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絕對貧困 絕對貧困解釋
1、絕對貧困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個人和家庭依靠其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這樣的個人或家庭就稱之為貧困人口或貧困戶。
2、國家統計局從1998年開始,使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雙指標衡量一個農戶是否屬於貧困人口,而世界銀行基本上用人均消費來計算貧困人口。收入和消費雙指標衡量的辦法是指,如果某一住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消費支出中的一項低於貧困標准,而另一項低於某一較高標准,比如1.5 倍貧困標准,就為貧困戶。因而,貧困人口實際上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均低於貧困標准,這類人毫無疑問是貧困人口;第二類是收入水平低於貧困標准,但消費水平高於貧困標准但低於某一較高標准,這是消費水平較低,而且收入水平很低的一類人,即使從消費的角度看不算貧困人口,但由於收入很低,消費水平可能會很快降低,從而進入貧困行列;第三類是消費水平低於貧困標准,但收入水平高於貧困標准且低於某一較高標准,這是收入水平較低,而且消費水平很低的一類人,這些人雖然偶然一年的收入略高於貧困標准,但消費水平很低,而且沒有儲蓄可以使消費水平達到貧困標准之上。
3、2020年,中國人民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數據顯示,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2. 什麼是貧困
貧困相對於富足,類似於貧窮。因為貧窮而生活窘困,稱之為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貧乏的現象,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現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質生活條件缺乏與精神生活沒有或缺乏出路。如常常說的:「哲學的貧困」、「無產階級的貧困」等。
3. 中國的貧困標準是
2020年,中國人民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
「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贊揚中國減貧成就。
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中國是怎麼做到的?」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
這是2020年8月12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阿子灘鎮阿子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何衡量貧困:水漲船高的標准
細心的人會發現,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一個詞——現行標准,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貧困是有標准來衡量的,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條件下,維持人們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也叫貧困線。
那麼,這個具體的數值該如何確定呢?197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其成員國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後提出,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被廣泛運用的國際貧困標准。
我們國家的貧困線經歷過多次調整。
1986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務院扶貧辦在1984年農村住戶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合作制定了第一條正式的貧困線,確定絕對貧困線為人均純收入206元/年,每人每天不足1元。當時世界銀行提出的最低貧困人口標準是每人每天1美元,貧困人口標準是每人每天2美元。
1997年,國家統計局將絕對貧困線調整為1997年不變價格下的人均純收入640元/年,僅相當於當時國際1美元標準的60%。
2000年,考慮到我國貧困線標准過於苛刻,將很多貧困人群排擠在政策扶持的門檻之外,於是國家統計局又制定了一條低收入線,即865元/年。
從2000年到2008年,我國一直採用兩條貧困線來監測貧困人口數量,即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
2008年,世界銀行將貧困人口標准從每天生活費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這一年,我國取消了絕對貧困線,將接近國際1美元標準的低收入貧困線作為官方貧困線,也就是2008年不變價格下的人均純收入1067元/年,2009年為1196元/年,2010年是1274元。
從2010年起,我國開始大幅調整官方貧困線。2011年,上升為2300元/年,這一標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此後每年根據價格變化水平做出相應調整,2015年標准提高到2855元/年。這一年,世界銀行將國際貧困線提高至1.90美元。此時,我國的貧困標准已經略高於國際標准。
如今,我國現行的扶貧標准除了年收入這個硬指標之外,還有額外的標准,這就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經常提到的「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一達標」是指收入達到當年不變價農民人均收入,2019年的標準是3218元,2020年大概在4000元左右。「兩不愁、三保障」最初的提法來自於2011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
