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機數據線的介面類型有那些請詳細介紹,謝謝
主要有Micro USB介面、USB Type C介面、Lightning介面三種介面。
1、Mini USB介面
Mini USB分為A型,B型和AB型。MiniB型5Pin這種介面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一種介面了,這種介面由於防誤插性能出眾,體積也比較小巧,所以贏得很多的廠商青睞,廣泛出現在早期的手機、讀卡器、MP3、數碼相機以及移動硬碟上。
(1)數據線介面端有用到哪些被動器件擴展閱讀:
手機數據線的使用注意事項
1、注意查看具體使用說明書。說明書會告知你一些該數據線的使用方法,只有首先熟悉的這些細節才不會因為使用數據線不當而使數據線受損。
2、注意防濕和防塵,勿放在潮濕或灰塵較多的地方。數據線的埠是金屬構造,容易受到水和灰塵的氧化,保養不當就會導致水和灰塵進入電纜,直接導致數據線短路和無法正常工作。
3、避免靠近強烈熱源。數據線的表皮是膠狀的,如果靠近強烈熱源(如很燙的移動電源)會引起熱脹冷縮,長時間、多次數的高溫刺激易導致線材損傷、斷裂。
4、手機數據線不要和鋒利尖銳的器具放在一起,再好的數據線被劃破了或被扎壞了也是不能用的。
5、插拔數據線時請不要用力拽,不能拉扯。將數據線從適配器、電腦、手機上撥下來時,請捏住頭拔,盡量避免拉拽數據線的線體,防止線材與介面處損壞與斷裂。
6、手機與電腦等設備通過數據線連接工作後,請選擇「安全刪除硬體」後安全退出。直接斷開數據線有可能會對您的手機和電腦等造成損害。
7、數據線閑置時,要自然擺放。切勿將數據線用力折疊和彎曲,數據線是用塑料盒鋁箔屏蔽層製成的,長時間的折疊和彎曲會造成數據線外部塑料層和鋁箔屏蔽層受損,降低數據線的使用壽命。
8、當數據線不用時,盡量避免將插頭連接在插排上。即使不充電,充電器用久了會導致內部器件老化,輸出功率會變小,充電越來越慢。
❷ 幫忙提供USB電路圖及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一個USB系統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描述:USB互連、USB從埠和USB主埠。
USB互連
USB互連是指一個USB主埠(USB Host)與USB從埠相連並和其通信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幾方面。
匯流排的拓撲結構:USB主埠和USB從埠的連接模式。
數據流模型:描述了數據在系統中通過USB從產生方到使用方的流動方式。
任務規劃:USB提供多個從埠共享的連接,對USB從埠必須進行規劃以分配帶寬。
USB主埠
USB主機是USB系統的核心,在一個USB系統中只有一個主埠主埠的USB介面稱為USB控制器,通過它主機和外圍USB設備進行通信。在主機中還集成了一個根集線器(Root Hub),用於直接與外設相連或與一般USB Hub級連。
USB從埠
USB從埠包括USB集線器和功能設備(Function)兩大類。它們都必須有標準的USB介面,理解USB協議,支持標準的USB操作(如配置、復位等)。它們的描述信息也必須具有USB協議定義的標准格式。
集線器為USB匯流排提供擴展和連接;功能設備是具有一定特殊應用功能的設備,它能發送數據到主機,也可以接收來自主機的數據和控制信息。
(2)數據線介面端有用到哪些被動器件擴展閱讀
介面布置
USB是一種常用的pc介面,他只有4根線,兩根電源兩根信號,故信號是串列傳輸的,usb介面也稱為串列口,usb2.0的速度可以達到480Mbps。可以滿足各種工業和民用需要.USB介面的輸出電壓和電流是: +5V 500mA 實際上有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2V 也就是4.8-5.2V 。
usb介面的4根線一般是下面這樣分配的,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把正負極弄反了,否則會燒掉usb設備或者電腦的南橋晶元:黑線:gnd 紅線:vcc 綠線:data+ 白線:data-
USB介面定義圖
USB介面定義 顏色
一般的排列方式是:紅白綠黑從左到右
定義:
紅色-USB電源: 標有-VCC、Power、5V、5VSB字樣
白色-USB數據線:(負)-DATA-、USBD-、PD-、USBDT-
綠色-USB數據線:(正)-DATA+、USBD+、PD+、USBDT+
黑色-地線: GND、Ground[4]
❸ 手機充電器的線中四根線分別是哪些功能
一、USB線一共四針,其中兩針是數據線,兩針是電源線包括接地,
紅線:電源正極(接線上的標識為:+5V或VCC)、
