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數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正數與負數,有理數
2,有理數的加減法
3,有理數的乘除法,
4.有理數的乘方,
5.整式(單項式,多項式,常數項)
6.整式的加減
7.從算術到方程
8.解一元一次方程
9.實際問題與原一次方程
10.多次多彩的圖形
11,直線,射線,線段,
12.角
13.相交線
14.平行線及其判定
15.平行線的性質及平移
16.平面直角坐標系
17.坐標方法及其運用
18.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
19.與三角形有關的角
20.多邊形及其內角和
21.鑲嵌
22.二元一次方程組
23.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
24.三元一次方程組解法列舉
25.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26.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
② 初一數學有哪些內容 每一章節的信息簡介
1、第一章有理數:正數和負數、數軸、有理數的大小、有理數的加減、有理數的乘除、有理數的乘方、近似數。
2、第二章整式加減: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整式加減。
3、第三章一次方程與方程組: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組、消元解方程組、用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
4、第四章直線與角:多彩的幾何圖形、線段、射線、直線、線段的比較、角的度量、作線段與角。
5、第五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數據的收集、數據的整理、統計圖的選擇、從圖表中獲取信息。
③ 初一的數學主要有哪些內容
第一章 有理數
1.1 正數和負數
閱讀與思考 用正負數表示加工允許誤差
1.2 有理數
1.3 有理數的加減法
實驗與探究 填幻方
閱讀與思考 中國人最先使用負數
1.4 有理數的乘除法
觀察與思考 翻牌游戲中的數學道理
1.5 有理數的乘方
數學活動
小結
復習題1
第二章 整式的加減
2.1 整式
閱讀與思考 數字1與字母X的對話
2.2 整式的加減
信息技術應用 電子表格與數據計算
數學活動
小結
復習題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從算式到方程
閱讀與思考 「方程」史話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並同類項與移項
實驗與探究 無限循環小數化分數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弧與去分母
3.4 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
數學活動
小結
復習題3
第四章 圖形認識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圖形
閱讀與思考 幾何學的起源
4.2 直線、射線、線段
閱讀與思考 長度的測量
4.3 角
4.4 課題學習 設計製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
數學活動
小結
復習題4
④ 初一數學知識點有哪些
第一章 有理數
1.1正數和負數
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書叫做負數。
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
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
在同一個問題中,分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義
1.2有理數
1.2.1有理數
正整數、0、負整數統稱整數,正分數和負分數統稱分數。
整數和分數統稱有理數。
1.2.2數軸
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數軸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達。
注意事項:⑴數軸的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數軸,單位長度不能改變。
一般地,設是一個正數,則數軸上表示a的點在原點的右邊,與原點的距離是a個單位長度;表示數-a的點在原點的左邊,與原點的距離是a個單位長度。
1.2.3相反數
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為相反數。
數軸上表示相反數的兩個點關於原點對稱。
在任意一個數前面添上「-」號,新的數就表示原數的相反數。
1.2.4絕對值
一般地,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與原點的距離叫做數a的絕對值。
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的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
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它們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從小到大的順序,即左邊的數小於右邊的數。
比較有理數的大小:⑴正數大於0,0大於負數,正數大於負數。
⑵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數的加減法
1.3.1有理數的加法
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⑴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
⑵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
⑶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加法交換律:a+b=b+a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面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加法結合律:(a+b)+c=a+(b+c)
1.3.2有理數的減法
有理數的減法可以轉化為加法來進行。
有理數減法法則:
減去一個數,等於加這個數的相反數。
a-b=a+(-b)
1.4有理數的乘除法
1.4.1有理數的乘法
有理數乘法法則:
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乘。
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幾個不是0的數相乘,負因數的個數是偶數時,積是正數;負因數的個數是奇數時,積是負數。
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相等。
ab=ba
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相等。
(ab)c=a(bc)
一個數同兩個數的和相乘,等於把這個數分別同這兩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
a(b+c)=ab+ac
數字與字母相乘的書寫規范:
⑴數字與字母相乘,乘號要省略,或用「」
⑵數字與字母相乘,當系數是1或-1時,1要省略不寫。
⑶帶分數與字母相乘,帶分數應當化成假分數。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個有理數,2與x的乘積記為2x,3與x的乘積記為3x,則式子2x+3x是2x與3x的和,2x與3x叫做這個式子的項,2和3分別是著兩項的系數。
一般地,合並含有相同字母因數的式子時,只需將它們的系數合並,所得結果作為系數,再乘字母因數,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數,a與b分別是ax與bx這兩項的系數。
去括弧法則:
括弧前是「+」,把括弧和括弧前的「+」去掉,括弧里各項都不改變符號。
括弧前是「-」,把括弧和括弧前的「-」去掉,括弧里各項都改變符號。
括弧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弧後式子各項的符號與原括弧內式子相應各項的符號相同;括弧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弧後式子各項的符號與原括弧內式子相應各項的符號相反。
1.4.2有理數的除法
有理數除法法則:
除以一個不等於0的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a÷b=a• (b≠0)
