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中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究竟怎麼樣
台灣省在90年代時經濟還是遙遙領先於內地任何省份,但隨著台灣歷任省長一茬不如一茬,也把台灣經濟帶向了萬劫不復。
其實說一個簡單例子就清楚了,台灣現如今的工資水平只比90年代亞洲四小龍鼎盛時期略高一點,如果疊加CPI增幅,那麼台灣現在的收入水平只相當於90年代末期的80%左右。
以島內最發達的台北來說,平均稅後工資大概7000多,退休金4000左右,跟內地一線城市水平基本相當。但是全省來說,人均工資只有5000千多,退休金3500左右。這也就跟內地新一線城市水平差不多。
這個數字放在90年代確實相當的牛,畢竟內地當時平均工資不到500塊,人家是我們的十倍有餘。但是現在我們的東部城市收入水平已經幾乎跟台灣省持平,台灣依然在原地踏步。
再說下台灣的GDP,台灣在十幾年前GDP還能穩居全國第一,但是現如今GDP排名只能對標湖北這個水平。而且台灣的GDP統計方式比較奇葩,海外純台資的產值也會計入島內,因此就現在這個數值還是摻了水的。
不過好在台灣的經濟當年是以 科技 立足,撐起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半壁江山,故而在如今這個 科技 時代還是顯得有些分量,畢竟技術還是有的。所以目前的台灣也就是從產業和人均GDP等數據看起來還算高大上,但其實島內民眾的生活質量早已經被東部沿海省份甩在了身後,尤其跟一線城市差距已經可以用十分巨大來形容。
首曲一指。
客觀地評價台灣的經濟實力就要拋開政治對立的毛病,否則就是不同形式的政治宣傳,並無實際意義。
台灣的經濟和整個大陸相比當然是小菜一碟,和某一個省相比當然是穩操勝券!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鬥力!台灣的人口、地盤少得可憐,人家的飛機、車輛、船舶、火炮、機床、電子等行業都玩得相當可以,特別是電子產品全球第一,而且是高端水平,只有航天等投資巨大的行業涉及較少,大陸的任何一個省份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是因為台灣的內銷市場太小,它的技術贏利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也就是說台灣的經濟質量是很高的,經濟數量是一般的。如果平等競爭,大陸的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強省統統不是對手,絕大多數研究者只考慮經濟數量、忽視經濟質量必然得出相反的錯誤結論!
如果拋開意識形態和有色眼睛來看待台灣的話,會發現台灣發展得還是很不錯的。截止去年底,全島2360萬人口,和上海的2428萬差不多。 經濟總量方面,上海38155億元,人均15.7萬元;台灣則是4.45萬億元(介於湖北和福建之間),人均17.9萬元。 而且台灣相當於6個上海大小,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地區和農業人口,人均經濟還能做到如此之高,可見台灣的發展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
台灣,偏居一隅,四面環海,受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所制約,只能發展外向型走出去經濟,在經濟、資源,商品輸入上高度依賴於進出口貿易。去年對外貿易高達4.25萬億元,在兩岸四地34個一級行政區中,僅次於香港、廣東和江蘇。
作為單獨關稅區,台灣2019年從全球賺走3005億元的貿易順差。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祖國大陸,去年從大陸賺取超過2380億元,佔全部貿易順差的八成左右。可見兩岸經濟的緊密程度,以及台灣對於祖國經濟上的高度依賴。
但同時由於島內資源缺乏,不少商品和資源依賴於進口,雖然出口多,但進口同樣也多。去年4.2萬億的進出口總額,居然只有3000多個億的貿易順差,和內地一個省動輒上萬億的順差比起來,就有點不夠看了。台灣和江蘇去年的貿易總額只相差1千億元,然而江蘇去年的貿易順差是1.1萬億元!由此可見台灣的經濟其實缺乏一定的韌性,缺少自給自足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換句話說,台灣其實過得挺辛苦的,經濟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
至於 社會 發展方面,由於島內經濟騰飛始於70年代初期,歷經高速增長後,又加上政治生態不穩定,近些年的經濟顯出頹勢,增速不理想,收入增長緩慢。大陸發達城市不少中高端崗位薪酬已超過了台灣平均水平,但 社會 基層崗位薪酬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如清潔工、保安員、營業員、服務人員等等還是要比北上廣深高不少,大致在7000元以上。換句話說,台灣人的收入還是比較平均的, 社會 貧富差距較小。
社會 和市政建設也拿不出錢大搞基建和維修。再者島內特殊的地理環境,處於地震帶上,高層建築也比較少,基本以低矮小高層為主。整個城市面貌看上去還不如大陸三線城市光鮮。
圖為台北市忠孝東路
但台灣仍然是我國最為發達的地區, 社會 整體發展水平極高,城鄉差距較小。教育和醫療衛生水平極高,全民普遍接受過中高等以上的教育,保健和福利待遇非常之完善。雖然經濟體量遠不如廣東、江蘇以及山東等省份,但人均收入仍普遍高於大陸各省。
大多數人都是以GDP來論英雄,那麼我們就直接看數據好了。從公布數據來看,我國台灣2019年的GDP是18.9萬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約4.22萬億元,在全國省份當中排名第九。目前GDP超過台灣的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和福建。
台灣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在34個省級行政單位當中僅次於澳門和香港。其實上世紀90年代,中國台灣和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當中的其中兩個,已經達到富裕發達經濟體水平。