白線:負電壓數據線(標識為:Data-或USB Port -)、
綠線:正電壓數據線(標識為:Data+或USB Port +)、數據+(+3.3V)
黑線:接地(標識為:GND)。電源-(VBUS)
二、一般的排列順序是VCC、D-、D+、GND,排列是固定的,但是有兩種方向,數據線接錯頂多是無法識別usb設備,電源線千萬不能接錯,建議你看主板說明書或者用萬用表測。每個USB介面能向外設提供+5V 500MA的電流,如果接反的話,輕則燒usb設備,重則主板報廢。而且很快,一般10秒內就已經冒煙了。
(3)數據線介面端有用到哪些被動器件擴展閱讀
手機充電器又名:移動電源、充電寶,其實都是由一個穩定電源(主要是穩壓電源、提供穩定工作電壓和足夠的電流)加上必要的恆流、限壓、限時等控制電路構成。
手機常用鋰離子(li-ion)電池的充電器採用的是恆流限壓充電制,充電電流一般採用C2左右----即採用兩小時充電率,比如500mAh電池採用250mA充電大約兩小時達到4。2V後再恆壓充電。
lion電池並不適合採用NIMH電池高級快速充電器所用的-DV/DT檢測快速充電方式,因為lion電池對充電電流有嚴格的限制.鋰離子(Li+)非常活潑,大電流充電很容易產生危險。
(參考資料 網路 手機充電器)
❹ 我想要新買的筆記本電腦,有一個叫usb3.1 gen1 type-c的介面,我想知道這個介面有什麼用,怎麼用,
USB3.1 gen1 可以使用USB滑鼠、USB鍵盤、USB攝像頭、USB列印機,USB3.1 gen1能夠使主機為器件提供更多的功率,從而實現USB——充電電池、LED照明和迷你風扇等應用,同時兼容USB2.0的設備。
Type-C的介面是一整套全新的USB物理規格,可以擴展成電源/USB傳輸/VGA或HDMI三個介面,通過適配器,還可以兼容USB3.0、USB2.0等上一代介面。
(4)數據線介面端有用到哪些被動器件擴展閱讀:
外觀區別:
USB3.0與USB2.0外觀區別,觀察USB(本身)的插口和電腦上USB插口,中間的塑料片顏色:USB3.0——藍色;USB2.0——黑色。當然,一些設備顏色區分並不規范。
比如一些主控晶元支持的非原生usb3.0就有可能不是藍色的,一些usb2.0的設備比如MP3,數據線等有可能是黑色或白色塑料片。
如不能通過顏色區分,也可以看介面針腳數。USB3.0相較於USB2.0多了幾個針腳,在Type-A介面上,介面的裡面多了5個針腳,Type-B介面則在介面上方多了一塊。
Type-C雙面可插介面最大的特點是支持USB介面雙面插入,正式解決了「USB永遠插不準」的世界性難題,正反面隨便插。同時與它配套使用的USB數據線也必須更細和更輕便。
網路 - USB Type-c
❺ 常見的被動元器件有哪些
被動元件的例子有很多如電阻、電容、電感等元件的資料。簡單地講就是需能(電)源的器件叫有源器件,無需能(電)源的器件就是無源器件。有源器件一般用來信號放大、變換等,無源器件用來進行信號傳輸,或者通過方向性進行「信號放大」。
被動元件是台灣電子行業對某些電子元器件的叫法,區別於主動元件。在中國大陸則稱為無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從工作特點來看,被動元件具備自身不消耗電能,或把電能轉變為不同形式的其他能量;同時只需輸入信號,不需要外加電源就能正常工作等特性。
主動元件:電路元件中能夠執行資料運算、處理的元件。包括各式各樣的晶片,例如半導體元件中的電晶體、積體電路、影像管和顯示器等都屬於主動元件。被動元件:不影響信號基本特徵,而僅令訊號通過而未加以更動的電路元件。
❻ 微機原理及應用,什麼是介面,介面具有哪些功能
主板介面基礎知識
CPU與外部設備、存儲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
一、I/0介面的概念
1、介面的分類
I/O介面的功能是負責實現CPU通過系統匯流排把I/O電路和 外圍設備聯系在一起,按照電路和設備的復雜程度,I/O介面的硬體主要分為兩大類: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
按照介面的連接對象來分,又可以將他們分為串列介面、並行介面、鍵盤介面和磁碟介面等。
2、介面的功能
由於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品種繁多,幾乎都採用了機電傳動設備,因此,CPU在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換時存在以下問題:
速度不匹配:I/O設備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許多,而且由於種類的不 同,他們之間的速度差異也很大,例如硬碟的傳輸速度就要比列印機快出很多。