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個不等於0的數,都得0。
因為有理數的除法可以化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運算性質簡化運算。乘除混合運算往往先將除法化成乘法,然後確定積的符號,最後求出結果。
1.5有理數的乘方
1.5.1乘方
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在an中,a叫做底數,n叫做指數,當an看作a的n次方的結果時,也可以讀作a的n次冪。
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
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0的任何正整數次冪都是0。
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後加減;
⑵同級運算,從左到右進行;
⑶如有括弧,先做括弧內的運算,按小括弧、中括弧、大括弧依次進行
1.5.2科學記數法
把一個大於10的數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數位只有一位的數,n是正整數),使用的是科學記數法。
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一個n位整數,其中10的指數是n-1。
1.5.3近似數和有效數字
接近實際數目,但與實際數目還有差別的數叫做近似數。
精確度:一個近似數四捨五入到哪一位,就說精確到哪一位。
從一個數的左邊第一個非0 數字起,到末位數字止,所有數字都是這個數的有效數字。
對於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a×10n,規定它的有效數字就是a中的有效數字。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從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利用其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是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這個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質
等式的性質1 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結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質2 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結果仍相等。
2.2從古老的代數書說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討論⑴
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後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2.3從「買布問題」說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討論⑵
方程中有帶括弧的式子時,去括弧的方法與有理數運算中括弧類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數(例如x),通過去分母、去括弧、移項、合並、系數化為1等步驟,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著x=a的形式轉化,這個過程主要依據等式的性質和運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體做法:方程兩邊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⑵依據:等式性質2
⑶注意事項:①分子打上括弧
②不含分母的項也要乘
2.4再探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圖形認識初步
3.1多姿多彩的圖形
現實生活中的物體我們只管它的形狀、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圖形,叫做幾何圖形。
3.1.1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
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圓錐等都是立體圖形。此外稜柱、棱錐也是常見的立體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都是平面圖形。
許多立體圖形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將它們適當地剪開,就可以展開成平面圖形。
3.1.2點、線、面、體
幾何體也簡稱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稜柱、棱錐等都是幾何體。
包圍著體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兩種。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線。
線和線相交的地方是點。
幾何圖形都是由點、線、面、體組成的,點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線、射線、線段
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並且只有一條直線。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點C線段AB分成相等的兩條線段AM與MB,點M叫做線段AB的中點。類似的還有線段的三等分點、四等分點等。
直線桑一點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線。
兩點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簡單說成: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3.3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種基本的幾何圖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單位。
把一個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記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記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記作1。
3.4角的比較與運算
3.4.1角的比較
從一個角的頂點出發,把這個角分成相等的兩個角的射線,叫做這個角的平分線。類似的,還有叫的三等分線。
3.4.2餘角和補角
如果兩個角的和等於90(直角),就說這兩個角互為餘角。
如果兩個角的和等於180(平角),就說這兩個角互為補角。
等角的補角相等。
等角的餘角相等。
本章知識結構圖
第四章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是數據處理的基本過程。
4.1喜愛哪種動物的同學最多——全面調查舉例
用劃記法記錄數據,「正」字的每一劃(筆畫)代表一個數據。
考察全體對象的調查屬於全面調查。
4.2調查中小學生的視力情況——抽樣調查舉例
抽樣調查是從總體中抽取樣本進行調查,根據樣本來估計總體的一種調查。
統計調查是收集數據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兩種,實際中常常採用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時,可用不同的方法獲得數據。除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外,查閱文獻資料和實驗也是獲得數據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數據的分布規律。利用統計圖表示經過整理的數據,能更直觀地反映數據規律。
4.3課題學習 調查「你怎樣處理廢電池?」
調查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五項步驟:
一、 設計調查問卷
⑴設計調查問卷的步驟
①確定調查目的;
②選擇調查對象;
③設計調查問題
⑵設計調查問卷時要注意:
①提問不能涉及提問者的個人觀點;
②不要提問人們不願意回答的問題;
③提供的選擇答案要盡可能全面;
④問題應簡明;
⑤問卷應簡短。
二、實施調查
將調查問卷復制足夠的份數,發給被調查對象。
實施調查時要注意:
⑴向被調查者講明哪些人是被調查的對象,以及他為什麼成為被調查者;
⑵告訴被調查者你收集數據的目的。
三、處理數據
根據收回的調查問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數據。
四、交流
根據調查結果,討論你們小組有哪些發現和建議?
