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處理 > 匯流排乙太網怎麼傳數據

匯流排乙太網怎麼傳數據

發布時間:2022-12-28 23:29:03

A. 乙太網的數據傳輸方式

有串列有並行,有同步有非同步,有全雙工也有半雙工,osi中定義在最底下的2.5層裡面,處於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之間。乙太網只是一種技術規范,不是一個單一的介面,這個規范約束了設備(比如一台電腦)按某種方式去接受或發送區域網內的報文來實現與其他設備的通信,這個報文有乙太網自己的數據幀格式,這東西主要是軟體層面上的東西,硬體上就是一片交換機晶元,當然這個交換機晶元是按照乙太網的標准製造的,這個交換機晶元上有很多傳輸數據的介面,每個介面有串列,並行,雙工,半雙等等可以配置的工作方式,看實際應用場合。

B. 計算機在乙太網中發送數據的流程是怎樣的

在 tcp/ip 模型下是這樣的:
首先數據由應用層(application)先把數據流(data stream)發往 傳輸層(transport)傳輸層再把數據流封裝成 段(data segment)再往下發往 網路層(internet) 網路層把段封裝成 包(packet)再往下發往網路訪問層(network access)網路訪問層把 包封裝成幀 以比特流的形式 在物理鏈路上傳輸

然後到達另一台計算機 另一台計算機把 幀解封裝成 包 然後包解封成 段數據 然後解封成數據流 最後發往你應用成的軟體 比如QQ 由應用層的軟體處理這些數據

下面是什麼是 封裝 和解封裝的具體概念
封裝:
以用戶要發送email為例,講解網路如何封裝數據:
步驟1:創建數據----當用戶發送email時,其中的字母和數字字元被轉換成可
以在網路上傳輸的數據。
步驟2:為端到端的傳輸將數據打包----對數據打包來實現互連網的傳輸。通
過使用分段(segment),傳輸功能確保email系統兩端的主機之間能可靠的通信。
步驟3:在報頭上添加網路地址----數據放置在一個分組或數據報中,其中包
含了帶有源和目的邏輯地址的網路報頭。這些地址有助於網路設備沿著已選定的路
徑發送這些分組。
步驟4:在數據鏈路報頭上添加本地地址----每一台網路設備都必須將分組放
入幀中。該幀使得可以傳送到該鏈路上下一台直接相連的網路設備。在選定的路徑
上的每一個網路設備都必須把幀傳遞到下一台設備。
步驟5:為進行傳輸而轉換為比特

解封裝:
步驟1:檢驗該MAC目的地址是否與工作站的地址相匹配或者是否為一個乙太網
廣播地址。如果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就丟棄該幀。
步驟2:如果數據已經出錯了,那麼將它丟棄,而且數據鏈路層可能會要求重傳數
據。否則,數據鏈路層就讀取並解釋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息。
步驟3:數據鏈路層剝離數據鏈路報頭和報尾,然後根據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
息把剩下的數據向上傳送到網路層。

C. 乙太網中,收,發雙方如何實現數據幀的同步

乙太網中,收,發雙方實現數據幀的同步可以採用廣播機制來實現同步。所有與網路連接的工作站都可以看到網路上傳遞的數據。

通過查看包含在幀中的目標地址,確定是否進行接收或放棄。如果證明數據確實是發給自己的,工作站將會接收數據並傳遞給高層協議進行處理。

乙太網簡介

乙太網是現實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種計算機網路。乙太網有兩類:第一類是經典乙太網,第二類是交換式乙太網,使用了一種稱為交換機的設備連接不同的計算機。經典乙太網是乙太網的原始形式,運行速度從3到10Mbps不等。

而交換式乙太網正是廣泛應用的乙太網,可運行在100,1000和10000Mbps那樣的高速率,分別以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和萬兆乙太網的形式呈現。

乙太網的標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拓撲,但快速乙太網100BASET,1000BASET標准為了減少沖突,將能提高的網路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換機來進行網路連接和組織。如此一來,乙太網的拓撲結構就成了星型。

但在邏輯上,乙太網仍然使用匯流排型拓撲和CSMACD,,即載波多重訪問碰撞偵測的匯流排技術。

D. 乙太網交換機的二層轉發基本流程包括

二層轉發原理
乙太網交換機是基於乙太網傳輸數據的交換機,乙太網採用共享匯流排型傳輸媒體方式的區域網。乙太網交換機的結構是每個埠都直接與主機相連,並且一般都工作在全雙工方式。
交換機能同時連通許多對埠,使每一對相互通信的主機都能像獨占通信媒體那樣,進行無沖突地傳輸數據。1990年問世的交換式集線器(switchinghub),可明顯地提高區域網的性能。
交換式集線器常稱為乙太網交換機(EthernetSwitch)或第二層交換機(表明此交換機工作在數據鏈路層)。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乙太網交換機」是指傳輸帶寬在100Mbps以下的交換機,下面我們還會要講到一種「快速乙太網交換機」、「千兆乙太網交換機」和「萬兆乙太網交換機」其實也是乙太網交換機,只不過它們所採用的協議標准、或者傳輸介質不一樣,當然其介面形式也可能不一樣。

