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處理 > 空間資料庫的建立流程有哪些

空間資料庫的建立流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5 14:41:19

1. 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原理、方法和步驟

一、目標任務

1.主要工作任務

《1∶25萬內陸乾旱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空間資料庫》是在綜合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補充野外實際工作,建立了58個標准圖幅的1∶25萬空間資料庫。

2.技術要求

採用中國地質大學開發的MAPGIS軟體平台,完全依照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的各項技術標准,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修訂的《西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2.0版及其他相關標准。對選定的58幅1∶25萬標准圖幅綜合水文地質圖、地質圖、生態環境水文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圖、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圖、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平原區地下水質量分區圖、綜合水文地質剖面圖、重點流域等水位線圖等圖件進行數字化處理和空間資料庫的建立。

參考標准或引用標准:

GB 226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 9649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GB/14157水文地質術語

GB/T 14538-93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1∶200000~1∶500000)

GB/T 14848地下水質量標准

GB/T 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中國標准出版社,1992)

DZ/T 0197-1997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國家行業標准)

西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

3.提交成果

1)資料庫成果(光碟匯交):見表6-1。

2)文檔:屬性表、圖幅基本概況表、工作日誌、自檢表、互檢表、質檢組檢查表、圖面檢查表。

表6-1 成果匯交光碟物理存儲結構

3)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包括58個標准圖幅的水文地質專業圖件共7張彩色噴墨全要素圖各1張、重點流域等水位線圖3張和綜合水文地質剖面圖1張。

4)《1∶25萬內陸乾旱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空間資料庫》建庫報告一份。

二、工作方法及流程

(一)項目組織與實施

項目由新疆地質調查院組織,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繪圖、計算機等專業技術骨幹組成,嚴格按照規范和技術要求實施。

(二)工作方法

概據任務書的要求,收集、購買已出版的塔里木盆地58幅圖的地理信息數字化成果數據,採用中國地質大學開發的MAPGIS6.1軟體平台,將此數據在經緯秒格式下進行拼接,按《西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標准對地理屬性進行了修改。各類專業圖件經過專業人員的編圖,經審查合格後,採用彩色或灰度掃描,進行圖形數字化,做到圖元丟失率為0,誤差小於0.02mm,其精度均達到設計要求。數據在矢量化過程中以作者原圖為主的原則,屬性內容以報告和圖面內容相結合的方法採集,成果資料中沒有的不予反映。

(三)工作流程

本次資料庫建設完全按照《西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的具體要求,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在MAPGIS支持環境下完成圖形數據的輸入和編輯,利用Access系統下創建的滿足《西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數據結構要求的數據表,完成外掛屬性數據的錄入,並實現圖層與屬性數據的連接。

1.數據信息組成

根據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總體設計書的要求,確定此次工作數據信息的內容為基礎地理、基礎地質、社會經濟信息、水文地質信息(含水文地質條件、水文地質觀測、地下水資源等)、環境地質信息、元數據信息,具體的數據信息與內容見表6-2。

表6-2 主要數據類型與數據特徵

2.圖層劃分

新疆塔里木盆地空間資料庫的建設,從基礎資料圖件到成果表達圖件,多數內容涉及大量的矢量圖形。因此,標准化處理必須確定各種圖件的圖層劃分、圖元、屬性等方面的內容,以使圖形庫最大限度地達到共享。圖形分層主要考慮到便於圖形的操作、管理和計算,同時考慮數據本身的專業數據特點。圖層劃分詳見表6-3 。

表6-3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空間資料庫圖層劃分

續表

注:#代表含水層編號,含水層未分時,#用「0」替代。

圖6-1 工作流程示意圖

3.數據准備階段

作者原圖及簡單圖件用二值或灰度,以300dpi精度掃描,復雜圖件用彩色以300DPI精度掃描。所有圖件的圖式圖例參數說明文件放入README文件夾中。

4.數據矢量化階段

放大70倍進行圖件的數字化處理。點線數字化時,要保證其准確性和自然光滑,有坐標的點採用單點展繪的方法直接投影到1∶25萬圖中,保證了精度。線數字化時,為確保拓撲時弧段不變形,未採用MAPGIS系統提供的線圓滑功能。

5.檢查矢量化圖件

噴繪數字化圖件,對照原圖進行自檢、互檢、抽檢,並由水文地質專家進行100%的檢查,確保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與原圖件一致性和完整性。

6.誤差校正

塔里木盆地面積大,橫跨4個帶。各帶圖件經檢查無誤後,生成基於原圖高斯北京投影帶方式的理論圖框,進行誤差校正。每標准圖幅採集13個控制點,除4個角點外,其餘點均勻分布在圖幅內。

7.無投影格式下重新拓撲

將檢查無誤的數據投影到經緯度格式。在經緯度下再進行各帶各類圖件的拼接,為確保套合精度,重新進行拓撲,錄入面屬性,再將參與做面的線從整體拓撲圖層中弧轉線中分離出來,做線屬性。

8.噴繪圖件

對參與整體拓撲的圖層進行拓撲處理、錯誤檢查、修改,然後編輯區顏色。將各圖層形成工程文件後,彩噴出圖。再由繪圖專業人員和水文地質專家對照原圖檢查,檢查出錯誤進行修改,再出圖,再次檢查,直至完全無誤,最後彩噴成果圖件。

