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身份證號各個數字代表什麼意義
身份證號碼是由18位數字組成的,第1、2位數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碼;第3、4位數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碼;第5、6位數字表示所在區縣的代碼;第7~14位數字表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數字為順序碼,表示同一區域內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順序號,其中第17位數字表示性別,奇數表示男性,偶數表示女性;第18位數字是校檢碼,校檢碼可以是0~9的數字,有時也用x表示,X是羅馬數字的10。
居民身份證,分為實卡身份證和EIDCard(電子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法定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予公民。並作為每個人重要的身份證明文件。每個人的身份證號碼都為18位數,並且僅代表一個用戶。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之類的。
1999年10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國家為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編定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
㈡ 身份證號碼可以查詢到什麼
身份證信息屬於個人隱私,個人是無法查詢的,除非涉及刑事/民事案件,由相關工作人員向法院申請獲批後,由公安局相關工作人員查詢。
公民身份信息認證服務應用於政府部門、社會各行業,有效減少了利用虛假身份證進行的欺詐行為,提高了各項交易的安全性,為規范行業秩序、建設誠信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持。
身份證號碼由18位組成,其中:
前1、2位數字表示: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代碼;
第3、4位數字表示:所在地級市(自治州)的代碼;
第5、6位數字表示:所在區(縣、自治縣、縣級市)的代碼;
第7—14位數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第15、16位數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碼;
第17位數字表示性別:奇數表示男性,偶數表示女性;
第18位數字是校檢碼:也有的說是個人信息碼,不是隨計算機的隨機產生,它是用來檢驗身份證的正確性。校檢碼可以是0—9的數字,有時也用X表示。
㈢ 身份證號碼由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名稱是什麼每部分都代表什麼含義
身份證號碼每個數字代表的意思:
1、前1、2位數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碼;
2、第3、4位數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碼;
3、第5、6位數字表示:所在區縣的代碼;
4、第7~14位數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數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碼;
6、第17位數字表示性別:奇數表示男性,偶數表示女性;
7、第18位數字是校檢碼:也有的說是個人信息碼,一般是隨計算機的隨機產生, 用來檢驗身份證 的正確性。校檢碼可以是0~9的數字,有時也用x表示。
㈣ 身份證號碼包含什麼信息
一般身份證是18位,18位的身份證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 地址碼:表示編碼對象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前六位數,按GB/T2260的規定執行。
2. 出生日期碼:表示編碼對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7408的規定執行,年、月、日分別用4位、2位、2位數字表示,之間不用分隔符。
3. 順序碼:後四位數,表示在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編定的順序號,順序碼的奇數分配給男性,偶數分配給女性。
㈤ 身份證里都有哪些信息
有個人指紋信息、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證件的有效期和簽發機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第三條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證件的有效期和簽發機關。
第四條居民身份證使用規范漢字和符合國家標準的數字元號填寫。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居民身份證用漢字登記的內容,可以決定同時使用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文字或者選用一種當地通用的文字。
公民身份號碼
1.號碼的結構
公民身份號碼是特徵組合碼,由十七位數字本體碼和一位校驗碼組成。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六位數字地址碼,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字順序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
2.地址碼
表示編碼對象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按GB/T2260的規定執行。
3.出生日期碼
表示編碼對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7408的規定執行,年、月、日代碼之間不用分隔符。
4.順序碼
表示在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編定的順序號,順序碼的奇數分配給男性,偶數分配給女性。
5.校驗碼
根據前面十七位數字碼,按照ISO 7064:1983.MOD 11-2校驗碼計算出來的檢驗碼。
(5)身份證號碼有什麼數據擴展閱讀
身份證內容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是用於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身份證明文件。在1984年前寫作「身份證」。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置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並可用機器讀取數字晶元內的信息。
2018年2月7日,北京警方通報:2018年將適時推出居民身份證自助辦理服務和流動人口微信辦理居住證等相關事宜。
央行宣布,自2018年4月9日開始,部分城市和地區開展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和非居民身份證件信息核查試點工作。自2018年4月1日起,停徵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
㈥ 身份證號碼能查出來什麼信息啊
1、通過本人的戶口本或身份證就能查看本人的身份證號碼。
2、如果身份證、戶口本均不在身邊,但是網購過火車票、機票。可以登陸相關網站查看自己的身份證號碼。
3、如果身份證、戶口本均丟失無法查看,且未曾在線購買過機票火車票。則需前往戶籍所在地轄區派出所報失。然後去當地轄區村委或社區居委會,開戶口本丟失證明,最後去戶籍所在地派出所補辦戶口本。這樣通過戶口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份證號碼。
