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比較火的腦數據雲是什麼
剛好前段時間我在江蘇田域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一下他們那兒比較火的腦數據雲技術,來這跟你解釋一下,大概指的就是根據你的腦電圖數據,分析你的性格特質、思維模、擅長什麼、將來可能更適合做什麼工作等等。
❷ 大腦是怎麼進行數據處理的
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思路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經歷,就會有不同的思路。跟自己的生活環境,跟自己身邊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他們會影響著你的思路,他們可能是你的榜樣,也會成為你的對比目標,或者極端地說,是你另一種不好的刺激。
大腦除了睡眠都在思考,過程卻不一樣了。這個應該有時間段,早晨思維就是吃飯,盡量吃好,還不能太飽,營養還得夠。上午考慮工作,以此類推唄。
歷史小說作家,就想把歷史再現給大家,他就得深入生活做調查,怎麼寫出好作品,既要高於生活,指導生活,願於生活,作家思維過程就要長期想著作品。普通人思維過程簡單,尤其是好玩的人,就想打麻將贏,周而復始。
❸ 腦電數據的功能連通性分析
老話常談,還是一樣的話,沒錯,還是不想寫的(就是這樣的)。只寫最簡單的部分。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為了能夠釐清思路,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什麼是功能連通性?
功能連通性的適用場合
功能連通性的計算指標
功能連通性簡而言之就是用來衡量腦區之間(對於沒有溯源過的EEG數據來說此處應指的是通道或頭皮位置)相互關系的概念。 這個詞在fMRI的研究中經常可以看到,其實際上指的就是不同腦區之間BOLD信號的皮爾遜相關。對於腦電來說就是通道/腦區之間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是在功能層面上的連接而非結構上的連接(例如,DTI)。
對於腦電數據來說因為容積傳導等原因會導致最終在頭皮上採集到的信號並非完全是其某通道下方垂直腦區發出的。所以,對沒有進行過溯源的腦電數據來說,在進行連通性分析是都不能使用通道所在頭皮下方的腦區來指代其位置,這是不準確、不科學的說法。
功能連通性也稱之為功能連接或者是功能網路,它們實際上大同小異,下面的描述都將基於腦電數據展開。
如果只是單純地計算每個腦區的激活情況其實質上關注的只是單獨的腦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腦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腦在進行信息加工時並不是僅僅幾個腦區單獨活動,而是若干個腦區之間會存在聯系。這也是許多研究者關注功能連接的一個原因。
功能連通性可以運用在fMRI、靜息態fMRI、 靜息態EEG和ERP中。對於研究者來說,只要想考察兩個腦區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考慮使用這種方法。
腦電數據的功能連通性的計算指標有好幾種,它們可以進一步分為有向連接和無向連接。無向的就是A對B 和 B對A 的聯系是一樣的,本質上就是相關。有向的就是A對B和B對A的聯系是不一樣的。
下面就是簡單理解一下上面的這些概念
相干coherence:可以當成是三維層面上的相關來理解。它所描述的是固定頻率點時,兩個電極(或者是腦區)之間的線性的相關關系;
相位同步:描述的是兩個相位之間同步性,即兩個相位之間存在固定的相位差(誰領先誰一步,或者誰延遲一步)。這里又可以分為3個指標。PLV相位鎖值、PIL相位延遲指數、wPIL加權相位延遲指數。這三個指標都是通過希爾伯特變化首先求出其瞬時相位,然後再計算相位差。只是這三個指標是從不同的層面描述相位差的特徵。
PLV:求得是相位差的密集程度,取值范圍是[0,1]。如果存在固定的相位差,即完全相位同步為1;反之為0,即沒有規律,相位差不固定,完全沒有同步。
PIL:描述的是相位差的正負。取值范圍同樣是[0,1]。如果相位差全部為正或者為負,則取1。一半為正,一半為負,則取0。
wPLV:描述的是在PIL的基礎上,加上相位差的絕對值。是有權重的。
格蘭傑因果:是建立在GLM基礎上的,衡量兩個腦區/通道有向關系的方法。因為並不知道兩者的關系的方向(即,誰是因誰是果),所以既要做X對Y,也要做Y對X。
資訊理論:是一種從接受來推斷來源的方法。主要有兩個具體的指標,互信息和轉移熵。