90年代巔峰時期的中國台灣,其GDP一度超過大陸的2/5,但這些年隨著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到如今,台灣GDP已經不到大陸的1/20。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省份GDP會超過台灣。
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台灣GDP這算約合6114.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1,經濟實力放眼全球都不算弱。
我國台灣目前在某些產業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比如電子精密儀器、集成電路、IT等行業,是世界同領域的翹楚。單就一個台積電,在晶元製造這一領域,台積電擁有最先進的製程技術,其佔世界晶元製造市場份額的比重超過50%。
第一:從表面上的GDP數字來看,台灣的經濟實力一般,大約與福建和湖北差不多,八九十年代台灣相當於大陸GDP的40%,現在下降了許多,這給了許多人以誤導,認為台灣不行了,產生了台灣經濟弱不禁風的看法;
第二:其實台灣的經濟實力很強,遠遠不止GDP數據表現出來的那麼差。台灣在以下方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晶元產業
台灣在晶元上,積累非常深厚,產生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公司,如台積電、台聯電、聯發科、日月光等等,在晶元產業鏈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2)知名品牌眾多
台灣在許多領域,也形成了許多著名品牌,如:
在食品飲料行業有康師傅、旺旺、統一、85度;
在電子零部件行業有台達、奇美、友達、大立光等;
在消費電子領域有華碩、宏基、宏達等;
在原材料領域有南亞、台波、台塑等;
在 健康 領域有捷安特、喬山等;
3)代工力量首屈一指,台灣在代工領域形成很大一隻力量,很多人認為代工只是低端產業,但台灣代工業深耕這么多年,地位沒受到過影響,這說明台灣代工業有很強的競爭力。
在電子代工方面有富士康、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
在消費品代工方面有寶成、豐泰等。
第三,台灣與日本一樣,對外投資巨大,在大陸、在東南亞、在歐美都有龐大的投資,可以說在台灣以外再造了一個台灣。所以台灣經濟遠不止反應在GDP數字上的那一點,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還是很強的。
台灣的土地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台灣的塊頭只能是倒數。但是台灣的經濟實力可以名列前茅,就GDP規模而言,它可以排進全國前10。就人均GDP而言,他應該是僅次於澳門和香港,超過大陸任何一個省份。
哪個指標可以代表經濟實力?大部分人選擇的是GDP這個指標。這個指標總體上來說是靠譜的,但也不能完全取決於這一指標。
2019年台灣地區的GDP大概是40,000億元人民幣。放在全國34個省市區來排名的話,是排在第8位的,略高於排名第九的福建。只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GDP能夠排名全國第八已經相當可以了吧。
其實除了GDP這一指標之外,產業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光GDP龐大還不夠還必須有幾個競爭力強大的產業。比如印度的GDP規模大於韓國,但能說印度的經濟實力強於韓國嗎?似乎不能。
台灣有幾個產業在全球競爭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屬於它的電子產業。它的電子產業有多家入圍了世界500強,包括鴻海精密、台積電。其中,台積電是台灣在電子產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他是全球半導體行業最牛的代工企業。美國蘋果、高通,我國華為的手機晶元都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的。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雖然台灣的GDP在全國只能排名第八,但是其綜合的經濟實力,我認為是可以進入全國前五的。雖然河南、四川、湖北的GDP是要大於台灣的,但是經濟實力肯定是不如台灣。大陸地區經濟實力能夠超過台灣的,我認為只有廣東、江蘇、浙江這3個省份。山東的經濟實力是否超過台灣,存疑。
目前,我們中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屬於中國最強的省份之一,但是最近二十年的發展完全依靠之前建立的優勢在吃老本。
2019年,台灣省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8.9萬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約4.21萬億元。根據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台灣省排在福建省後面位列全國第九位。從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看,台灣省處於中上水平。1990年,台灣省的地區經濟總值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四成多。這三十年,兩地的發展速度差距之大,超乎想像。
