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司報表怎麼做
准備軟體:excel表格。
1、首先打開excel表格,然後框選最上面一行,再單擊滑鼠右鍵,選擇合並。
Ⅱ 怎麼製作數據分析表
1、弄清需求
在使用分析報表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本質來思考。了解到所需要的一些信息,然後把所有的信息全部放在一起加以整合。
比如總體的數據信息放在一張報表中,關於各地區各門店的數據信息放在一張報表,關於各員工的數據放在一張報表,最後把這一些報表全部的綜合起來,一般的情況下,主要也分成了多種不同的類別,比如說周報表,銷售日報表,又或者是銷售分析表等等。
2、需要進入到零編碼製作報表的過程中
這個過程可以說操作也非常的簡單,但是,很多人可能早就已經被Excel嚇怕了,在聽到分析報表時就會覺得特別的恐慌。其實不然,若是用專業的報表軟體,比如市面上億信ABI,它在整個操作的過程對用戶來說還是很好的,基本上會EXCEL就會這個。
3、需要進行數據的連接和處理
最主要的就是,億信ABI還能夠連接各種不一樣的數據源,可以說操作真的非常的方便。
接著是數據處理階段,因為原始數據源不是我們想要的,在這種過程中也需要進行計算。然後,也需要根據數據來直接生成圖表或者是表格,有的時候,也需要進行樣式的調整,也需要進行字體的調整。
4、利用報表製作工具製作報表
當經過了以上的步驟之後,利用億信ABI這種專業BI報表工具,就已經能製作出非常直觀的分析報表了。
它也可以列印成文件給領導,也可以通過瀏覽器的方式查看,查看的人只需要在瀏覽器中輸入指定的地址,那麼就可以查看。
Ⅲ 數據報表系統怎麼去製作一份報表
數據報表系統去製作一份報表的方法如下:Ⅳ 財務報表分析具體怎麼做
想要學會做財務報表,首先需要先學會拿到報表看什麼以及怎麼看。
在做分析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看財報營收數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動輒幾百頁,其實核心就看三張報表——《 損益表 》《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
損益表(利潤分配表)》,它一項一項地告訴我們營收去哪兒了、最終給股東剩下什麼,所以被稱之為「營收分配表」更准確些。
《損益表》是按「權責發行制」原則編制的。例如銷售收入 100 億企業應得 100 億,卻不等於收到 100 億現金,因為其中會有賒賬的、有預付的,要了解具體的相關情況就要看《現金流量表》了。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以往經營業績及投融資成果的「總沉澱」。假如企業 2007 年初成立時總資產為 1000 萬,2016 年末總資產為 100.1 億,那麼 10 年的功過得失盡在多出來的 100 億當中,其它都是浮雲。
報表項目之間(不論是否屬於同一表格)存在著邏輯對應關系,被稱為「 勾稽關系 」,核對「勾稽關系」是查賬的重要手段之一。當然,經會計師審計的上市公司報表不可能在「勾稽關系」方面出現問題。
要完整把握一家企業的經營狀況,需要吃透三張報表並以「勾稽關系」為線索對數據進行驗證。
但對一般的讀者而言,看懂《損益表》基本可以搞清企業狀況。特別是對高科技企業而言,資產的重要性遠不如金融、房地產及製造業,「資產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此無比正確。
一個建議:看財報營收數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損益表》中有兩個重要概念,所謂 top line 和 bottom line,讓我們先把這兩個概念理清:
營業收入 (revenue 或 turnover)是在「權責發生制」原則下,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應得收入,不管相應款項是否已經到賬,營收通常位列頂部因此被稱為「 top line 」。
對傳統企業而言,營收的重要性不及凈利潤,畢竟經營企業的目的是賺取利潤。由於凈利潤(net income)位列《損益表》底部,因而被稱為「bottom line」。
老派投資者普遍持「企業不賺錢就是危險社會」這種理念,對 bottom line 的重視無以復加,利潤就是他們評判一家企業的「底線」。
新派投資者更在意營收。首先,沒有營收利潤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想方設法擴大營收規模是企業的根本大計。其次,營收規模意味著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可或缺程度」,「國家和人民離不開的企業」能不值錢嗎?