註:在拿到戶口本後,可憑戶口本向轄區派出所重新申領身份證。如果急著要用身份證,可先向派出所申領臨時身份證。
身份證號碼特點:
六位地址碼(第一位到第六位)的編碼規則為: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級市、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
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
八位出生日期碼(第七位到第十四位)的編碼規則是:
表示身份證對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數字表示,年、月、日之間不用分隔符。例如:1999年2月27日就用19990227表示。
三位順序碼(第十五位到第十七位)的編碼規則是:
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員編定的順序號。其中第十七位奇數分給男性,偶數分給女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
㈦ 從身份證號碼中可以看出什麼信息
出生地、出生日期、生日、性別、年齡。公民身份號碼:由十七位數字本體碼和一位校驗碼組成。排列順序依次為:六位地址碼,八位出生日期碼,三位順序碼和一位校驗碼。
1、第一位數字表示地區,1是華北,2 是東北,3是華東,4是中南,5是西南,6是西北。
2、第二位數字表示戶籍地所在的直轄市、省、自治區在該地區中的排位,比如在華北地區,1代表北京市,2代表天津市,3代表河北省,4代表山西省,5代表內蒙古自治區。
3、第三、四位數字在戶籍所在地是省、自治區的身份證號碼中表示所在地的地區或地區級市(省轄市)、盟,在戶籍地是直轄市的身份證號碼中表示所在地的歸屬,01是城市,02是農村。
4、第五、六位數字則表示戶籍所在地的區、縣、縣級市、旗。
(7)身份證號碼有什麼數據擴展閱讀:
身份證號碼國家標准:
18位身份證標准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於1999年7月1日實施的GB11643-1999《公民身份號碼》中做了明確的規定。
GB11643-1999《公民身份號碼》為GB11643-1989《社會保障號碼》的修訂版,其中指出將原標准名稱「社會保障號碼」更名為「公民身份號碼」,另外GB11643-1999《公民身份號碼》從實施之日起代替GB11643-1989。
㈧ 身份證的數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身份證的數字分別代表的意思如下:
第一、二位表示省級行政區。
第一位數字是以前的大區制代碼。第二位是大區所在省市編碼。全國共分為8個大區:華北(1)、東北(2)、華東(3)、華南(4)、西南(5)、西北(6)、台灣(7)和港澳(8)。
第三、四位表示地級行政區。其中,01-20,51-70表示地級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90表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直轄市身份證中01表示市轄區,02表示縣。
第五、六位表示縣級行政區。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生日期碼(身份證號碼第七位到第十四位):表示編碼對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數字表示,年、月、日之間不用分隔符。例如:1981年05月11日就用19810511表示。按GB/T7408的規定執行。
順序碼(身份證號碼第十五位到第十七位):表示在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員編定的順序號。其中第十七位奇數分給男性,偶數分給女性。
校驗碼(身份證號碼第十八位):根據前面十七位數字碼,按照ISO 7064:1983.MOD 11-2校驗碼計算出來的檢驗碼。
㈨ 身份證號碼有幾位數字
18位身份證號碼各位數字含義:18位數字按從左到右數依次表位1-18位。1-6位出生地編碼;7-10位出生年份;11-12位出生月份,13-14位出生日期;15-16位出生順序編號;7位性別標號;18位校驗碼。
身份證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是用於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身份證明文件。
在1984年前寫作「身份證」。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公民身份號碼制度,把原本在申領居民身份證時才確立的15位居民身份證號碼,替換為出生時編排的終身不變的唯一的18位代碼,即公民身份號碼。公民身份號碼的不僅應用在居民身份證上,也運用於其他領域。
身份證號碼地址碼:
地址碼:第一位數字是以前的大區制代碼。第二位是大區所在省市編碼;第三、四位表示地級行政區;第五、六位表示縣級行政區。
華北地區:北京市110000,天津市120000,河北省130000,山西省140000,內蒙古自治區150000。
東北地區: 遼寧省210000,吉林省220000,黑龍江省230000。
華東地區: 上海市310000,江蘇省320000,浙江省330000,安徽省340000,福建省350000,江西省360000,山東省370000。
華中地區: 河南省410000,湖北省420000,湖南省430000。
華南地區:廣東省440000,廣西壯族自治區450000,海南省460000。
西南地區:重慶市500000,四川省510000,貴州省520000,雲南省530000,西藏自治區540000。
西北地區: 陝西省610000,甘肅省620000,青海省630000,寧夏回族自治區64000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50000。
台灣地區:台灣省830000。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810000,澳門特別行政區820000。
表示編碼對象常住戶口所在縣級行政區的行政區劃代碼,按GB/T2260的規定執行。
身份證辦理流程:
1、申領人本人攜帶戶口簿(本人的學生證、畢業證、結婚證、駕駛證其中之一)或貼有本人近期照片的其它證件或證明,到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照相點免費採集數碼相片。
2、在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戶籍窗口填寫《人口信息核對表》,核對人口信息。
3、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4、人口信息正確無誤,受理窗口受理後直接列印《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
5、申領人在《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上簽字確認,繳納證件工本費,領取《居民身份證領取憑證》和收費收據。
6、30個工作日後本人攜帶《居民身份證領取憑證》到指定地點領取證件(申請辦理加快證件的,10個工作日內由郵政快遞按指定地點投遞)。
補領居民身份證流程:
1、申領人本人攜帶戶口簿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戶籍窗口申領補領居民身份證。
2、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3、受理窗口受理後直接列印《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
4、申領人在《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上簽字確認,繳納證件工本費,領取《居民身份證領取憑證》和收費收據。
5、30個工作日後本人攜帶《居民身份證領取憑證》到指定地點領取證件(申請辦理加快證件的,10個工作日內由郵政快遞按指定地點投遞)。
身份證辦理流程根據不同類型會存在著一些差異,比如說如果是第1次辦理身份證件的話,那麼需要攜帶的包括有戶口本還有本人的學生證明和畢業證明等等,之後到戶籍所在地派出所即可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