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ablc小鼠尾巴變白
bablc小鼠尾巴變白的原因是因為實驗產生的反應。bablc小鼠身上做裸鼠成瘤後尾部就會變白。後期會延伸至全身白。這是葯物引起的化學反應。要注意觀察小鼠的其他特徵,結合具體特徵記錄數據。
B. 裸鼠為什麼被廣泛用於腫瘤實驗它有什麼優勢
因為裸鼠沒有胸腺,無法產生T細胞,沒有細胞免疫,只有體液免疫,抵抗力低下,容易種植腫瘤,成瘤率高。
C. 無胸腺裸鼠的醫學研究
近年來,無胸腺裸鼠作為一種新的動物模型,活躍於免疫學、腫瘤學、毒理學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尤其在免疫生物學、免疫病理學、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病毒和細菌免疫將等領域,在短短的數年中,就展開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的研究,推動了各方面的工作,為實驗免疫學、實驗腫瘤學多供了新的有效的工具。
解剖裸鼠進行組織學檢查,證實裸鼠無正常胸腺,僅有胸腺殘跡或異常的胸腺上皮,這種胸腺上皮不能使T細胞正常分化。淋巴結及脾臟胸腺依賴區淋巴細胞數目很少,所以裸鼠都是淋巴細胞減少症的動物,皮膚毛干萎縮,毛囊角化。
裸鼠T淋巴細胞缺損,表現為脾細胞失去細胞表面的θ抗原和喪失對有絲分裂刺激物反應的能力。θ抗原是某些淋巴樣細胞在其T細胞活化前的一種分化抗原。由於裸鼠沒有T細胞,不能執行正常T細胞的功能,它們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中沒有有絲分裂反應,也不產生細胞毒效應細胞,對刀豆素A或植物凝集素P亦無促分裂原應答,無接觸敏感性,無移植排斥,無移植抗宿主反應及無輔助T細胞或抑制T細胞的生成。無輔助和抑制T細胞的裸鼠,可明顯地改變它對原抗體的反應。
注胸腺(thymus)為機體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與免疫緊密相關,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類物質,具內分泌機能的器官。胸腺是造血器官,能產生淋巴細胞,並運送到淋巴結和脾臟等處。這種淋巴細胞對機體的細胞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人類腫瘤移植)研究
由於裸鼠的免疫缺陷,在一定情況下,不排斥來自異種動物的組織移植。因此可作移植人類惡性腫瘤的接受體。根據T.Fogh等1979~1980年的報導,已有150株人的瘤細胞和人體原發癌移植於裸鼠獲得成功,目前已成功地結腸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腎癌、宮頸癌、軟組織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於裸鼠、獲得了一定百分比(35.7%)的良好生長,並可傳代(見表4-1)。若用已建株的人體腫瘤組織培養細胞作移植材料,接種後的成活率更高(41%)。我國北京醫科大學等5人醫院,使用北京葯品檢定所繁殖的裸鼠對人體結腸癌、直腸癌、食道癌、乳腺癌、宮頸癌、咽癌、骨巨噬細胞癌的移植均獲得了成功。
在裸鼠移植成功的人類惡性腫瘤
來自人體標本 例數
肺癌 5
胃癌 5
宮頸癌 5
Grawitz氏腫瘤 5
黑色素瘤 2
卵巢癌 2
上皮癌 2
KrudenBerg氏腫瘤 1
子宮內膜瘤 1
成骨肉瘤 1
腦膜瘤 1
神經細胞瘤 1
脂肉瘤 1
睾丸瘤 1
絨毛膜上皮癌 1
橫紋肌肉瘤 1
來自組織培養 例數
肺癌
燕麥細胞型 2
腺癌型 4
鱗狀細胞型 1
黑色素瘤 2
骨巨細胞瘤 2
宮頸癌 1
子宮內膜癌 1
