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財務造假的原因和手段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貳』 財務造假的手段有哪些
1、虛增收入
比如:以自我交易的方式實現收入、利潤的虛假增長;或者與客戶或供應商以私下利益交換等方法進行惡意串通以實現收入、盈利的虛假增長。
2、虛減成本或費用
比如:利用體外資金支付貨款或費用,虛減當期成本和虛構利潤;壓低員工薪金、階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飾業績;或者將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予以資本化。
『叄』 如何識別財務造假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財務造假是上市公司為了某種目的,編制不真實的財務報告的行為,其危害巨大,因為投資者投資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公司的財務數據,如果數據是假的,那麼就失去了投資的根基,大廈將傾,因此一旦發現有公司有財務造假的行為,投資者都會用腳投票,奪命而逃,損失慘重,唯恐避之而不及,那麼如何識別財務造假,防範投資踩雷,將是投資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有以下幾個重要關注點:『肆』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造假主要手段有哪些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
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
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
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
2、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
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我國證券市場是政府主導型市場。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企業上市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益進行財務包裝。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基於自利可能有操縱利潤、虛報業績的動機,作為財產所有者的股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委託獨立的審計人員對管理者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進行審查、鑒證和報告。
但目前注冊會計師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其原因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伍』 有沒有什麼方法識別虛假財務報表
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pdf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PjCrc-FhJ_8AVVevOUoJFA
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屬於會計從業人員的還應吊銷其會計從業資格。
『陸』 審計工作中財務報表數據的造假套路有哪些
【導讀】財務報表是反映公司企業的經濟運營狀況和資金流動情況的表現,從rx咖啡可以看到財務造假可以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那麼在審計工作中財務報表數據的造假套路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1.虛擬資產掛賬:
存貨計價採用的方法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盈虧情況以及經營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可以產生一定的利潤調整空間。如明知原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漲,在年末編制財務報表時將存貨發出方法由「移動加權法」改為「先進先出法」,導致高估利潤。
2.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1)虛構經營業務,人為增加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
(2)採用大大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由非上市的國有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和進行股權置換。
(3)利用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
(4)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費用,或分攤共同費用調節利潤。
3.在建工程與完工周期不匹配
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一般是會加快在建工程完工速度的,而且在建工程結轉為固定資產後,還可以通過固定資產折舊抵扣所得稅。但是個別一些企業,在建工程幾年都不完工,而且項目數量年年還在增加。這么做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工程項目是虛假的,二是遲遲不轉固定資產,是便於將各種費用裝進在建工程,虛增當期盈利。
4.隱瞞負債
隱瞞負債可以降低債務杠桿,美化資產負債表。隱瞞負債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故意將負債錯誤分類,通過回購調節公司資產負債情況等。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審計工作中財務報表數據的造假套路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柒』 教育行業財務造假手段及核查方法——虛增新的類型收入(一)
利潤表作為企業財務的「面子」,是財務造假的重要陣地。主要圍繞收入、利潤這兩大指標。投資者在初步接觸一個企業時,首先想要了解的財務指標就是收入、利潤指標。看懂這兩個指標的金額,不需要財務基礎,但是披露給投資者的「收入」,「利潤」指標,是否真實可靠,有多少水分,就需要進行專業的財務盡調了。
財務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門,各行業也有其特有的手段,我的目的不是編寫審計教材(還寫不出來),主要是談個人的審計(能源、餐飲、建築行業等)和盡調經驗(教育相關行業),因此還是從我做過的項目來講,真實經歷過,才對於財務造假更有感悟,以前也看了一些審計造假案例書,總是一知半解。
收入是企業業務規模、發展階段的最主要體現,因為利潤指標可能會有波動,或者虧損,但是正常發展的企業的收入規模應該是逐年增長的,如果近幾年收入下滑的企業,一般投資者就直接會Pass不考慮的。企業虛增收入的動機是很充足的,一是為了表現公司業務規模發展良好,二是為了被評估更高的估值(對於用收入還是和利潤來估值,都有幫助)。
1. 虛增新的類型收入
虛增新的類型收入比虛增用戶操作難度小一些,為什麼呢?因為虛增用戶,需要圍繞「虛增用戶」,虛構全套證據,而虛增新的類型收入,可以在真實用戶基礎上,虛增新的類型收入。
虛增哪個類型的收入對於教育機構來說,一般虛增的收入類型,常常是非主營收入;例如:住宿費、擇校費、服務費等等,因為比如學費等的主營收入比較公開透明,造假難度大。
1.1 虛增手段
1. 通過現金收款來收取該類型收入,因為現金收款難以通過資金手段核實;
2. 虛構報名系統或繳費收據的相應收入繳費記錄;
1.2 如何核查
1. 關注現金收款比例高的收費類型:例如如果同一個學生,學費是刷卡或手機支付,但是住宿費確是現金收款,很可疑。
2. 與高管、財務、銷售人員訪談,了解學校的收費類型,特別是銷售人員的訪談,最好不暴露身份,以學生家屬的身份,了解學校的收費標准,收費金額等等,可能會得到更可靠的信息。
3. 核查報名系統和繳費收據的真實性,是否存在異常4. 核查現金管理,比如現金日記賬等現金相關資金記錄,是否完整、管理是否嚴格,如果存在無現金日記賬、現金坐支嚴重等現象,說明現金收款對應的收入真實性風險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