2019年,台灣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達約17.88萬人民幣,僅次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跟其他省、市、自治區簡單比較(按國家統計局2019年末常住人口數據計算):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29萬人民幣;上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78萬人民幣;江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41萬人民幣;福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84萬人民幣;浙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02萬人民幣;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35萬人民幣。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台灣省在中國國內屬於領先水平,但是優勢在不斷縮小當中。
從經濟結構上看,台灣省的優勢產業在世界產業分工中占據重要位置,如電子和半導體產業。另外,台灣省在高端製造業方面也有比較多的拳頭產品。這方面,在中國國內屬於領先水平。
目前,大陸的發達城市的普通民眾生活水平跟台灣省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大陸欠發達地區的普通民眾生活水平跟台灣省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差距還很大。
我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應該是非常厲害的,就我所知,在以下方面,台灣省都做的不錯:台灣掌握ic製造的頂級技術,全球第一。ic設計也是響當當,電子產品代工全球第一,智能裝備做得也不錯,化工產品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市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之一,台灣省的經濟實力究竟如何呢?
台灣有亞洲四小龍之稱,面積雖然不大僅有3.6萬平方公里,在幾十年前台灣省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強,於上個世紀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不過 ,近年來台灣省在經濟發展出現一定問題,出現增長緩慢的情況。
以2019年為例,台灣省的GDP總量為18.9萬億新台幣,摺合4.21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速僅2.73%,已經被福建省反超,處於我國第九,和廣東、江蘇、山東等省份還存在不小差距。
但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通過GDP總量是不能完全反映。如果從人均GDP方面出發,台灣省的經濟石路還是非常強的,達到17.88萬元,而上海的人均GDP也僅有15.7萬元,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台灣省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
不僅如此,台灣還擁有像台積電這樣的大型企業,在經濟發展質量上也比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其實 台灣省2.73%的增速在亞洲四小龍中也是最高的。
亞洲4小龍,都是靠美國拉上來的。
❷ 2020台灣gdp總量為多少
台灣省的GDP總量達到了19.76萬億新台。
在全球經濟被疫情籠罩下的2020年,台灣經濟稱得上讓人眼前一亮。去年四個季度台灣GDP均實現正增長,全年GDP增速達到3.11%,不僅排名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近30年來GDP增速首次超越中國大陸2.3%。
gdp是指:
2020年我國台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初值為2.98%,近30年來經濟成長率首度超越大陸。其中,第一季度經濟同比實際增長2.51%,二季度實際增長0.35%,三季度實際增長3.92%,四季度進一步提升至4.94%。
第一個指標是居民收入水平,GDP數據可以造假,但是收入水平卻無法造假,這是實打實的。人均GDP 2萬美元經濟體的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必定是高於人均GDP 1萬美元經濟體的。
而且只會表現出比人均GDP顯現得更大的差距。原因很簡單,越是發達的經濟體,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就越高。
❸ 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比怎樣
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究竟處於何種狀況,這一點國人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即不要妄自菲薄,更不需要盲目樂觀,需要以一種客觀,理性態度看待二岸經貿關系。
首先看一下一組數據【美國貝恩咨詢公司Bain Capital】:
1990年台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43.8%;
2000年台灣GDP為3212億美元,大陸為10808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9.7%;
2013年台灣GDP為4893億美元,大陸為9393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5.2%;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國大陸跟中國台灣還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個別城市以外台灣還是人均方面遙遙領先的,但總統趨勢已經很明顯,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不具備可比性,要比較的話,也只能和大陸二線省市比;不如比較一下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的異同更現實些。
