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處理 > 星球數據板塊有哪些

星球數據板塊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8 11:18:35

1. 求太陽系各個天體的詳細數據,

太陽系(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恆星系統。由太陽、8顆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其表面特徵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於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這些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以橢圓軌道公轉,雖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於圓。行星軌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內(稱為黃道面並以地球公轉軌道面為基準)。黃道面與太陽赤道僅有7度的傾斜。冥王星的軌道大都脫離了黃道面,傾斜度達17度。上面的圖表從一個特定的高於黃道面的透視角顯示了各軌道的相對大小及關系(非圓的現象顯而易見)。它們繞軌道運動的方向一致(從太陽北極上看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科學家們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轉方向也如此。 太陽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太陽系是由太陽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圍繞它運轉的天體構成的天體系統。它包括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以及行星際物質。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一員。 太陽系的構成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雖然它只是一顆中小型的恆星,但它的質量已經占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5%;餘下的質量中包括行星與它們的衛星、行星環,還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外海王星天體、理論中的奧爾特雲、行星間的塵埃、氣體和粒子等行星際物質。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總表面面積約為17億平方千米。太陽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緊緊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圍,使它們井然有序地圍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帶著太陽系的全體成員圍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太陽系內迄今發現了八顆大行星。有時稱它們為「八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稱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稱為遠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衛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存在著數十萬個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小行星,天文學家將這個區域稱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超過1000顆的彗星,以及不計其數的塵埃、冰團、碎塊等小天體。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主要由氫、氦、氖等氣體,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鐵、硅、鎂等元素的岩石構成。類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衛星、小行星主要由岩石組成;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核可能是岩石或冰。 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一般以為行星系統是恆星形成過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兩顆恆星差一點撞擊而成。最普遍的理論是說太陽系是從星雲形成。恆星形成的基本過程為此: 1. 星雲中較密的核心部分變得太重,重心不穩定,開始分裂和崩潰墜落。一部分的重心能量變為放射的紅外線,剩下的增加核心的溫度。核心部分開始成為圓盤形狀。 2. 當密度和溫度道足夠高, 氘融合燃燒開始發生,輻射的向外壓力減慢(但不中止)臨近其他核心崩潰。 3. 其他的原料繼續下落到這一顆原恆星,它們的角動量的作用可能導致雙極流程。 4. 最後,氫開始熔化在星的核心,外面剩餘的包圍材料被清除。太陽星雲這個假說,是1755年由伊曼努爾·康德提議。他說,太陽星雲慢慢地轉動,由於重力逐漸凝聚並且鋪平,最終形成恆星和行星。一個相似的模型在 1796年由拉普拉斯提出。太陽星雲開始直徑大約100AU,質量是現在太陽的兩三倍。在這個星雲中,比較重的物質往中間落,積聚成塊,是成為以後的行星。而星雲外部越來越冷,因此靠里的行星有很多重的礦物質,而靠外的行星是氣體或冰體。原太陽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以後八億年中各個行星形成。 