氣水性質等,為編制油田開發方案積累了重要數據。
1980年5月與日中石油開發株式會社簽訂合作開發埕北油田的合同,中、日雙方合作進行以油田地質、油藏數值模擬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研究。油藏數值模擬研究包括下列內容:①模型建立;②油藏模型建成後,輸入各種網格參數和油水、油氣界面數據,模型自動計算地質儲量;③模擬限制條件和不確定因素敏感性分析;④油藏模擬生產歷史擬合,通過全體模型模擬試采階段生產歷史和生產預測;⑤利用單井徑向模型進行油井底水錐進研究。
在此基礎上編制油田開發方案,方案預測油田以年產47×104t穩產2年,採油速度2.3%,開采15年(至2000年)累積產油418.8×104t,采出程度20.1%,綜合含水87.5%。油田自1985年9月、1987年1月(B、A平台)投產以來,在沒有進行大的方案調整情況下,截至1996年油田已累積產油429×104t,采出程度20.6%,綜合含水81.2%,提前4年實現方案預計15年的生產指標(圖9-30)。
錦州20-2凝析氣田氣資源的動態核實結果,為制定今後凝析氣田開采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依據。
㈣ 油氣藏建模基本過程
模型是否正確,是否實用,可根據經驗作出判斷,但主要根據其使用效果來檢驗。不合理的模型需要修改,甚至重建。為了建立合理的模型,建模過程一般應經歷以下3個階段。(1)准備階段: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明確建立模型的具體目的,掌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和有關信息;(2)簡化假設階段:對問題進行各種必要的合理的簡化,為此對研究對象要進行相應的理想化的假設;(3)建模階段:根據所作的假設,尋找適當的數學概念和數學關系式與客觀事物的各種特性建立關系,建立所需要的數學模型。
建立油氣藏地質模型的最終目的是能否解決油氣田構造不確定性、儲層單元分布和連通性、確定加密井的位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術。然而,對於油氣藏地質模型只要解決下列問題就能滿足達到最終目的的要求。(1)油氣藏外部幾何形態(Reservoir envelope):頂、底面構造;(2)內部骨架 (Internal framework):儲層分層;(3)油氣藏分隔塊 (Reservoir compartment):斷層幾何特徵;(4)儲層結構 (Reservoirarchitecture):沉積相模型;(5)岩石物性分布 (Petro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儲層物性參數模型;(6)儲量計算與評價 (Volumetric assessment):流體分布,有關參數檢驗及地質評價;(7)三維模型粗化(Upscaling):數值模擬模型。
1. 建模流程
不管建模工作人員用的是什麼軟體,建立三維油藏地質模型的過程是一樣的。傳統的建模流程是線性結構,而現在是平行結構。線性結構的建模流程是 「按部就班」。盡管每步都要做,但是每步都同時開展工作,這就是平行結構。
建模工作流程的步驟:
(1) 確定構造骨架——斷層模型
隨著地震探測和處理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井網密度的增加,使構造解釋人員能描述愈來愈詳細的斷層特徵。但是,對油氣藏建模人員來說,描述這么多斷層是無意義的,因為模擬模型不可能恢復全部斷層細節。因此,必須建立斷層重要性分級,從而能使地質模型中體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斷層。當然,這些斷層對油氣田動態和儲量計算具有重要影響。以下是選擇模擬斷層的標准:(1)油氣藏的邊界斷層;(2)油氣藏內形成獨立分隔塊的斷層;(3)井鑽遇的斷層;(4)地震上能分辨的、對流體流動可能有影響的斷層;(5)可能是流體流動阻礙的已確定的斷層;(6)在岩心和測井上被識別出的裂縫 (是修正滲透率的因素)。
(2) 確定解釋和計算層面——地層模型
油氣藏骨架的另一部分是地層模型,它由地震上解釋的層面和根據井資料確定的計算層面 (油氣層單元分界面) 組成。計算層面是通過解釋層面深度加油氣層單元厚度而生成。選擇建模的油氣層單元層數是油藏地質建模的重要一步。一般,在建模初期,層數越少越好,以便能快速確定模擬的精細程度。
(3) 建立三維地質網格模型——地質網格模型
前兩步提供了油氣藏模型的骨架,主要由已確定的斷層和油氣層單元構成。地質網格模型經常被用於描述任何三維模型,它還能夠描述精細的油氣藏內部結構。內部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儲層沉積相分布,而沉積相分布是根據沉積概念模型、地質知識及模擬演算法來確定。地質網格模型最終被沉積相和岩石物性充填。
網格大小和幾何形式是被用於反映沉積層疊置樣式和沉積相的規模。垂向上,沉積層的疊置樣式有上超、下超、截斷、退覆等,通過設計網格幾何形式就能體現沉積層的疊置樣式。如果已知沉積層的疊置樣式和沉積相的規模,那麼就能夠用網格大小和幾何形式的設計中。
通過改變網格塊x方向和y方向的大小就能體現流動各向異性。油氣藏工程師應該利用已有的動態數據幫助布置整個模型的網格結構,使之與主要流動方向一致。
(4) 恢復儲層結構——沉積相模型