於是 top line growth 成為許多公司,特別是互聯網公司的首選戰略。
很多人沒看懂其中門道,常在沒搞清內涵的時候就對企業亮出的營收數字進行縱向、橫向比較。要知道,雖然騰訊、京東的營收都可以用阿拉伯數字表達,但卻完全不具備可比性。
總之,接觸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之初,先要花點時間對營收和企業性質進行定性研究。
兩個案例:告訴你「定性陷阱」在哪兒
對於不熟悉的公司,一定要到《 財務報表附註 》里找到「收入確認」,看企業是在何種條件下確認收入,其中包含不包含 營業稅 、折讓等等。確認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躲開不少陷阱。
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案例 1:途牛財報弄巧成拙
一般情況下,在線旅遊公司(OTA)以實收傭金作為營收。假如一張 1000 元的機票的傭金為 10 元,OTA 就將 10 元錢確認為營收。正如攜程財報所言:「we recognize revenues primarily based on commissions earned rather than transaction value. 」(我們將傭金而非交易額,確認為營收)
藝龍、去哪兒也是這樣確認營收的。
途牛卻將跟團游的交易發生金額全部確認為營收。(「Revenues from organized tours are recognized on gross basis, which represent amounts received from 」。)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途牛跟團游營收分別占總營收的 97.4%、96% 和 96.5%。
途牛網採取與眾不同的營收確認方式,意在包裝上市。由於 2011、2012、2013 連續三個財年凈虧損都在 1 億元以上,沒法計算市盈率 PE,只能用 市銷率 PS(總市值除以營收)來估值。
市值 30 億美元的去哪兒網也未贏利,市銷率約為 22 倍,而市值 60 多億美元的攜程市銷率只有 7 倍多。
途牛網把營收包裝成 3.2 億美元,按攜程的市銷率也能估到 20 億美元以上。就算再被投資人打個對折,市值也混到 10 億美元了。
可為什麼說途牛網的包裝弄巧成拙呢?
首先,它扭曲了所有的財務數據,像營收結構、毛利潤率、 費用率 這些重要指標根本無法與同類上市公司比較。
其次是稅收。途牛毛利潤率不到 8%,根本不可能按 5% 交營業稅(Business tax)。估計途牛援引的條款是:「納稅人從事旅遊業務時,以全部價值扣除支付的住宿、交通、餐費、門票及支付給其它旅遊企業的費用後的余額為營業額」。說白了,途牛對投資者披露的是「gross basis」的營收(即毛營收),而對中國稅務部門則按扣除成本、費用後的余額報告營收。
途牛上市文件中的財務包裝很難忽悠機構投資者,市場反響不熱烈。
在最後關頭,途牛找到攜程,後者閃電投入 2.2 億美元。有了攜程的背書,途牛順利完成 IPO。
案例 2:樂視是怎麼誇大營收的
樂視網 財務上最大的軟肋是營收結算,這一點財報中其實暴露無遺。
比如,樂視網每銷售一台「 超級電視 」都綁定了 24 個月的會員費——980 元。這筆錢的性質是「預付款」,每提供了一段時間的服務(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才能把相應的金額確認為收入。
所以,2014 年元旦銷售的超級電視到年末可確認 490 元營收,2015 年末才能全部確認。而在編制 2014 年財報時,樂視卻將全年銷售的 150 萬台超級電視綁定的 15.3 億會員費全部確認為營收,粗略推算誇大了 11.5 億。
務必弄懂營收的性質與結構
了解一家公司,第一步就是了解其收入的性質和結構,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2B 還是 2C 等等。
好比研究動物,先要搞清 TA 是哺乳動物還是 爬行動物 ,如若不然所謂的「研究」就成了笑話。
給您舉倆例子來解釋一下。
案例 3:互聯網公司中營收最高的居然是京 東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翹楚是 BAT,其中 A、T 的市值已經遠遠超過 4000 億美元,但營收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卻是京東,這來源於京東「與眾不同」的營收結構。
京東電商平台上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自營 (京東是這種模式的老大)。在這種模式下,京東的角色是經銷商(Distribution),與供貨商之間是買賣關系,京東賺的是進銷差價。與經銷商品有關的全部風險由京東承擔,如毀損、丟失、滯銷、存貨跌價等。