時序不匹配:各個I/O設備都有自己的定時控制電路,以自己的速度傳 輸數據,無法與CPU的時序取得統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設備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為串列和並行兩種;也可以分為二進制格式、ACSII編碼和BCD編碼等。
信息類型不匹配:不同I/O設備採用的信號類型不同,有些是數字信號,而 有些是模擬信號,因此所採用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基於以上原因,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來完成,通常介面有以下一些功能: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3、介面的控制方式
CPU通過介面對外設進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程序查詢方式
這種方式下,CPU通過I/O指令詢問指定外設當前的狀態,如果外設准備就緒,則進行數據的輸入或輸出,否則CPU等待,循環查詢。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只需要少量的硬體電路即可,缺點是由於CPU的速度遠遠高於外設,因此通常處於等待狀態,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斷處理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CPU不再被動等待,而是可以執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設為數據交換准備就緒,可以向CPU提出服務請求,CPU如果響應該請求,便暫時停止當前程序的執行,轉去執行與該請求對應的服務程序,完成後,再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
中斷處理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為CPU省去了查詢外設狀態和等待外設就緒所花費的時間,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還滿足了外設的實時要求。但需要為每個I/O設備分配一個中斷請求號和相應的中斷服務程序,此外還需要一個中斷控制器(I/O介面晶元)管理I/O設備提出的中斷請求,例如設置中斷屏蔽、中斷請求優先順序等。
此外,中斷處理方式的缺點是每傳送一個字元都要進行中斷,啟動中斷控制器,還要保留和恢復現場以便能繼續原程序的執行,花費的工作量很大,這樣如果需要大量數據交換,系統的性能會很低。
(3)DMA(直接存儲器存取)傳送方式
DMA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不是用軟體而是採用一個專門的控制器來控制內存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流,無須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進行DMA數據傳送之前,DMA控制器會向CPU申請匯流排控制 權,CPU如果允許,則將控制權交出,因此,在數據交換時,匯流排控制權由DMA控制器掌握,在傳輸結束後,DMA控制器將匯流排控制權交還給CPU。
二、常見介面
1、並行介面
目前,計算機中的並行介面主要作為列印機埠,介面使用的不再是36針接頭而是25針D形接頭。所謂「並行」,是指8位數據同時通過並行線進行傳送,這樣數據傳送速度大大提高,但並行傳送的線路長度受到限制,因為長度增加,干擾就會增加,容易出錯。
現在有五種常見的並口:4位、8位、半8位、EPP和ECP,大多數PC機配有4位或8位的並口,許多利用Intel386晶元組的便攜機配有EPP口,支持全部IEEE1284並口規格的計算機配有ECP並口。
標准並行口4位、8位、半8位:4位口一次只能輸入4位數據,但可以輸出8位數據;8位口可以一次輸入和輸出8位數據;半8位也可以。
EPP口(增強並行口):由Intel等公司開發,允許8位雙向數據傳送,可以連接各種非列印機設備,如掃描儀、LAN適配器、磁碟驅動器和CDROM 驅動器等。
ECP口(擴展並行口):由Microsoft、HP公司開發,能支持命令周期、數據周期和多個邏輯設備定址,在多任務環境下可以使用DMA(直接存儲器 訪問)。
目前幾乎所有的586機的主板都集成了並行口插座,標注為 Paralle1或LPT1,是一個26針的雙排針插座。
2、串列介面