4. 什麼是貧困有什麼特徵(學術問題)
當前,欠發達地區貧困的基本特徵及變化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欠發達地區貧困程度明顯減輕,但貧困人口佔比仍在高位運行
例如,經濟欠發達的浙江省麗水地區1997年的貧困人口為13.5萬人,比1990年減少 66.5萬人;1997年貧困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比率為5.56%,比1990年的33.33%下降了27.77 個百分點,但比全國1997年的貧困人口佔比高2.23個百分點。
二、欠發達地區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但貧困人口素質依然較差
1、勞動者文化素質差。據某省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貧困人口的勞動力中,中專占 0.34%,高中佔8.37%,分別比總體平均水平低0.25和2.7個百分點;初中佔41.18%,小學占 32.35%,分別比總體平均水平低0.93和2.28個百分點,調查的貧困人口中無一人有大專以上學歷。勞動者文化素質的低下,決定了他們創造財富能力較低。如從創造人均純收入水平看,小學比文盲高11元,初中比小學高47元,高中比實中高8元。
2、勞動者心理素質差。表現為安土輕遷,缺乏流動性意識,市場競爭意識較弱。
3、是低齡老齡人口比重大。據某省調查資料表明,該省1996年貧困農戶中低齡老齡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達44.37%。年齡結構的不合理性,造成勞動力負擔加重,老的老,小的小,吃飯的多,幹活的少,沉重的負擔使得這些農戶雖然長年累月地勞動,但最終連溫飽問題也難以解決。
三、欠發達地區貧困戶明顯減少,但貧困戶佔比依然較高
例如,浙江省麗水地區1997年貧困戶為3.97萬戶,比1990年減少18.25萬戶,但貧困戶佔全區家庭總戶數的比例尚高達5.55%。當前貧困戶具有四大特點:一是既缺糧又缺錢。據某省農戶抽樣調查資料表明,1996年末貧困戶糧食結存只有298公斤,其中用於口糧的占 60%,但主要靠政府救濟,其糧食自給性很差;人均純收入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3%。微薄的收入,使他們的生活極為困苦,常常是收不抵支,依靠借糧借債度日。二是家庭規模大,勞動力負擔系數高。據某省農戶分組資料表明,家庭規模的大小與人均收入成反比例關系。即家庭規模越大,農戶人均收入越低;反之,則越高。1996年,該省貧困戶家庭人口4.95人,勞動力負擔系數1.8,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多子多福的生育觀是影響家庭規模大,勞動力負擔系數高的直接原因。三是生存環境差,信息交流不靈。貧困戶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地緣封閉的窮鄉僻壤,難以從外界獲取致富的信息,因而脫貧無門,致富無路。四是低投入、低產出的和低商品率三者惡性循環。深受地理、自然環境和勞動者素質的影響,很多貧困戶無法也沒有能力接受先進的生產技術,資金和技術投入少,致使勞動生產率低下。而生產經營規模小和勞動生產率低,使貧困戶沒有更多的剩餘產品出售,決定了他們的低商品率,進而制約著他們的收入增加和資金積累,大大地延緩了他們的脫貧進程。
四、欠發達地區貧困鄉村明顯減少但貧困鄉村佔比還較高
例如,麗水地區1997年貧困鄉鎮11個、貧困村277個,分別比1990年減少69個和868 個;但貧困鄉鎮佔全區鄉鎮總數的比例高達5.61%,貧困村佔全區總村數的比例高達 8.49%。當前貧困鄉村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地理環境惡劣。這些貧困鄉村大多集中在農村自然環境惡化、重慶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後的區域。這些鄉村基本上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對自然條件的依附性很強,豐年溫飽,災年返貧。歷史和自然的原因,使這些鄉村的人們長期難以沖出貧困的魘魔。二是交通通訊落後,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投資環境差。三是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貧困鄉鎮、村的大部分社會總產值來自傳統農業,而亞自於工業的佔比很小,有的貧困鄉競爭沒有一分錢的工業產值。這種經濟結構,使得貧困鄉鎮、村很難擺脫「民窮鄉窮」、「民窮村窮」的雙窮局面。四是對外部貢獻多而回報少。貧困鄉村由於工業極不發達,輸出的產品以半成品及原材料為主,浪費大,效益低。在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價格存在剪刀差的情況下,貧困鄉村就這樣被城市通過無形的價格機制「抽血」不止,而其所用的農用生產資料和工業品又在各地區差價和進銷差價的層層累加中價格不斷高攀。農民的收益就在這樣一低一高中流失了。
五、欠發達地區貧困農民家庭在不斷減少,但貧困工人家庭卻在增加
1990年,欠發達地區盡管也存在著工人家庭,但為數極少。然而,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和企業改革的深入,下崗職工迅速增加,雖然國家非常重視再就業工作,並且取得了顯著的再就業成效,但仍有不少下崗職工難以再就業,其中有部分職工家庭因缺乏收入且以往積累也很少而生活困難。貧困戶從農民家庭擴大到工人家庭,從農村家庭擴大到城市家庭,應引起高度重視。
六、欠發達地區貧困戶在不斷減少,但脫貧成果不很穩固