9.填寫屬性卡片

屬性卡片的內容以原圖和原報告為主要依據。

10.錄入屬性

在MAPGIS屬性庫管理模塊中將各圖層ID號和圖元編號做唯一。

11.轉換文件格式

將經緯度格式下的屬性文件,生成E00文件,轉入ARCINFO中,形成最終的ARCINFO格式數據。

工作流程見圖6-1。

2. 簡述一個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建立過程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1.規劃
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要確定將建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與周邊的關系,要對應用系統定位,其規模的大小、所處的地位、應起的作用均須作全面的分析和論證。
明確應用系統的基本功能,劃分資料庫支持的范圍。分析數據來源、數據採集的方式和范圍,研究數據結構的特點,估算數據量的大小,確立數據處理的基本要求和業務的規范標准。
規劃人力資源調配。對參與研製和以後維護系統運作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提出要求,對最終用戶、操作員的素質作出評估。
擬定設備配置方案。論證計算機、網路和其他設備在時間、空間兩方面的處理能力,要有足夠的內外存容量,系統的響應速度、網路傳輸和輸入輸出能力應滿足應用需求並留有餘量。要選擇合適的os,dbms和其它軟體。設備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統性能、購置成本和維護代價各方面綜合權衡。
對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的成本作出估算。預測系統效益的期望值。
擬定開發進度計劃,還要對現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統過渡作出具體安排。
規劃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詳盡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內容應包括:系統的定位及其功能、數據資源及數據處理能力、人力資源調配、設備配置方案、開發成本估算、開發進度計劃等。
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經審定立項後,成為後續開發工作的總綱。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本文介紹了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步驟……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來完成。
(1) 需求信息的收集, 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機構設置和業務活動為主幹線,從高層中層到低層逐步展開
(2) 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對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數據流圖(dfd, data flow diagram)是業務流程及業務中數據聯系的形式描述。圖4.1是一個簡單的dfd 示例。
數據字典(dd, data dictionary)詳細描述系統中的全部數據。
數據字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數據項:是數據的原子單位。
· 數據組項:由若干數據項組成。
· 數據流:表示某一數據加工過程的輸入/輸出數據。
· 數據存儲:是處理過程中要存取的數據。
· 數據加工過程 數據加工過程的描述包括:數據加工過程名、說明、輸入、輸出、加工處理工作摘要、加工處理頻度、加工處理的數據量、響應時間要求等。
數據流圖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數據字典是進行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主要成果。
(3) 需求信息的評審. 開發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經過評審,確認任務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糾正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和疏漏。聘請項目外的專家參與評審,可保證評審的質量和客觀性。
評審可能導致開發過程回溯,甚至會反復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預期目標都達到才能讓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暫告一個段落.
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一份既切合實際又具有預見的需求說明書,並且附以一整套詳盡的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
3.概念模型設計
概念模型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他是純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結構。
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展開,常常要對數據進行抽象處理。常用的數據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er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時常用的方法。用設計好的er圖再附以相應的說明書可作為階段成果
概念模型設計可分三步完成。
(1) 設計局部概念模型
① 確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圍
② 定義實體
③ 定義聯系
④ 確定屬性
⑤ 逐一畫出所有的局部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本文介紹了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步驟……

(2) 設計全局概念模型
建立全局er圖的步驟如下:
① 確定公共實體類型
② 合並局部er圖
③ 消除不一致因素
④ 優化全局er圖
⑤ 畫出全局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3) 概念模型的評審
概念模型的評審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是用戶評審。
第二部分是開發人員評審。
4.邏輯設計
邏輯設計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把概念模型轉換為具體計算機上dbms所支持的結構數據模型。
邏輯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戶需求、約束條件、選用的dbms的特性。
邏輯設計的輸出信息包括:dbms可處理的模式和子模式、應用程序設計指南、物理設計指南。
(1) 設計模式與子模式
關系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可分四步完成。
① 建立初始關系模式
② 規范化處理
③ 模式評價
④ 修正模式
經過多次的模式評價和模式修正,確定最終的模式和子模式。
寫出邏輯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本文介紹了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步驟……

(2) 編寫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規劃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應用程序的草圖,指定每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存取功能和數據處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邏輯介面。
編寫出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3) 編寫物理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設計階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數據和文檔。例如,資料庫的數據容量、各個關系(文件)的數據容量、應用處理頻率、操作順序、響應速度、各個應用的lra和tv、程序訪問路徑建議,等等。這些數據和要求將直接用於物理資料庫的設計。
編寫出物理設計指南。
5.物理設計
物理設計是對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配置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
物理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設計指南、硬體特性、os和dbms的約束、運行要求等。
物理設計的輸出信息主要是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其內容包括物理資料庫結構、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位置分配及訪問方法等。
物理設計的步驟如下:
(1) 存儲記錄結構
設計綜合分析數據存儲要求和應用需求,設計存儲記錄格式。
(2) 存儲空間分配
存儲空間分配有兩個原則:
①存取頻度高的數據盡量安排在快速、隨機設備上,存取頻度低的數據則安排在速度較慢的設備上。
②相互依賴性強的數據盡量存儲在同一台設備上,且盡量安排在鄰近的存儲空間上。
從提高系統性能方面考慮,應將設計好的存儲記錄作為一個整體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儲區域。盡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順序特點,把不同類型的存儲記錄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訪問方法的設計
一個訪問方法包括存儲結構和檢索機構兩部分。存儲結構限定了訪問存儲記錄時可以使用的訪問路徑;檢索機構定義了每個應用實際使用的訪問路徑。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本文介紹了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步驟……