太陽系的運動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螺旋形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兩千多億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離星系中心大約兩萬五千到兩萬八千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每秒220公里,兩億兩千六百萬年在星系轉一圈。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對太陽系的探索與研究人類出於對自身生存環境了解的渴望以及日益緊張的地球資源,從1959年開始不斷的通過空間探測器等進行空間探測,研究太陽系。目前主要集中在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測。 對太陽系的長期研究,分化出了這樣幾門學科: * 太陽系化學:空間化學的一個重要分科,研究太陽系諸天體的化學組成(包括物質來源、元素與同位素豐度)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年代學和化學演化問題。太陽系化學與太陽系起源有密切關系。 * 太陽系物理學: 研究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行星際物質的物理特性、化學組成和宇宙環境的學科。 * 太陽系內的引力定律: 太陽系內各天體之間引力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規律。 * 太陽系穩定性問題: 天體演化學和天體力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太陽系和其他行星系雖然學者同意另外還有其他和太陽系相似的天體系統,但直到1992年才發現別的行星系。至今已發現幾十個行星系,但是詳細材料還是很少。這些行星系的發現是依靠多普勒效應,通過觀測恆星光譜的周期性變化,分析恆星運動速度的變化情況,並據此推斷是否有行星存在,並且可以計算行星的質量和軌道。應用這項技術只能發現木星級的大行星,像地球大小的行星就找不到了。 此外,關於類似太陽系的天體系統的研究的另一個目的是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著生命。太陽與八大行星的一些資料 下表的數據都是相對於太陽的數值:(衛星數截至2005年底)太陽與八大行星數據對照表(赤道直徑以地球直徑6370公里為單位),距離與軌道半徑以天文單位為單位。 天體 距離(AU) 赤道直徑 質量軌道半徑(AU)|軌道傾角(度)|公轉周期(年)|自轉周期(天)|已發現衛星數 太陽 0 109 333,400 -- -- -- 27.275 -- 水星 0.39 0.382 0.05528 0.38710 7.0050 0.240852 58.6 0 金星 0.72 0.949 0.82 0.72 3.4 0.615 243.0185(逆向自轉) 0 地球 1.00 1.00 1.00 1.00 0 1.00 0.9973 1 火星 1.5 0.53 0.11 1.52 1.9 1.88 1.0260 2 木星 5.2 11.2 318 5.20 1.3 11.86 0.4135 63 土星 9.5 9.41 95 9.54 2.5 29.46 0.444 47(有34顆已命名) 天王星 19.2 3.98 14.6 19.22 0.8 84.01 0.7183 29 海王星 30.1 3.81 17.2 30.06 1.8 164.79 0.6713 13 *1930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確認為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對其行星的身份仍持懷疑態度。 *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在19世紀末,很多天文學家推測海王星之外還有別的行星,因為測試海王星的軌道和理論算出的軌道不一樣。他們叫這顆星「行星X」,是未知行星的意思。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在1909年和1913年兩次尋找海王星之外的行星,但是沒有找到。1915年結束之後,羅威爾發表論文,寫出估測的行星數據。其實在那一年,他所在的天文台照到了冥王星的照片,但是直到1930年才認出這是一顆行星。可是冥王星的質量太小,無法解釋海王星的軌道。天文學家繼續尋找「行星X」,但是這個名字又有了第十大行星的意思,因為X是拉丁文的10。直到「旅行者2 號」探測器臨近海王星,才發現海王星的質量一直算錯很多。用正確的質量,加上冥王星的影響,海王星的現實軌道和計算軌道一致。按照行星軌道計算,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不可能在60AU之內(冥王星現在離太陽大約30AU)。如果確實有第十大行星,它的軌道會很傾斜,很可能是外星系的天體,靠太陽太近,而被太陽吸引入軌。 一直以來,天文界對冥王星的地位一直有所爭議。甚至有些地方的天文館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的地位中剔除。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自21世紀以來,科學家在冥王星更遠的外圍分別發現了三顆較大的行星。依序為2004年所發現的「Sedna」,代號為 2003 VB12;2005年同時發表的「Santa」,代號為2003 EL61及代號為2003 UB313(發現者未公布其名稱)的行星。 2005年7月19日美國科學家發現的2003 UB313,研究人員估算其直徑達3,000公里,被一些人認為很可能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但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決議:將其列入矮行星. 「水內行星」 天文學家曾發現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微小運動,天文學家懷疑可能有一個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的引力引起的,並用一個火神的名字給這個行星起名為「祝融星」(中文常譯為「火神星」),但天文學家們觀測了五十多年仍然未找到這顆行星。 