做沉積相模型的目的是體現儲層的非均質性。儲層非均質性是通過井數據和地震屬性數據來確定。在三維建模中,通常將傳統編制的小層 (或單層) 沉積微相圖轉變成計算機中三維沉積相模型,從而大大方便和改善了不同沉積相之間的關系描述。
還可以利用地質統計方法做沉積相模擬。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基於像素和基於對象的模擬方法。指示模擬是最常用的基於像素的模擬方法之一,也是最適合於模擬過渡沉積背景的沉積相分布。基於對象的模擬方法適合於模擬沉積相的連通性,如在河道化環境中的沉積相。如果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就能建立復雜儲層沉積相模型。
沉積相與儲層物性參數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沉積相是控制儲層物性分布的主要因素,從而促使了相約束物性模擬技術的形成。現代建模軟體中普遍採用了這一技術,來提高儲層物性參數模擬精度。
(5) 受相約束的、基於井的儲層物性分布——物性參數分布模型
用相約束模擬三維儲層物性參數分布來表徵儲層的非均質性,這樣就能精確地模擬流體流動動態。一般,儲層物性的二維分布是井數據光滑插值的結果,而地下儲層物性分布並非光滑。簡單的地質統計方法就能模擬井間儲層物性的變化,同時將其他的趨勢變化(如簡單的孔隙度與深度的關系或飽和度和高度的關系) 疊加於模型上,這樣三維的儲層物性模擬就能體現儲層物性的平面和垂向變化。
三維儲層物性分布模型有助於增進地下油氣分布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做好儲量計算和評價。
(6) 計算儲量、分析儲量不確定性——流體分布模型
油氣藏流體分布模型能更好地體現斷層幾何特徵、地層模型、沉積模型及儲層物性參數分布正確與否,因此利用開發動態數據檢驗油氣藏流體分布模型,有助於改進斷層、地層、沉積、儲層物性模型。在做流體分布模型時,應用沉積相或岩石類型約束、飽和度與高度的關系能改善飽和度模擬的精度。當模型做完後,就能分析特定對象或沉積相的連通體積和排驅體積。
(7) 粗化成適合於數值模擬的地質模型——模擬模型
精細地質模型直接用於油氣藏模擬的輸入是不可能的,因此粗化必須做。由於在沉積模擬前,已經考慮了根據主要流動方向來設計網格模型,因此在粗化階段不需要對模型進行操作。模型的大小要滿足快速的數值模擬,同時粗化所保留的儲層結構和有效的孔隙體積要與數值模擬預測的開發效果相一致。
2. 建模數據
建模前首先要進行數據收集與整理。建模需要的數據來自兩大類:「硬數據」 和 「軟數據」。
(1) 硬數據
硬數據也稱精確數據,是指精確位置上的精確數據。它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1)在精確位置上的已知精確數據;(2)在精確位置上的已知精確限制條件,例如各井中某一地層的厚度下限;(3)在整個區域內精確的限制條件,例如一個地層的厚度永遠不會是負的。
地質建模所需的硬數據包括坐標數據、分層數據、沉積相數據、物性數據、構造數據。
◎坐標數據:主要有井點坐標、井斜數據、地震測線坐標、油田邊界線坐標、管線坐標、平台坐標等。
◎分層數據:來自地層和油氣層的劃分與對比,包括油氣田范圍內每口井的小層(單層)、隔夾層的井段和厚度。
◎沉積相數據:來自岩心觀察和測井相解釋,包括岩心觀察和描述資料、單井沉積微相分析資料。
◎物性數據:來自岩心分析化驗數據和測井連續解釋成果,包括泥質含量、孔隙度、滲透率、含油氣飽和度及束縛水飽和度等參數。
◎構造數據:來自地震構造解釋成果和井資料編制的構造圖,包括建模層段的頂底面構造等深數據和斷層多邊形坐標數據。
(2) 軟數據
軟數據是指定性的信息和數據,包括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兩種數據。它們是有明顯差別的。不確定的 (Uncertain) 數據也稱具有概率的 (Probabilistic) 數據,其概率分布函數是可以確定的。然而,模糊 (Fuzzy) 數據也稱非精確 (Imprecise) 數據,是不能用一個概率分布函數來確定,而只能用語言或定性的形式來表達。
地質建模所需的軟數據包括沉積概念模型、砂體規模的定量關系、沉積微相與儲層物性的關系以及地震物性數據 (波阻抗、孔隙度等) 等。
軟數據主要來自露頭測量、現代沉積的觀察、水槽實驗、油田內部密井網解剖、岩心統計分析及地震反演數據。
在建模過程中砂體幾何形態數據可以約束大井距條件下儲層的展布規模。有越來越多的類比數據用來提高對地下儲層結構的認識,同時定量描述儲層和儲層物性的分布。T.Aigner等 (1988) 研究了德國南部三疊紀沖積地層砂岩露頭後,總結了沖積砂岩中各種結構要素幾何特徵及地球物理識別標志 (圖6-2),這對更好地理解和預測沖積砂岩儲層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圖6-2 沖積砂岩儲層主要結構要素特徵
從國外已發表的資料看,一些國家甚至跨國集團將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在通過露頭調查建立建模的知識庫。美國能源部研究院調查了懷俄明州粉河盆地 (Power River Basin)邊緣出露的上白堊統陸架砂脊露頭,通過研究儲層空間變化的特徵和儲層物性空間變化的規律,為該盆地中Hartzog Draw油田、Heldt Draw油田、壺丘油田以及其他小油田的上白堊統Shannon砂岩建立儲層地質模型提供依據。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一些沉積學家也對俄克拉荷馬州西北部的Gypsy砂岩露頭進行了詳細調查,通過對露頭上的砂體幾何形態和砂體內部結構進行定量地描述,對覆蓋區進行淺鑽、雷達勘探,對鄰區鑽實驗井等來建立河流三角洲砂體的儲層地質模型。