一、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就共同點而言,兩個經濟體在發展市場制度方面都很成功。
1.台灣的經濟自由化和大陸的經濟改革中,都認可了市場激勵機制的作用,
並鼓勵發展私人企業。兩地銀行業自由化的進程都很緩慢,但如今兩地的銀行業都能自由發展。記得在上世紀20到30年代,中國的商業銀行盛極一時。上世紀50到70年代間,台灣和大陸的私人銀行都不能正常開展業務,這種現象直到金融機構能自由開展業務後才改變。
2.和眾多西方國家相比,兩岸的政府部門在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這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結果。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陸都實行計劃經濟,是
另一個導致政府在大陸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台灣,經濟計劃曾風靡一時,直到50年代尹仲容改變了蔣介石的觀念。從歷史上看,晚清重臣梁士詒
1907年指導交通銀行的創立,和李國鼎1987年扶持台灣台積電公司的建立這兩件事,很為相似。台積電後來發展得非常成功。兩岸至今仍在使用經濟計劃:大陸的發改委做5年計劃,台灣的「經建會」做6年計劃。
二、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在不同點方面,值得注意的包括:
1.和台灣當局相比,中國大陸的政府部門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更重要。在市場經濟改革開始的時候,
中國大陸的人們很窮,商業銀行體系不完善,難以滿足私人部門新建企業的資本需求,使得私人企業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鄉鎮政府建立了他們的企業(鄉鎮企業)來
滿足市場需求。他們建立的「公共」企業在財務上是獨立的。晚一些的例子包括財務獨立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企業改革中建立起來的。
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陸的中央、省、市等各級政府都很龐大。市場化改革開始後,政府官員急於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只要政府的企業在財務上是獨立的,他們就能夠為市場經濟和私人企業服務。
2.兩地政體不同。由於立法議員的意見分歧,台灣的民主制度在制定經濟政策方面的效率比較低。正如美國國會難以就增加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限額的具體條件達
成一致,台灣「立法院」也無法通過一些重要的經濟政策。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台灣當局的權力相對集中,在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方面比現在有效。
3.兩地的市場經濟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1)兩地的大學通過提高自主決策權都能得以改善。大陸的教育部保留了從計劃經濟時代沿襲下來的權力。這影響了大學校長和行政領導人依據學校特點來發展
學校的積極性。台灣大學教員工資的制定沒有大陸大學來得靈活。因為不能支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水,台灣的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不僅不能從國際上聘請到一流的
學者,也很難留住他們已有的一流教員和研究人員。
(2)兩地在建立私人企業方面做得都不錯,不過大陸做得更好。大陸的政府部門積極鼓勵、支持有識之士創建成功的企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支持施正榮博士建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3)台灣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限制甚於大陸。這主要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過去,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建立某些企業是受到限制的。目前這種限制已經減小。然而,台灣地區歷屆領導人政見上的差異仍然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發展。對商業投資而言,經濟上的不確定性總是不利的。
三、綜上所述,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大陸要向台灣學習。如今,恐怕台灣要向大陸學習如何促進市場經濟活動。
❹ 台灣經濟真的那麼好嗎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重創全球經濟,台灣卻逆勢上升,前三季經濟增長率2.28%,重返四小龍之首,英國《經濟學人》高調稱台灣經濟「重返過往榮光」。
12月21日,台經濟部門公布11月外銷訂單為577.8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9.7%,為近十年五個月以來最大增速。台經濟部門預估,全年外銷訂單為5296億至5311億美元間,可望刷新 歷史 紀錄,年增率約9%,並將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預估,從1.56%大幅上修至2.54%。
台灣經濟真的如同《經濟學人》、政府官員口中所說的那麼好嗎?面子上的數據看起來確實可圈可點,但其實「外熱內冷」、高度依賴大陸的里子,一直未改變,甚至更嚴重了。