互信息:是一種無向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兩者之間所包含的共同的信息/元素;
轉移熵:是一種有向的信息,
廣義同步:是一種復雜的非線性方法。可以整整意義上衡量好幾個信號之間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也是非線性的。
❹ 數字人體的大腦數值
成年男子的大腦平均重1424克,到了老年萎縮到1096克。男子大腦的重量記錄是2049克,正常的、未萎縮的大腦最輕為1096克。作為比較,9米長的恐龍的大腦只有核桃大小,重70克。大腦的重量大概是體重的3%,可是大腦所消耗的氧占吸入總量的20%,消耗的熱量約占攝入食物的30%,循環的血液大約佔15%。如果把人的大腦皮層展開,拉平皺褶,可得到一張厚3毫米、面積為90×60厘米的「發面餅」。人的大腦有140多億個神經細胞,不過經常處於興奮狀態的只有十幾億個,每天能記錄大約8600萬條信息。據統計,人的一生中,能平均幾億儲存100一條信息。人的神經系統的信號傳遞速度達到每小時288千米,到了老年,速度減慢15%。
❺ 從飛花令看大腦的數據處理能力(原創)
參加了單位組織的詩詞大會,第一次體驗到了飛花令對大腦配置的高要求。
所謂飛花令,就是兩人或者多人,就一個關鍵字快速說出含有這個字的詩句,一人說完另一人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接著說出與說過的不重樣的含有該關鍵字的詩句,如此循環下去,直到有人說不出來就算出局。
若論儲存和檢索數據的能力,電腦完勝人腦。電腦可以在浩如煙海的詩詞中快速檢索出含有某個關鍵字的所有詩句並能記住它們。雖然那些優美的詩句在電腦眼中只是簡單的0和1,電腦完全不理解里邊包含的情感。
從處理數據的機制來看,人腦與電腦有很多相似之處。電腦有CPU,用來處理數據,所以CPU被稱為電腦的大腦。人腦中應該也有類似CPU的東西,一刻不停地處理著大量的信息。電腦中有內存,臨時存儲CPU處理過或待處理的數據。人腦中應該也有個短時記憶區,存儲大腦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中間數據。電腦有外存儲設備如硬碟,存儲那些數據量大但並不實時處理的數據。人腦中應該也有個長時記憶區,我們學過的知識,平時就沉睡在這個區域里,等到用時由大腦喚醒。
電腦處理數據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數據從硬碟調到內存中,CPU從內存中獲取數據進行處理,再把處理結果返回到內存中。只有當你發出保存命令時CPU才會將內存中的數據保存到硬碟上。比如你用字處理軟體修改一篇寫過的文章,打開文件就是將該文章的數據從硬碟調到內存中,修改過程就是CPU在內存中對文章數據進行調用、回寫,當需要保存時,你按了保存鍵,才會將修改後的文章保存到硬碟上。
你會看到,在整個過程中,CPU的處理速度和內存大小非常關鍵。CPU處理速度快,同樣的任務完成的時間就短,內存大,就可以一次性裝入更多的數據,省得頻繁讀寫硬碟。
人腦處理數據的過程與電腦類似。
以飛花令為例,假設你會100句含有關鍵字「花」的詩句,這100句詩句是存儲在你大腦的長時記憶區的,平時你並不會將它們調入到短時記憶區。在比賽過程中,你會將這些詩句調入到短時記憶區,但是你的大腦沒有那麼大的內存,你無法一下子將所有100句詩句全部調入短時忘記區,一次能調入四五句就相當不錯了。當輪到你說的時候,你就從短時記憶區取出一句,同時要根據你和別人說過的詩句,實時更新短時記憶區的詩句,不停地從長時記憶區調入新的詩句以補充短時記憶區。
電腦可以升級,更換更快的CPU,加大內存和硬碟容量,使性能更強勁。
人腦不行,每個人的大腦配置基本一樣。特別是短時記憶區非常小,基本上也就是能記住三五句話的水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處理速度會減慢,記憶區會縮減,你還沒辦法升級。
大腦的優勢不在於處理速度有多快、內存有多大,而在於它可以協調這些不太給力的設備,讓它們盡可能高效、長時間運轉,讓輸入與輸出成為一個不間斷的數據流。大腦的軟實力要大於硬實力。
以說話為例,我們為什麼能夠就一個問題展開長篇大論,並不是我們先在頭腦中寫好稿子,然後用嘴將其列印出來,而是只在頭腦中列出一個大綱就開說。說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照顧大綱,好知道說到哪兒了,一方面就所說到的觀點臨時組織語言並存儲在短時記憶區內,同時將其說出來,在說的同時還要不斷用新的語句補充短時記憶區。如果這個過程是順暢的,我們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說下去,如果短時記憶區已經空了而我們還沒來得及補充,就會卡殼。