五、寫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
第二冊
第五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
5.1相交線
5.1.1相交線
有一個公共的頂點,有一條公共的邊,另外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這樣的兩個角叫做鄰補角。
兩條直線相交有4對鄰補角。
有公共的頂點,角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這樣的兩個角叫做對頂角。
兩條直線相交,有2對對頂角。
對頂角相等。
5.1.2
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四個角中有一個角是直角,那麼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它們的交點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線是一條直線。
⑵具有垂直關系的兩條直線所成的4個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況。
⑷垂直的記法:a⊥b,AB⊥CD。
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有無數條。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簡單說成:垂線段最短。
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段的長度,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
5.2平行線
5.2.1平行線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沒有交點,則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記作:a∥b。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只有兩種: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5.2.2直線平行的條件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在兩條被截線的同一方,截線的同一旁,這樣的兩個角叫做同位角。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在兩條被截線之間,截線的兩側,這樣的兩個角叫做內錯角。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在兩條被截線之間,截線的同一旁,這樣的兩個角叫做同旁內角。
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
方法1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麼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方法2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相等,那麼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方法3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角互補,那麼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5.3平行線的性質
平行線具有性質:
性質1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質2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性質3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同時垂直於兩條平行線,並且夾在這兩條平行線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做著兩條平行線的距離。
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叫做命題。
5.4平移
⑴把一個圖形整體沿某一方向移動,會得到一個新的圖形,新圖形與原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圖形中的每一點,都是由原圖形中的某一點移動後得到的,這兩個點是對應點,連接各組對應點的線段平行且相等。
圖形的這種移動,叫做平移變換,簡稱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標系
6.1平面直角坐標系
6.1.1有序數對
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
6.1.2平面直角坐標系
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水平的數軸稱為x軸或橫軸,習慣上取向右為正方向;豎直的數軸稱為y軸或縱軸取2向上方向為正方向;兩坐標軸的交點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
平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用一個有序數對來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標系以後,坐標平面就被兩條坐標軸分為了Ⅰ、Ⅱ、Ⅲ、Ⅳ四個部分,分別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標軸上的點不屬於任何象限。
6.2坐標方法的簡單應用
6.2.1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區域內一些地點分布情況平面圖的過程如下:
⑴建立坐標系,選擇一個適當的參照點為原點,確定x軸、y軸的正方向;
⑵根據具體問題確定適當的比例尺,在坐標軸上標出單位長度;
⑶在坐標平面內畫出這些點,寫出各點的坐標和各個地點的名稱。
6.2.2用坐標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點(x,y)向右(或左)平移a個單位長度,可以得到對應點(x+a,y)(或(x-a,y));將點(x,y)向上(或下)平移b個單位長度,可以得到對應點(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如果把一個圖形各個點的橫坐標都加(或減去)一個正數a,相應的新圖形就是把原圖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個單位長度;如果把它各個點的縱坐標都加(或減去)一個正數a,相應的新圖形就是把原圖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個單位長度。
第七章 三角形
7.1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
7.1.1三角形的邊
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相鄰兩邊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內角,簡稱三角形的角。
頂點是A、B、C的三角形,記作「△ABC」,讀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7.1.2三角形的高、中線和角平分線
7.1.3三角形的穩定性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7.2與三角形有關的角
