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地基釺探的要求
地基釺探的要求:
(1)對地質復雜的或重要的工程,對地基變形有特殊要求以及地基開挖後對地基土有疑義時,應根據設計要求或驗槽磋商的意見進行釺探試驗,並做好測試記錄,釺探記錄應填寫清楚、真實,並有釺探記錄人、施工員、項目技術負責人簽字,釺探記錄應附有打釺平面圖以及釺探結果的分析。
(2)釺探打釺按平面圖標定的釺探點順序進行,記錄每打入300mm(一步)深度的錘擊數,填入地基釺探記錄,釺探錘重、落距、釺徑應符合規范規定。
(3)釺探完畢,要認真分析釺探記錄,查明槽底以下土質的變化,分析孔深范圍內基土堅硬程度是否均勻,如有異常需處理,應在打釺平面布點圖上標明部位、區段、標高及處理方法。
(4)釺探孔的布置一般均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釺探,設計無要求時可按下列規則布置:
1)槽寬小於800mm時,在槽中心布置探點一排,間距1~2m,一般為1.5m;
2)槽寬800~2000mm時,在距兩邊200~500mm處,各布置探點一排,間距1~2m,一般為1.5m;
3)槽寬2000mm以上時,應在槽中心及兩槽邊200~500mm處,各布置探點一排,每排探點間距1~2m,一般為1.5m,3排成梅花形布置;
4)矩形基礎:按梅花形布置,縱向和橫向探點間距均為1~2m,一般為1.5m,較小基礎至少應在四角及中心各布置1個探點。
(5)釺探的釺距和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應按規范的要求進行,矩形基礎應等於或大於1.5m,一般不小於1.8m,並不小於短邊長度,也不宜大於3m。如土質情況復雜可適當減少釺距和加深釺探深度,釺距縱橫兩個方向的間距應不大於1.5m。
(6)釺探應繪圖編號,按編號順序進行擊打,打釺人員應固定。
地基釺探是一種土層探測施工工藝,將標志刻度的標準直徑鋼釺,採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標定重量的擊錘,垂直擊打進入地基土層;根據鋼釺進入待探測地基土層所需的擊錘數,探測土層內隱蔽構造情況或粗略估算土層的容許承載力。
② 地基釺探結論
地基釺探技術交底
1、土方開挖至設計標高後,即組織地基釺探,釺探採用輕便觸探的方法,檢查地基持力土層是否均勻一致,有無過軟過硬之處,並可以測算持力層的承載力,作為參考。
2、打釺順序按土方開挖順序進行,先B-17後A-17、B-13、B-9依次進行,每棟樓土方開挖完後的第二天即安排打釺。
3、主要機具:採用輕便觸探器,由尖錐頭、觸探桿、穿心錘等組成,觸探桿採用φ25圓鋼,長度2.2m,穿心錘10Kg。並配備鋼捲尺、凳子、撬棍、麻繩等,回填材料採用中砂。
4、釺探點布置:
(1)、釺探點的布置根據基槽的寬度來確定,槽寬每0.8m布一排釺探點,釺探間距為1.5m。具體布置如下:槽寬1m以內,中心布一排;槽寬1.0-2.0m,兩排錯開1/2釺孔距離,每排距槽邊為0.2m;槽寬2m以上按梅花狀布置。並繪制釺探平面布置圖。
(2)、釺探平面布置圖應與實際基坑相一致,標出方向及基坑軸線,並對釺探孔進行編號。
(3)、按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放線,在現場灑白灰標識釺探探孔位置,要與平面圖布置相一致。
5、操作工藝:
(1)、就位打釺:將觸探桿尖對准孔位,再把穿心錘套在釺桿上,一人扶下釺桿,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拉起穿心錘,使其自由下落,錘距為50cm,疳觸探桿豎直打入土層中。