子宮內膜癌(惡性轉移) 1
膽管瘤 1
乳癌 1
胃絨毛膜上皮癌 1
神經細胞瘤 1
成骨細胞瘤 1
淋巴網狀細胞瘤 1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1
非洲淋巴細胞癌 1
人體腫瘤移植於免疫缺陷動物,能保持其生物學特性,用於研究人體腫瘤對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幫助。早期工作是將人體腫瘤移植於動物缺乏免疫機能的特殊部位,如雞胚、動物的眼前房,倉鼠頰囊內等,雖有一定比例的成活率,但因腫瘤生長緩慢又受移入部位包膜的限制,腫塊往往較小,難於傳代,更不能適應需要較多瘤源的實驗治療工作。
腫瘤已成為當前威脅人類最嚴重的常見病之一,每年死於此病的人數以百萬計,因此,建立模型,進行防治研究,是基礎醫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我國在這方面已開始做了不少探索,已建立了18種裸鼠移植瘤(見表4-2)。從研究范圍來看,有以下六個方面。
1.人癌細胞株致癌性的檢測及其裸鼠移植瘤的建立。
2.人癌裸鼠移植瘤的建立及其生物特性的研究。
3.人癌浸潤轉移調控機理的研究。
4.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高效表達HBsAg細胞系致癌性檢定。
5.人癌實驗性治療的研究。
6.腫瘤病因學的研究一化學致癌物質致癌性的研究。
在這些研究所項目中,除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癌的建立未獲成功外,其餘各項均獲得成功。如北醫的人腸粘膜腺瘤裸鼠移植瘤,裸鼠間的移植傳代成活率為100%,具有人類原發瘤特性。並獲得了肺癌高轉移率的裸鼠移植瘤。又如乳腺髓樣瘤等細胞系致癌性檢定和裸鼠移植癌的建立,其成功率為83.8~100%,超過了國際上60%的報導。
移植於裸鼠的人類惡性腫瘤具有以下特徵:
1.被移植腫瘤仍保持原有組織學構造或各種機能。
2.將人癌組織的組織培養物移種於裸鼠時,能重現已在組織培養中消失的原有的癌結構。
3.幾乎未發現被移植腫瘤的轉移。
上述特徵有助於分析人類腫瘤的性質。
1.裸鼠體內免疫缺陷機制恆定,其它鼠類需另加去免疫措施,其條件恆定性受個體差異因素影響。
2.可以控制腫瘤的致癌性,使人體腫瘤移植後良好生長。
3.接種成功的瘤結構具有原腫瘤的結構特點,有利於體外培養的瘤細胞株的鑒定;
4.研究腫瘤在體內的生長行為與過程,探討腫瘤與宿主免疫間的相互關系。
5.體內和體外研究互補配合進行觀察。
6.可利用其建立穩定的動物模型,進行葯物篩選。腫瘤細胞形態、染色體含量和同功酶水平與人體腫瘤一樣,說明未發生細胞選擇和細胞雜交現象,細胞動力學和生物化學特徵也未改變。
7.在動物體內進行連續接種傳代後的腫瘤細胞,在體外培養中也易於獲得長期生存,可提高培養的成功率等。
因此,裸鼠的應用,將對腫瘤基礎研究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腫瘤葯物治療和腫瘤免疫研究
裸鼠接種成活的腫瘤對化療葯物的敏感性與臨床所見十分相近。黑色素瘤以DTIC和CCNU的抑瘤作用較強,而5-Fu則無效,與其臨床客觀療效(三葯分別為20%、12%及2.5%)結果相似。人的Burkitt淋巴瘤的裸鼠移植後對環磷醯胺有較高的敏感性,也與臨床結果相符。其它腫瘤如乳腺癌和結腸癌裸鼠移植,對前者阿黴素(5mg/kg)、5-Fu(50~80mg/kg)和苯丙氨酸氮芥(7mg/kg)均有一定的抑瘤效能,對後者甲基一CCNO和絲裂毒素也明顯療效。有趣的是對P333無效的六甲密胺,卻對人體肺癌異種移植有效,應用其耐受劑量60~90mg/kg都有消瘤作用,對人體乳瘤MX-1和結腸瘤CX-1也有效。此葯重新臨床試用,證明對人支氣管肺癌和淋巴瘤都有治療作用。最近,對過去因毒性較大而中斷研究的偶氮氧代正亮氨酸,重新用人腫瘤裸鼠模型評價,證明對MX-1和肺癌LX-1有明顯療效,又重新進入臨床研究。近有人用胸腺嘧啶核苷等444~888mg/kg給腫瘤裸鼠連續灌注96~140小時,發現它能明顯抑制人體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生長,並導致腫瘤消退而對宿主無明顯毒性,這些新結果已引起了臨床重視。