計算機的另一種標准介面是串列口,現在的PC機一般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串列口不同於並行口之處在於它的數據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列地傳送下去。這樣,雖然速度會慢一些,但傳送距離較並行口更長,因此長距離的通信應使用串列口。通常COM1使用的是9針D形連接器,而COM2有些使 用的是老式的DB25針連接器。
3、磁碟介面
(1)IDE介面
IDE介面也叫做ATA埠,只可以接兩個容量不超過528M的硬碟驅動器,介面的成本很低,因此在386、486時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數IDE介面不支持DMA數據傳送,只能使用標準的PC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數據。幾乎所有的586主板上都集成了兩個40針的雙排針IDE介面插座,分別標注為IDE1和IDE2。
(2)EIDE介面
EIDE介面較IDE介面有了很大改進,是目前最流行的介面。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設不再是2個而是4個了,所支持的設備除了硬碟,還包括CD-ROM驅動器磁碟備份設備等。其次,EIDE標准取消了528MB的限制,代之以8GP限制。第三,EIDE有更高的數據傳送速率,支持PIO模式3和模式4標准。
4、SCSI介面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計算機系統介面,在做圖形處理和網路服務的計算機中被廣泛採用SCSI介面的硬碟。除了硬碟以外,SCSI介面還可以連接CD-ROM驅動器、掃描儀和列印機等,它具有以下特點:
可同時連接7個外設;
匯流排配置為並行8位、16位或32位;
允許最大硬碟空間為8.4GB(有些已達到9.09GB);
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IDE是2MB每秒,SCSI通常可以達到5MB每秒,FASTSCSI(SCSI-2)能達到10MB每秒,最新的SCSI-3甚至能夠達到40MB每秒,而EIDE最高只能達到16.6MB每秒;
成本較IDE和EIDE介面高很多,而且,SCSI介面硬碟必須和SCSI介面卡配合使用,SCSI介面卡也比IED和EIDE介面貴很多。
SCSI介面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的負擔。在IDE和EIDE設備之間傳輸數據時,CPU必須介入,而SCSI設備在數據傳輸過程中起主動作用,並能在SCSI匯流排內部具體執行,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5、USB介面
最新的USB串列介面標準是由Microsoft、Intel、Compaq、IBM等大公司共同推出,它提供機箱外的熱即插即用連接,用戶在連接外設時不用再打開機箱、關閉電源,而是採用「級聯」方式,每個USB設備用一個USB插頭連接到一個外設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個USB插座給下一個USB設備使用,通過 這種方式的連接,一個USB控制器可以連接多達127個外設,而每個外設間的距離可達5米。USB統一的4針圓形插頭將取代機箱後的眾多的串/並口(滑鼠、MODEM)鍵盤等插頭。USB能智能識別USB鏈上外圍設備的插入或拆卸。 除了能夠連接鍵盤、滑鼠等,USB還可以連接ISDN、電話系統、數字音響、列印機以及掃描儀等低速外設。
三、I/O擴展槽
I/O擴展槽即I/O信號傳輸的路徑,是系統匯流排的延伸,可以插入任意的標准選件,如顯示卡、解壓卡、MODEM卡和音效卡等。通過I/O擴展槽,CPU可對連接到該通道的所有I/O介面晶元和控制卡定址訪問,進行讀寫。
根據匯流排的類型不同,主板上的擴展槽可分為ISA、EISA、MAC、VESA和PCI幾種。
(1)ISA插槽
黑色,分為8位、16位兩種。16位的擴展槽可以插8位和16位的控制卡,但8位的擴展槽只能插8位卡。
(2)EISA插槽
棕色,外型、長度與16位的ISA卡一樣,但深度較大,可插入ISA與EISA控制卡。
(3)VESA插槽
棕色,位於16位ISA擴展插槽的下方,與ISA插槽配合使用。
(4)PCI插槽
白色,與VESA插槽一樣長,與ISA插槽平行,不需要與ISA插槽配合使用,而且只能插入PCI控制卡。由於主板的空間有限,PCI插槽要佔用ISA插槽的位置
參考資料:http://www.caiblog.com/289/eleccomm2000/55789.shtml
❼ 被動電子元器件,像電位器,電阻,TVS管,ESD靜電保護器,一般用在哪些產品上,要具體,具體,具體!!!