E. 乙太網內主機發送數據到匯流排可以直接發嗎

快速排序c語言
乙太網數據包如何發送

xuriwuyun
原創
關注
0點贊·2664人閱讀
在乙太網中數據包是如何發送的?ip和MAC有什麼關系呢?下面所講的數據傳送只設計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在linux下。
在區域網內,一台主機H1(192.168.1.110)想發送數據給主機H2(192.168.1.111)時。數據是怎樣過去的呢?
首先H1會查看自己的route table(命令route查看):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192.168.1.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default 192.168.1.1 0.0.0.0 UG 0 0 0 eth0

確定H2在同一區域網內,將數據包直接從網卡eth0發出。再查看arp table,獲取H2的MAC地址(命令arp查看):

Address HWtype HWaddress Flags Mask Iface
192.168.1.1 ether 00:1d:0f:3e:95:46 C eth0

當arp中沒有H2的IP到MAC映射時,H1需要廣播一個frame,包含下面的幾個值:

H1MAC || 廣播MAC || H1IP || H2IP

區域網內所有主機都接受這個frame,因為是廣播MAC(廣播MAC為: FF-FF-FF-FF-FF-FF),所以都需解析它的數據內容,獲得其中的目標IP。與自己的IP不匹配的主機直接忽略frame。匹配的主機發回一個frame,包含:

本機IP || 本機MAC || H1IP || H1MAC

這樣H1就獲得了H2的IP與MAC映射了。接著就進行frame的之間傳輸了(其他的主機無需解析出frame的IP,只要查看它的MAC是否與自己的匹配就行。也就是說無需提交到網路層,節省運算時間和資源)。

F. 200smart乙太網通訊數值怎麼傳遞

傳送的就是一個數據塊,4個位元組的數據塊。
目前smart200之間暫不支持乙太網通訊,該協議還未開放,只能由於編程和觸摸屏連接

G. 匯流排和乙太網各接多少終端

一條線就可以連接多個終端。

1.在匯流排型乙太網中所有的終端都通過一條匯流排連接,這樣就可以實現所有終端的互通互聯。通過中繼器可以實現信號放大功能,這樣的話,就能夠實現遠距離傳輸了。

2.所有的終端都連接在了匯流排種,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終端發送什麼數據以及如何發送數據,什麼時候發送數據,發給誰。以及終端收什麼數據,如何接受數據,什麼時候收數據。

發什麼,收什麼:由之前學習可知,終端發送的數據不僅要發送數據的本身還要加許多輔助信息比如源IP,目的IP,校驗碼等等。因此終端發送的就是這一些數據,另一個名字叫做數據幀。收的也叫數據幀。
怎麼發,怎麼收:通過數據機我們可以把數據幀轉化為數字信號然後通過鏈路進行發送。終端接受到物理信號如何能夠准確提取出每一幀,通過同步時鍾和編碼。
什麼時候發,什麼時候收:通過CSMDA/CD演算法進行信道監聽如果信道是空閑的就開始發送。信道有數據的時候就開始收。
發給誰,誰接受:因為信道是是共享的且Hub沒有記憶功能因此是廣播發送給所有終端,終端進行接受並將數字信號在轉化為數據幀,進行自檢如果數據幀的MAC地址與自己相同則接受,如果不同則丟棄。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總結出來以下幾個功能:1.定址,2.公平競爭匯流排,3.數據封裝,4.幀對界,5.數據與信號轉換,6.檢測匯流排狀態。

H. 簡述乙太網的數據傳輸方式

乙太網/IEEE 802.3通常使用專門的網路介面卡或通過系統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使用收發器與網路媒體進行連接。收發器可以完成多種物理層功能,其中包括對網路碰撞進行檢測。收發器可以作為獨立的設備通過電纜與終端站連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終端站的網卡當中。

乙太網採用廣播機制,所有與網路連接的工作站都可以看到網路上傳遞的數據。通過查看包含在幀中的目標地址,確定是否進行接收或放棄。如果證明數據確實是發給自己的,工作站將會接收數據並傳遞給高層協議進行處理。

乙太網採用CSMA/CD媒體訪問機制,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在任何時間訪問網路。在發送數據之前,工作站首先需要偵聽網路是否空閑,如果網路上沒有任何數據傳送,工作站就會把所要發送的信息投放到網路當中。否則,工作站只能等待網路下一次出現空閑的時候再進行數據的發送。