7.2.1三角形的內角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邊與另一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與它不相鄰的任何一個內角。
7.3多邊形及其內角和
7.3.1多邊形
在平面內,由一些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做多邊形。
連接多邊形不相鄰的兩個頂點的線段,叫做多邊形的對角線。
n邊形的對角線公式:
各個角都相等,各條邊都相等的多邊形叫做正多邊形。
7.3.2多邊形的內角和
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180(n-2)
多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
7.4課題學習 鑲嵌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組
8.1二元一次方程組
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具有相同未知數的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
使二元一次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兩個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兩個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8.2消元
由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的一個方程,將一個未知數用含有另一未知數的式子表示出來,再代入另一方程,實現消元,進而求得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這種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簡稱代入法。
兩個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數的系數相反或相等時,將兩個方程的兩邊分別相加或相減,就能消去這個未知數,得到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這種方法叫做加減消元法,簡稱加減法。
8.3再探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
第九章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號表示大小關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取值范圍,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簡稱解集。
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質
不等式有以下性質:
不等式的性質1 不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不等式的性質2 不等式兩邊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不等式的性質3 不等式兩邊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9.2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據等式的性質,將方程逐步化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則要根據不等式的性質,將不等式逐步化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把兩個不等式合起來,就組成了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幾個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們所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對於具有多種不等關系的問題,可通過不等式組解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數軸可以直觀地表示不等式組的解集。
9.4課題學習 利用不等關系分析比賽
還望採納,謝謝。。。
⑤ 初一數學 寫出三種獲得數據的方法是什麼
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我覺得獲得數據的方法是統計圖吧! 畢竟我們現在只學了這三個統計圖和兩種收集數據的方法)
⑥ 七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知識點
復習 七年級數學 知識點時切忌鑽牛角尖,去做大量偏題怪題。我整理了關於七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知識點
一、數據處理的基本過程
數據處理的基本過程: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二、表示數據的兩種基本 方法
一是統計表,通過表格可以找出數據分布的規律;二是統計圖,利用統計圖表示經過整理的數據,能更直觀地反映數據的規律.
三、常見統計圖
1)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每個項目的具體數目;
2)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與總量間的比重;
3)折線統計圖:能反映事物變化的規律.
七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知識點練習題
單選題
1、某養豬場共有1000頭豬,為了調查它們的總重量,則採取的調查方式是( )
A.普查 B.隨機抽取10頭進行調查
C.隨機抽取20頭進行調查 D.隨機抽取300頭進行調查
2、要了解一批燈泡的使用壽命,從中隨機抽取100個燈泡進行試驗,在這個問題中,100個燈泡的使用壽命是( )
A 個體 B 總體 C 總體的一個樣本 D 以上都不對
3、下列關於總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總體是指我們所要考察的對象 B.我們要考察的對象叫做總體
C.我們所要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 D.總體是我們所要考察對象的個數
4、為了了解一批電視機的壽命,從中抽取100台電視機進行試驗,這個問題中的樣本是( )
A.這批電視機的壽命 B.抽取的100台電視機
C.100 D.抽取的100台電視機的壽命
5、為了測量調查對象每分鍾的心跳情況,甲同學建議測量2分鍾的心跳次數再除以2,乙同學建議測量5秒的心跳次數再乘以12,如果按甲同學方法,乙同學方法得出的每分鍾的心跳次數分別稱之為甲樣本、乙樣本,則________樣本比較合適( )
A 甲 B 乙 C 兩者都一樣 D 以上都不對
6、在一次選舉中某同學的選票沒有超過半數,那麼它是指頻率( ) A、大於1111 B、等於 C、小於 D、大於或等於 2222
7、某工廠80名職工參加體檢,身體健康的有70人,則身體健康的人數出現的頻率是( ) A、80 B、70 C、78 D、 87
8.某住宅小區6月份中1~6日每天用水量變化情況如圖4所示,
那麼這6•天的總用水量是( )
填空題:
1、為了解七年級學生的一般體重,對某校七年級三個班的同學測量了體重,那麼________就是總體________的一個樣本,這三個班中的________就是這個樣本的________.