「水內行星」的假設,已被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排除。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解釋了水星的奇怪運動,但天文學家們仍未放棄對「水內行星」的探尋。其他資料 太陽系內眾多包含固態表面,而其直徑超過1公里的天體,它們的總表面積達17億平方公里。有人認為太陽其實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主星,在遙遠的地方存在著一個伴星,名為「涅米西斯」 (Nemesis)。該假設是用作解釋地球出現生物大滅絕的一些規則性,認為其伴星會攝動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使其改變軌道沖進太陽系,增加撞擊地球的機會並出現定期生物滅絕。 行星的形成 類地行星是經由碰撞聚集固態的物質顆粒成為微小行星 ,再聚集微小行星形成的。類木行星以水冰相互吸附為起點,質量夠大後,進一步吸附氫、甲烷,形成氣體行星。 太陽系的行星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類地行星與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成員包括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小而密的岩石世界,具有較稀少的大氣。內部結構:中心有金屬核心,外為石質的地殼所包圍,表面有相當多的坑洞,平均密度約為3-5g/cm3 。 類木行星 成員包括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體積大、質量大、但是密度小的氣體世界,具有濃密的大氣。平均密度約≤1.75 g/cm3,土星的密度約為0.7g/cm3,木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18倍。 結構:由內而外,中心有岩石核心、液態金屬氫、液態分子氫、充滿氣體的大氣層,表面有漩渦狀的雲層。另有行星環及為數眾多的衛星環繞著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以太陽為中心依序為: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 (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 。 到底誰是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從1999年2月11日開始,冥王星終於變成太陽系中名符其實的最遠的行星。根據JPL天文學家們的計算,從國際標准時(UT)9:08a.m.(中原標准時間17:08)開始的228年內,冥王星都會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1930年2月18日,Clyde Tombaugh研究Lowell天文台望遠鏡所拍攝的天空照片時發現了冥王星。冥王星繞日周期為248年,軌道傾角約為17度,軌道偏心率約為 0.2480。它主要是由岩石和冰所組成,有四季的變化。冥王星只有一顆衛星,名為查龍(Charon),在1978年才發現它的存在。由於冥王星軌道傾角及偏心率都比其他行星大很多,也就是說,冥王星近日點附近的軌道,有部份會落在海王星軌道的內側,所以從1979年2月7日開始到1999年2月11日為止的20年間,冥王星至太陽的距離比海王星還近。這樣看來,2月11日時,冥王星會不會和海王星發生碰撞呢?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呢?冥王星和海王星若要相撞,則兩者必須同時到達它們的軌道交點。冥王星和海王星的會合周期大約是497年,即冥王星每繞日二周,海王星已繞日三周。所以每當冥王星經過軌道交點的時候,海王星總會繞到別的地方,發生碰撞的機會微乎其微。此外,冥王星相對於黃道面的軌道傾角比其他行星都大很多,也是不會發生碰撞的原因之一。冥王星的直徑大約是2300公里左右,在所有行星中,它比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小很多,甚至比月球還小;它的性質跟巨大且為氣態的類木行星(木、土、天王、海王)不一樣;軌道傾角及偏心率也都比其他行星大很多。所以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應不屬於「行星」一族,而應是歸類於「庫伯帶(Kuiper Belt)」的成員。柯依伯帶位於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外的區域,帶中的天體都比冥王星小很多,而且大多是由冰所組成,可能是太陽系演化早期的殘片。不過,冥王星的外形是成圓球形,與這些庫伯帶天體多為不規則狀又有些許的不同;而且冥王星很規律地繞日旋轉,所以,在經過眾多爭議之後,它仍被歸為「行星」族。 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所以我們對冥王星的認識非常有限。美國太空總署(NASA)下所屬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目前正在進行一個稱為「冥王星?w伯帶(Pluto- Kuiper Express)」的計劃,預計在公元2004年發射太空船,大約再10年之後,太空船就會飛掠冥王星和查龍,並探測庫伯帶中的天體。根據2006年0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冥王星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視為行星。從這一天起,冥王星不再是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海王星代替了它的地位。 