一
增長主要由投資帶動,民間消費負增長
台灣2020年全體投資增長5.10%,其中民間投資小幅增加,政府部門投資增長8.93%,公營事業投資大幅增長34.76%。在投資增長帶動下,島內部門對GDP的貢獻率為0.42個百分點;再加上海外部門的1.86個百分點,使得前三季的GDP增長率達到2.28%。也就是說,島內部分增長的主因在於政府與公營事業的大額投資,而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產業,自然對這一部分的增長也是無感的。
此外,台灣民間消費在第2季落底之後,暑假出現「報復式消費」,使得第3季島內民間消費增長達到5.16%。然而,受疫情封境的影響,2月之後外國來台人數幾乎降到零,2019年外國人來台消費超過4000億台幣,2020年全部都不見了。因此,最終造成前三季的島內民間消費是-2.80%,對GDP的貢獻是-1.48個百分點。
二
訂單貢獻多來自海外生產基地
台灣2020年外銷訂單屢報佳績,但10月海外生產比從9月的54.%上升至57.4%,創近四年新高,相當於每100美元接單金額中,超過57美元來自海外生產貢獻基地,業界擔憂台灣企業接那麼多單,卻都在海外生產,等於照顧到海外就業及經濟,對島內並無實質幫助。
三
增長主要來源於電子產業,標準的K型增長
拜「宅經濟」需求暴增所賜,2020年前十個月台灣電子業出口大幅上升,增長率高達17.6%,但扣除電子相關產業之後,其它產業的出口卻是-10.7%,平均全體出口增長率為3.4%。進口方面,電子相關產業增長率也很高,達到14.9%;但是其他產業進口卻-7.6%,最終整體進口增長率-0.8%。
因新台幣升值,如果換算成新台幣,則進出口增長率為-0.53%與-4.12%,對GDP的貢獻分別為-0.32%與-2.18%,兩者相減以後,對GDP的貢獻成為正的1.86個百分點,這就是2020年台灣經濟增長率的主要來源。
也就是說,造成順差大幅增加的原因固然出口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因為進口大幅減少之故;而且出口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
此外,新台幣的升值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壓力。據台財政部門統計,若以美元計,前11月出口年增4.2%;但若換算為新台幣,則將轉為-0.3%。
表現出色的電子相關產業就業人數不到100萬人,只佔全體製造業三成,因此,大部分根本高興不起來。這種部分產業快速成長,而其他產業嚴重衰退,就是標準的K型成長。
四
仍高度依賴大陸市場
即使台灣現行執政者強力推動反陸、抗陸、遠陸的政策,並且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愈來愈大。
台財政部門12月7日公布,台灣11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44.6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7.2%,佔台灣總出口額的45.2%。大陸(含香港)持續位列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稱: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台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是1277.3億美元。
朱鳳蓮直言:「如果沒有大陸,台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台灣前「國發會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12月25日出席「台灣競爭力高峰會」發表演講時說,台灣2020年出口正增長那麼多,絕大部分都是賣到中國大陸,再轉到其他地方,台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9、10月約46%,全年約43%;這趨勢2021年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未來幾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會變得更高,而不是更低。
❺ 台灣經濟實力排名世界第幾名
台灣人均GDP按照國際匯率計算已經達25000美元,按照PPP法計算,則超過40000美元。
根據德國安聯集團《2016全球財富報告》,台灣的人均凈金融資產達81242歐元,位居亞洲第2,僅次於日本的83888歐元。在全球位列第8名。
截止2015年底的國際投資部位凈資產排名(即民間+企業+個人全部海外投資減去全部外債),台灣的國際凈財富(凈資產)達10539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四。僅次於日本的28885億美元,德國的16202億美元,中國大陸的15965億美元。
台灣的外匯儲備截止9月份大約有4600億美元,排名全球前五名。
截止2016年底,台灣國富毛額為新台幣244.1萬億,約合8.21萬億美元。國富凈額198.2萬億新台幣,約合6.67萬億美元。該項數據甚至高於負債累累的西歐發達國家諸如法國(國富凈額6.6萬億美元)、義大利(4.3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富裕經濟體。
根據新聞報道,僅在2011年底的統計,台灣全體居民存款總額已經高達33萬億台幣,約1.04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台灣人平均存款達4.62萬美元。
❻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
GDP總計4.21萬億元人民幣(2019年);人均GDP17.88萬元人民幣(2019年)
中國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6)台灣經貿數據怎麼樣擴展閱讀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❼ 台灣的經濟相當於大陸哪個省
