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內部控制具體是指什麼
內部控制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才逐步發展成近代的內部控制系統。
目錄
內部控制的定義
內部控制要素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事前防範
事中控制
事後監督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階段
內部控制的作用(一)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二)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
(三)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四)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
(五)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內部控制的種類(一)內部會計控制
(二)內部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十大問題
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原因內部控制的定義
內部控制要素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事前防範
事中控制
事後監督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階段
內部控制的作用 (一)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二)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
(三)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四)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
(五)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內部控制的種類 (一)內部會計控制
(二)內部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十大問題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原因展開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定義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採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的總稱。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要素
提出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 內部控制是為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組織內部經營活動而建立的各職能部門之間對業務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但內控管理不容樂觀。中小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優化控制環境,明確控制目標,改善控制技術,並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提高內部控制的效果。 目前,受到薩班斯法的影響,財政部加強了內控標準的修訂,這需要立法學的指導。 審計准則方面的定義: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 內部控制是指一單位內部的管理控制系統,即為保證單位經濟活動正常進行所採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僅包括單位最高管理當局用來授權與指揮經濟活動的各種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審核,分析各種信息資料及報告的程序和步驟,還包括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內部控制的目標,盡管理論界有多種表述,但最根本的是保護單位財產,檢查有關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貫徹既定的管理方針等四個方面.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製程序三個方面。 一般來說,企業資金的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監督三個環節。
事前防範
首先,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內控規章制度,包括《企業財務管理辦法》、《企業預算管理暫行辦法》、《資金計劃管理辦法》、《企業資金授權審批管理辦法》等一些與資金管理相關的制度。 在企業的資金管理過程中,要合理設置職能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各司其職,建立財務控制和職能分離體系。充分考慮不兼容職務和相互分離的制衡要求。各部門、各崗位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格局。 另外企業還應當建立嚴格的審批手續,授權批准制度,以減少某些不必要的開支。明確審批人對資金業務的授權批准方式、許可權、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經辦人辦理資金業務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體現在保障貨幣資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資金安全性控制。其范圍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應收應付票據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賬實盤點控制、庫存限額控制、實物隔離控制等。
事後監督
在資金管理過程中,除事前防範,事中控制環節之外,資金的事後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每個會計期間或每項重大經濟活動完成之後,內部審計監督部門都應按照有效的監督程序,審計各項經濟業務活動,及時發現內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各職能部門也要將本部門在該會計期間或該項經濟活動之後的資金變動狀況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資金管理部門,及時發現資金的籌集與需求量是否一致,資金結構、比例是否與計劃或預算相符,產品的賒銷是否嚴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貨的控制是否與指標的一致,人、財、物的使用是否與計劃或預算相符,產品的生產是否根據計劃或預算合理安排等。 這樣既保證了資金管理目標的適當性和科學性,也可根據反饋的實際信息,隨時採取調整措施,以保證資金的管理更為科學、合理、有效。同時,將各部門的資金管理狀況與部門的業績指標掛鉤,做到資金管理的責、權、利相結合,調動資金管理部門和職工的積極性,更好地進行資金管理。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階段