第二種是平台模式 (阿里是這種模式的老大)。在這種模式下,京東提供線上交易平台(Marketplace),第三方供貨商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京東賺的是服務費。
第一種模式下,經銷商品的銷售額被計入營收;第二種模式下只有服務收入被計入營收。
例如 2016 年第四季度,京東自營業務銷售額達 728.5 億,平台服務費收入為 74.1 億,營收合計為 802.6 億。同期,阿里營收為 532.5 億。
以營收而論,京東號稱中國最大的電商、最大的零售商沒有錯,但京東的交易規模、盈利能力遠遠不及阿里。
這就是為什麼京東市值僅為阿里的八分之一的原因。
案例 4:樂視網營收結構與眾不 同
除了傾向於把營收搞得多多的,某些「聰明」的企業還喜歡對營收的性質進行包裝,因為不同性質的收入在投資人眼裡的價值有天壤之別。一個樓盤的數十億銷售額與付費軟體的數億收入,對估值的影響不在一個量級。
樂視網正是精於此道。
上市時,樂視網有兩條業務線:網路視頻基礎服務和視頻平台增值服務。
前者包括四項業務:
1)通過樂視網及客戶端提供免費標清視頻;
2)依託早期積累的大量版權內容,樂視展開版權分銷業務(客戶包括優酷、土豆、迅雷、普樂);
3)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 SP 業務(主要模式為手機話費分成);
4)2008 年,推出 UGC 模式的視頻分享業務。2010 年 2 月,注冊用戶 340 萬。
後者包括廣告及「分流」服務(即,將流量倒給其它網站)。
樂視從付費用戶、版權分銷、廣告三個來源取得收入,雖然規模不大,但財務狀況與「燒錢+盜版」跑馬圈地、唯 PV 是圖、單純依賴廣告業務的其它視頻網站有天壤之別。
當視頻網站全線虧損,名不見經傳、流量排名十幾位的樂視網,以盈利的姿態登上創業板時,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樂視網沒有造假,而是營收結構和業績與眾不同。
而當樂視網把業績從 2B 的廣告收入、版權分銷收入為主變為 2C 的付費業務、終端銷售為主時,為投資人打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估值因此一度沖高到 1400 多億。
其它用來觀察企業的重要指標
營收規模意味著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可或缺程度」,但不是唯一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指標。
阿里、京東等電商習慣使用商品交易總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簡稱 GMV)這個概念。對電商而言,報告期內平台所有定單的總金額就是 GMV,不管是否退貨、有沒有付款。
嚴格來講,各家電商的 GMV 不適宜直接拿來比較,因為每家核算 GMV 的具體規則各不相同,而且只有它們自己知道究竟怎麼核算的。
在某種程度上,GMV 猶如上市公司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意揉捏。例如,剔除疑似「刷單」時的嚴格程度,對 GMV 有很大影響。尺度嚴些,許多訂單被判定無效,不計入 GMV;尺度鬆些,GMV 數額就大些。
理論上講,上市公司有通過虛增 GMV 爭取投資人更高估值的動力,對京東這樣拿不出凈利潤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總之,投資人對 GMV 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舉例而言,保險公司在財報中披露的是「已賺保費」,其含意是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保險公司按照保險責任的完成進度確認的收入。比如 2016 年 7 月 1 日賣出一份 6000 元的車險,期限為 12 個月。編制 2016 年財報時,只能將 6000 元保費收入中的 3000 元確認為收入,即「已賺保費」。
其實樂視網處理會員費也應當如此,將「已賺會員費」確認為營收,但它為了報表好看,全部計入營收。
我們就著這個問題,再說說京東。
案例 5:京東自營 GMV 與自營收入里的貓膩
京東按季度公布自營業務的 GMV,其數值較自營業務營收高出很大一截。
例如 2016 年 Q4,京東自營 GMV 高達 1150 億,而計入財務報表的營收僅為 729 億。
「自營業務營收/自營 GMV」,這個數值反應了消費者覆約金額佔下單金額的比例,姑且稱為「覆約率」。
從下表可以看出,京東自營業務的覆約率呈下降態勢。2014 年 Q1 的覆約率為 70%,2016 年 Q4 降到 64%。
簡單講,京東自營業務 GMV 有三分之一的水分。平台模式下第三方賣家完成的 GMV 更是沒譜,除平台認可的「水分」、平台默許的刷單,還有平台一旦發現不會容忍的刷單。