(4) 物理設計的性能評價
① 查詢響應時間
從查詢開始到有結果顯示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查詢響應時間。查詢響應時間可進一步細分為服務時間、等待時間和延遲時間。
在物理設計過程中,要對系統的性能進行評價。性能評價包括時間、空間、效率、開銷等各個方面。
⊙ cpu服務時間和i/o服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應用程序設計。
⊙ cpu隊列等待時間和i/o隊列等待時間的長短受計算機系統作業的影響。
⊙ 設計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的通信延遲時間。
② 存儲空間
存儲空間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包括運行的應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數據包括用戶工作區、dbms工作區、os工作區、索引緩沖區、數據緩沖區等。
存儲空間分為主存空間和輔存空間。設計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間,例如可指定緩沖區的分配等。但設計者能夠有效地控制輔存空間。
③ 開銷與效率
設計中還要考慮以下各種開銷,開銷增大,系統效率將下降。
⊙ 事務開銷指從事務開始到事務結束所耗用的時間。更新事務要修改索引、重寫物理塊、進行寫校驗等操作,增加了額外的開銷。更新頻度應列為設計的考慮因素。
⊙ 報告生成開銷指從數據輸入到有結果輸出這段時間。報告生成佔用cpu及i/o的服務時間較長。設計中要進行篩選,除去不必要的報告生成。
⊙ 對資料庫的重組也是一項大的開銷。設計中應考慮數據量和處理頻度這兩個因數,做到避免或盡量減少重組資料庫。
在物理設計階段,設計、評價、修改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最終得到較為完善的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建立資料庫時,dba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進行資料庫配置。
在資料庫運行時,dba監察資料庫的各項性能,根據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的准則,及時進行修正和優化操作,保證資料庫系統能夠保持高效率地運行。
6.程序編制及調試
在邏輯資料庫結構確定以後,應用程序設計的編制就可以和物理設計並行地展開
程序模塊代碼通常先在模擬的環境下通過初步調試,然後再進行聯合調試。聯合調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本文介紹了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步驟……

(1) 建立資料庫結構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ddl)編寫出資料庫的源模式,經編譯得到目標模式,執行目標模式即可建立實際的資料庫結構。
(2) 調試運行
資料庫結構建立後,裝入試驗數據,使資料庫進入調試運行階段。運行應用程序,測試
(3) 裝入實際的初始數據
在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之前,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 制定資料庫重新組織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復規范
(3) 制定系統的安全規范
7.運行和維護
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後,運行維護階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維護資料庫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規范和故障恢復規范,在系統的安全出現問題時,及時調整授權和更改密碼。及時發現系統運行時出現的錯誤,迅速修改,確保系統正常運行。把資料庫的備份和轉儲作為日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故障,立即使用資料庫的最新備份予以恢復。
(2) 監察系統的性能。
運用dbms提供的性能監察與分析工具,不斷地監控著系統的運行情況。當資料庫的存儲空間或響應時間等性能下降時,立即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並及時採取措施改進。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參數、整理碎片、調整存儲結構或重新組織資料庫等方法,使資料庫系統保持高效率地正常運作。
(3) 擴充系統的功能
在維持原有系統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採納用戶的合理意見,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充,增加新的功能。

3. 空間資料庫的建立

空間資料庫包括屬性庫和圖形庫。建立圖形庫的基本方法是地圖掃描矢量化。首先將地圖掃描為柵格數據,通過柵格數據矢量化追蹤出點、線;然後進行線拓撲錯誤檢查,糾正拓撲錯誤;最後將線轉換成弧段,建立拓撲關系,形成區文件。地圖掃描矢量化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正在成為 GIS 中最主要的地圖數字化方式。為滿足 GIS 分析、處理圖件的要求,還需對圖件進行處理,即通過 MapGIS 里的誤差校正功能將所有圖件調整到同一位置,便於以後的疊加分析,並通過投影變換將所有圖件標准化。詳見圖 3-33。

利用 MapGIS 屬性庫管理子模塊創建農用地分等屬性庫,具體包括單元編號、所屬鎮村、行政代碼、面積(公頃)、分等因素指標值、分等指數等單元的基本屬性(圖 3-34)。

圖3-33 MapGIS建立圖形數據效果圖

圖3-34 MapGIS屬性庫管理界面

4. 中亞地區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本文在ArcGIS 9.2系統支持下,採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准(DD2006-06)——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建庫標准,本標準是根據地質調查數據產品生產的需要及以往數據模型建模的實踐,基於地理信息應用模式規則(ISO 19109)與地理信息空間模式(ISO 19107)、以ESRI的地理資料庫描述框架、UML和關系資料庫規范化理論為基礎,採用面向對象(地理資料庫模型)的建模技術,在空間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反映數字地質圖數據(實體)、數據(實體)之間的聯系以及有關語義約束規則的形式化表述,為數字地質圖數據的共同理解提供基礎。本文參照該標准,結合中亞地區地質圖的實際情況,適當選取各資料庫要素類、對象類和綜合要素類,構建中亞地區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1.中亞地質圖資料庫結構定義

(1)資料庫各要素類定義

採用下列要素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類、對象類和綜合要素類進行描述與定義:

實體名稱:實體數據的中文名稱;要素類名稱:要素類的中文名稱;

對象類名稱:對象類的中文名稱;

綜合要素類名稱:綜合要素類的中文名稱;

要素對象與綜合要素類編碼:數據項名稱的標准化編碼;

空間數據類型:指點線面類型;

數據類型:指數據存儲的類型數據存儲的類型,一般包括字元型(C)、單精度數值(S)、雙精度數值(D)、長整形(L)、整形等(I),對於特殊系統的數據類型,需要明確說明;

與其他實體的關系:表示該實體與其他實體的關系,如:拓撲關系或依賴關系;

數據存儲長度:存儲於某一特定系統平台的位元組數,為系統默認值;

數據顯示長度:數據用於信息表達的長度,字元型數據說明字元個數,數值型數據說明小數點前後的位數,如F8.2,不確定長度的數據項需明確說明;

約束條件:確定數據項是否填寫,按照以下三類規定,可選(O)、必選(M)、條件必選(C);若為必選(M)時,可填寫是否為空(NOT NULL);

默認值/初始值:確定數據項在初始狀態下的值;

值域范圍:明確給出數據項的取值范圍;

數據項描述: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數據項進行描述。對於特殊表達格式的數據項也需在此說明,如多數值表達的分隔符,特殊符號的表達描述等;