近年來將人癌組織移植入裸鼠腎囊膜內,觀察腫瘤生長大小,在雙目顯微鏡下測量腫瘤直徑OMU,比較給葯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在11天左右可以得到評價葯物療效的結果。
在腫瘤免疫研究方面,France報導無胸腺裸鼠用4(5)-33-二甲基-1三唑-5(4)碳胺[Dic4(5)-33-dimethyl-1-triazlon inidazole-5(4)Carboxamide] 處理後,明顯增強了對L1210和L3TRA淋巴瘤株的免疫原性。
免疫和遺傳研究
由於近代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已發現40餘種免疫缺陷病與遺傳因素有關。許多報導只介紹了這些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有關發病機理則停留在假說階段,這主要是由於沒有與人類所患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相對應的自發性實驗動物模型,無法通過患病動物來觀察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從而無法闡明其遺傳規律。
先天性無胸腺裸鼠的遺傳因素,免疫動物原缺陷指標以及剖檢所見和組織學觀察等特徵,均與人類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的原發性細胞免疫病相似。各品系裸鼠因遺傳背景的不同,所表現的細胞免疫反應和實驗室檢查指標亦各不相同。這些裸鼠種群是研究人類各種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和遺傳規律的動物模型。實驗動物遺傳學家已育成具有不同免疫缺陷特性的近交系小鼠達50餘種。我國所應用的自發性免疫缺陷小鼠,主要應用的是BALB/C遺傳背景的裸鼠,個別實驗室也應用了NIH、ICR等非近交系裸鼠。
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機制的研究
無胸腺裸鼠的T淋巴細胞缺損,免疫機能低下,是研究病毒、細菌及寄生蟲感染機制的極好模型動物。如可用於研究乙型腦炎SA14-14-ZHK7減毒株為乙腦活毒疫苗的選育株,在正常小鼠體內可產生符合規定的免疫原性(LD50),而在胸腺缺少或胸腺發育不良的生物個體免疫原性如何,對於今後現使用具有參考價值。實驗結果可見表4-3,以BALB/C(+/+)小鼠為對照。
乙腦病毒感染後所產生的免疫力,主要屬於細胞免疫,如使T細胞缺陷的裸鼠體內產生與免疫功能正常小鼠同等水平的免疫力,必須加大40倍的免疫劑量,才能達到。也說明裸鼠體內還存在著殘余的T淋巴細胞。由此推論,在現場人群中產生抗體水平較低者,其T細胞功能是否缺陷,應作為因素之一加以探討。
裸鼠已被證明是研究T淋巴細胞功能缺損下,分枝桿菌感染的最好模型,其腫瘤的自發率極低。
生物製品和葯品的檢定
生物製品(疫苗、菌苗)的安全性的免疫原性是製品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它涉及製品是否有潛在制癌性、感染因子以及它的毒力是否有返祖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應用動物組織培養疫苗或人類二倍體細胞株時,對檢出這些細胞潛在的致癌性、某些製品引起的異常發應及其發生機理、對葯物致癌性或抗癌葯物的研究等諸方面,先天性胸腺機能缺陷的裸鼠是很好的動物模型和實驗手段。