水星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57,910,000 km (0.38 AU) 直徑 4,878 km 質量 3.30e23 kg 密度 5.43 gm/cm 重力 0.376 G 公轉 87.97 地球天 自轉 58.65 地球天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由於水星距離太陽實在太近了,表面溫度很高,太空船不易接近,在地球上也不容易觀測,因為可觀測的時間都集中在清晨太陽出來的前幾分鍾,和夕陽落下後的幾分鍾,時間不容易掌握,而且,在背景亮度尚高的情況下,要去找一顆比月亮大不了多少的水星,實在不是件輕松的事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所以它運行的速度比其他行星都快,每秒的速度接近48公里,並且不到88天就公轉太陽一周。水星非常小,是由岩石構成的,表面布滿被流星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山和坑洞,另外有平滑,稀疏的坑洞平原。水星表面另外還有山脊,這是行星在40億年前核心逐漸冷卻與收縮所形成的,因此表面起伏不平。水星自轉的速度非常緩慢,自轉一周將近59個地球日,所以水星的一個太陽日(從日出到另一個日出)差不多要176個地球日—相當於水星一年88日的兩倍長。水星的表面溫度很懸殊, 向陽面高達攝氏430度,陰暗面則在攝氏零下170 度。當黑夜降臨時,由於水星幾乎沒有大氣層溫度下降很快。大氣成分包括由太陽風所捕捉到的微量氦和氫,或許還有一點其他的氣體。 金星的小檔案: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0.72 AU) 直徑 12,103.6 km 質量 4.869e24 kg 密度 5.24 gm/cm 重力 0.903 G 公轉 224.7 地球天 自轉 243 地球天金星是太陽系第二顆行星,全天最亮的行星就是金星,通常是在清晨或傍晚才看得到,最亮時的亮度可超過 -4,有如一盞掛在山邊的路燈,一般的望遠鏡即可觀測,常可看到如月球的盈虧現象。在古代的西方世界,金星代表著美麗的女神金星是一顆岩石構成的行星,也是距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金星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緩慢的反方向自轉,因此使它成為太陽系中自轉周期最長的行星,大約需243個地球日。金星比地球稍微小一點,內部構造或許也類似。金星是除了太陽與月球外,天空中最亮的天體,這是因為它的大氣層能強烈的反射陽光。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它能在溫室效應下吸收更多的熱,因此,金星成了最熱的行星,表面高溫度可達攝氏480度。厚的雲層內含有硫酸的小滴,並由風以每小時接近360公里的速度吹向行星各處。雖然金星需要243個地球日才能自轉一周,但高速的風只需4個地球日就把雲吹得環繞行星一圈。高溫、酸雲和極高的大氣壓力,(大約是地球表面的90倍),顯示金星的環境惡劣。 地球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 (1.00 AU)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6e24 kg 密度 5.52 gm/cm 重力 1 G(9.8 m/s2) 公轉 365.26 地球天 自轉 1 地球天美麗的地球,生命的奇跡,是宇宙的巧合或是上帝的傑作?地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有一衛星稱為月亮,地球大氣層的保護及距離太陽位置的適當,是生命起源的重要條件。 地球是距離太陽第三遠的行星,也是直徑最大和比重最大的岩石行星,同時也是唯一己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地球內部的岩石和金屬顯示它是一顆典型的板塊組成,由於板塊推擠,因此交界處會發生地震和火山等活動。地球的大氣層和同一張保護層,它能阻擋來自太陽有害人體的輻射,並防止流星撞擊行星表面,除此之外,還能積存足夠的熱,防止氣溫急遽下降。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為水所包圍,其他行星的表面都未發現這類液態形式的水。地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它大得足以把這兩個天體視為一個雙行星系統。 火星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1.52 AU) 直徑 6,794 km 質量 6.4219e23 kg 密度 3.94 gm/cm 重力 0.38 G 公轉 686.98 地球天 自轉 1.026 地球天火星是太陽系第四個行星,在晴朗的夜空里,代表戰神的火星閃著火色的光芒,吸引著古今千萬人的視線。十萬年前有一顆來自火星的岩石墜落於地球的極區,冰封。人們在此隕石里發現了,可能是生命所留下的痕跡化石,這化石是三十億年前在火星上形成的,科學家正積極的研究,並探測這顆表面充滿神密河道及火山的星球,火星上曾經有生命嗎?火星即常所說的紅色行星,火星是太陽系中第三小的行星直徑約為地求的二分之一,體積約為地球的十分之一,表面的重力約地球的三分之一強。火星的大氣層比地球稀薄,只有地球大氣層的百分之一,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同時還有少量的雲層和晨霧。因為大氣層很薄,在火星上沒有溫室效應。火星赤道附近溫度白天可達到 27C,在夜晚可降至零下111C。火星的北半球有許多由凝固的火山熔岩所形成的大平原,南半球有許多環形山與大的撞擊盆地,另外還有幾個大的、己熄滅的火山,例如奧林帕斯山,寬600公里,還有許多峽谷和分岔的河床。峽谷是 地殼移動所造成的而河床一般認為是己乾涸的河流形成的。在火星上高緯度的地方,冬天時由於溫度太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凍結,而在五十公里高的地方形成雲,到了春天便消失。夏天時由於日照強烈,地面溫度很高,地面附近的大氣因受熱而產生強勁的上什氣流。這個股氣流會將地面的灰塵往上卷,在空中吸收陽光的熱而進一步提高大氣的溫度,使上升的速度增快,因此火星上常可看到大規模的暴石砂。 火星上最大的火山-------奧林柏斯山,高出地面24公里,幾乎是地球上最高山3倍,同時也是太陽系最高的山。 