主關鍵字名稱:用以標識記錄的唯一性,並用於和其他實體進行關聯的數據項的名稱;

子關鍵字名稱:和主關鍵字一起用以標識記錄的唯一性,並用於和其他實體進行關聯的數據項的名稱;

索引鍵名稱:用於按照一定規律排序的數據項的名稱;

注釋要素類編碼:注釋要素類數據項名稱的標准化編碼。

1)組成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數據集包括三大類:基本要素數據集、綜合要素數據集和對象數據集。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對象的分類、描述要素、對象的內容、要素、對象的關系描述見表7-2。

表7-3 沉積(火山)岩岩石地層單位(_strata)

2.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按照統一的分類標准掃描地質圖矢量入庫後,在地質圖上按各個要素進行分類,參照每一幅地質圖說明書逐一進行屬性錄入。本文基於數字制圖技術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圖如圖7-18所示:本文採用的建庫流程是參考國家數字地質圖建庫標准,結合中亞地區地質圖圖幅要素的實際情況,以及在ArcGIS 9.2平台上建庫的實際操作過程,在矢量化過程中,採用以線性地質要素(斷層,地質界線,岩性邊界等)矢量為起點,以線跟蹤,線拷貝為中心,最後以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類地質圖層,然後對臨時面文件按各地質要素進行分類,導入各圖幅的標准地質資料庫中,再進行屬性數據的錄入。

圖7-17 地理資料庫模型的地質圖類圖

在建庫過程中,第一步,對掃描地質圖進行幾何校正,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軟體的支持下,採用多項式幾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選取圖紙網格線交點作為控制點,每幅圖至少選取20各控制點,進行幾何校正,精度保證在0.5個像素以內,即10米的精度內,完成對中亞地區掃描地質圖的幾何校正。

第二步,在ArcGIS Catloge平台上,按照前文討論的各地質要素數據集,各地質要素欄位創建資料庫表結構。在統一的建庫標准下建立完整的中亞地區地質圖資料庫。每一幅地質圖形成一個單獨的地理資料庫(geodata base),每個庫包含相同的數據結構和欄位類型,每一個屬性表形成一個圖層,存放對應的地質幾何要素;並在各自的資料庫下增加臨時線文件、臨時面文件,用來保存第一步線形矢量化後未分類的圖形數據。

在矢量化過程中,我們首先對斷層要素進行矢量,因為斷層線性平滑,多數斷層是地層岩性的公共邊界。斷層矢量完成後緊接著對所有岩性邊界進行矢量,包括沉積岩地層、侵入岩地層和變質岩地層邊界,岩性邊界數據存入臨時線文件,是一個單獨的線要素圖層,在矢量時,如果斷層恰好是岩性邊界的界線或公共邊,這時,為保證幾何圖形拓撲一致性,我們採用「線跟蹤」或「線拷貝」的方法將公共邊界的斷層線直接拷貝至「臨時線」圖層。凡是作為公共邊界的線,我們都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矢量,比如「地質界線」圖層與其他面狀要素的公共邊界等。

圖7-18 基於GIS數字制圖技術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完成各岩性界線的矢量後,檢查若沒有遺漏,利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的「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將臨時線文件轉換為臨時面文件,設定閉合容差為10 米。轉換完成後按照沉積岩、侵入岩、變質岩和水域進行面狀要素的分類,逐一導入各自相對應的單獨的圖層中。對於脈岩(面)要素、產狀(線)要素、火山口和礦點(點)要素基本很少與其他圖層共用邊界,因此,直接對這些要素單獨進行矢量便可。最後進行圖形的質量檢查,包括劃分岩性類別檢查,幾何拓撲檢查,檢查無誤且沒有遺漏後,導入標准庫中。這樣基本完成了一幅掃描地質圖11類地質要素的圖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參考圖例、柱狀圖和地質圖說明書進行屬性錄入。如流程圖7-16所示。最後,檢查屬性數據的錄入完整無誤後,便可進行下一圖幅的矢量工作。

建立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的在於最有效地保存和交流使用數據,按規范對掃描地質圖進行數字化;設計和建立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資料庫,實現地質圖原始資料客觀描述的、數字化的、統一分類的、圖文一體化的資料存儲和管理,為中亞地區金、銅礦床基於GIS空間分析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和完整的數據平台。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的建立也為將來三維數字礦床研究、礦體立體定量預測、地礦資源評價、勘查數據管理等提供數據平台支持。

5. 工作流程與建庫方法

松嫩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空間資料庫包括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據錄入系統、資料庫信息應用系統、資料庫檢查驗收系統和綜合成果管理系統五個組成部分。系統具備了數據錄入、編輯、管理、瀏覽、查詢、質量控制等功能,同時可以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操作。

屬性資料庫的錄入是按照《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信息系統使用手冊》中的數據格式及要求在數據錄入系統中完成的。

空間資料庫的建設是按照《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的具體要求進行的,調查資料和收集資料的錄入是主要由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地質調查院完成,之後實施單位進行匯總、檢查。

一、工作流程

包括資料准備(圖形圖像資料、文字資料、專業數據資料的收集、圖件預處理、圖件的分層及清繪處理)、數據採集、屬性表編制、圖形數字化、屬性庫的錄入、圖形屬性掛接、圖形編輯修改、圖形誤差校正、圖形投影轉換、建立圖庫、質量檢查、成果匯交、文檔管理等工作(圖14—1)。