微生物學上的研究
以往人類麻風桿菌只有背上夠九條紋的犰狳(Armadillo)身上才能生長,而這種產於南美等地的動物難於尋找,也不易飼料和操作。1975年Colston等將麻風桿菌接種於裸鼠足掌,發現麻風桿菌可大量繁殖,全身擴散,引起瘤型麻風。這為研究麻風桿菌的生物特性、免疫原性和麻風病發病機理提供了極為有用的實驗模型。
又如淋巴細胞性脈絡膜腦膜炎(LCM)病毒經腦內接種於無本病毒隱性感染的正常小鼠,可引起腦膜炎,感染細胞被當作靶細胞而受到破壞,在腦、脊髓內發生了明顯的細胞免疫反應,但在T細胞缺損的裸鼠所見卻完全相反,未導致動物的死亡,僅出現持續病毒血症,體內不出現LCM抗體,也無任何免疫反應。
內分泌和老年醫學上的應用
在人工摘除胸腺動物,大多數研究可見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出現異常。有人用無特定病原體環境中的飼料的裸鼠和正常小鼠進行研究,分析3、9、11周齡的雌雄動物的腦下垂體生長激素及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和性腺的功能,結果發現兩者間未見有統計學上的差別。
在老年醫學的研究上,有人認為裸鼠沒有T細胞,容易引起自身免疫現象,皮膚的可溶性膠原(Collaggen)也減少,因此認為胸腺、自身免疫、老化三者之間是有關系的。但這方面也有不同論點。
國內應用裸鼠開展的研究課題簡況
1.T和NK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型——Beige裸鼠育成及其基本特徵的研究。
2.非近交系615/PBI-beige/nude小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3.T和NK細胞聯合缺陷型小鼠體內人類腫瘤移植瘤的轉移研究。
4.免疫缺陷型動物(裸鼠)體內人類腫瘤癌生長和轉移的研究。
5.裸小鼠腹腔內篩選高轉移性人肺腺癌細胞及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
6.Urethane誘發BALB/c裸小鼠肺腺癌及其在裸小鼠皮下生長轉移的特性。
7.五種人癌細胞株裸小鼠移植轉移特性的初步研究。
8.裸鼠人體惡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和病理觀察。
9.三株人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長期傳代的形態觀察。
10.裸小鼠可移植性人肺癌瘤株的建立及其生長特性和微細的結構的觀察。
11.裸鼠體內傳代及體外培養的人小細胞肺癌細胞系的建立。
12.人肺巨細胞癌PLA-801群體細胞及其克隆化細胞株(A、C、D、E)裸鼠皮下種植後自發轉移特性的研究。
13.人腦膠質瘤細胞系裸小鼠實體瘤模型NHG-1的建立及其特徵的研究。
14.人腦室管膜瘤轉移植於裸小鼠的實驗研究。
15.兩株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學特性的觀察。
16.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學特性的初探。
17.人胃腺癌裸鼠動物模型的建立。
18.615裸鼠體內建立的人Burkitt淋巴瘤細胞株。
19.人直腸粘液腺瘤裸鼠移植瘤株的建立及傳代的初步小結。
20.裸鼠人體原發性肝癌生長動力學的一些特點及其甲胎球蛋白分泌的研究。
21.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在裸鼠人體鼻咽癌生物學特性研究中的應用。
22.外放射順鉑及混合細菌疫苗多模型綜合治療對裸鼠人肝癌的實驗研究。