四川省。
2018年,台灣省的經濟總量為3.9萬億人民幣,接近於四川省的經濟總量。但是,台灣省的總人口只有2300多萬,所以說,台灣省的人均經濟水平比較高。
台灣省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地帶並不算多。基本上都在島嶼的邊緣,形成了一條直線的情況。眾所周知,耕地面積的多少,意味著人口數量和城市面積。因為如果耕地面積大,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設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台灣省的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僅僅比海南省大了一點而已。2019年,台灣省的人口總量為2300多萬。在人口數量方面,是海南省的兩倍多。由於平原地帶有限,台灣省的人口居住,其實非常稠密。
四川:四川,簡稱「川」或「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3個省之一,省會成都。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大熊貓的故鄉,被譽為「天府之國」。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內陸,位於東經97°21'-108°33'、北緯26°03'-34°19',東連重慶[3],南鄰雲南、貴州,西接西藏,北接陝西、甘肅、青海。
❽ 台灣的經濟到底有多落後
台灣經濟已經被內地多個省市趕超
然而權威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台灣經濟一路走低,單從2017年台灣GDP總量來看,台灣39072億元,就已落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5省。
再從GDP增速來說,自2000年開始,台灣每年平均GDP增速為3.36%,而大陸其他省份GDP增速基本都在7%-10%。
所以,不管從GDP總量還是從GDP增速上來講,台灣經濟並不樂觀。
與台灣經濟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一二線城市發展飛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定居生活。在大城市打拚生活,就上嗨住租房,海量房源一網打.盡,助力你生活得更好。
❾ 台灣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水平台灣現在發展的怎麼樣
台灣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島嶼,也是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之一。雖然對比現在大陸的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稍微有一些落後,但從整體的經濟現狀來看,也是能擠入新一線城市的行列。
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台灣是亞洲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根據國家財務部發布的數據來看,在2021年,中國台灣的GDP總額為4.99萬億元人民幣,是處於亞洲比較靠前的。
如果按照2,355萬人口來計算的話,人均GDP達到了21.3萬人民幣左右,絕對是可以和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拼一下。
而且根據台灣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可以知道在台灣的產業鏈結構中,台灣的農業佔比相對是比較少的,而在製造業中的產值非常可觀。我們知道的台積電,富士康,每年都可以給台灣帶來非常可觀的收益。
❿ 現在的台灣經濟發展的什麼水平
台灣經濟發展怎麼樣
這幾年來,台灣經濟發展越來越差,不知道是不是和台灣管理有關,台灣經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但是基本上還是可以的。台灣經濟的GDP總量還是可以的,只不過目前台灣經濟的增速已經跟不上大陸的其他省份。
論經濟發展水平的話,在全國23個省份中,台灣省的發展水平是最高的。即使放眼全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台灣省的發展水平也僅次於香港、澳門。台灣省GDP雖然位居全國第六,但台灣省陸地面積僅3.6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0多萬,它的人均GDP達到了2.45萬美元。
台灣經濟實力如何
而從薪資水平看,根據台灣行政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台灣勞工的月平均薪資達49989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為10750元。截止今年一季度,含年終績效獎金的台灣勞工薪資達59852元,摺合人民幣為12871元在大陸能達到台灣省這個水平的,可能就只有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了。
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台灣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比較高的。2018年,台灣省有9家企業上榜《財富》世界五百強。其中鴻海精密的營收更是達到了1547億美元左右,位居世界五百強第24名,是我國最大的民營企業。
放眼全球,中國台灣的經濟實力也是不弱的。2017年台灣省的GDP摺合美元達5793億美元,比歐洲發達國家瑞典、比利時等國高,位居世界第22。在部分產業上,比如電子精密儀器、集成電路、半導體、IT、通訊等行業,是世界同領域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