二、建庫方法

(一)資料准備

資料准備工作包括1∶25萬地理底圖的轉化及修編;資料的收集、篩選、分類、整理;熟悉資料庫信息系統和資料庫標准等。首先對工作區內以往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篩選,進行資料的可靠性、准確性及實用性分析,把內容完整、數據可靠、內容可用的資料分類挑選出來,作為准備入庫的資料。由於收集的原始資料時間跨度大,格式、資料內容與資料庫要求的格式不一致,在錄入之前必須對收集資料內容進行整理,有的還需要進行單位換算,提煉出所需資料。對實測資料有缺少項目等情況,及時與調查人員聯系,進行了必要補充。將整理好的收集資料及實測資料,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統一編號,為了確保圖元編碼的唯一性,統一編號由17位數字組成,即:經度8位+緯度7位+識別碼2位。

(二)屬性數據的錄入與檢查

將整理、篩選出來的資料,分門別類地分配給不同的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錄入。由於所錄入資料的專業性較強、數據量大、內容參差不齊,錄入時需要隨時進行分析,因此入庫資料全部由專業人員完成,以保證入庫數據的質量和准確性。地下水資源調查的數據表是一對多個主從表結構關系,因此在數據錄入過程中,必須先輸入主表數據,再錄入從表數據。特別是野外水文地質點基礎表是所有相關數據關聯的基礎,在輸入新的調查點資料之前,必須先輸入該表中的數據。為了保證錄入數據的質量,採取的保障措施是每錄入完一份資料馬上與原始資料對照檢查,避免時間過長容易忘記。

圖14—1 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1.水文地質鑽孔綜合表的錄入

按照資料庫提供的錄入表內容,主表水文地質鑽孔綜合表包括地層描述、井徑變化、井管結構、填礫止水、測井曲線和含水層劃分6個分表。

由於以往資料各家使用的鑽孔綜合成果表的內容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與資料庫中給定的表格內容不是一一對應,特別是松嫩平原的含水層多,白堊系含水層劃分不明確,所以這部分資料內容錄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收集到的鑽孔資料中給出的位置坐標全部是大地坐標,首先要把大地坐標轉換成經緯度,然後進行統一編號,再進行錄入。由於鑽孔綜合成果表中內容多,資料庫表中所需的內容要到成果表中各項目中查找,查找起來需要很長時間,並且有一些項目需要進行計算,如填礫厚度,需要用孔徑和井徑進行計算;鑽孔變徑描述、鑽孔井管結構、水文地質鑽孔填礫止水結構、地質鑽孔含水段厚度等是在柱狀圖中按比例尺量算的,然後按比例尺換成深度。含水層厚度的確定,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給出的含水層厚度是整個鑽孔揭穿的含水層總厚度,但資料庫需要分段填寫,這部分數據根據岩性描述確定出含水段的位置,計算含水層厚度,分段含水層的厚度之和與成果表中的含水層總厚度保持一致。在錄入過程中,鑽孔資料按原始數據100%錄入,不遺漏每一項數據(圖14—2、圖14—3)。

圖14—2 資料庫中鑽孔資料關聯表

圖14—3 資料庫中的鑽孔資料

2.抽水試驗成果表的錄入

收集的抽水試驗資料一般都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沒有原始的抽水試驗記錄,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只有不同落程抽水試驗總的觀測時間、穩定時間、水位恢復時間、水位降深、涌水量及抽水試驗成果。為了避免在錄入完成綜合成果表後,漏錄抽水試驗成果表,在錄入過程中,對鑽孔資料首先錄入抽水試驗成果表,然後再錄入綜合成果表。對於本次獲得的實測資料,由於觀測記錄中涌水量單位為m3/d,資料庫中要求為L/s,必須先進行換算,然後再進行錄入,工作比較繁瑣,在轉換過程中容易出現數據錯誤,所以在錄入前先進行涌水量單位換算,然後再進行錄入和檢查。本次施工的鑽孔抽水試驗則依據原始抽水試驗記錄錄入。

3.水、土樣品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1)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野外采樣是按年度工作區分三年完成的,錄入工作也是按年度進行。地下水水質分析樣包括水質全分析、簡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樣和地表水樣。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與水質分析綜合成果數據表及同位素測試綜合成果數據表是一套相關聯表(圖14—4),首先錄入測試數據表,然後錄入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再錄入水質分析綜合成果表和同位素測試數據。

(2)野外土壤樣品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包括土壤易溶鹽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成果表,在錄入過程中先錄入野外土壤樣品採集記錄表中相關內容,然後錄入土壤易溶鹽分析調查表中的各項內容。

4.野外調查卡片的錄入

野外調查卡片隨著野外工作的開展按年度分期錄入,野外工作分三年進行,錄入過程也分三年進行。

(1)機民井調查記錄表的錄入

在野外調查過程中,不同地區分潛水和承壓水分別進行調查。在錄入中有時同一個點既調查了深層水、又調查了淺層水,同一個點,兩個不同的內容,這時就要特別注意,不能將第一個點替換掉,只能用統一編號來區分。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和地形地貌、含水層剖面圖採用灰度掃描,掃描精度為300 dpi,掃描後部分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5)。

圖14—4 資料庫中水樣採集記錄與水質分析綜合成果數據表

圖14—5 資料庫中機民井調查表

(2)土地鹽漬化野外調查表的錄入

在錄入該表格時,表中有「年內最高水位」和「年內最低水位」,由於在野外僅靠一次觀測沒辦法查明這兩項內容,所以該項內容錄入不全或不夠准確。表中的樣品採集情況一欄,欄位數少、取樣較多,有的時候各取樣深度不能全部錄入。

表中調查點平面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進行灰度掃描,掃描後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6)。

(3)地表水點綜合調查數據表的錄入

地表水體調查點包括湖泊、河流等調查點,按照野外提供的表格直接進行錄入,地貌、地質剖面素描圖及調查點平原位置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掃描後部分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7)。

(4)地下水污染綜合調查表的錄入

該項工作只在黑龍江省做了少量調查,已全部錄入,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採用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將掃描圖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