木星的小檔案:平均日距 778,330,000 km (5.20 AU) 直徑 142,984 km (equatorial) 質量 1.900e27 kg 密度 1.31 gm/cm 重力 2.34 G 公轉 11.86 地球年 自轉 0.414 地球天木星是太陽系第五顆行星,也是整個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位於火星於土星之間,用一般的天文望遠鏡(60mm 72倍)即可看到它表面的條紋及四顆明亮的衛星,是全天第二亮的行星僅次於金星,木星的亮度最高可超過 -2。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也是四大氣體行星中的第一個。它是最大且重的行星,直徑有地球的11倍,質量是其他八個行星總和的2.5倍。木星可能有個小的石質核心,四周是由金屬氫(液態氫,性質如同金屬)所構成的內地函。內土詭函的外面是由液愈氫和氦所構成的外地函,它們融合成氣態的大氣層。木星的快速自轉使大氣層中的雲形成帶狀與區層穩定的亂流形成白與紅斑等特別的雲,這兩種都是巨大的風暴。最有名的雲是一個稱為大紅斑的風暴,它由一個比地球寬三倍,升起於高雲之上約七公里的旋渦圓 柱狀雲所構成。木星有一個薄、暗的主環,裡面有個由朝向行星延伸的微粒所形成稀薄光環。目前己知有16個衛星。四個最大的衛星(稱為伽利略木衛)是甘尼八德、卡利斯、埃歐和歐羅巴。甘尼八德與卡利斯多表面有許多坑洞,或許還有冰。歐羅巴表面表滑,並覆著冰,或許還有水。埃歐表面有許多發亮的紅色、橘色和黃色的斑點。這些顏色來自於活火山的硫磺物質,由噴出表面高達數百公里的絨毛狀熔岩所造成的。土星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1,429,400,000 km (9.54 AU) 直徑 120,536 km (equatorial) 質量 5.688e26 kg 密度 0.69 gm/cm 重力 1.16G 公轉 29.46 地球年 自轉 0.436 地球天土星是太陽系第六顆行星,也是體積第二大的行星,有著美麗的環,在地球以一般的望遠鏡即可看見,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是氣體,故自轉都相當快。土星的環主要是由冰及塵粒構成,據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某衛星受不了土星強大的吸引力而解體成碎片。土星的環平面與土星公轉面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故當土星公轉至某一位置時,土星的環平面剛好與我們的視線平行,我們在地球上便無法看到此一土星環,因為土星環實在太薄了,我們無法從側面看到,另外,當土星環與陽光平行時,因環平面沒有受光,故我們也無法看到。土星是從太陽算起的第六顆行星,也是一個幾乎和木星一樣大的氣體巨星,赤道直徑約 120500公里。土星可能有一個岩石與冰構成的小核心,周圍是金屬氫(液態氫,性質如同金屬)構成的內地函。在內地函的外面是是由液態氫構成的外地函、融合成為氣態的大氣層。 土星的雲層形成帶狀與區層,頗似木星,但由於外層的雲薄而顯得較模糊。風暴和漩渦發生在雲中,看起來為呈紅或白色橢圓。土星有一個極薄但卻很寬的環狀系統,雖然厚不到一公里,卻從行星表面朝外延伸約420000公里。主環包括數千條狹窄的細環,由小微粒和大到數公尺寬的冰塊所構成。土星己有18顆衛星,其中有些在光環內運行,這會施加重力,影響到環的形狀。有趣的是,衛星中的7顆為共內軌道,與別的衛星分享同一個軌道。天文學家相信這些共用軌道的衛星為來自同一,但後來碎裂的衛星。 天王星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2,870,990,000 km (19.218 AU) 直徑 51,118 km (equatorial) 質量 8.686e25 kg 密度 1.28 gm/cm 重力 1.15G 公轉 84.81 地球年 自轉 0.72 地球天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七顆行星,在太空船未到以前,人類並不知道它也有如土星一樣美麗的環,天王星是人類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最遠的一顆行星,但,如果你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的話,是很難在眾星里尋到的天王星(Uranus)的最大特徵是自轉的傾斜度很大。一般行星的自轉軸與其公轉面都很接近垂共直,唯獨天王星的自轉軸成九十八度的傾斜,幾乎是橫躺著運行。因此,太陽有時整天都照在北極上,而這時的南半球就全天黑暗。天王星表面發出帶有白色的藍綠光彩,因此推測它的大氣可能含有很多甲烷。而天王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四倍,質量約十四倍,但密度卻不及地球的四分之一,這是因為天王星與其他木星型行一樣,它們都是以氫、氦等氣體為主要成分形成的。九條細環天王星的赤道上空也有九條環,這九條環合起來的寬度約十萬公里,大約為土星環三分之一寬。天王星的環之構造及成分與土星及木星的環大不相同,土星環是由幾千條環夾著很狹窄的空隙形成的,而天王星的九條環卻彼此都隔得很遠。九條環中內側的八條寬約十幾公里,最外側的一條則寬達一百公里以上。海王星的小檔案: 平均日距 4,504,000,000 km (30.06 AU) 直徑 49,528 km (equatorial) 質量 1.0247e26 kg 海王星是太陽系第八顆行星,有八顆衛星,海王星表面主要也是氣體組成,也有類似木星表面的大紅斑風暴雲,我們稱之為大黑斑,這個大風暴約是木星大紅斑的一半,但也容得下整個地球。海王星亦有如土星的環,只是此環比天王星更細小 。由冰粒形成的木星環及土星環看起來非常明亮,但天王星竹環是由碳粒石或岩石粒形成的,所以非常暗淡,海王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平均距離分別為45億公里。海王星是一個巨大的氣體行星,有小的石質核心,周圍由液態與氣態的混合體所組成。大氣層內的雲有顯著的特微,其中最明顯的是大黑斑,如地球般寬,還有小黑斑與速克達。大、小黑斑都是巨大的風暴,以每小時2000公里的速度吹遍整個行星。速克達是范圍很廣的卷雲。海王星有四個稀薄的環和8顆衛星。崔頓是海王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星體, 溫度在攝氏零下235度。有別於太陽系中大部分的衛星,崔頓是以海王星自轉的反方向來繞其母行星運行。海王星的四個又窄且暗細環,這環被造成原因是由微小的隕石猛烈的撞擊海王星的衛星所造成灰塵微粒而形成。