由英、法、荷、挪威等國專家組成的研究組織 (Heresim Group),研究英格蘭的約克郡 (Yorkshire) 的河流三角洲露頭為建立北海Brent組的地質模型提供了知識庫。
在國內,由裘懌楠先生積極倡導和組織下,進行了大量的地質露頭調查。從1989年以來,先後有多個單位參與了地質知識庫建立。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王德發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在內蒙古岱埠湖進行現代沉積調查。李思田教授在鄂爾多斯盆地進行侏羅系河流砂體的露頭調查工作。吐哈石油會戰指揮部和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在吐哈盆地進行露頭調查。北京大學等在玉門和新疆開始類似的露頭調查。大慶石油學院利用大型地面探槽研究現代沉積砂體內的非均質性,建立地質模型。江漢石油學院的露頭調查組在南襄盆地唐河西大崗剖面和青海油砂山地區進行研究工作。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開展了河北灤平扇三角洲和山西大同辮狀河露頭的調查工作。上述工作為建立精細地質模型提供了大量可供類比的地質知識。
在利用露頭和現代沉積調查獲取的軟數據時,應該重視研究對象與獲取軟數據的對象之間的可比性,特別研究它們之間的是否具有相同成因、相同規模級別、相同的控制因素,否則所建立地質模型的精度仍值得懷疑。
㈤ 油氣藏描述的基本內容
「油藏描述」這一術語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法國斯侖貝謝公司以測井服務為目的,以「油藏描述講座」報告的形式,向世界推出「數據處理層次」等20個描述服務系統時提出的,其流程見圖8.8。它包括從單井處理到多井對比,從單井數據的分析到對儲層參數的橫向分布進行研究,是目的十分明確、功能較為先進的服務系統。
油藏描述系統是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發展的產物。計算機內存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克里金軟體的全方位應用,使得油藏的單井數據能夠展布到平面和三維空間。這就為地質學家和開采工程師提供了過去難以獲得的井間地質信息,也就為勘探和開發中尋找高產油氣富集帶提供了堅實的地質依據。
油(氣)藏描述是一項利用獲取的地下信息來研究和定量描述油(氣)藏開發地質特徵,並進行評價的技術,簡稱RDS技術服務(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1],也稱為油(氣)藏表徵技術服務(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Service)。
裘懌楠等指出[2]:油藏描述是指一個油(氣)藏發現後,對其開發地質特徵所進行全面的綜合描述,其目的是為合理開發這一油(氣)藏制定開發戰略和技術措施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質依據。
王捷認為[8]:油藏描述是以沉積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質數學、地震地層學和測井地層學的最新成果為理論基礎,以計算機和自動繪圖技術為手段,對地質、物探、鑽井、測井、分析化驗以及地層測試資料進行綜合處理,用以研究和描述油藏的一項技術系統。
唐澤堯[3]則對氣藏描述下了一個定義,即:氣藏描述是一種以天然氣地質學理論為指導,以現代計算機與最新的勘探技術為支持,以地質、地震、測井與氣藏工程多工程信息緊密結合,多學科相互滲透,以三維空間量化綜合描述氣藏各種特徵為目的的一套系統工程方法與技術。它是近十年來新發展起來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最重要的勘探和開發方面的綜合技術。
王志章、石佔中[9]提出:油藏描述就是對油藏各種特徵進行三維空間的定量描述和表徵以至預測。油藏描述的最終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閉幾何形態及其邊界條件、儲集特徵和滲流特徵、流體性質及分布特徵的三維或四維油藏地質模型。
圖8.8 斯侖貝謝油藏描述研究的框圖(1985)
上述定義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它們闡明了油氣藏描述是一門綜合性的專門技術,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才組成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共同工作,而且需要有計算機軟體和硬體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