(2)、記錄錘擊數:在釺桿上預先劃好30cm橫線,釺桿每打開入土層30cm時記錄一次錘擊數,每一釺探點必須釺探五步,1.5m深。
(3)、拔釺:用麻繩將釺桿綁好,留出活套,插入撬棍,利用杠桿原理,將釺桿拔出。
(4)、移位:將觸探器搬到下一孔位,繼續下一孔打釺。
(5)、灌砂:打完的釺孔,經過質量檢查人員和有關技術負責人,工長檢查孔深與記錄無誤後,方可進行灌砂,灌砂在每天打完釺後,統一灌一次,灌砂時,每灌入30cm左右深度,可用鋼筋棒搗實一次,下至地基表面。
(6)、整理記錄:釺探孔按順序編號,每打一孔將錘擊數填入統一表內,字跡要清楚。記錄表中釺位、錘重、自由落距、日期等均要依據現場情況填寫,技術負責人、釺探負責人和釺探記錄人的簽字要齊全。打釺中如有異常情況,要寫在備注欄內。
(7)、地基地遭雨淋後,不能進行釺探,在冬季釺探時,每打幾孔後及時掀蓋保溫材料一次,不得大面積掀蓋,以免基土受凍。
6、成品保護:
釺探完畢後,應作好標記,保護好釺孔,未經質量檢查,有關工長復驗,不得堵塞或灌砂。
7、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1)、如打釺打不下去,應請示有關技術人員或取消釺孔、移位打釺,不得不打,而任意填錘擊數。
(2)、記錄和平面布置圖的整理:打釺完後,應及時整理有關數據。
①、在記錄表上用有色鉛筆式符號將不同(錘擊數)的釺孔分開。
②、在釺孔平面布置圖上,註明過硬或過軟孔號的位置,把基地基地上障礙物等尺寸畫上,以便設計勘察人員式有關部門驗槽時分析處理。
③、地基釺探記錄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資料,一定要保存完整,不得遺失。記錄表原則上應用原始記錄表,對污損嚴重的要重新抄寫,但原始記錄仍要原樣保存好,重新抄寫的記錄數據,文字應與原件一致,並要註明原件保存處及有抄件人簽字。
③ 地基承載力釺探檢測如何做
沒這么復雜,釺探顧名思義就是用鋼釺探測,比如你的工程獨立基礎,挖到持力層了,然後就需要肯定持力層的厚度滿足設計要求,懼怕持力層下面有軟弱下卧層,不知你工程甚麼地方,1般的在工地上找根22或25的2米左右的鋼筋 把頭弄尖,錘子,高凳。
在獨立基礎范圍內,中心位置和4周選兩點。
基礎小的話可以就打中心位置1個點,1人扶鋼釺,1人敲錘。每打下去30mm記錄錘擊數(有些地方規定必須機械打釺,由於人工打每次錘擊的氣力不1樣,但實際操作時,有軟弱下卧層時鋼釺下沉很明顯的,完全可以疏忽人為這點因素),至到打不動為止。
記錄終究釺探的深度,但最少要保證1米左右的最少釺探深度,如果沒到1米就打不動了,可以略微移動1下釺探點的位置。
④ 如何對建築地基釺探記錄數據推算地基承載力
釺探並不是用來測試地基承載力的,
它主要是用來檢查一下地基是否均勻,再就是看地基下是否有古井、
墳墓等等影響承載力的東東。 有一種叫做動力觸探的試驗方法是用來檢測地基承載力的,它是按每10厘米或每30厘米的錘擊次數來判斷承載力的大小
⑤ 建築工地釺探數據計算方法
釺探,就是在基礎開挖達到設計標高後,按規定對基礎底面以下的土層進行探察,探察是否存在坑穴、古墓、古井、防空掩體及地下埋設物等。釺探不能算出地基的承載力。
⑥ 如何通過釺探計算地基承載力計算公式是什麼
在《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有個計算公式,就是30cm的錘擊數總和乘以0.8減去2,最後再乘以9.8。
一般打入土30公分所得的錘擊數換算為:15錘=105kpa,20錘=145kpa,25錘=180kpa。(90年代的地基課本都有介紹的)。注意:輕便觸探儀只適用於粘性土。其它土質一般都不用此方法。