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隨著外部競爭的加劇和內部強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縱觀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歷程,大致上經歷了以下六個階段: 1.內部牽制階段 2.內部控制制度階段 1936年美國頒布了《獨立公共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首次定義了內部控制:「內部稽核與控制制度是指為保證公司現金和其他資產的安全,檢查賬簿記錄的准確性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方法」,此後美國審計程序委員會又經過了多次修改。1973年在美國審計程序公告55 號中,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定義作了如下解釋:「內部控制制度有兩類: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和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於組織結構的計劃,以及關於管理部門對事項核準的決策步驟上的程序與記錄。會計控制制度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以及與財產保護和財務會計記錄可靠性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措施。」 3.會計控制管理控制階段 (1)內部會計控制。(2)內部管理控制。 4.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5.內部控制整合框架階段 1992年9月,COSO委員會提出了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該框架指出「內部控制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為經營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1996年底美國審計委員會認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並修改相應的審計公告內容。 6.風險管理框架階段 2004年COSO委員會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於戰略制訂並貫穿於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並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該框架拓展了內部控制,更有力、更廣泛地關注於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風險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作用
內部控制主要是指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內部控制系統有助於企業達到自身規定的經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內部控制的作用會不斷擴展。目前,它在經濟管理和監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企業決策層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有效地管理經營企業,就必須及時掌握各種信息,以確保決策的正確性,並可以通過控制手段盡量提高所獲信息的准確性和真實性。因此,建立內部控制系統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二)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
內部控制系統通過確定職責分工,嚴格各種手續、制度、工藝流程、審批程序、檢查監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單位生產和經營活動順利進行、防止出現偏差,糾正失誤和弊端,保證實現單位的經營目標。
(三)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財產物資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內部控制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對貨幣資金的收入、支出、結余以及各項財產物資的采購、驗收、保管、領用、銷售等活動進行控制、防止貪污、盜竊、濫用、毀壞等不法行為,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
(四)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
企業決策層不但要制定管理經營方針、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貫沏執行。內部控制則可以通過袱定辦法,審核批准,監督檢查等手段促使全體職工貫徹和執行既定的方針、政策和制度,同時,可以促使企業領導和有關人員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遵守國家法規紀律的前提下認真貫徹企業的既定方針。
(五)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審計監督必須以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為依據,檢查錯誤,揭露弊端,評價經濟責任和經濟效益,而只有具備了睡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證信息的准確,資料的真實.並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總之,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項資源的浪費和錯弊的發生,提高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種類
內部控制制度的重點是嚴格會計管理,設計合理有效的組織機構和職務分工,實施崗位責任分明的標准化業務處理程序。按其作用范圍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內部會計控制
內部會計控制其范圍直接涉及會計事項各方面的業務,主要是指財會部門為了防止侵吞財物和其他違法行為的發生,以及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種會計處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例如,由無權經管現金和簽發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編制銀行存款調節表,就是一種內部會計控制,通過這種控制,可提高現金交易的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
(二)內部管理控制
內部管理控制范圍涉及企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各部門、各層次、各環節。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確保企業經營目標和有關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例如,企業單位的內部人事管理、技術管理等,就屬於內部管理控制。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目標