飛花令的比賽過程與說話也有類似的地方,只是飛花令將所說的內容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它是個很考驗大腦綜合水平的游戲,知識面只是一個方面。當關鍵字出來後,你要在短時間將相關詩句從大腦的長時記憶區檢索出來,還不能一次只檢索一句,至少要同時檢索出兩到五句在短時記憶區緩存。因為如果每句都從長時記憶區檢索,大腦的處理速度跟不上現場比賽的速度,大腦也非常容易在長時間快速運轉中疲勞,無法應對高強度的燒腦比賽。
正確的方法是事先做好准備,將可能會「飛」到的關鍵字相關詩句提前檢索出來,然後背下來。比賽的時候不斷用這些詩句補充短時記憶區,使之不枯竭,你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說出新的詩句。短時記憶區大的,一次可以存儲更多的詩句,應對就相對從容。短時記憶區小的,一次可以存儲的詩句少,就要頻繁更新,大腦容易疲勞。一般情況下你至少要保證短時記憶區有兩條詩句,否則對手說出你存儲在短時記憶區的詩句時你還得現從長時記憶區檢索,就會耽誤時間。
檢索速度也有快慢之別,電腦軟體設計過程中為了提高檢索速度會給數據添加索引,就像書籍的目錄一樣,用少量的信息標記更多的信息,檢索到少量的信息,就可以順藤摸瓜找到真正的大容量信息。
記憶含有關鍵字的詩句也是如此,不能讓這些詩句雜亂無章地存儲在大腦中,要給它們建索引。
我摸索出來的辦法是歸類,先找出含有關鍵字的關鍵詞,如關於「花」的詩句,可以按「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歸類,如果類比較多,還可經將小類歸到大類當中,如歸入「春花」「夏花」「秋花」「冬花」等大類。這樣記住大類就可以聯想到小類,由小類再聯想到詩句,可以將相關詩句快速檢索出來並保存到短時記憶區中。在對抗過程中,如果「春花」一時想不起來,可以快速切換到「夏花」,總有一款適合你。
當然,如何將每個小類中所有的詩句都記下來,我還沒有想到好的辦法,這讓我在比賽過程中掛一漏萬,錯過很多熟悉的詩句。
❻ 大腦是如何進行數據處理的
大腦中有很多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可以傳遞信息,也會通過大腦進行統一的處理。
❼ 什麼是腦數據雲技術有人知道原理嗎
腦數據雲技術相當厲害,是一種基於腦科學發展應用的專利技術,原理主要是基於腦電圖研究與應用的基礎上,將人在平靜狀態下的腦電信號收集起來,利用腦電分析專利技術結合計算機繪圖、深度學習演算法、自動識別技術生成數據報告。早期用於國家特殊人才的選拔,現在在江蘇田域科技有限公司就可以帶自己家的孩子去感受一下腦數據雲技術。
❽ 人的大腦的數據存儲量相當於容量多少的硬碟
1.成年人腦容量有1400g左右,約占人體重量的2%~3%。
2.大腦是由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細胞相互之間通過神經突觸相互影響,形成極其復雜的相互聯系。記憶就是腦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呼叫作用,其中有些相互呼叫作用維持時間是短暫的,有些則是持久的,而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這就形成了我們的長期記憶、短期記憶以及也會遺忘一些記憶。
3.2014年3月Nature有一篇文章,分析稱小鼠大腦的13個神經元的結構,用了高達1TB的數據。而一個重約1.4千克的成年人大腦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
4.但1000億個神經元是否都用來存儲呢?其實,這1000億個神經元在人類大腦中並沒有全部被用來存儲,科學家估算,即使如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也只用了自己大腦三分之一的功能。大腦更多的細胞是處於「待業」的狀態,人類並沒有將所有的細胞都充分的利用起來。一般人類的記憶實際應用只相當於大腦的十分之一,這也是很多人認為人類的潛力依然巨大的主要依據。
5.下面我們來推算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的數據大小。1000億個神經元即使只用十分之一,也高達100億個神經元在使用。而小白鼠13個神經元系統就用來1TB的數據,那麼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相當於7.6億TB的數據。即使用當前最高達8TB硬碟來存儲這些數據,也需要9500萬塊硬碟。如果將這些硬碟(41mm)摞起來,大約相當3895000米,相當於4703座世界最高的迪拜塔(828.14米)的高度。
❾ 大腦是怎麼記錄信息的
大腦的歸檔系統
到出生時為止,大腦就已經形成了40多個不同的功能區,用來控制看、聽、說和肌肉運動。