(5)泉點野外調查記錄表、水源地綜合調查表、野外水文地質點調查表、野外水文地質調查路線表、土地荒漠化野外調查表的錄入。

這些表的數據整理及錄入均按照錄入表式填寫錄入,所涉及的剖面或平面示意圖採用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將掃描圖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

圖14—6 資料庫中土地鹽漬化野外調查表

圖14—7 資料庫中地表水綜合調查表

5.地下水觀測井基本情況表的錄入

這部分內容按照資料庫中提供的表格逐項目錄入,主要錄入了地下水位人工監測數據記錄表、地下水位監測數據成果匯總表、地下水水溫監測原始記錄表,地下水位監測資料從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每5天監測一次,共監測2年。

6.地下水位統測野外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錄入的資料為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同時期的統測資料,該表在錄入過程中,由於技術要求下達較晚,野外統測時,定位點坐標精度差,資料取得後,錄入人員將數據全部錄入資料庫中,待技術要求下達後,對統測點又重新進行野外定位,使得錄入資料全部重新錄入。

7.地下水位統測匯總表的錄入

該表由地下水位統測野外記錄表自動生成,共體現了2003~2005年3年4次統測資料,2003年豐水期1次、2004年枯、豐水期2次統測、2005年枯水期1次統測。在3年4次的統測中,有一部分統測井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在同一個井連續進行,只能換成其他點進行統測。有一些點坐標沒有改變,只是水位及標高改變,這一類點,在錄入過程中在井口標高和井深中都已經填寫上了新換點(圖14—8)。

8.試坑滲水試驗觀測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錄入了2003年和2004年資料,該項工作做得不多,資料較少,但作為第一手資料,比較寶貴。內容按資料庫中的表格要求錄入。試坑平面位置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掃描後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9)。

9.匯總與數據備份

由於資料庫錄入工作量大、內容多,必須由多人分工完成,因此要通過數據匯總將多台機器上的資料庫中的數據匯總到一個資料庫上。分頭錄入的資料一般每周匯總一次,匯總時由匯總人員對錄入的資料進行抽查,一般抽查率在20%~30%。為了避免數據丟失,在進行數據匯總前先將數據做一備份,以防萬一。

(三)圖形資料庫的建立

空間圖形資料庫的建立分為7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完成屬性庫的錄入工作。屬性數據錄入的完成是《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中自動生成各類調查點圖層的前提。

圖14—8 資料庫中地下水位統測數據匯總表

圖14—9 資料庫中試坑滲水試驗綜合成果匯總表

第二階段:編繪1∶25萬地理底圖。根據技術要求,進行修編,涵蓋了主要交通干線、河流、居民地、省、市、縣界線、松嫩平原界線等。圖面清晰明了,滿足繪製成果圖件的要求。

第三階段:成果圖件矢量化。每張成果圖件均由編圖人員在噴繪的1∶50萬地理底圖上繪制,然後採用300 dpi掃描,形成柵格化文件,再由建庫人員利用Map GIS將圖像配准到已矢量化、修編好的地理底圖上,所有經緯網交叉點都作為控制點採集對象,保證了圖像配準的精度,最後完成數字化制圖。

第四階段:檢查、修改成果圖件,熟悉《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和《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對地下水資源資料庫圖層的劃分及其屬性結構,做好圖形入庫的准備工作。

第五階段:從已有的成果圖件中提出資料庫中所需要的圖層,並賦予屬性。每個圖層文件都要在Map GIS中設置好投影參數,並且與成果圖件投影參數保持一致,均為蘭伯特等角圓錐平面直角坐標系。

第六階段:將屬性庫文件和成果圖件中提出的圖層文件導入《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中。具體操作如下:①在該系統中增加一個新工作區,連接屬性資料庫文件,設置投影參數為蘭伯特等角圓錐1∶25萬平面直角坐標系;②導入已修編好的地理底圖;③根據系統中空間資料庫部分的目錄樹所列圖層和屬性庫中各類調查點的數據,依次生成點圖層,並且由系統自動掛接屬性文件;④將已編輯好的線、區圖層導入本系統;⑤更新地圖參數,系統會將各類圖層重新投影為新建工作區時所設的投影參數,保證了各類圖層在空間位置上相對一致性(圖14—10~圖14—13)。

圖14—10 資料庫中的地貌分區圖層

圖14—11 資料庫中潛水含水岩組岩性分區圖層

圖14—12 資料庫中潛水富水性分區圖層

圖14—13 資料庫中2004年豐水期水位埋深等值線圖

6. 資料庫的建立步驟

1、單機開始->所有程序2、進入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文件夾3、找到Access,open 它!4、點擊新建->空白資料庫->修改文件名->創建5、在表一上右擊,選擇「設計視圖」6、在另存為對話框中將表名稱改為701班->欄位名稱第一行輸入序號->單擊數據類型下的自動編號後的倒三角->數字->第二行輸入姓名,數據類型為文本7、在701標簽上右擊——>選擇數據表視圖8、打開數據表後輸入學生姓名和成績9、點擊文件保存

7. 空間資料庫建立

在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空間資料庫的建立過程中,由於我們的大部分資料來源於現有的地圖,因而以地圖的數據處理,採用掃描矢量化的數字化手段進行數據錄入,各種地圖處理,數據入庫工作流程可分為預處理、圖形掃描數字化、圖層數據建立拓撲關系、建屬性資料庫、圖層矢量數據與屬性數據聯接、投影轉換、圖幅拼接、圖面整飾、數據入庫九個階段。如圖7-9所示。

圖7-9 數據採集工作流程圖

(1)圖形預處理

資源信息是多源和多尺度的。毫無疑問,對這些資料的初步整理是數字化工作進程的重要一環。

本系統將採用統一的坐標系統,坐標系為1980西安坐標系,高程系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所有的圖形數據均應該轉換到此坐標系。