根據財會[2008]7號《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控制包括五大目標: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在內部控制建設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 1.有效性原則。要使內部控制充分發揮控製作用,在各部門和各崗位得到貫徹實施,建立的內部控制必須具有有效性,即各種內部控制制度包括最高決策層所制定的業務規章和發布的指令,必須符合國家和監管部門的規章.必須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必須真正落到實處,成為所有員工嚴格遵守的行動指南;執行內控制度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包括董事長、總經理)不得擁有超越制度或違反規章的權力。 2.審慎性原則。內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範各種風險.為了使各種風險控制在許可的范圍之內,建立內部控制必須以審慎經營為出發點,要充分考慮到業務過程中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容易發生的問題.設立適當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驟來避免和減少風險,並且設定在風險發生時要採取哪些措施來進行補救。 3.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必須滲透到金融機構的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和空白,做到無所不控。 4.及時性原則。是指內部控制的建立和改善要跟上業務和形勢發展的需要開設新的業務機構或開辦新的業務種類,必須樹立「內控先行」的思想.首先建章立制,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即使在金融創新的領域,也不能因為法律沒有規定或監管當局沒有要求而不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5.獨立性原則。內部控制的檢查、評價部門必須獨立於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執行部門,直接的操作人員和直接的控制人員必須適當分開,並向不同的管理人員報告工作;在存在管理人員職責交叉的情況下,要為負責控制的人員提供可以直接向最高管理層報告的渠道。
編輯本段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十大問題
一、出納領取銀行對賬單、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二、領導「一隻筆」審批,缺乏完善內控制度和流程保障。 三、過於依賴業務人員,企業資源掌握在個人手中,企業對業務開展失去控制。 四、內部控制制度文字描述性東西較多,清晰的流程圖和配套表單較少。 五、內部控制制度「救火式」的較多,制度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甚至政出多門,相互打架。 六、員工臨時休假或出差時,缺乏明確的工作交接制度。 七、人員招聘時注重筆試和面試的考察,忽視背景調查。背景調查是不難發現的。 八、關鍵崗位無強制輪換或帶薪休假制度。 九、過分強調控製成本,經常將效率作為弱化或逾越內部控制的理由。 十、說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制度本身制定得不合理,或過於理想化,或隨著新情 況出現,原有制度已不能適應卻沒有及時修改,從而使得制度不具可操作性,自然也就不會被執行;二是 缺乏保證制度執行的機制,一些單位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既沒有檢查監督,又沒有相應的獎懲措施,內部 控制制度成為牆上擺設和一紙空文也就不奇怪了。為此,企業一方面需要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 加強制度執行力,不能為制度而制度。
㈡ 內部控制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內部控制是什麼意思呢? 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及程序。
內部控制的目標
(1)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這一目標與管理層履行財務報告編制責任密切相關;
(2)經營的效率和效果,即經濟有效地使用企業資源,以最優方式實現企業的目標;
(3)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從事經營活動。
內部控制要素
(1)控制環境;
(2)風險評估過程;
(3)與財務報告相關的信息系統與溝通;
(4)控制活動;
(5)對控制的監督。
問題二:什麼是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並予以規范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內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會計控制是與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有關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與保證經營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飢關的控制。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於會計控制,也可用於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制度的構成內容
一般地說,內部控制制度的范圍應當涉及企業的各種經濟業務,范圍擴展得越大,控制就越是嚴密,作用也就越大。經濟業務的種類繁多,內部分工較細,對外關系復雜,因此要設計嚴密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其范圍應當擴展到企業的每一種經濟業務,對所有經辦業務的部門和人員都提出具體要求,以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效用。
問題三:內部控制具體是指什麼? 內部控制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才逐步發展成近代的內部控制系統。
目錄
內部控制的定義
內部控制要素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事前防範
事中控制
事後監督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階段
內部控制的作用(一)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二)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
(三)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四)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
(五)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內部控制的種類(一)內部會計控制
(二)內部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十大問題
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原因內部控制的定義
內部控制要素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事前防範
事中控制
事後監督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階段
內部控制的作用 (一)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二)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順利進行
(三)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四)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
(五)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內部控制的種類 (一)內部會計控制
(二)內部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十大問題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原因展開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定義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採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的總稱。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要素