2. 地球的十二大板塊都有哪些 各位大神求答案!!

歐亞、阿拉伯、菲律賓、南美、北美、加勒比、科克斯、納茲卡、太平洋、非洲、印度-澳大利亞(簡稱印-澳板塊)、南極洲
(我查到的是這樣~)

3. 地球是由什麼構成的,一共有哪幾種板塊呢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特別的晚,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簡單的概括,地球就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構成的。地球不是均勻的,地殼的厚度不相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和地殼是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的面構成。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

地球與其他的類地行星最大的區別就是地球的地殼是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的,這幾樣板塊在理論上被稱為板塊學說。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印度洋板塊——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除了這些般、板塊之外,地球上還分布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板塊。

4. 行星的構造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製造一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岩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由於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衛星
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
未知點
-我們有關地球的知識全部是由極不直接的證據逐步導出的。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僅管太陽"常數"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溫度卻數十億年來非常穩定。最好的解釋這個的理由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改變,控制溫室效應來完成。但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亥亞假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維持了它。更多的有關金星與火星的詳情可能會提供某些線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樣大氣前我們能將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5. 所有星球的詳細介紹

http://ke..com/view/438816.htm

數十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隨著一顆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天體的發現,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爭論愈演愈烈。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是否要給冥王星「正名」成為了大會的焦點,為此,天文學家給出了各種方案。
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經兩千餘天文學家表決通過——
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因為根據「保守新行星定義」:一是必須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
冥王星對最後一條條件不符,冥王星的軌道是和海王星有所交集的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將它定義為大行星

6. 地球六大板塊的簡介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此後經研究、推斷,他在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後期(約三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相應地也存在一個「泛大洋」。後來,在地球自轉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陸的花崗岩層分離並在分布於整個地殼中的玄武岩層之上發生漂移,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海陸分布。