23.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導向研究中的應用。
24.抗膠質瘤的McAb在人腦膠質癌裸小鼠模型NHG-1中的導向研究。
25.核素導向內放射合並高溫對裸鼠人肝癌的治療作用。
26.影響裸小鼠B淋巴細胞體外轉化因素的初步探討。
27.裸小鼠諸器官及血清雙向電泳「蛋白圖」。
28.裸小鼠血漿氨基酸測定。
29.三種人腦瘤裸小鼠模型的染色體初步分析。
30.應用裸鼠凈化支原體污染細胞的初步觀察。
31.裸鼠肝炎病理觀察及分析。
32.裸鼠人體原發性肝癌實驗資料的計算機處理。
33.小型SPF裸鼠實驗室的建立及其在臨床腫瘤實驗中的應用。
34.用人肺腺癌移植瘤進行快速葯敏試驗。
35.人癌裸鼠移植瘤宿主血清中唾液酸及唾液酸糖蛋白含量變化的研究。
36.平陽毒素和博來黴素A6對裸鼠移植的人體肝癌和胃癌的抑製作用。
37.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細胞株裸小鼠移植模型的研究。
38.裸鼠飼料滅菌方法探討。
39.裸小鼠繁育與質量控制的初步報告。
40.SPF小鼠實驗動物室的建立及繁殖應用研究。
41.裸鼠室的建立及裸鼠的繁育。
42.NC裸小鼠的繁育與人腦瘤移植。
43.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及人類大腸癌細胞株HRT-18的異種移植研究。
44.人類腫瘤細胞系裸小鼠體內移植的綜合研究。
45.人癌移植於裸小鼠的實驗研究。
46.無胸腺裸小鼠的皮膚病研究中的應用。
D. RKO細胞裸鼠動物試驗的成瘤性如何
兩個方法都是給裸鼠接種腫瘤細胞一個是原位接種如果是做乳腺癌就接種在脂肪墊上等成瘤以後取下腫瘤做組織切片HE染色看腫瘤邊緣是否彌散還可以取出肺做切片看是否有腫瘤轉移過去另一個方法是從尾靜脈注射腫瘤細胞一段時間後取出肺做切片看是否有轉移一般這兩個實驗都需要做的文獻的話隨便是googlescholar上搜cancermetastasis就有一堆的方法都一樣我是專門做這個的所以比較清楚
E. 成瘤實驗到底選小鼠好還是裸鼠好
要看你是什麼基因了么。你想看什麼效果啊。你自己也知道兩種選擇的優缺點。你想看那個基因怎麼表達,表達的時候免疫系統怎麼干涉。建議裸鼠,起碼看起來清楚點。真不放心就兩個都作,又不差這幾只老鼠。
F. 小鼠致瘤實驗在成瘤之前生物指標變化情況是怎樣的,主要有哪些指標變化
(1)裸鼠,免疫缺陷的鼠,不然會有免疫排斥
(2)體外培養癌細胞,再皮下注射10的7次方癌細胞,一星期左右會長出瘤
(3)只要腫瘤有相應靶點,就都可以用的
(4)分腫瘤細胞培養 裸鼠成瘤實驗 治療那麼多不可能都做的,過繼免疫治療要從血里密度梯度離心分離淋巴細胞(細胞實驗),單抗偶聯(分子實驗),物理靶向不清楚,靶向葯物(分子實驗),研究生論文都不可能做這么多,這么多操作也不是說的清的,你可以一個一個的查文獻。
(5)實驗結果看瘤的大小,計算有專門的公式,比如短徑的平方乘以長徑。完全消失看劑量和運氣了,一般不會完全消失。和陽性化療葯物對照相比,有效果就不錯。定時記錄,繪制腫瘤大小曲線,小鼠重量變化,還有定期殺小鼠稱瘤的重量繪制瘤重曲線。評價標准很多,你可以參考論文,根據需要來定。
G. 裸鼠皮下成瘤實驗技巧
1、細胞的狀態是成瘤實驗的關鍵,所以細胞生長狀態一定要好,取處於對數生長期的細胞,細胞達80-90%左右密度為宜。收集細胞前一天晚上更換新鮮培養基。
2、胰酶消化細胞後用預冷的PBS洗兩遍,目的為去除細胞中的血清。
3、用PBS或者無血清培養基吹打細胞沉澱至合適的濃度,一般皮下瘤接種的細胞量為1-5×10 6個細胞/支,接種體積為0.1ml,因此細胞懸液的濃度為1-5×10 7個細胞/ml。
4、細胞消化後應盡快接種到裸鼠皮下,一般盡量在半小時內完成,途中將細胞懸液放在冰上降低細胞的代謝。