(2)圖形掃描數字化

在地圖數據採集過程中,由於地圖原圖質量、內容、比例尺和掃描過程中的種種因素,根據紙介質地圖的圖形要素和彩色特徵提取的分層圖仍會帶有各種雜訊以及不需要的其他一些信息,為了獲得正確的、干凈的數據,在數字化之前,要進行二值化、去臟、光滑、斷線修補、細化處理等預處理步驟。

(3)圖層數據建立拓撲關系與圖形編輯

矢量化後的各圖層,利用ArcGIS軟體提供的功能建立拓撲關系,在建拓撲關系時會發現圖形數據錯誤,要進行編輯、修改,再重新建立拓撲關系,這一過程可能做多次,直到數據正確為止。

(4)建屬性資料庫

按已採集的屬性數據表,和標准規定格式,利用通用的資料庫管理軟體建立分層資料庫,文字型數據要按標准代碼錄入。

(5)圖層矢量數據與屬性數據聯接

按圖元編碼(用戶ID)將矢量數據與屬性數據聯接。對於已建立聯接的各類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通過ArcGIS 系統對它們做進一步的編輯和修改,確保資料庫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在ArcGIS 系統中,圖形數據被分成「點」、「線」、「面」三種幾何要素,它們都有各自相關的屬性,在進行拓撲處理後,這三種要素間便擁有了相關的空間拓撲結構,這種空間數據關系與相應的屬性數據是一種動態聯結關系,這也是在ArcGIS系統中能夠進行空間分析的關鍵所在。屬性數據的編輯可通過ArcGIS系統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數據結構定義(如數據項名稱、類型、長度等)、數據編輯(如插入、刪除、拷貝等)、數據查詢檢索等等,形成可供使用的屬性資料庫。

(6)投影轉換

同一工作區可能利用不同比例、不同投影的圖件,要對不同來源、不同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的點、線、面數據進行計算,在拼接圖層之前必須對它們進行投影轉換,使最終形成的圖層均投影到一個坐標系統。

(7)圖幅接邊

圖幅接邊的目的是要保持圖面數據連續性。工作區有多幅圖構成,按上述步驟每幅圖分層建立起圖層之後,要對各相鄰圖幅分層進行拼接,圖幅的接邊精度要滿足相應比例尺的國家精度要求。各圖層中線圖元或面圖元拼接後其圖元編號要進行改變,在右邊圖幅中的圖元拼接後用左邊圖幅內的圖元編號,下邊圖幅的圖元改用上邊圖幅的圖元編號。其屬性數據也要合並為一個,屬性數據結構不相同的圖元(線或面)不能進行圖幅拼接。對於一些圖面標注的內容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到現在為止,已完成了圖形庫的建立工作。拼接完成後,仍按圖幅分開儲存與管理。

(8)數據入庫

前面數據處理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圖形進入GIS資料庫系統中,以作為其他應用系統的數據基礎。圖形數據將採用空間數據管理方式、利用系統軟體將所有圖形及屬性統一存放於Oracle之中。

(9)圖件輸出與圖面整飾

在每一圖幅數字化完成後,或工作區各圖幅分層拼接之後,要對圖面標注內容逐一添加到圖面上。按有關圖例符號標准和用色標准對相應點、線、面圖元的線型、符號、顏色進行設置定義。再就圖名、圖例、比例尺及其圖面內容整飾後,輸出圖件成果。

(10)數據質量控制

檢查內容包括數據完整性、邏輯一致性、位置精度、屬性精度、接邊精度、現勢性等是否符合國家標准及有關技術規定。專題圖形資料庫建設質量控制的方案如下:

建立數據採集標准規范,詳細闡述不同要素的採集要求,作為數據採集的根本基準,統一採集認識。

進行數據採集人員培訓,熟練使用採集軟硬體,掌握採集規范,採集過程中填寫詳細的圖例簿,統一圖例簿格式,記錄每幅圖數據生產過程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作業時遇到的問題及處理意見,質量情況等。

數據質量控制採用分級分層管理方式,首先,數據生產操作人員在數據採集過程中嚴格遵守數據採集規范標准,採集後進行數據的第一次檢查;其次,資料庫集成人員進行第二次數據質量檢查;最後,系統總工隨機抽樣檢查。

檢查方式多種多樣,這里主要採用以下3種:屏幕視覺檢查,列印出圖檢查,查錯軟體檢查。

8. 空間資料庫建庫工作程序

1.空間坐標系統

坐標系統:採用1954北京坐標系,高斯-克呂格投影6度帶投影,帶號15,中央經線85°30′,單位為m。

高程基準:採用1956黃海高程系。

2.建庫工作程序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的建庫流程參考國家數字地質圖建庫標准,結合西天山地區1:25萬地質圖圖幅要素的實際情況,創建GeoDatabase資料庫,構建各要素集和要素類,資料庫結構如圖4-3所示。在矢量化過程中,採用以線性地質要素(斷層,地質界線,岩性邊界等)矢量為起點,以線跟蹤,線拷貝為中心,最後以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類地質圖層,然後對臨時面文件按各地質要素進行分類,導入各圖幅的標准地質資料庫中,再進行屬性數據的錄入。

在建庫過程中,第一步,對掃描地質圖進行幾何校正。第二步,在ArcGIS Catalog平台上,按照前文討論的各地質要素數據集,各地質要素欄位創建資料庫表結構。在統一的建庫標准下建立完整的西天山地區地質圖數據結構。每一幅地質圖形成一個單獨的地質資料庫(GeoDatabase),每個庫包含相同的數據結構和欄位類型,每一個屬性表形成一個圖層,存放對應的地質幾何要素;並在各自的資料庫下增加臨時線文件、臨時面文件,用來保存第一步線形矢量化後未分類的圖形數據。