提出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 內部控制是為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組織內部經營活動而建立的各職能部門之間對業務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但內控管理不容樂觀。中小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優化控制環境,明確控制目標,改善控制技術,並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提高內部控制的效果。 目前,受到薩班斯法的影響,財政部加強了內控標準的修訂,這需要立法學的指導。 審計准則方面的定義: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 內部控制是指一單位內部的管理控制系統,即為保證單位經濟活動正常進行所採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僅包括單位最高管理當局用來授權與指揮經濟活動的各種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審核,分析各種信息資料及報告的程序和步驟,還包括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內部控制的目標,盡管理論界有多種表述,但最根本的是保護單位財產,檢查有關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貫徹既定的管理方針等四個方面.
編輯本段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製程序三個方面。 一般來說,企業資金的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監督三個環節。
事前防範
首先,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內控規章制度,包括......>>
問題四:什麼是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唬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才逐步發展成近代的內部控制系統。
了解更多可登錄國際內部控制協會中國唯一合作夥伴:「中國內部控制網」
問題五:內部控制怎麼解釋呢? 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
㈢ 內控是什麼意思
內控是內部控制的簡稱,指一般公司企業內部的控制運作。
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自2012年起,中國對上市公司實施全面內控審計的序幕將正式拉開,為了有效地通過內控審計,企業首先需要提交一份合格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內控流程梳理、風險識別與評估和內控體系建設已成為企業持續穩健發展和員工提升勝任能力的必修課。
國際注冊內控師也隨即成為各大企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發展態勢。企業管理人員需要更好地掌握從事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建設所需的基本理論、法規要求、實務操作技能、評價指標和管理方法,從而協助企業提高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
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內控人才需求,為內控管理領域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㈣ 什麼是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為什麼要進行內控信息披露
美國COSO的界定:內部控制是一個受到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人士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為以下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障:經營效率和效果(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s)、財務報告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和遵守法律和條例(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資產安全(safeguarding of resources)也是屬於經營效率和效果的組成部分。
內部控制由五個要素組成:(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確定組織內內部控制意識(control consciousness)的基調(tone),是其他要素的基礎,包括:人的能力、誠實和道德價值觀;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權力和責任分配方式及人員組織和發展方式;董事會對關注和指導。(2)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組織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風險,風險評估的前提是確定目標(establishment of objectives),目標分層級確定並且協調協調,風險評估就是分析影響目標實現的這種風險因素,為如何管理這些風險因素提供一個基礎。由於經濟、產業、監管及經營條件在不斷地變化,所以,需要建立機制以識別和處理這個變化此致的風險。(3)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控制活動是管理者指示(management directives)實施的政策和程序(policies and proceres),這些政策和程序確保採取必須的行動以應對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風險。控制活動發生於組織的所有層級和所有領域,包括:受權、審查、核對、復核、責任分離和資產安全(authorizations, verifications, reconciliation, reviews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security of assets and segregation of ties)。(4)信息和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為了合組織內的人士有效地履行職責,相關信息必須及時地確認、捕獲和溝通。信息系統產生的經營、財務和法規遵守性信息是業務運行和控制的基礎。信息系統不僅包括內部信息,還包括外部相關信息。信息必須在組織各個層級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效地溝通。所有人士都要從最高管理者處清楚地知道控制責任必須認真對待,每個人必須理解自己在內部控制中角色及與其他人的有關系。每個人都必須有向上溝通信息的手段。同時,必須與外部人士有效地溝通,這些外部人士包括:顧客、供應商、監管者和股東。(5)監視(Monitoring):內部控制需要監視,監視是評估內部系統運行有效性的過程。監視包括運行監視(ongoing monitoring activities)和單獨評估(separate evaluations)或二者的結合。運行監視是在使用過程中的監視。單獨評估的頻度和范圍主要由風險和運行監視的效果決定。內部控制的缺陷應該向上級報告,嚴重的事項要報告最高管理者和董事會。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管理當局依照一定的標准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做出評價,並以內部控制報告的形式把評價的結果傳遞給外部信息使用者。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信息觀的解釋
資源的任何配置都是特定決策的結果,而人們做出的任何決策都基於給定的信息。因此,經濟活動中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而是如何最好的利用分散在社會中的不同息。