輕便觸探儀(N10),應是標准正規的儀器,按照規定一般打3—4個步距,沒步距30cm,因為輕便觸探儀不僅要探明其地基的承載力,打到3—4步距目的是初步探一下是否有下卧層軟地基。正確的計算式應該是:每30cm的錘擊數*8-20。
(6)地質釺探記錄的數據如何分析擴展閱讀
地基釺探是將標志刻度的標準直徑鋼釺,採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標定重量的擊錘,垂直擊打進入地基土層;根據鋼釺進入待探測地基土層所需的擊錘數,探測土層內隱蔽構造情況或粗略估算土層的容許承載力,這樣的土層探測施工工藝稱為地基釺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基釺探
參考自來來源:網路-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⑦ 地基承載力釺探檢測如何做
每30cm的錘擊數*8-20。由計算結果來進行確定。
地基承載力=30CM的錘擊數減去8的差再乘以10。可以根據這個公式來大概確認一下地基承載力。
一般打入土30公分所得的錘擊數換算為:15錘=105kpa,20錘=145kpa,25錘=180kpa。不過這個換算公式只能適用於粘性土。
將標志刻度的標準直徑鋼釺,採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標定重量的擊錘,垂直擊打進入地基土層;根據鋼釺進入待探測地基土層所需的擊錘數,探測土層內隱蔽構造情況或粗略估算土層的容許承載力。
(7)地質釺探記錄的數據如何分析擴展閱讀:
鋼釺應使用直徑為22~25mm的光圓鋼筋製成,釺尖要呈60°,鋼釺長度為2.0m,自下而上每隔30cm做一刻痕,現場上經常採用的每打一步用粉筆在鋼釺上畫一個標志的方法,應當說有兩個缺點,一是每次打釺前都要量劃,比較麻煩,二是由於釺孔很多,一旦量錯,不容易准確。
因此使用鋼鋸條在鋼釺上鋸一個小口作為深度標志是可行的,各段小口的方向可以各異,但不要鋸得太深,防止錘擊釺體時阻力過大,以小口標識作為每步打入地基深度的標志,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由於上述打釺工具以及使用穿心錘的重量誤差、人力操作的體力分配不勻,落距較難控制,真正使穿心錘完全自由落體不易做到,從而影響每一步的錘擊數,直接影響准確判斷地基土質分布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很多地區打釺使用一種稱為輕便觸探器的打釺工具,其構造主要由尖錐頭、觸探桿、穿心錘三部分組成,所採用的穿心錘重10kg。輕便觸探器是一種現成的產品,使用時可直接購置。
⑧ 請高手幫忙 如何用基礎釺探數據計算地基承載力
輕型觸探檢測基底承載力:
Y=-20+8χ
Y:承載力
χ:錘擊數
⑨ 釺探記錄,懂的老手來
地基釺探記錄是需要把所有布點都做記錄,然後通過所有布點的錘擊數初步確定是否存在區域性的軟硬不均勻現象,如果存在軟硬點還需地勘單位出具處理方案,釺探記錄表和軟硬點處理方案都是地基驗槽必備的重要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⑩ 在建築工程地基驗槽中釺探和觸探的方法
驗槽方法
(1)詳細觀察、描述槽壁和槽底岩土特性,驗證基槽底的土質與勘察報告是否一致,基槽邊坡是否穩定,有無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如滲水、坑邊堆載過多等。尤其注意不要將素填土與新近沉積的黃土、新近沉積黃土與老土相混淆。如果有難以辨認的土質,應配合洛陽鏟等手段探至一定深度仔細鑒別。對於舊房基、洞穴、掩埋管道和人防設施等應沿其走向進行追索,查明在基槽范圍內的延伸方向、深度及寬度。