2、在一塊試驗田裡抽取1000個小麥穗,考察它的長度(單位:厘米),從頻數分布表中看到數據落在5.75~6.05之間的頻數為360,於是可以估計這塊試驗田裡長度在5.75~6.05厘米之間的麥穗約占________.
3、為了了解光明牛奶公司生產的光明酸奶的質量情況作調查,這個調查適合作________. 12、要想了解一批日光燈管的使用壽命,你所採取的調查方案可以是________.
4、某校初三年級在期中考試後,從全年級200名學生中抽取20名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一個樣本,用來分析全年級的考試情況,這個問題中的樣本容量是________.
5、要了解一批商品的質量問題,從中任意抽取40件商品進行試驗,在這個問題中,總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樣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樣本容量是__________。 15、今年我市有47 635名初中 畢業 生參加了升學考試,為了調查他們的數學考試成績,從中抽查了1200名學生的數學成績,這種調查方式叫做________.
6、已知一個樣本含20個數據:68,69,70,66,68,65,64,65,69,62,67,66,65,67,63,65,64,61,65,66.在列頻數分布表時,如果取組距為2,那麼應分成________組,64.5~66.5這一小組的頻數為________,其頻率為________.
七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知識點相關 文章 :
1. 初一數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2. 七年級數學知識點歸納
3.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4. 7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
5. 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
⑦ 初一找規律的數學題有哪些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根據相鄰數之間的關系分為兩大類:
(1)相鄰數之間通過加、減、乘、除、平方、開方等方式發生聯系,產生規律,主要有以下幾種規律:
相鄰兩個數加、減、乘、除等於第三數。
相鄰兩個數加、減、乘、除後再加或者減一個常數等於第三數。
前一個數的平方等於第二個數。
前一個數的平方再加或者減一個常數等於第二個數。
前一個數乘一個倍數加減一個常數等於第二個數。
(2)數據中每一個數字本身構成特點形成各個數字之間的規律
數據中每一個數字都是n的平方構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減一個常數構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減n構成。
每一個數字都是n的立方構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減一個常數構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減n。
數據中每一個數字都是n的倍數加減一個常數。
以上是數字推理的一些基本規律,必須掌握.但掌握這些規律後,這就需要在對各種題型認真練習的基礎上,應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題思路和技巧。
⑧ 初一數學主要學哪些內容
借一本初一課本.
初一上主要學:有理數、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圖形的初步認識.
初一下主要學:相交線、平行線、平面直角坐標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
⑨ 初一數學重要基礎知識點
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登高峰。如果說學習一定有捷徑,那隻能是勤奮,因為努力永遠不會騙人。學習需要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奮。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數學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數學 知識點
【變數之間的關系】
一理論理解
1、若Y隨X的變化而變化,則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
自變數是主動發生變化的量,因變數是隨著自變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量,數值保持不變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頂角是y,底角是x,那麼y與x的關系式為y=180-2x.
2、能確定變數之間的關系式:相關公式①路程=速度×時間②長方形周長=2×(長+寬)③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時間。⑤總價=單價×總量。⑥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二、列表法:採用數表相結合的形式,運用表格可以表示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列表時要選取能代表自變數的一些數據,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列出,再分別求出因變數的對應值。列表法的特點是直觀,可以直接從表中找出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對應值,但缺點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變數的一部分。
三.關系式法:關系式是利用數學式子來表示變數之間關系的等式,利用關系式,可以根據任何一個自變數的值求出相應的因變數的值,也可以已知因變數的值求出相應的自變數的值。
四、圖像注意:a.認真理解圖象的含義,注意選擇一個能反映題意的圖象;b.從橫軸和縱軸的實際意義理解圖象上特殊點的含義(坐標),特別是圖像的起點、拐點、交點
八、事物變化趨勢的描述:對事物變化趨勢的描述一般有兩種:
1.隨著自變數x的逐漸增加(大),因變數y逐漸增加(大)(或者用函數語言描述也可:因變數y隨著自變數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隨著自變數x的逐漸增加(大),因變數y逐漸減小(或者用函數語言描述也可:因變數y隨著自變數x的增加(大)而減小).