近些年來,有些家庭從脫貧戶退回到貧困戶,有的家庭從非貧困戶轉化成貧困戶。有部分家庭是「靠天脫貧」、「靠山脫貧」的,靠天脫貧即依靠天公作美有個好年景才脫了貧,一旦年情不好則會返貧。還有一些家庭依靠粗放種植經濟作物、生產工業品才脫貧,而這些經濟作物和工業品又缺乏必要的競爭力,一旦市場不景氣,生產的經濟作物和工業品賣不出去,則這些家庭又將步入貧困境地。 加快欠發達地區脫貧步伐,對於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穩定社會經濟生活,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當前,欠發達地區脫貧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表明依靠以往的脫貧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環境條件變化的客觀需要,應當努力尋求提高脫貧效果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手段。
貧困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第一,貧困是由於資源的匱乏,從而使其生活水平低於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准。這里講的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文化和社會的資源。第二,從根本上講,貧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機會。因此,要克服貧困,就不應該被動地保障貧困者的最低生活水準,而應該主動
地保障貧困者擁有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機會。
5. 什麼是貧困深度
貧困深度可以用不同的貧困線來表現:
1、絕對貧困線: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開始接受由國家統計局設定的農村貧困線,把它作為識別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和農村貧困發生率的標准。該貧困線設定的方法是符合國際規范的,首先,確定一種營養標准,國家統計局將營養標准確定為每人每天2100大卡。
然後,根據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來測定出滿足這一營養標准所需要的各種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價格計算出相應的貨幣價值。這一貨幣價值成為「食物貧困線」。
最後是確定「非食物貧困線」,簡單的方法是既可以主觀地確定食物貧困線在整體貧困線中的比例,也可以參照整個社會的恩格爾系數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爾系數來確定這一比例。
2、發展貧困線:農村的貧困線是建立在生存貧困的觀念上的,該貧困線被用來識別處於生存困難的人群,而城市貧困線已經超越了生存貧困的觀念,貧困線不僅包括為了保證最低的營養所需要的購買食品支出,還包括用於教育和醫療的基本支出。
一定意義上,城市貧困線是建立在發展貧困的觀念上的,用它識別出來的貧困人群不僅包括了生存貧困人口,也包括了發展貧困人口。
此外,貧困指數也可以用來表現貧困深度。貧困指數的關鍵是首先要確定某一個收入水平為貧困線,通常以滿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為貧困線的標准。
但實際操作中評價同一種收入分配狀態時,若把貧困線定得高一些,貧困指數所反映的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就會低一些,若將貧困線降低一些就會使人感到收入分配狀況變好了。
(5)什麼是數據上的貧困擴展閱讀:
劃分貧困深度意義:
實際上,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貧困線,但普遍來說他們都會利用單一貧困線來比較經濟福利程度。在比較國際間的貧窮時常以購買力平價為基準,避免貧窮困線因兌換率改變。因此「以少於一美元生活一天」解釋為「一天內購買貨物及服務的總開支少於在美國以一美元所能購買貨物及服務」(自行生產的貨物及服務也計算在內)。
幾乎所有社會都有貧窮的民眾。貧困線是一個有用的經濟工具,可以用來統計貧困人口,並有助政府來考慮是否利用福利、失業保險去減少貧窮。
釐定貧困線須要找出所有必需品總開支,即成人一年開支的平均數。此方法是評估能夠維持可忍受的生活的最少開支。其基礎源自美國貧窮門檻,並隨通貨膨脹上升。在發展中國家,最昂貴的開支常是房屋租金。因為它對貧困線有很大影響,經濟師常常留意房地產市場及住屋價格。
6. 什麼是貧困
在經濟或精神上的貧乏窘困,稱之為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貧乏的現象,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現象。
貧困首先是一種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貧困相對於富足,可以有一個人為劃定的標准,這就是貧困線。
世界銀行4月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雖然中國自2009年提高了扶貧標准,但中國政府的扶貧標准和投資計劃依然難以達到國際標准。按當年的美元購買力平價,中國仍有2.54億人口每天花費少於國際最新貧困線,遠高於中國官方估計的農村1500萬貧困人口。(《中國青年報》2011年4月9日)
雖然我們的貧困線標准從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依據世行的貧困線標准(人均1.25美元/天),相差近一半。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6AZmsGR2LucRIwRUPUsvHGmBM__#4
望採納~
7. 關於貧困的關鍵數據要怎麼篩選查找
可以通過年收入、年消費等查找。
貧困戶指生活困難家庭,沒有專門政策補助,通常指年人均純收入低於865元的家庭。
國家對貧困戶的界定,有其嚴格的劃分標准:即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7元),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205元的家庭人口統稱為弱勢群體。
8. 貧困是什麼意思