5、選擇的裸鼠一般在5-8周齡,體重18-20g左右,種植部位選擇血供豐富區域,如腋窩中後部、腹股溝中上部。
6、接種前用槍將細胞懸液充分的吹散,防止細胞成團而降低細胞成活率。
7、接種時,針頭在皮下進針深一點,約1cm深,減少注射後細胞懸液從針眼溢出。
8、如何抓牢裸鼠?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緊裸鼠頸背部皮膚,小拇指夾住裸鼠尾巴。
9、接種後一周左右可以見到皮下開始出現腫塊。
10、根據腫瘤細胞的特性和接種細胞的量,一般皮下成瘤的周期為1-2個月。腫瘤不宜生長過大,一般不要超過1000mm3 ,腫瘤負荷過大常常會以違背動物倫理而被雜志社刁難(因為這個問題悲慘地被plos one拒過稿)。
11、腫瘤大小測量一般為1周兩次,游標卡尺測量腫瘤最長和最短部位。V=1/2 a b2 (a為長軸,b為短軸)。
12、皮下瘤取下後一部分凍液氮用作以後提蛋白和RNA,一部分福爾馬林固定用做免疫組化、免疫熒光等。
H. 小鼠腫瘤大小變化數據分析
看同類的論文。發表什麼樣的論文,就看什麼水平的論文。你的數據(第一組數據有6個,第二組有5個,第三組4個,第四組1個)很奇怪(難道是我理解錯了?),發表時,會被質疑的。
建議,用表,把原始數據展示出來(腫瘤體積)。
再用圖,把帶有腫瘤的老鼠拍照照下來(整隻老鼠都拍下來,帶有腫瘤部位,視覺上對照組和實驗組要相似的狀態)。實驗組和對照組放在同一張圖中。
其次用柱狀圖(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區別)和折線圖(反應時間),加上bar(正負誤差)。
I. 請問哪位高人知道骨肉瘤細胞在裸鼠身上的成瘤率如何哪個細胞亞系的成瘤率高些呢
這個問題不是應該在網路上面問的,應該去丁香園裡面問。還可以找高人指導方法。
放心,我不是網站推銷,如果哪個醫學研究生還不知道丁香園就太落伍了。
J. 裸鼠皮下注射癌細胞需要注意哪些
1、細胞系的選擇
並非所有的腫瘤細胞都可以成瘤。在正式做實驗之前,建議去查查ATCC上面的測試數據。比如看看下面紅框處。但是,ATCC這方面的數據很缺,所以第二條途徑是去查文獻。但建議查多篇文獻。
如果不得不用不能獨立成瘤或者難以成瘤的細胞系,請看第3點選NOD SCID小鼠,以及第4點的Matrigel法。
2、細胞數要多少
這一點,很難有個標准參考值。像我試過一個很猛的大鼠膠質瘤C6,就算只要10^4甚至更低細胞數都能長。不過,多數細胞系會落在10^5 - 10^6之間。有時候,低了不一定說不會長,而是長得慢。高了也不一定好,長太快,腫瘤內部的血管形成不良,容易壞死,而且做葯物腹腔、靜脈注射的話,也不容易充分運輸到腫瘤灶部。
基本上可以有這么一個經驗:注射的細胞量,可以讓腫瘤在3-6周可以長到可以解剖的大小即可。快了不一定好,慢了浪費時間。
3、小鼠的選擇
基本上,大家都是選BALB/c Nude這種胸腺缺陷的裸鼠,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實驗了。對於一些對免疫比較敏感的腫瘤,可以選擇NOD SCID。不過NOD SCID是長毛的,對於一些特殊的腫瘤注射或者手術,需要備皮。
一般而言,4-6周齡的小鼠即可注射腫瘤。
4、細胞怎麼處理
從細胞房出發,到動物房之間,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細胞離開培養環境的時間一長,活性就會降低,導致實驗失敗。
這里我推薦,通過洗滌、消化、離心的方法,獲得細胞沉澱後,要將其重懸在一個能夠保持細胞活力的buffer。這個buffer的成分是:1X 無Ca2+、Mg2+的HBSS中,加入終濃度為10-15 mM的HEPES,以及1X的GlutaMAX。注意,請不要加入血清。
