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據傳輸和交換的單位
bps,也可寫成b/s,或bit/s,也就是「每秒傳輸位」的意思,也叫比特率。
1個Byte(位元組)由8bit(位)組成。也就是說,bps的的數字除了8,就是每秒種能夠傳輸的Byte(位元組)數。
如,寬頻的512Kbps,就是512千比特率,除以8後,也就是每秒種可以傳輸64KB大小的數據(不到1MB)。
㈡ 計算機常用數據單位有哪些
計算機中數據單位的是bit(比特)。在計算機內部,數據都是以二進制的形式存儲和運算的位二進制數據中的一個位(bit)簡寫為b,音譯為比特,是計算機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
更多關於計算機常用數據單位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8f4e2161582330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㈢ 內存與磁碟之間交換信息的最小單位是什麼
位
二進制數系統中,位,簡記為b,也稱為比特,每個0或1就是一個位(bit),位是數據存儲與數據交換的最小單位。
㈣ bps是什麼單位
bps中文翻譯為比特率。又稱為位率、碼率,是數字信息傳遞的一種單位,傳輸速率是指設備的的數據交換能力,也叫「帶寬」,
bit、Byte、bps、Bps、pps、Gbps的詳細說明及換算
分類: 系統運維
bit
電腦記憶體中最小的單位,在二進位電腦系統中,每一bit 可以代表0 或 1 的數位訊號。
Byte
位元組單位,一般表示存儲介質大小的單位,一個B(常用大寫的B來表示Byte)可代表一個字元(A~Z)、數字(0~9)、或符號(,.?!%&+-*/),但中文字需要2個Byte。
1 Byte = 8 bits
1 KB = 1024 Bytes
1 MB = 1024 KB
1 GB = 1024 MB
注意:在計算存儲介質大小時,需要用2的n次方來換算(1KB = 2^10 Bytes)。
bps
「bits per second」常用於表示數據機及網路通訊的傳輸速率。例如GigabitEthernet埠:
5 minute input rate 38410000 bits/sec, 6344 packets/sec
382410000 bits/sec = 382.41Mbps
所以常說的快速乙太網能達到百兆傳輸,其實實際傳輸文件大小隻有10MB = 100Mb
注意:在計算傳輸速率時,直接用1000來換算(1 Mb = 1000 Kb = 1000,000 bit)。
Bps
「Byte per second」電腦一般都以Bps顯示速度,但有時會跟傳輸速率混淆,例如ADSL宣稱的帶寬為1Mbps ,但在實際應用中,下載速度沒有1MB ,只有1Mbps/8 = 128kBps
也就是說與傳輸速度有關的b一般指的是bit。
與容量有關的B一般指的是Byte。
pps - 包轉發率
包轉發率標志了交換機轉發數據包能力的大小。單位一般位pps(包每秒),一般交換機的包轉發率在幾十Kpps到幾百Mpps不等。包轉發速率是指交換機每秒可以轉發多少百萬個數據包(Mpps),即交換機能同時轉發的數據包的數量。
包轉發率以數據包為單位體現了交換機的交換能力。
Gbps - 背板帶寬
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交換機介面處理器或介面卡和數據匯流排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背板帶寬標志了交換機總的數據交換能力,單位為Gbps,也叫交換帶寬,一般的交換機的背板帶寬從幾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越高。
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判斷一台交換機背板帶寬的可用性:
1、(所有埠容量×埠數量×2)小於等於背板帶寬,可實現全雙工無阻塞交換,證明交換機具有發揮最大數據交換性能的條件。
2、滿配置吞吐量(Mpps) = 滿配置GE埠數×1.488Mpps,其中1個千兆埠在包長為64位元組時的理論吞吐量為1.488Mpps。
GE埠理論吞吐量-1.488Mpps
乙太網傳輸最小包長是64位元組。包轉發線速的衡量標準是以單位時間內發送64byte的數據包(最小包)的個數作為計算基準的。
對於千兆乙太網來說,計算方法如下:
1000Mbps/((64B+8B+12B)×8bit)=1.488095pps
說明:當乙太網幀為64Byte時,需考慮8Byte的前導符和12Byte的幀間隙的固定開銷。
在乙太網中,每個幀頭都要加上了8個位元組的前導符,前導符的作用在於告訴監聽設備數據將要到來。然後,乙太網中的每個幀之間都要有幀間隙,即每發完一個幀之後要等待一段時間再發另外一個幀,在乙太網標准中規定最小是12個位元組,然而幀間隙在實際應用中有可能會比12個位元組要大,在這里我用了最小值。每個幀都要有20個位元組的固定開銷。(另外這20位元組的信息是不能通過抓包軟體抓下來的)
因此一個全雙工線速的千兆乙太網埠在轉發64Byte包時的包轉發率為1.488Mpps。
以下是常用乙太網埠的包轉發率:
1、萬兆乙太網:14.88Mpps
2、千兆乙太網:1.488Mpps
3、百兆乙太網:0.1488Mpps
包轉發率標志了交換機轉發數據包能力的大小。單位一般位pps(包每秒),一般交換機的包轉發率在幾十Kpps到幾百Mpps不等。包轉發速率是指交換機每秒可以轉發多少百萬個數據包(Mpps),即交換機能同時轉發的數據包的數量。包轉發率以數據包為單位體現了交換機的交換能力。
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交換機介面處理器或介面卡和數據匯流排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背板帶寬標志了交換機總的數據交換能力,單位為Gbps,也叫交換帶寬,一般的交換機的背板帶寬從幾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越高。
所以一般來說二層能力用bps,三層能力用pps,支持第三層交換的設備,廠家會分別提供第二層轉發速率和第三層轉發速率。
QUOTE
另外,講一下PPS是如何計算的
我們知道1個千兆埠的線速包轉發率是1.4881MPPS,
百兆埠的線速包轉發率是0.14881MPPS,這是國際標准,但是如何得來的呢?