注意:如果在整個過程中事物的變化趨勢不一樣,可以採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麼范圍內隨著自變數x的逐漸增加(大),因變數y逐漸增加(大)等等.
九、估計(或者估算)對事物的估計(或者估算)有三種:
1.利用事物的變化規律進行估計(或者估算).例如:自變數x每增加一定量,因變數y的變化情況;平均每次(年)的變化情況(平均每次的變化量=(尾數-首數)/次數或相差年數)等等;
2.利用圖象:首先根據若干個對應組值,作出相應的圖象,再在圖象上找到對應的點對應的因變數y的值;
3.利用關系式:首先求出關系式,然後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初一數學知識點
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去分母、去括弧、移項、合並同類項、系數化為1,這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針對方程的特點,靈活應用,各種步驟都是為使方程逐漸向x=a形式轉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先觀察方程的形式和特點,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弧,且括弧外的項在乘括弧內各項後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弧。
3.在解類似於「ax+bx=c」的方程時,將方程左邊,按合並同類項的 方法 並為一項即(a+b)x=c。
使方程逐漸轉化為ax=b的最簡形式體現化歸思想。
將ax=b系數化為1時,要准確計算,一弄清求x時,方程兩邊除以的是a還是b,尤其a為分數時;二要准確判斷符號,a、b同號x為正,a、b異號x為負。
1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類型
(1)探索規律型問題;
(2)數字問題;
(3)銷售問題(利潤=售價﹣進價,利潤率=利潤進價×100%);
(4)工程問題(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數×時間;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幾個階段完成,那麼各階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總量);
(5)行程問題(路程=速度×時間);
(6)等值變換問題;
(7)和,差,倍,分問題;
(8)分配問題;
(9)比賽積分問題;
(10)水流航行問題(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
首先審題找出題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設要求的未知量或間接設一關鍵的未知量為x,然後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關的量,找出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設、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五個步驟
(1)審:仔細審題,確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
(2)設:設未知數(x),根據實際情況,可設直接未知數(問什麼設什麼),也可設間接未知數.
(3)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數的值.
(5)答:檢驗未知數的值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題意,完整地寫出答句.
初一數學方法技巧
1.請概括的說一下學習的方法
曰:「像做其他事一樣,學習數學要研究方法。我為你們推薦的方法是:超前學習,展開聯想,多做 總結 ,找出合情合理。
2.請談談超前學習的好處
曰:「首先,超前學習能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培養自學能力。經過超前學習,會發現自己能獨立解決許多問題,對提高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其次,夠消除對新知識的「隱患」。超前學習能夠發現在現有的基礎上,自己對新知識認識的不妥之處。相反地,若直接聽別人說。似乎自己也能一開始就達到這種理解水平,實踐證明,並非這樣。
再次,超前學習中的有些內容,當時不能透徹理解,但經過深思之後,即使擱置一邊,大腦也會潛意識「加工」。當教師進度進行到這塊內容時,我們做第二次理解,會深刻的多。
最後,超前學習能提高聽課質量。超前學習以後,我們發現新知識中的多數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數地方需藉助於別人。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即能將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放「這少數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鋼用在刀刃上」。事實上,一節課,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並不太多。
3.請談談聯想與總結
曰:聯想與總結貫穿與學習過程中的始終。對每一知識的認識,必定要有認識基礎。尋找認識基礎的過程即是聯想,而認識基礎的是對以前知識的總結。以前總結的越簡潔、清晰、合理,越容易聯想。這樣就可以把新知識熔進原來的知識結構中為以後的某次聯想奠定基礎。聯想與總結在解題中特別有效。也許你以前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但解題能力卻很強,這說明你很聰明,你在不自覺中使用這種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確的認識這一點,你的能力會更強。
4.那麼我們怎樣預習呢?