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象,如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與南美洲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發現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現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硅鋁質岩石(花崗岩層)與硅鎂質岩石(玄武岩層)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興盛了十幾年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洋探測的發展證實海底岩層薄而年輕(最多二、三億年,而陸地有數十億年的岩石);另1956年開始的海底磁化強度測量發現大洋中脊兩側的地磁異常是對稱的。據此,美國學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使海嶺地區形成新岩石,並推動整個海底向兩側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沖沉入大陸地殼下方。

正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動力支持,加上新的證據(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陸確實很可能發生過漂移,從而使復活的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也稱新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1月21日報道,太陽系外發現的巨大類地行星被命名為「超級地球」。「超級地球」引發科學家們研究他們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濃厚興趣。最近,哈佛大學科學家們指出,這些類地行星也適用於地球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指構成地球固態外殼的巨大板塊的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常導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質事件。從本質上來講,板塊決定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球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適合板塊構造學說的行星。地球板塊運動被認為是生命進化的必要條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學家黛安娜.巴倫西亞和她的同事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預測,「超級地球」(其質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樣也會通過板塊構造來提供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

該論文的作者巴倫西亞稱,「這些超級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們的太陽系中也處於『可居住區域』,這就是說他們離他們的母恆星的距離恰好合適,有液態水存在,因此會有生命。盡管最終只有這些行星的熱和化學進化能夠決定是否他們適合居住,但是這些熱和化學特性卻極其依賴於板塊構造學說。」

通過全面模擬這些具有大片陸地的超級地球的內部結構,巴倫西亞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超級地球」的質量與其板塊與板塊應力值之間的存在的聯系。這些應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變著地球的地幔。應力值是板塊變形和潛沒(一個板塊沉入另一個板塊的下面)的背後驅動力。因為這些「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大,所以這股驅動力也要比地球大得多。

研究小組發現隨著行星質量的增大,切變力就會增加,板塊厚度減小。這兩種因素削弱了板塊,使板塊減少,這是板塊構造學說中的關鍵部分。因此科學家們稱,「超級地球」很容易滿足板塊變形和潛沒所需要的條件。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板塊構造學說特別適用於更大質量的超級地球。

巴倫西亞說,「我們的研究證明,『超級地球』存在板塊構造運動,即使這些行星上沒有水存在。」

未來,我們可以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行星探測者或歐洲航天局的達爾文項目來驗證這些結論。歐洲航天局達爾文項目將由三個天文望遠鏡組成,旨在於搜尋類地行星。

板塊-六大板塊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細分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 在板塊邊界的地震發生異常頻繁,將震央—點出即可明顯看出板塊的邊界何在。

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

板塊-板塊邊界 板塊碰撞示意圖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帶,可分為3類。①離散型邊界,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涌,兩側板塊分離拉開。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見地幔對流說)。②匯聚型邊界,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於海溝或地縫合線。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沖潛沒於另一板塊之下,稱為俯沖邊界,現代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見俯沖作用);大洋板塊俯沖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歐亞板塊南緣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帶的實例(見大陸碰撞)。③守恆型邊界,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於轉換斷層。地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塊邊界的研究是板塊構造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沖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志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板塊-板塊運動 板塊全球所有板塊都在移動,板塊運動通常指一板塊相對於另一板塊的相對運動。即符合歐勒定律,就是岩石圈板塊作為統計均勻的剛體在球面(即地球地面)繞一個極點發生轉動(見轉動極),其運動軌跡為小圓。板塊構造學認為岩石圈與軟流圈在物性上有明顯的差別。軟流圈相當於上地幔中的低速層,該層圈中地震橫波波速降低、介質品質因素Q值亦明顯降低,但導電率卻顯著升高。這些都表明軟流圈物質可能較熱、較軟、較輕,具有一定的塑性,是上覆岩石圈板塊發生水平方向上的大規模運動的基本前提。

引起板塊運動的機制是未解決的難題。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質對流。新生的洋殼不斷離開洋中脊向兩側擴張,在海溝處大部分洋殼變冷而緻密,沿板塊俯沖帶潛沒於地幔之中。

板塊的移動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

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並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位於我國西南邊疆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板塊運動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什麼力量驅使板塊進行運動呢?