細胞的濃度,應該調整為每一針100-200 ul的量。比如,你要注射的細胞量是10^6一隻,那就把細胞懸液的濃度調整為每100-200 ul的體積含有10^6個細胞。有的細胞很難達到高濃度,這時候就需要增大重懸體積。個人建議,最好不要超過300 ul一針,否則注射的時候很容易漏出來。
細胞重懸之後,插到冰上備用。
有些細胞即使用了NOD SCID也很難成瘤甚至成不了瘤,這時可以試試Matrigel法,為腫瘤細胞提供了一個生長支架。
一般地,我們使用低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 reced)無酚紅Matrigel,大概的蛋白質濃度會在10 mg/ml左右。Matrigel最終會和細胞懸液1:1混合後注射。
注意兩點:
1、溫度一高,Matrigel就會凝固,因此使用時應該在冰上操作。在加入細胞懸液前,懸液也應該插到冰上降溫。或者可以用另外一個辦法,即先用上述的緩沖液1:1稀釋Matrigel,再用來重懸細胞沉澱。含有Matrigel的細胞懸液,也應該始終插在冰上。
2、同樣由於溫度的問題,在注射時,應該注射一隻吸一份懸液。此外多准備幾根注射器,萬一凝了堵了趕快換。
5、注射的方法
為了降低動物的痛苦,我會使用吸入式麻醉劑isoflurane(異氟醚)給小鼠進行淺麻醉,再注射。下圖就是麻醉設備:右方是灌入isoflurane的設備,利用麻醉劑的揮發性,通過調整氣壓閥,將麻醉氣體泵入左邊的密封盒子裡面。一般5分鍾內,小鼠就能被麻倒,並可以保持約10-15分鍾的麻醉時間。
當然,不麻醉也可以直接注射(在不違規的情況下)。但從動物福利的角度出發,以及方便實驗人員而言,麻醉比不麻醉好。目前我所在的單位,皮下移植瘤實驗的標准protocol都是要吸入麻醉的。但國內這一點做得還不是很好,沒有統一的機構在管理。
注意,請合理使用麻醉劑。對於皮下注射來說,isoflurane吸入性麻醉已經足夠了,危險性也比較低(在美國列為管制葯品schele VI類,或者說不算經典的管制葯物)。完全不需要使用注射性麻醉劑比如Ketamine/Xylazine(氯胺酮/甲苯噻嗪),這種屬於管制葯品了,不涉及大手術的不要用。其他注射類如苯巴比妥也不要用,可能會對腫瘤細胞的活性有影響。
如果沒有isoflurane揮發機,可以自己做一個簡易的裝置。如下圖,在一個密封的罐中,置入含有isoflurane稀釋液的棉花,並把實驗動物放進去即可。麻醉劑的劑量,是通過isoflurane比密封罐體積來換算的。
小鼠麻倒後,先用打孔器在耳朵上做標記(0/0,1/0,0/1,1/1,共計4種標記方式)。隨後,一手用鈍頭的鑷子輕輕拎起注射部位的皮膚,不要扯到肌肉,一手拿著注射器(一般都用那種小的胰島素注射器)刺入皮膚,注射細胞懸液。在注射的過程中,你可以明顯看到皮膚下方鼓起一個小包。注射完畢後,留針數秒再拔,不要馬上拔出來,以免細胞懸液漏出來。
如果沒有麻醉,那就只能靠手抓鼠了。如果你是右利手,那麼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夾住小鼠頸部皮膚,將尾巴夾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這樣左手一翻,小鼠的側面就暴露出來了。然後右手持針,貼著皮膚(目測都要和皮膚保持10-20度夾角了)進針。注意當針已刺入時,保持針頭略微上挑的狀態,以免刺入肌肉。值得注意的是,小鼠會掙扎,所以手要穩。(所以說啊,麻醉再注射多麼方便)
一般而言,如果注射量僅有100-200 ul,這種操作手法不會出什麼意外。但如果注射量大,就比較麻煩了。不過按照我師姐的說法是,可以在刺入皮膚後,繼續往下進針刺入淺層肌肉,再上挑回到皮下,開始注射。這樣子,大體積的細胞懸液就不容易漏出來。但是這種方法有個缺點是,腫瘤容易往肌肉深處長,到時候測量體積就不準了。因此,注射量應該盡可能小。
注射完畢後,將小鼠放回籠中,並觀察小鼠的活力。待小鼠完全蘇醒,即可離開動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