I. 乙太網使用什麼通訊模式來把數據發送到網路中部分節點

乙太網是一種基帶區域網技術,乙太網通信是一種使用同軸電纜作為網路媒體,採用載波多路訪問和沖突檢測機制的通信方式,數據傳輸速率達到1Gbit/s,可滿足非持續性網路數據傳輸的需要。
乙太網通信原理
編輯
乙太網中所有的站點共享一個通信信道,在發送數據的時候,站點將自己要發送的數據幀在這個信道上進行廣播,乙太網上的所有其他站點都能夠接收到這個幀,他們通過比較自己的MAC地址和數據幀中包含的目的地MAC地址來判斷該幀是否是發往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則復制該幀做進一步處理。
因為多個站點可以同時向網路上發送數據,在乙太網中使用了CSMA/CD協議來減少和避免沖突。需要發送數據的工作站要先偵聽網路上是否有數據在發送,如果有的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會發生沖突。這時,兩個站點的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進行1-堅持退避操作。退避時間的長短遵照二進制指數隨機時間退避演算法來確定。
乙太網中的幀格式定義了站點如何解釋從物理層傳來的二進制串,即如何在收到的數據幀中分離出各個不同含義的欄位。因為歷史發展的原因,現在存在著多個乙太網幀格式,包括了DIX(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和IEEE 802.3分別定義的不同的幾種幀格式,但是現在TCP/IP互聯網體系結構中廣泛使用的是DIX於1982年定義的Ethernet V2標准中所定義的幀格式,它是現在乙太網的事實標准。
Ethernet V2幀結構包括6位元組的源站MAC地址、6位元組的目標站點MAC地址、2位元組的協議類型欄位、數據欄位以及幀校驗欄位,MAC地址是一個六個位元組長的二進制序列,全球唯一的標識了一個網卡。
乙太網幀中各個欄位含義如下:
(1)前同步信號欄位。包括七個位元組的同步符和一個的起始符。同步字元是由7個0和1交替的位元組組成,而起始符是三對交替的0和1加上一對連續的l組成的一個位元組。這個欄位其實是物理層的內容,其長度並不計算在乙太網長度裡面。前同步信號用於在網路中通知其他站點的網卡建立位同步,同時告知網路中將有一個數據幀要發送。
(2)目的站點地址。目的站點的MAC地址,用於通知網路中的接收站點。目的佔地MAC地址的左數第一位如果是0,表明目標對象是一個單一的站點,如果是1表明接收對象是一組站點,左數第二位為0表示該MAC地址是由IEEE組織統一分配的,為1表明該地址是自行分配的。
(3)源站地址。幀中包含的發送幀的站點的MAC地址,這是一個6位元組的全球唯一的二進制序列,並且最左的一位永遠是0。
(4)協議類型欄位。乙太網幀中的16位的協議類型的欄位用於標識數據欄位中包含的高級網路協議的類型,如TCP、IP、ARP、IPX等。
(5)數據欄位。數據欄位包含了來自上層協議的數據,是以太幀的有效載荷部分。為了達到最小幀長,數據欄位的長度至少應該為46位元組,等於最小幀長減去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幀校驗序列以及協議類型欄位等的長度。同時乙太網規定了數據欄位的最大長度為1500位元組。
(6)幀校驗欄位。幀校驗欄位是一個32位的循環冗餘校驗碼,校驗的范圍不包括前同步欄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北京科蘭通訊,記得採納喲,謝謝

J. 乙太網和FDDI網的工作原理和數據傳輸過程的簡述是什麼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 Std 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 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閱讀全文

與匯流排乙太網怎麼傳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om料產品表面發亮是什麼原因 瀏覽:238
甲乙丙醫療器械產品如何分類 瀏覽:766
蠶麗人產品質量怎麼樣 瀏覽:473
龍岩商標交易有哪些 瀏覽:846
國內旅遊可以劃分為哪些市場 瀏覽:680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什麼 瀏覽:23
深技術是什麼學校 瀏覽:278
電廠煙氣有哪些脫氧技術 瀏覽:129
mac系統如何強行關閉運行的程序 瀏覽:758
代理文員工作有哪些 瀏覽:711
微信小程序字轉語音怎麼操作 瀏覽:882
從池州站怎麼去池州職業技術學院 瀏覽:890
文昌海鮮市場有什麼 瀏覽:48
哪些人不能進行證券交易 瀏覽:191
機頂盒怎麼加程序 瀏覽:181
市場調研分哪些 瀏覽:622
房產中介收房子應該走什麼程序 瀏覽:208
c程序循環語句是什麼 瀏覽:177
海信電視哪個市場好 瀏覽:442
成熟的男人和程序員應該選哪個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