大腦通過功能區處理所接收的感官數據。這一過程是在感官數據——所有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聞到的和嘗到的——通過五種官能的引入而完成的。這五種官能是大腦獲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大腦通過使用傳輸機制來增強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從簡單、自發的反射到深入的思考、探索。
當觀察者身邊的某件事情使他感到驚訝時,例如這件事是他以前從來都沒有見過的,或是發生的這件事情不太容易解釋清楚,那麼他就會抬起眉毛、睜大眼睛。無論誰在驚訝的時候都會做出這種簡單的、自發的面部動作。抬起眉毛是大腦「打開窗戶」以便讓更多光線進入眼中並擴大視野的方式。睜大眼睛可以讓更多的視覺信息進入大腦。
當有某些東西吸引大腦注意力的時候,大腦也許會命令胳膊和手上的肌肉伸出去抓住這件東西,轉動它,感覺它,並以其它方式測試它。這些有思想性的、經過思考的探索性行為將被大腦的映射系統接收並處理。
當知覺感官數據進入大腦時,這些數據將根據區域記錄的數據的一般類型分解並發送到各功能區域中去。例如,對世界的非語言、感官的感知就可以被分到許多不同的地方去:形狀被儲存在一個地方,顏色在另一個地方;運動、次序和感情狀態也都被分別儲存起來。
記錄下大腦與事件之間相互作用的神經系統過程,是由一系列對微觀感覺輸入和與之幾乎同時發生的微觀物理行為輸出組成的。這些輸入、輸出發生於大腦不同功能區域,它們都是由另外的更小的部分組成。例如視覺輸入,就被分隔在接近腦後的視覺映射區域之內而自成許多小系統,專門反映顏色、形狀和運動。這些子系統也可以再細分。神經生物學家發現,在分子狀態下,一組腦細胞辨識垂直相交線,另一組則辨識呈一點鍾角度的線,還有一組辨識呈兩點種角度的線,依次類推。
作為一個數據儲存系統,大腦接收了無數的映像,將它們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並將這些部分分別儲存在專門的腦細胞中。這種策略的好處是一個細胞可以多次用於確認一個類似的元素,例如,無論這個元素是出現在是水平放置還是垂直放置的物體中,它都可以被確認出來。這個腦細胞能夠認出不同物體中的垂直線,例如,它可以在一個建築物、一本書或一支鉛筆中。每一個腦細胞都有能力儲存許多記憶的片段。這些關於自然界的記憶或特徵就會被分解成許多最基本的部分,如光線的光子,氣味的分子和聲波的振動等存儲起來——當一個特別的連接網路被即或時,這些記憶即被喚醒。
在存儲非語言的信息時,語言的各部分也被存入大腦的不同部分。聽力、說話的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會被分別儲存。自然界各事物的名稱,例如植物和動物的名字,被記錄在大腦的一個部分;物體、機器和其它人類製造的東西的名稱記錄在另一部分。名詞與動詞分開存放,音素與單詞分開存放。
當大腦將感官信息提取出來的時候,在儲存區域中的細胞之間還是會建立聯系。這種聯系將不同的儲存區域組織起來,並作為系統和子系統被擊活:例如物體區域,包括它的個體的特徵;事件區域,包括時間和空間運動的次序;學習者的行為區域,就是對一事物做了什麼、並產生什麼結果。一個被擊活的系統就是一種概念、原理或其他想法的架構。
從神經生物學家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有證據表明在大腦的任何區域都沒有儲存圖片。大腦不是一種象照相機一樣的裝置,不能儲存所有看到的圖像細節。這里沒有圖像記憶。大腦也不是一種錄音機,不能記錄並回放我們所聽到的東西。在大腦中只有連接模式,它們數量眾多並且是可以變化的。當已建立的連接被觸發時,它們就會將各部分按照一定模式重新組合形成記憶(一個概念、事件等)。重組的質量高低由先前信息輸入的質量水平所決定。
❿ 大腦的容量是多少GB的
成年人腦容量有1400g左右,約占人體重量的2%~3%。
1、腦容量也稱「顱容量」。顱骨內腔容量大小,即大家所說的腦容量,以毫升為單位。從顱腔的容積上看,人的顱腔容積可達1500ml左右,密碼約等於水。
2、人類大腦能夠存儲多少信息,把記憶用GB、TB之類的單位衡量,這個衡量目前科學界沒有統一的定論。儲存容易大致推算過程是這樣的:小白鼠13個神經元系統就用來1TB的數據,那麼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相當於7.6億TB的數據。即使用當前最高達8TB硬碟來存儲這些數據,也需要9500萬塊硬碟。如果將這些硬碟(41mm)摞起來,大約相當3895000米,相當於4703座世界最高的迪拜塔(828.14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