具體的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會在每個包的前面加上64個(前導符)preamble也就是一個64個位元組的數據包,
原本只有512個bit,但在傳輸過程中實際上會有512+64+96=672bit,也就是這時一個數據包的長度實際上是
有672bit的千兆埠線速包轉發率=1000Mbps/672=1.488095Mpps,約等於1.4881Mpps,百兆除於10
為0.14881Mpps
那麼以後很簡單了,其實直接用設備參數中的pps數值乘以672那麼就轉化成我們比較能理解的大眾化的bps概念了。
一般銷售為了方便大家計算和整數化的理解就改672為500。
㈤ 在OSI/RM協議模型的物理層,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物理層的數據交換單元為二進制比特
㈥ gbps與GB有什麼區別啊
有以下幾種區別:
1、代表含義不同
Gbps乙太網是IEEE802.3乙太網標準的擴展,傳輸速度為每秒1000兆位(即1Gbps)。
GB 吉位元組(GB、Gigabyte,在中國又被稱為吉咖位元組或京位元組或十億位元組或戟),常簡寫為G,是一種十進制的信息計量單位。吉位元組(Gigabyte)常容易和二進位制的信息計量單位Gibibyte混淆。常使用在標示硬碟、存儲器等具有較大容量的儲存媒介之儲存容量。
2、使用的場景不同
Gbps是衡量交換機總的數據交換能力的單位。
GB計算機存儲單位。
3、換算關系不同
1GB=1000MB=1000000KB=1000000000B
1GB/s=8Gbps=8Gbit/s
(6)數據交換單位有哪些擴展閱讀:
mbps與gbps
mbps是Million bits per second的縮寫,是一種傳輸速率單位,指每秒傳輸的位(比特)數量。
輸速率是指集線器的數據交換能力,也叫「帶寬」,單位是Mbps(兆位/秒),主流的集線器帶寬主要有10Mbps、54Mbps/100Mbps自適應型、100Mbps和1GMbps四種。
1Mbps代表每秒傳輸1,000,000位 ,即每秒傳輸1,000,000/8= 125,000 位元組
數據傳輸速率的單位,字母b(bit)代表位,字母 B (Byte)是位元組,相應的MBPS也就有兩個解釋了,
分別是1、每秒百萬個位元組 (MEGABYTE);2.、每秒百萬個位元(MEGABIT)。通常說的Mbps是指第二個每秒百萬個位元,也就是每秒百萬個位。 1Byte=8bit
通常還有kbps 、mbps 、Gbps
換算關系 :1Gbps=10^3mkbps=10^6kbps。
網路-Gbps
網路-gb
㈦ 請問,常用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有哪些,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
常用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有:Kbps、Mbps、Gbps與Tb/s。目前最快的以太區域網理論傳輸速率(也就是所說的「帶寬」)為10Gbit/s。
其中轉換關系:
1Kbps= 10^3 bps
1Mbps= 10^6bps
1Gbps= 10^9 bps
1Tbps= 10^12 bps
數據傳輸速率計算公式:
R=(1/T)*log₂N (bps)
其中:T為一個數字脈沖信號的寬度(全寬碼)或重復周期(歸零碼),單位為秒;一個數字脈沖也稱為一個碼元,N為一個碼元所取的有效離散值個數,也稱調制電平數,N一般取2的整數次方值。若一個碼元可取0和1兩種離散值,則該碼元只能攜帶一位(bit)二進制信息;若一個碼元可取00,01,10,11四種離散值,則該碼元就能攜帶兩位二進制信息。以此類推,若一個碼元可取N種離散值,則該碼元能攜帶log₂N 位二進制信息。當N=2時,數據傳輸速率的公式就可簡化為:R=1/T,表示數據傳輸速率等於碼元脈沖的重復頻率。由此,可引出另一技術指標——信號傳輸速率,也稱碼元速率、調制速率或波特率(單位為波特,記作Baud)。信號傳輸速率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個數,也就是信號經調制後的傳輸速率。若每個碼元所含的信息量為1比特,則波特率等於比特率。計算公式:B=1/T(Baud),式中T為信號碼元的寬度,單位為秒。
數據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是描述數據傳輸系統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數據傳輸速率在數值上等於每秒鍾傳輸構成數據代碼的比特數。
㈧ 數據單位的基本數據單位換算
數據單位的基本:
解釋:數據的基本單位是數據元素;
數據單位及換算:
位bit最小存儲單位
位元組存儲器容量流量的基本單位,1B=8bit
字長4位,8位,16位,32位,64位
1KB=1024B
1M=1024KB
1G=1024MB
1TB=1024GB
1、數制:(進位計數制)
R進制特點:縫R進一,借一當R
十進制R=10
二進制R=2
八進制R=8
十六進制R=16
2、基數:R進制,基數為R
權:數制中每一固定位置對應的單位值為「權」
權是基數的N次冪,個位序號為零,即N=0