評估電商還是應當聚焦於營收、凈利潤等指標,GMV 只能作為參考。阿里已開始不在季報中公布GMV,意在淡化投資人對這個指標的關注。
Ⅳ 財務報表怎麼分析數據
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對兩個或幾個有關的可比數據進行對比,從而揭示存在的差異或矛盾。因素分析法是依據財務指標與其驅動因素之間的關系,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指標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包括連環替代法、差額分析法等。
財務報表的概括
財務報表是反映企業或預算單位一定時期資金、利潤狀況的會計報表。我國財務報表的種類、格式、編報要求,均由統一的會計制度作出規定,要求企業定期編報。做財務報表的時候,有些工作不需要看賬簿也可以做出來。
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附表和附註。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報告、管理分析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的資料。
Ⅵ 怎麼做數據分析圖
以常用的大數據分析圖工具Excel為例,首先要新建一個空白表格。然後要在新建好的空白表格中鍵入相應的數據,再通過滑鼠右鍵設定單元格格式,把需要分析的數據填好在報表中。然後應用shift+滑鼠左鍵選定你想要分析的區域,根據分析需求選擇相應的函數和圖表類型,即可做出想要的大數據分析圖。
能繪制數據分析圖的專用工具多了,比如用PPT,Echarts,FineReport,全是能夠完成的。其實與其花許多時間在找專用工具,做圖表,調顏色上,不如多思索該如何分析,如何將自己表達的內容說清楚。所以最好用方便的數據分析圖工具——FineReport。只需拖拽即可生成你想要的圖表,大大節省了時間。
比如,目前主流的軟體——finereport,它小到填報、查詢、部署、集成,大到可視化大屏、dashboard駕駛艙,應有盡有,功能很強大。最重要的是,因為這個工具,整個公司的數據架構都可以變得規范,下一步就是構建企業的大數據平台了。而且它是java編寫的,支持二次開發,類Excel的設計器,無論是IT還是業務,上手都很簡單:編輯sql優化、數據集復用簡直都是小case,大大降低了報表開發的門檻。在企業中被關注最多的數據安全方面,FineReport支持多人同時開發同一套報表,並通過模板加鎖功能防止編輯沖突;通過數據分析許可權控制,保障數據安全。
Ⅶ 財務報表怎麼分析數據
方法如下:
1、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通過觀察連續數期的財務報表,比較各期的有關項目金額。分析某些指標的增減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判斷其發展趨勢,從而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作出預測的一種分析方法運用趨勢分析法。報表使用者可以了解有關項目變動的基本趨勢判斷這種趨勢是否有利並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2、結構分析法
所謂結構分析法是指將財務報表中某一關鍵項目的數字作為基數(即為100%)再計算該項目各個組成部分佔總體的百分比。以分析總體構成的變化從而揭示出財務報表中各項目的相對地位和總體結構關系。
3、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將財務報表中的某些項目或比率與其他的相關資料對比來確定數量差異以說明和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績的一種報表分析方法。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影響財務指標的各項因素及其對指標的影響程度。說明本期實際與計劃或基期相比較發生變動的主要原因以及各變動因素對財務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5、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是在同一張財務報表的不同項目或不同類別之間。或在不同財務報表的有關項目之間用比率來反映它們互相之間的關系。據以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並找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Ⅷ 如何用報表軟體製作出一份直觀的數據分析報表
具體步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