一、TVS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主要 應用於對保護器件要求比較高的場合領域,汽車電子、家、工業 控制、照明,通信、醫療等行業,如DC電源線,RS485介面,通信電源,I/O口等。
二、ESD靜電保護二極體:廣泛應用於通信、安防、工業、汽車、消費類產品、智能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的通信線及I/O口等靜電保護。
三、陶瓷氣體放電管:廣泛應用於通信、安防、工業等電子產品的通信線及電源線保護。當被應用在電源線防護時,陶瓷氣體放電管與壓敏電阻或TVS二極體串聯,作為第一級防護。
四、壓敏電阻:為了提高壓敏電阻的可靠性,壓敏電阻一般會配合陶瓷氣體放電管(GDT)或玻璃氣體放電管(SPG)一 起使用,以減緩壓敏電阻的老化。GDT和SPG具有較高的脈沖擊穿電壓和絕緣阻抗(100MΩ以上),在正常使用條件下,GDT 或SPG與壓敏電阻串聯再並聯在被保護線路,這樣壓敏電阻不會因為電網的波動或各種操作過電壓誤動作以引起壓敏電阻的老化。
五、自恢復保險絲:廣泛應用於通信、安防、工業、汽車、消費類等電子產品的電源線、通信線及I/O口等過流保護。自恢復保險絲一般串聯於電路中,應用於電流較小的電源線及一些通信線路,如RS485介面,RJ11接 口和I/O口等。
六、半導體放電管:廣泛應用於通信、安防、工業等電子產品的通信線保護中,電話機、傳真機、Modem、XDSL終端、T1/E1介面、儀器儀表、及其配線架、RS485/232數據線、乙太網、CATV設備、安防產品、遠程監控、遠程抄表等產品中。
❽ 常用的電子元器件有哪些
常用的電子元器件:電阻、電容、晶體二極體、穩壓二極體、電感、變容二極體等。
1、電阻
電阻,因為物質對電流產生的阻礙作用,所以稱其該作用下的電阻物質。電阻將會導致電子流通量的變化,電阻越小,電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沒有電阻或電阻很小的物質稱其為電導體,簡稱導體。不能形成電流傳輸的物質稱為電絕緣,稱絕緣體。
2、電容
電容(或電容量)指的是在給定電位差下的電荷儲藏量;記為C,國際單位是法拉(F)。一般來說,電荷在電場中會受力而移動,當導體之間有了介質,則阻礙了電荷移動而使得電荷累積在導體上;造成電荷的累積儲存,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兩片平行金屬板。也是電容器的俗稱。
5、電感
電感:當線圈通過電流後,在線圈中形成磁場感應,感應磁場又會產生感應電流來抵制通過線圈中的電流。我們把這種電流與線圈的相互作用關系稱其為電的感抗,也就是電感,單位是「亨利」(H)。也可利用此性質製成電感元件。
6、變容二極體
變容二極體又稱「可變電抗二極體」。是一種利用PN結電容(勢壘電容)與其反向偏置電壓Vr的依賴關系及原理製成的二極體。變容二極體是根據普通二極體內部「PN結」的結電容能隨外加反向電壓的變化而變化這一原理專門設計出來的一種特殊二極體。變容二極體在無繩電話機中主要用在手機或座機的高頻調制電路上,實現低頻信號調制到高頻信號上,並發射出去。在工作狀態,變容二極體調制電壓一般加到負極上,使變容二極體的內部結電容容量隨調制電壓的變化而變化。
❾ 光纜的連接器件有哪些
