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T圖像是如何生成的原始圖像要使用什麼軟體查看
這類影像數據,都存在影像設備製造商指定的文件格式裡面,哪怕現在有了DICOM,各家軟體的支持情況和兼容情況都不能達到理想的程度(參考MS Office系列文件,在MS家的各個新舊版本、Mac OSX版本上打開,用LibreOffice、WPS等打開)。另外,還涉及到病人隱私保密問題。不可能給病人一個圖片文件讓他帶著到處跑。 並非所有手術室、診所都有電腦可以查看片子。影像數據對讀片設備的動態范圍要求比較高,影像科用的讀片顯示器的顯示能力是日常接觸的普通顯示器達不到的,而膠片可以達到的動態范圍大於液晶顯示設備的動態范圍。這點不算特別的重要,但是某些時候確實會因為動態范圍問題增加漏診風險。CT片、胸片都屬於膠片(這好像廢話),相對於普通顯示器,膠片有兩個很重要的優勢 顯示空間分辨力高。可以看到微小的病變。 顯示灰階值多。可以看到很多與周圍組織相比不顯眼的病變。
㈡ 1.什麼是薄層CT距離是多少毫米一層
薄層掃描(1~5mm的層厚與層隔)相對CT常規掃描(10mm的層厚與層隔)層厚更薄,平掃薄層CT能提高病灶檢出率,避免遺漏微小病變。
㈢ 遙感影像的原始圖片就是單純意義上的圖片嗎其中包含什麼數據,什麼內容裡面有高程數據嗎
遙感影像嚴格說不能屬於單純意義上的圖片,因為它記錄的是每個波段一張圖像的說。例如TM的圖像,就有7個波段,ETM+就有8個波段。每個波段都是每個像元的灰度值以一定順序(例如波段交叉等)排列的數據。用一定的軟體才能閱讀,例如ENVI之類軟體。當然你自己寫軟體也可以啊。通常閱讀遙感影響都是選擇3個波段假彩色合成,TM通常用的多的是7、4、3波段,最符合視覺習慣,也就是植被綠色,建築紅色,水是藍色的。而通常網上能夠看到的遙感那個不叫影像,叫圖片,是壓縮過已經丟失很多信息的東西。
然後一般要做粗校正精校正等等,一般從數據航調中心拿到的都是做過處理的,裡面有用投影坐標投影過的,所以都帶有坐標。
高程數據和遙感影像無關,幾乎都沒有的,要自己去另外搞,然後把高程和圖像映射起來的。
㈣ 相機傳圖片時的原始格式和縮小格式有什麼區別
相機傳圖片時的原始格式和縮小格式有什麼區別?1、數碼相機的照片格式有三大類,第一類是JPG(JPGE)格式,所有相機、拍照手機都具備;第二類是RAW格式,高端拍照手機、中高端的便攜機、微單、單電、單反、雙反都具備;第三類是TIFF格式,高端的單反、雙反才具備;
2、JPG格式。JPG以 24 位顏色存儲單個點陣圖,根據相機的級別不同,JPG還可細分為不同壓縮率的容積,比如超精細JPG、精細JPG、標准JPG等等,有的也用L、M、S等表示JPG的壓縮率,JPG容積越大包含的圖像信息越多,成像細節越豐富,但占據的儲存空間也越大(RAW也一樣)。JPG是通用圖片格式,優點是應用范圍最廣,所有的圖像載體均可以讀取JPG文檔,缺點是相機生成的JPG格式,受到相機圖像處理器的智能影響比較大,再創作空間比較小;
3、RAW格式(有的相機採用DNG格式,比如徠卡等,與RAW格式是一樣的,但通用性更好)。RAW的原意是"未經加工",是相機感測器和圖像處理器將捕捉到的數字信號的原始數據,根據相機的級別不同,RAW還可細分為大容積(L)RAW和小容積(S)RAW。RAW是一種經過壓縮的原始圖像數據包,分為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兩種,14bit以上的(含14bit)的RAW被稱為無損壓縮,12bit以下的(含12bit)的被稱為有損壓縮。RAW的優點是具備最豐富的圖像數據,可以進行再創作(即後期,JPG也可以做後期處理,但後期餘地要比RAW小的多得多),還可以證明拍攝者的著作權,缺點是需要專門的圖像軟體才可以進行讀取、編輯,並且必須轉換為JPG格式才可以作為通用的圖片格式;
4、TIFF格式。TIFF是一種未經過壓縮的(無壓縮)原始圖像數據包,只有高端相機才具備,性質等同於無損壓縮的RAW。缺點是圖像容量很大,優點是不需要專門的圖像軟體,屬於專業的通用性圖片格式,是專業圖像媒體(如印刷等)使用最廣泛的圖像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