曰:「先 說說 學習的目標:(1)知道知識產生的背景,弄清知識形成的過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識的地位和作用:(3)總結出認識問題的規律(或說出認識問題使用了以前的什麼規律)。
再說具體的做法:(1)對概念的理解。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藉助具體的東西加以理解。有時藉助字面的含義:有時藉助其他學科知識。有時藉助圖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會。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後再做題。
(2)對公式定理的預習,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規律」的總結。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導定理的證明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方法及相當有用的解題規律。如三角形內角平分線定理的證明。我們應當先自己推導公式或證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參考別人的做法。無論是自己完成的,還是看別人的,都要說出這樣做是怎樣想出來的。
(3)對於例題及習題的處理見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條。
初一數學重要基礎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初一數學重要知識點總結
★ 初一數學基礎知識有哪些?
★ 初中數學基礎知識點總結
★ 初一數學上冊知識點大全
★ 初中數學基礎知識整理歸納
★ 初一數學知識點歸納
★ 初中數學基礎知識點歸納總結
★ 初一數學知識點歸納與學習方法
★ 初一數學必考的21個知識點,附考試重難點
★ 初一數學必考的23個知識點,考試必掌握的重難點
⑩ 初中七年級數學知識點總結
天才就是勤奮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如果這話不完全正確,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學習,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斷練習與記憶的。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級數學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數學知識點
1.不等式:用符號"<",">","≤","≥"表示大小關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類:不等式分為嚴格不等式與非嚴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純粹的大於號、小於號">","<"連接的不等式稱為嚴格不等式,用不小於號(大於或等於號)、不大於號(小於或等於號)"≥","≤"連接的不等式稱為非嚴格不等式,或稱廣義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個含有未知數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方法 :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個含未知數的不等式有無數個解,其解集是一個范圍,這個范圍可用最簡單的不等式表達出來,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數軸上直觀地表示出來,形象地說明不等式有無限多個解,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兩點:一是定邊界線;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 G(x)與不等式 G(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G(x)的定義域被解析式H(x)的定義域所包含,那麼不等式 F(x)< G(x)與不等式H(x)+F(x)
(3)如果不等式F(x)< G(x)的定義域被解析式H(x)的定義域所包含,並且H(x)>0,那麼不等式F(x)< G(x)與不等式H(x)F(x)0,那麼不等式F(x)< G(x)與不等式H(x)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質:
(1)如果x>y,那麼yy;(對稱性)
(2)如果x>y,y>z;那麼x>z;(傳遞性)
(3)如果x>y,而z為任意實數或整式,那麼x+z>y+z;(加法則)
(4)如果x>y,z>0,那麼xz>yz;如果x>y,z<0,那麼xz
(5)如果x>y,z>0,那麼x÷z>y÷z;如果x>y,z<0,那麼x÷z
(6)如果x>y,m>n,那麼x+m>y+n(充分不必要條件)
(7)如果x>y>0,m>n>0,那麼xm>yn
(8)如果x>y>0,那麼x的n次冪>y的n次冪(n為正數)
初一下冊數學知識點
1.數據的整理:我們利用劃記法整理數據,如下圖所示,
2.數據的描述:為了更直觀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們還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如下圖所示:
3.全面調查:考察全體對象的調查方式叫做全面調查。
4.抽樣調查: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並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作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顯然,抽樣調查雖然是非全面調查,但它的目的卻在於取得反映總體情況的信息資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調查的作用。
5.抽樣調查分類:根據抽選樣本的方法,抽樣調查可以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兩類。
概率抽樣是按照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從調查研究的總體中,根據隨機原則來抽選樣本,並從數量上對總體的某些特徵作出估計推斷,對推斷出可能出現的誤差可以從概率意義上加以控制。習慣上將概率抽樣稱為抽樣調查。
6.總體:要考察的全體對象稱為總體。
7.個體: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稱為個體。
8.樣本:被抽取的所有個體組成一個樣本。為了使樣本能夠正確反映總體情況,對總體要有明確的規定;總體內所有觀察單位必須是同質的;在抽取樣本的過程中,必須遵守隨機化原則;樣本的觀察單位還要有足夠的數量。又稱「子樣」。按照一定的抽樣規則從總體中取出的一部分個體。
9.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稱為樣本容量。
10.頻數:一般地,我們稱落在不同小組中的數據個數為該組的頻數。也稱次數。在一組依大小順序排列的測量值中,當按一定的組距將其分組時出現在各組內的測量值的數目,即落在各類別(分組)中的數據個數。
如有一組測量數據,數據的總個數N=148最小的測量值Xmin=0.03,的測量值Xmax=31.67,按組距為△x=3.000將148個數據分為11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圍內的數據有26個,則稱該數據組的頻數為26.