光纖耦合器光纖耦合器(Coupler)又稱分歧器(Splitter),是將光訊號從一條光纖中分至多條光纖中的元件,屬於光被動元件領域,在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用戶迴路系統、區域網路中都會應用到,與光纖連接器分列被動元件中使用最大項的(根據ElectroniCat資料,兩者市場金額在2003年約達25億美元)。光纖耦合器可分標准耦合器(雙分支,單位1×2,亦即將光訊號分成兩個功率)、星狀/樹狀耦合器、以及波長多工器(WDM,若波長屬高密度分出,即波長間距窄,則屬於DWDM),製作方式則有燒結(Fuse)、微光學式(Micro Optics)、光波導式(Wave Guide)三種,而以燒結式方法生產佔多數(約有90%)。燒結方式的製作法,是將兩條光纖並在一起燒融拉伸,使核芯聚合一起,以達光耦合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生產設備是融燒機,也是其中的重要步驟,雖然重要步驟部份可由機器代工,但燒結之後,仍須人工作檢測封裝,因此人工成本約佔10~15%左右,再者採用人工檢測封裝須保品質的一致性,這也是量產時所必須克服的,但技術困難度不若DWDM mole及光主動元件高,因此初期想進入光纖產業的廠商,大部分會從光耦合器切入,毛利則在20~30%。國外業者有JDS、E-Tek、Oplink、Gould等,目前都已直接在大陸設廠生產耦合器跳線先說配線架吧,就是外線(電信線路)和內線進行交換為了方便管理而設的線路管理的機架。通常外線是架好不用動的,內現在表層,員工調了位置或人員流動時就要對號碼或分機進行相應的移動,這就是跳線。跳線,實際上就是將用戶的埠在交換機上(網路)和配線架上(語音)做一個調整,但現在的弱電幾乎都是在配線架上面完成,網路和語音都在一塊的,這就是網管的基本工作。另外順便說一句,現在還有一種光纖跳線,在配線架上面用的,俗名也叫跳線/尾纖,呵呵。尾纖尾纖又叫豬尾線,只有一端有連接頭,而另一端是一根光纜纖芯的斷頭,通過熔接與其他光纜纖芯相連,常出現在光纖終端盒內,用於連接光纜與光纖收發器(之間還用到耦合器、跳線等)。跳線,就是兩端有連接頭(如ST、SC、FC、MTRJ等等)的一段線纜(有光纖跳線、雙絞線跳線及其他銅纜跳線等),作用是直接連接兩個標准介面設備互連1、 圖解交換機設備的級聯雙絞線埠的級聯級聯既可使用普通埠也可使用特殊的MDI-II埠。當相互級聯的兩個埠分別為普通埠(即MDI-X)埠和MDI-II埠時,應當使用直通電纜。當相互級聯的兩個埠均為普通埠(即MDI-X)或均為MDI-II埠時,則應當使用交叉電纜。無論是10Base-T乙太網、100Base-TX快速乙太網還是1000Base-T千兆乙太網,級聯交換機所使用的電纜長度均可達到100米,這個長度與交換機到計算機之間長度完全相同。因此,級聯除了能夠擴充埠數量外,另外一個用途就是快速延伸網路直徑。當有4台交換機級聯時,網路跨度就可以達到500米。這樣的距離對於位於同一座建築物內的小型網路而言已經足夠了!1. 使用Uplink埠級聯現在,越來越多交換機(Cisco交換機除外)提供了Uplink埠(如圖1所示),使得交換機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簡單。