一般而言,證券市場只給我們提供價格方面的信息,即財務呈報的主要目的是關於盈餘及其構成的信息。會計盈餘信息是一種高度概括的信息,它有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企業會計方法的選擇、企業內部控制的強弱等。根據研究結論,會計信息使用者給予分列信息的比重比給予總括信息的比重要大,原因是如果以總括的數據給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使用者須花費更大的認知成本,即分析解釋信息以及拒絕不相關信息的成木。按照這種理論解釋,如果單獨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能降低信息披露過程的總成本,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內部 控 制 信息屬於定性信息,但應該看到,定性信息的相關性未必比定量信息遜色,貨幣信息未必L匕非貨幣信息重要,因此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台而喻。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已經意識到,一家有投資價值的企業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還必須擁有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內部控制失效比經營業績下滑所面臨的投資風險更大,這是因為內部控制對財務信息的影響是一種基礎性的影響,是一種過程性的影響,直接關繫到會計盈餘的可靠性。在證券市場上,會計信息存在著高度的不對稱,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管理者所採用的信息披露的方法。為了爭取到資金這種寶貴的稀缺資源,高質量的企業會試圖通過某種形式的「信號傳遞」行為消除信息不對稱,披露相關的內部控制信息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好的「信號」,這種信號把高質量的公司和低質量的公司區分開來,有效的市場會對此做出積極的反應,公司的股價會上升。「信號傳遞」理論也是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基礎理論之一。
2、代理觀的解釋
代理理論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管理當局解除受託責任的一種方式。資源的所有者把經濟資源提供給企業,交由經理人員進行經營管理,他們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而這種保值、增值的過程是由經理人員通過企業行為來實現的,因此在資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著委託一代理關系,管理當局承擔著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的受託經濟責任。理論上講,這種責任不僅包括行為責任並且包括報告責任,並且一種行為責任就要求有相應的報告責任。由於企業管理當局對設計並實施本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負責,因此也有相應的報告內部控制的責任。委託代理的後果之一是它對管理當局和投資者之間關系的影響,具體而言就是如何解決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代理成本,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給委託人造成的損失。應對的具體措施有:第一,向管理當局提供激勵合約,以便把管理當局和股東的利益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第二,提供企業信息的公開披露以消除管理當局擁有的超級信息的位置。按照伊民雄治的觀點,會計是「一個便於順利履行各利益集團的會計責任(accoultability)關系的系統」,無論採取哪種措施,內部控制信息都是監督企業契約執行和評估契約執行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把內部控制的相關信息傳遞給契約的締結方,即要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給外部信息使用者。
㈤ 什麼是內部控制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有很多公司,喊著口號要做內控,寫了一堆方案,出了一堆制度,方案制度寫的足夠精彩,之後就不再管了,這種內控的價值基本等於零。
內部控制講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很多件事組合在一起,最後達成目標的一個過程。
明白了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那麼就很好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是需要相關人員參與的,一個企業里的人員基本也就分為這三個方面:董事會、管理層、員工。
前面我們提到內部控制是這三個階層的人要一起完成的一個過程,那麼它的目標是什麼?根據標準的定義,內控的目標主要是三個:財務、運營、合規。
首先我們說第一個目標財務,內控對於財務的目標,其實就是通過內控這個過程,使一個公司的財務信息更加真實、准確、可靠,讓一個企業的股東對公司的業績和發展前景有充分的信心。
比如說,我媳婦現在懷孕,經常要做產檢需要做血常規檢查,醫院檢查完的報告會有很多的指標,並清楚的標明這個指標你自己的實際值是多少,而正常的標准值是多少,總之,這張報告單的每一個比率或者是數值會綜合告訴我們身體的情況,而我媳婦為了拿到這張數值合格的報告單,每天要堅持補血,吃補鐵的葯,每天要堅持喝牛奶,攝入標準的蛋白質。
一個企業也一樣,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需要融資、並購、上市,而這個時候,企業就需要有這張合格的驗血報告—「財務報表」
其實這就是內部控制與財務報表的關系,財務報表是果,而因為有了內部控制這個過程,最後才有了這張合格的驗血報告。
接下來,我們談第二個目標,內控要有助於提升運營效率;在很多的企業,都是以運營部門為牽引,但是真正的內部控制體系應該是以流程為導向,要把各個部門之間的對接協同的牆拆除掉。
當然,以流程為導向,並不意味著要取消原來的部門設置,而應該是流程建立了,控制設計了,部門與部門之間原來的斷點和盲點要都被連接起來,進而整體提升運營效率。
比如說:有的時候,只要觀察一個企業財務部和前端銷售的日常關系,就可以大概知道這家公司的現金流情況,最核心的就是觀察這家公司的應收款項由誰來管。
在很多企業,這個事情一直含糊不清;按道理來說,這個應收款項的催收應該由運營來管,因為誰的客戶誰最清楚,但是前端銷售每天沖鋒陷陣,一門心思做業績,很少有人主動回過頭來處理應收賬款的事情,這個時候財務中心與前端銷售的配合與協同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如果兩個部門關系好,溝通多,財務中心應先把應收款項的余額統計出來,並主動與前端銷售核對數據,並提請銷售部抓緊催收,事後再盯住催收進度,這個事情就會好辦很多。在這個事件裡面,兩個部門協同一起分析賬齡,核對金額,這就是把兩個部門連接起來的流程關鍵點,同樣的道理,內部控制其實也是通過這種的方式來促進運營效率的
最後我們說第三個目標:合規,講到這兒,這個目標就好理解很多了,目前不管是在美國上市還是國內上市,內控合規都是必須要做的基本功課,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在美國上市需要遵循《塞班斯-奧克利法案》,在國內A股上市需要遵循《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及配套的相關指引,這部分內容我們之後慢慢分享。
最後總結一下,內控控制其實就是公司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員工共同努力,共同遵循,為了讓企業能夠更加高效的運營,實現企業財務信息的准確以及法律合規的一個過程。
最後的最後,備注一點,這個內控的過程是一個合理保證的過程,並不是完全保證,也就是說,內部控制並不能完全保證企業的財務信息全部准確真實,以及全國實現法律的合規,因為流程程序畢竟是流程程序,但最後都需要人的執行,而人的執行,涉及到人性的風險都很難全部得到控制,所以內部控制提供的是一個合理保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