11.頻率:頻數與數據總數的比為頻率。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了n次試驗,在這n次試驗中,事件A發生的次數n(A)稱為事件A發生的頻數。比值n(A)/n稱為事件A發生的頻率,並記為fn(A).用文字表示定義為:每個對象出現的次數與總次數的比值是頻率。
(1)當重復試驗的次數n逐漸增大時,頻率fn(A)呈現出穩定性,逐漸穩定於某個常數,這個常數就是事件A的概率.這種「頻率穩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統計規律性。
(2)頻率不等同於概率.由伯努利大數定理,當n趨向於無窮大的時候,頻率fn(A)在一定意義下接近於概率P(A).頻率公式:頻數總體數量=頻率
12.組數和組距:在統計數據時,把數據按照一定的范圍分成若干各組,分成組的個數稱為組數,每一組兩個端點的差叫做組距。
初一數學方法技巧
1.請概括的說一下學習的方法
曰:「像做其他事一樣,學習數學要研究方法。我為你們推薦的方法是:超前學習,展開聯想,多做 總結 ,找出合情合理。
2.請談談超前學習的好處
曰:「首先,超前學習能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培養自學能力。經過超前學習,會發現自己能獨立解決許多問題,對提高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其次,夠消除對新知識的「隱患」。超前學習能夠發現在現有的基礎上,自己對新知識認識的不妥之處。相反地,若直接聽別人說。似乎自己也能一開始就達到這種理解水平,實踐證明,並非這樣。
再次,超前學習中的有些內容,當時不能透徹理解,但經過深思之後,即使擱置一邊,大腦也會潛意識「加工」。當教師進度進行到這塊內容時,我們做第二次理解,會深刻的多。
最後,超前學習能提高聽課質量。超前學習以後,我們發現新知識中的多數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數地方需藉助於別人。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即能將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放「這少數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鋼用在刀刃上」。事實上,一節課,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並不太多。
3.請談談聯想與總結
曰:聯想與總結貫穿與學習過程中的始終。對每一知識的認識,必定要有認識基礎。尋找認識基礎的過程即是聯想,而認識基礎的是對以前知識的總結。以前總結的越簡潔、清晰、合理,越容易聯想。這樣就可以把新知識熔進原來的知識結構中為以後的某次聯想奠定基礎。聯想與總結在解題中特別有效。也許你以前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但解題能力卻很強,這說明你很聰明,你在不自覺中使用這種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確的認識這一點,你的能力會更強。
4.那麼我們怎樣預習呢?
曰:「先 說說 學習的目標:(1)知道知識產生的背景,弄清知識形成的過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識的地位和作用:(3)總結出認識問題的規律(或說出認識問題使用了以前的什麼規律)。
再說具體的做法:(1)對概念的理解。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藉助具體的東西加以理解。有時藉助字面的含義:有時藉助其他學科知識。有時藉助圖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會。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後再做題。
(2)對公式定理的預習,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規律」的總結。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導定理的證明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方法及相當有用的解題規律。如三角形內角平分線定理的證明。我們應當先自己推導公式或證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參考別人的做法。無論是自己完成的,還是看別人的,都要說出這樣做是怎樣想出來的。
(3)對於例題及習題的處理見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條。
初中七年級數學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初中七年級數學知識點歸納整理
★ 七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大全
★ 初一數學課本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數學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初一數學知識點整理
★ 初一數學上冊知識點歸納
★ 初中數學知識點整理:
★ 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大全
★ 七年級下數學知識點總結
★ 初一數學知識點歸納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