在矢量化過程中,我們首先對斷層要素進行矢量,因為斷層線性平滑,多數斷層是地層岩性的公共邊界。斷層矢量完成後緊接著對所有岩性邊界進行矢量,包括沉積岩地層、侵入岩地層和變質岩地層邊界,岩性邊界數據存入臨時線文件,是一個單獨的線要素圖層,在矢量時,如果斷層恰好是岩性邊界的界線或公共邊,這時,為保證幾何圖形拓撲一致性,我們採用 「線跟蹤」 或 「線拷貝」 的方法將公共邊界的斷層線直接拷貝至 「臨時線」 圖層。凡是作為公共邊界的線,我們都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矢量,比如 「地質界線」圖層與其他面狀要素的公共邊界等。

完成各岩性界線的矢量後,檢查若沒有遺漏,利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的 「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將臨時線文件轉換為臨時面文件,設定閉合容差為10m。轉換完成後按照沉積(火山)岩、侵入岩、岩牆進行面狀要素的分類,逐一導入各自相對應的單獨的圖層中。對於脈岩(面)要素、火山機構和礦點(點)要素基本很少與其他圖層共用邊界,因此,直接對這些要素單獨進行矢量便可。最後進行圖形的質量檢查,包括劃分岩性類別檢查,幾何拓撲檢查,檢查無誤且沒有遺漏後,導入標准庫中。這樣基本完成了一幅掃描地質圖各類地質要素的圖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參考圖例、柱狀圖和地質圖說明書進行屬性錄入,如流程圖4-3所示。最後,檢查屬性數據的錄入完整無誤後,便可進行下一圖幅的矢量工作。

對於化探和航磁的數據處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本次研究中主要採用克里金插值和主成分分析對化探、航磁數據進行處理,並結合地質礦產圖說明書相關內容將化探、航磁數據與致礦有關的信息存入空間資料庫中。上述數據的生產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空間資料庫內容

本次資源潛力評價空間資料庫包含五個要素數據集,15個要素類以及至少6個柵格數據。

地理要素數據集:使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1:25萬地形資料庫中的水系、政區、居民地和交通要素類四個要素類。

基礎地質要素數據集:包括1:25萬區域地層、侵入岩、火山岩、變質岩、構造分區、斷層、礦產7個要素類。其中,資源潛力評價預測底圖數據由地層和侵入體所定義的構造相單元屬性通過數據融合直接生成,各要素類中所包含的屬性內容及相應的數據類型應和區域成礦模型及資源評價所需要素保持一致,實現模型要求與信息的對稱,各屬性編碼參考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數據模型數據項下屬詞規定分冊》。

物化探要素數據集:包括1:5萬航磁要素類、1:5萬地面磁法要素類、1:20萬區域化探要素類、1:5萬區域化探要素類四個要素類。

物化探柵格數據集:主要存儲由物化探要素類通過克里金插值轉換而來的柵格數據以及在空間分析過程中產生的柵格數據。

遙感柵格數據集:主要用於存儲研究區ETM+衛星數據,是近年來在地質礦產應用特別是填圖和蝕變信息提取占據主流地位的遙感數據源。

4.資料庫質量控制

空間資料庫在數據完整性、邏輯一致性、位置精度、屬性精度、接縫精度均要求符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有關技術規定和標準的要求。

9. 建庫實施流程

資料庫建庫流程是建庫工作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流程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及庫應用等諸多方面。本書礦產地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圖6-3-1)。

1)由綜合技術組負責組織修編、制定礦產地資料庫的建庫技術要求、建庫數據標准及規范和資料庫結構設計,開發數據錄入界面。

2)由相關成員進行礦產地資料庫的建庫資料收集、錄入、MAPGIS 資料庫的建立。內容包括:

依據項目總體設計書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礦產地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2001年9月修訂版)及相關技術標准,編寫課題工作實施方案;

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屬性資料庫卡片的填制和數據錄入;

全國地質底圖,主要在程裕祺等編的《1:500萬中國地質圖》基礎上進行編輯,並按地質時代、地質內容劃分不同圖層;

圖6-3-1 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數據檢查及修正;

成果的提交和驗收。

3)綜合技術組組織對各課題組礦產地資料庫進行匯總,建立中國銅鎳(鉑族)礦產地空間資料庫。內容包括:

資料庫檢查和修正;

全國礦產地資料庫的集成;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GIS支持下礦產地空間資料庫的C++實現;

建立具有礦床資料庫瀏覽、查詢,屬性庫管理,圖形編輯,礦床預測等功能的中國銅鎳硫化物礦床礦產地空間資料庫信息共享服務體系。

閱讀全文

與空間資料庫的建立流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信息泄露被判刑的有哪些 瀏覽:179
義烏狗市場狗多少一隻 瀏覽:650
如何解除移動數據限流的方法 瀏覽:174
郴州市活禽交易市場什麼時候休市 瀏覽:456
四川空間信息產業發展怎麼樣 瀏覽:284
宏基筆記本怎麼樣關閉程序 瀏覽:522
邯鄲有哪些鐵板市場 瀏覽:850
問道如何查詢賬號信息 瀏覽:323
工商銀行交易4204是什麼意思 瀏覽:454
食品產品標准號怎麼解讀 瀏覽:536
我愛我家鏈家為什麼退出北京市場 瀏覽:648
男生如何縮小臉部毛孔產品 瀏覽:199
數據線方頭卡扣怎麼卸 瀏覽:668
宮頸代理怎麼做 瀏覽:815
想做食品代理商怎麼樣 瀏覽:366
農資加盟店需多少錢代理商 瀏覽:492
信息驗證碼如何設置 瀏覽:296
設計時必要准備的數據有哪些 瀏覽:886
採取的程序是有什麼優勢 瀏覽:115
偽中幣交易網站有哪些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