圖1 Uplink埠Uplink埠是專門用於與其他交換機連接的埠,可利用直通跳線將該埠連接至其他交換機的除Uplink埠外的任意埠(如圖2所示),這種連接方式跟計算機與交換機之間的連接完全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的交換機(如3Com)使用一個普通埠兼作Uplink埠,並利用一個開關(MDI/MDI-X轉換開關)在兩種類型間進行切換。圖2 利用直通線通過Uplink埠級聯交換機2. 使用普通埠級聯如果交換機沒有提供專門的級聯埠(Uplink埠),那麼,將只能使用交叉跳線,將兩台交換機的普通埠連接在一起,擴展網路埠數量(如圖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當使用普通埠連接交換機時,必須使用交叉線而不是直通線。圖3 利用交叉線通過普通埠級聯交換機光纖埠的級聯由於光纖埠的價格仍然非常昂貴,所以,光纖主要被用於核心交換機和骨幹交換機之間連接,或被用於骨幹交換機之間的級聯。需要注意的是,光纖埠均沒有堆疊的能力,只能被用於級聯。1. 光纖跳線的交叉連接所有交換機的光纖埠都是2個,分別是一發一收。當然,光纖跳線也必須是2根,否則埠之間將無法進行通訊。當交換機通過光纖埠級聯時,必須將光纖跳線兩端的收發對調,當一端接「收」時,另一端接「發」。同理,當一端接「發」時,另一端接「收」(如圖4所示)。令人欣慰的是,Cisco GBIC光纖模塊都標記有收發標志,左側向內的箭頭表示「收」,右側向外的箭頭表示「發」。如果光纖跳線的兩端均連接「收」或「發」,則該埠的LED指示燈不亮,表示該連接為失敗。只有當光纖埠連接成功後,LED指示燈才轉為綠色。圖4 光纖埠的級聯同樣,當骨幹交換機連接至核心交換機時,光纖的收發埠之間也必須交叉連接(如圖5所示)。圖5 核心交換機與骨幹交換機的連接2. 光纖跳線及光纖埠類型光纖跳線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交換機光纖埠、跳線都必須與綜合布線時使用的光纖類型相一致,也就是說,如果綜合布線時使用的多模光纖,那麼,交換機的光纖介面就必須執行1000Base-SX標准,也必須使用多模光纖跳線;如果綜合布線時使用的單模光纖,那麼,交換機的光纖介面就必須執行1000Base-LX/LH標准,也必須使用單模光纖跳線。需要注意的是,多模光纖有兩種類型,即62.5/125μm和50/125μm。雖然交換機的光纖埠完全相同,而且兩者也都執行1000Base-SX標准,但光纖跳線的芯徑必須與光纜的芯徑完全相同,否則,將導致連通性故障。另外,相互連接的光纖埠的類型必須完全相同,或者均為多模光纖埠,或者均為單模光纖埠。一端是多模光纖埠,而另一端是單模光纖埠,將無法連接在一起。3. 傳輸速率與雙工模式與1000Base-T不同,1000Base-SX、1000Base-LX/LH和1000Base-ZX均不能支持自適應,不同速率和雙工工作模式的埠將無法連接並通訊。因此,要求相互連接的光纖埠必須擁有完全相同的傳輸速率和雙工工作模式,既不可將1000Mbps的光纖埠與100Mbps的光纖埠連接在一起,也不可將全雙工模式的光纖埠與半雙工模式的光纖埠連接在一起,否則,將導致連通性故障。2、 路由器做雙備份是絕對可以
❿ USB防過電保護是什麼意思
根據USB標准,每個USB口最大隻能提供500mA的電流,大於這個值就會燒壞USB埠.