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板塊-假如運動停止 大西洋地區板塊的運動地球的大陸一直在以肉眼觀察不到的速度緩慢移動,運動的動力來源就是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地幔在地下的緩慢移動,帶動了地表處的岩石也一起運動,每年移動的速度只有幾厘米,但是經過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的運動,就會使大陸漂移到數千千米的遠方。這就是板塊運動學說所描述的板塊運動過程。

板塊運動對地球的影響是深刻的,它改變了整個地球的地形,讓一些地方高聳入雲,讓另一些地方深不見底。板塊運動還導致了地球物質的循環。例如,植物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動物以植物為食。二氧化碳還加強了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溫暖的行星。其實,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解在海水中,或者以碳酸鈣的形式固定在地球的岩石中。岩石受到雨水的沖刷後,一部分物質進入海洋,沉積在海底。這部分沉積岩會隨著板塊運動,在海溝位置插入地球內部,最終再通過火山噴發,變成氣體返回到大氣中。除了二氧化碳外,地球上還有一些物質以這種方式在地球的表面和內部之間循環。

但是,假如板塊運動停止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呢?沒有了板塊運動,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地震以及造山運動幾乎不會發生。這樣,地球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形會因為上億年的風吹雨打,將變成沒有任何起伏的大平原。地球表面環境的雷同使生物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會有高山物種存在,也不會有深海生物繁衍,只有平原上的生物,以及一些適應淺水環境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不論在地球的什麼地方,物種都是千篇一律的組合。多樣性的喪失令生物界變得很乏味。

板塊地球上的氣候也將發生根本性地改變。沒有氣體二氧化碳通過火山口噴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依然會以碳酸鈣的形式固化,導致溫室效應減弱,地球變得越來越寒冷。

還有更危險的事情發生。根據現在地球磁場產生的理論,如果沒有了地幔對流,地球磁場也將不再存在。這樣,原本被地球磁場屏蔽的宇宙射線將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引起生物界的災難,導致生物大滅絕。當然,也許會有生物在宇宙射線的照射下頑強地活了下來,成為更具生命力的物種,但是這樣的物種肯定不是現在生物界的生物。

板塊運動是否可能會停止呢?地球內部的熱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球形成時的殘余熱量,另一個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熱量。地核的熱量緩慢地向外傳導,穿過地幔和地殼,令地球維持目前的溫度。顯然,地核正在慢慢冷卻,只是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來自它形成時積聚的塵埃元素,因此元素的量也是有限的。當放射性元素消耗殆盡的時候,這個地下熱源就沒有了。

因此,隨著地核的逐漸冷卻,以及放射性元素全部衰變掉後,地球的內部將逐漸冷卻,驅動地幔產生對流的熱源將不再存在,那麼地幔對流也就停止了。沒有了地幔對流,地表的板塊缺少動力來源,也就停止了運動。如果數據顯示,在地球壽終正寢之前板塊運動就將停止,也許人類要考慮提前搬家到其他星球了。

7. 地球的十二大板塊都有那些

不是十二個,一共是15個大小板塊:
亞歐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澳洲板塊
以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納茲卡板塊、斯科舍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

閱讀全文

與星球數據板塊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賣家代理費怎麼交 瀏覽:448
商業地產代理有哪些 瀏覽:786
代理記賬公司糾紛哪裡投訴 瀏覽:206
剛從市場買的花怎麼養啊 瀏覽:47
西安限價房多久有信息 瀏覽:604
手機上不能保存哪些信息 瀏覽:86
巴寶莉燈飾代理怎麼說 瀏覽:63
cpi數據圖在哪裡看 瀏覽:599
瑪麗黛佳哪些產品好用 瀏覽:750
交易失敗是怎麼回事 瀏覽:408
宜昌有哪些好的職業技術學校 瀏覽:285
換手機後多多自走棋怎麼同步數據 瀏覽:625
微信小程序申請的etc是哪裡的卡 瀏覽:934
海富通電子信息產業股票有哪些 瀏覽:960
網購香港的東西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675
美團小程序如何聯系商家 瀏覽:777
資料庫版本如何進行迭代更新 瀏覽:855
淘寶怎麼不代理房產了 瀏覽:165
如何辦保險代理人 瀏覽:72
騰訊mot什麼產品好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