(2)分析釺探資料。一般在建築工程基礎施工時,基槽開挖後均做釺探工作。岩土工程師會同設計、監理等有關人員詳細查看、分析釺探資料,判斷基底岩土均勻情況及同一深度段(一般按30cm為一步)的纖探擊數是否基本一致(同一基槽內的鉛錘重量應相同,有條件的應使用標准錘,錘重10kg,落距保持50cm)。低於某一深度段擊數平均值30%以上的釺探點,在平面圖上圈出其位置、范圍,分析其差別原因,必要時需補做檢查探點,對低於平均值50%以上的點,要補挖探井或用洛陽鏟進一步探查。
驗槽中地基的局部處理
驗槽工作中常遇到需整體處理和需局部處理兩種類型的問題。前者比較容易處理,如果是人工換填土,一般在勘察報告中建議挖除,將基礎放在老土層上,但往往由於某種原因未全部挖除而造成槽底殘留填土問題。這種情況一般挖除到老土即天然土,然後用2:8灰土回填夯實,或用人工級配砂石回填,也可把基礎埋深適當增大。
1.范圍較小鬆土坑的處理
當鬆土坑(填土、墓穴等)的范圍較小時,可將坑中松軟虛土挖除,至坑底及四壁均能見天然土為止,然後採用與坑邊的天然土層壓縮性相近的材料回填。如果坑小夯實質量不易控制,應選壓縮模量大的材料。當天然土為砂石時,用砂或級配砂石回填,回填時應分層夯實,並用平板振動器振密。如果為較堅硬的粘性土,則用3:7灰土分層夯實;可塑的粘性土或新近沉積粘性土,多用1:9或2:8灰土分層夯實。當面積較大,換填較厚(一般大於3.0m),局部換土有困難時,可用短樁基礎處理,並適當加強基礎和上部結構的剛度。
關於鬆土坑的處理情況比較多見,例如河北省南宮市某住宅,驗槽時發現2層墓穴,下層墓穴時期較早,墓穴已坍塌,不易發現。經過對土質顏色、包含物的仔細辨認,詳細分析纖探記錄,才逐一查出並予以清除,以1:9灰土分層夯實。
2.范圍較大鬆土坑的處理
當鬆土坑的范圍較大,且坑底標高不一致時,清除填土後,應先做踏步再分層夯實,也可將基礎局部加深,並做1:2的台階,兩段基礎相連接。如某辦公樓場地原為農田,驗槽時發現該基槽東部有一古磚墓坑,清理後發現西部淺,東部深,差異較大。處理方法為:清理全部填土,局部加深,並從東向西做1:2踏步夯實,2:8灰土分層夯實與老土相接。
3.大口井或土井的處理
當基槽中發現磚井時,井內填土已較密實,則應將井的磚劵拆除至槽底以下1m(或大於1m),在此拆除范圍內用2:8或3:7灰土分層夯實至槽底;如井直徑大於1.5m時,則應適當考慮加強土上部結構的強度,如在牆內配筋或做地基梁跨越磚井。這種情況也較多見,例如河北省南宮市某教學樓,驗槽時發現有整齊的2個大口井,中間填土已密實;教學樓之間的廊道也有相連的2個大口磚窯井,磚護壁完好。均採取全部挖除或部分挖除後再夯實2:8灰土的方法,建成後至今建築物使用良好。
4.局部硬土的處理
當驗槽時發現舊牆基、磚窯底、壓實路面等異常硬土時,一般都挖除,回填土情況根據周圍土質而定。全部挖除有困難時,可挖除0.6m,做軟墊層,使地基沉降均勻。
5.局部軟土的處理
由於地層差異或含水量變化,造成局部軟弱的基槽也較多見,例如某商業樓,釺探後發現1.8m厚軟土層。東部釺探總數120擊左右,中部230擊左右,西部340擊左右,地基土嚴重不均。經與設計、勘察部門研究,採用不同置換率的夯實水泥土樁進行處理,置換率為東部8%、中部6%、西部4%.
6.人防通道的處理
在條件允許破壞而且工程量又不大的情況下,應挖除鬆土,回填土夯實,或用人工墩基或鑽孔灌注樁穿過。如果不允許破壞,則採用雙墩(樁)擔橫樑上加基礎避開通道,有時還需加固人防通道。若通道位置處於建築物邊緣,可採用局部加強的懸挑地基梁避開,例如北京某沿街商業樓,全部跨越人防通道,採取夯實水泥土樁處理地基,人防通道上部用地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