一、各種USB介面供電設計
依據ACPI標準的要求,USB介面要採用2路供電,一路是+5V供電,一路是+5VSB供電。當系統在ACPI的S0(系統正常運行)/S1(CPU休眠)二種狀態時,USB介面由電源供應器的+5V供電。當系統在ACPI的S3(休眠到內存)/S5(系統關閉待機)狀態時,USB介面由電源供應器的+5VSB供電。這里涉及到2路供電的切換,就是說系統從S0/S1/S2轉換為S3/S4/S5狀態時,USB介面的供電要從+5V切換到+5VSB。
USB供電的切換設計方案目前有三種:手動跳線切換,MOSEFT切換和專用晶元切換。現在我們具體看看這三種切換方案。
1、手動跳線切換
圖3:MOSEFT切換+5V/+5VSB實例
上圖是另一品牌高端P45主板的前置USB介面,採用2顆MOSEFT切換。切換原理參見下圖。
圖4:MOSEFT切換+5V/+5VSB電路原理
MOSEFT1用於+5V,MOSEFT1的道通控制極—柵極連接+5V驅動信號。MOSEFT2用於+5VSB,MOSEFT2的道通控制極—柵極連接+5VSB驅動信號。當系統處於S0/S1狀態時,+5V驅動信號為高電平(+5VSB驅動信號是低電平),MOSEFT1導通,+5V經過MOSEFT加到USB介面。當系統處於S3/S5狀態時,+5VSB驅動信號為高電平(+5V驅動信號是低電平),MOSEFT2導通,+5VSB經過MOSEFT加到USB介面。
這種方案的優點是可以通過BIOS設置依據系統狀態切換USB介面的供電來源。比跳線切換方便。
供電電路的過電流和短路保護也是採用自恢復保險絲。當USB設備出現故障導致電流增大或短路時,保險絲切斷供電,保護供電電路不被過電流燒毀。
3、專用晶元切換
圖5:採用專用晶元切換+5V/+5VSB的微星P45-platinum
跳線切換和MOSEFT切換是早期的USB介面供電方案,微星採用最新的技術成果—專用晶元。
圖6:S12專用晶元原理
S12晶元內部有切換邏輯電路,配合S3#信號狀態,在+5V和+5VSB之間切換,當系統處於S0/S1模式時,+5V通過S12給USB介面供電。當系統處於S3/S5模式時,由+5VSB通過S12給USB介面供電。EN信號可以開啟/關閉5V輸入。
S12晶元內部有限流電路可以限制輸出電流,還有過電流/短路保護。因此採用S12晶元後,不再需要自恢復保險絲。
S12晶元內部具有防靜電(ESD)電路,可以承受2KV的靜電放電。
二、靜電(ESD)保護設計
人體以及一些物體很容易帶大量的靜電荷,當正負靜電荷接觸時,會產生放電現象,靜電電壓很高,幾百伏到十幾千伏,放電電流很小。靜電放電經過半導體電子設備時,會擊穿半導體器件,所以各類半導體設備都要預防靜電放電。多數USB設備是攜帶型設備,容易產生靜電,帶有靜電的USB設備插入USB介面時容易發生靜電放電,擊毀計算機內的元件(晶元組)。所以晶元組(南橋)、USB介面、USB設備自身都要加防ESD電路和器件。
USB介面的數據線(D-和D+)端加ESD保護器件,會提高計算機防慶典保護能力。一般在主板的每個USB介面附近會看到一顆6 Pin的小晶元,這顆晶元就是靜電保護晶元。
1、微星P45 Platinum的ESD保護設計
圖7:微星P45-platinum的USB介面ESD保護
圖8:ESD晶元的連接
從圖8可以看到ESD晶元2/5和3/4腳連接在南橋和USB介面的數據線之間,平時USB的數據通過ESD晶元在南橋的USB控制器和USB介面之間傳輸。當USB介面插入帶靜電的USB設備時,靜電會在ESD晶元內對地放電,而保護南橋的USB控制器。
2、其他品牌主板的ESD保護設計
圖9:其他品牌主板的ESD保護設計
從圖9可以看到左側的主板沒有ESD保護晶元,右側的主板有ESD保護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