如:123.45百位1的權為10的平方,十位2的權為10的一次方,個位3的權為10的零次方,以此類推。
3、計算機中常考的數制轉換是二,八,十六,之間的轉換。
十進制轉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
(1)整數部分:除以基數,取余數,直到商為零,余數倒序排
(2)小數部分:乘以基數,取整數,整數正排序,直到小數部分為零為止。
數據流量定義:
帶寬的單位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1、第一種是B/s、KB/s或MB/s,表示單位時間(秒)內傳輸的數據量(位元組、千位元組、兆位元組);
2、第二種是bps(或稱b/s)、Kbps(或稱Kb/s)或Mbps(或稱Mb/s),表示單位時間(秒)內傳輸的數據量(比特、千比特、兆比特)。這兩種帶寬的換算公式是:1 B/s=8 bps(b/s)、1 KB/s=8 Kbps(Kb/s)、1 MB/s=8 Mbps(Mb/s)。
計算機基本數據單位換算:
位元組(byte):8個二進制位為一個位元組(B),最常用的單位。計算機存儲單位一般用B,KB,MB,GB,TB,PB,EB,ZB,YB,BB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1B(Byte位元組)=8bit
1KB(Kilobyte千位元組)=1024B,
1MB(Mega byte兆位元組簡稱「兆」)=1024KB,
1GB(Giga byte吉位元組又稱「千兆」)=1024MB,
市面上賣硬碟的都是按1000計算,號稱500G硬碟=500*1000B*1000KB*1000MB。
數據單位——網路
㈨ 計算機網路的數據交換技術有四種,分別是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及ATM。電路交換是通過交換節點在一對站點之間建立專用通信通道而進行直接通信的方式。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數據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換結點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分組交換,不需要事先建立物理通路,只要前方線路空閑,就以分組為單位發送,中間節點接收到一個分組後,不必等到所有的分組都收到就可以轉發。 ATM 是一種融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兩種技術優點的傳輸方式,這種技術適用於高帶寬和多媒體傳輸,可用來高速傳輸話音、數據、圖形和電視信號。
㈩ 大數據的數據單位有哪些
大數據發展趨勢
趨勢一:數據的資源化
何為資源化,是指大數據成為企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戰略資源,並已成為大家爭相搶奪的新焦點。因而,企業必須要提前制定大數據營銷戰略計劃,搶占市場先機。
趨勢二:與雲計算的深度結合
大數據離不開雲處理,雲處理為大數據提供了彈性可拓展的基礎設備,是產生大數據的平台之一。自2013年開始,大數據技術已開始和雲計算技術緊密結合,預計未來兩者關系將更為密切。除此之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計算形態,也將一齊助力大數據革命,讓大數據營銷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趨勢三:科學理論的突破
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就像計算機和互聯網一樣,大數據很有可能是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隨之興起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可能會改變數據世界裡的很多演算法和基礎理論,實現科學技術上的突破。
趨勢四:數據科學和數據聯盟的成立
未來,數據科學將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各大高校將設立專門的數據科學類專業,也會催生一批與之相關的新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基於數據這個基礎平台,也將建立起跨領域的數據共享平台,之後,數據共享將擴展到企業層面,並且成為未來產業的核心一環。
趨勢五:數據泄露泛濫
未來幾年數據泄露事件的增長率也許會達到100%,除非數據在其源頭就能夠得到安全保障。可以說,在未來,每個財富500強企業都會面臨數據攻擊,無論他們是否已經做好安全防範。而所有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需要重新審視今天的安全定義。在財富500強企業中,超過50%將會設置首席信息安全官這一職位。企業需要從新的角度來確保自身以及客戶數據,所有數據在創建之初便需要獲得安全保障,而並非在數據保存的最後一個環節,僅僅加強後者的安全措施已被證明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