在經濟或精神上的貧乏窘困,稱之為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貧乏的現象,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現象。國家每年根據人均年收入數字界定貧困人口。我國將從2009年起上調扶貧標准,即貧困線由2007年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認為:「一定數量的貨物和服務對於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或經濟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即為貧困。」
英國的湯森在他的《英國的貧困:家庭財產和生活標準的測量》一書中是這樣界定貧困的:「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獲得各種食物、參加社會活動和最起碼的生活和社交條件的資源的個人、家庭和群體就是所謂貧困的。」英國的奧本海默在《貧困真相》一書中則這樣認為:「貧困是指物質上的、社會上的和情感上的匱乏。它意味著在食物、保暖和衣著方面的開支要少於平均水平。……首先,貧困奪去了人們建立未來大廈--『你的生存機會『的工具。它悄悄地奪去了人們享受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體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長時間的退休生涯的機會。」美國的勞埃德.雷諾茲在《微觀經濟學》一書中說:「所謂貧困問題,是說在美國有許多家庭,沒有足夠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碼的生活水平」。
歐共體在1989年《向貧困開戰的共同體特別行動計劃的中期報告》中也給貧困下了一個定義:「貧困應該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人的群體的資源(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如此有限,以致他們被排除在他們所在的成員國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世界銀行在以「貧困問題」為主題的《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將貧困界定為「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
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和《中國農村貧困標准》課題組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所作的貧困界定是:「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准。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於困難境地。」
解讀/貧困
貧困的非洲貧困相對與貧窮。貧窮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現象,貧困是一種社會精神生活現象,其概念是指精神生活沒有或缺乏出路。如:『哲學的貧困』、『無產階級的貧困』等等。貧困是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直到現在為止,有關貧困的涵義及其衡量標準的確定,在學者中間仍然爭論不休,而且這種爭論似乎越來越復雜化。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貧困現象又很簡單,因為你無論在定義上進行怎樣的爭論,貧困都以一種樸素而客觀的方式存在著。因此我們可以說,貧困首先是一種物質生活的狀態,但貧困又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生活狀態。貧困同時是一種社會結構現象。貧困源於對未滿足的需求的審視。沒有需求,無所謂貧困;而沒有審視,同樣不知道貧困。
深層/貧困
貧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貧困落後現象的總稱。但首先是指經濟范疇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准。貧困的存在有著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因而,貧困又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貧困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區域型貧困和個體型貧困,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等等。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認為:"一定數量的貨物和服務對於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或經濟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即為貧困."
詳細釋義
基本解釋
[poor;depressed]
生活貧窮而困難的貧困之家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詳細解釋
貧苦窮困。
《韓非子·奸劫弒臣》:「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餘衍之蓄聚於府庫者,境內多貧困之民。」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今百姓貧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輕,政事不舉。」艾青《雙尖山》詩:「一個世界兩條道路,一條走向愚昧貧困,一條走向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