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商注冊】讓群眾少跑腿實現企業注冊登記最大便利化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加快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實施方案》,將於2017年9月22日起,在全省省、市(州)、縣(區)三級同步實現「多證合一」,同時開通適用所有企業類型、涵蓋所有登記業務的企業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同步發放電子營業執照。為作好此項工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我省「多證合一」整合了哪些涉企證照?
答:按照「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該減掉的堅決減掉」的原則,將信息採集、記載公示、管理備查類的一般經營項目涉企證照事項,以及企業登記信息能夠滿足政府部門管理需要的涉企證照事項,進一步整合到營業執照上,最終確定將14個部門的31項涉企證照事項,進行整合,實行「三十六證合一」。
問:我省推行「多證合一」改革相比之前的「三證合一」、「五證合一」改革,有哪些重要意義?
答:「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服務效率,降低了創設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力,但目前仍然存在各類證照數量過多、「准入不準營」、簡政放權措施協同配套不夠等問題。「多證合一」改革從全面梳理整合各類涉企證照事項入手,從根本上推動涉企證照事項的削減,進一步壓縮企業進入市場前的各類涉企證照事項,減少制約創業創新的不合理束縛,通過減少證照數量,簡化辦事程序,降低辦事成本,打通信息孤島,以「減少證照」推動「簡政放權」。所以說,「多證合一」改革是貫徹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落實國務院關於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充分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抓手,對於建立程序更為便利、內容更為完善、流程更為優化、資源更為集約的市場准入新模式具有更加重要和更加深遠的意義。
問:「多證合一」改革具體適用於哪些對象?
答:「多證合一」改革實施范圍較「三證合一」和「五證合一」改革更廣。既適用於各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也適用於個體工商戶。當然,也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投資等企業。
問:「多證合一」營業執照的效力如何?
答:「多證合一」改革後,登記機關發放的、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一照一碼」營業執照是市場主體全國通用的唯一「身份證」,企業憑「一照一碼」營業執照可以在政府機關、金融、保險機構等部門證明其主體身份,辦理相關業務。國務院規定,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對「多證合一」營業執照予以認可和應用。
問:「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給企業帶來了哪些便利?
答:實現「多證合一」改革後,申請人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時只需填寫「一張表格」,向「一個窗口」提交「一套材料」,不再另行辦理「多證合一」涉及的被整合證照,減少了到被整合證照核發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的環節和重復提交材料的勞苦奔波,縮減了企業開業前的籌備時間和精力,節約了企業成本。
問:「多證合一」後如何確保群眾少跑腿或不跑腿?
答:從「三證合一」到「五證合一」再到「多證合一」,整合的是證照數量,精簡的是辦事環節、流程、手續和費用,但是證照整合的背後,政府各部門需要履行的監管職責並沒有減少。那麼如何在精簡和整合的同時,保證各部門做好工作銜接,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服務周到,管理到位,需要把握好幾個關鍵環節。一是做好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工作。現階段要加快推進工商部門、被整合證照核發部門之間的信息實時傳遞和無障礙充分交換。二是做好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工作。各相關部門需要按照相同信息「一次採集、一檔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共享的企業登記注冊信息,完成本部門企業信息的動態更新,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三是將各部門的信息、服務和監督等編織成網,改變以前企業拿著各種證照單線程奔走於各個部門的狀態。
問:「多證合一」改革涉及的部門更多,有些證件是企業開業初期用不到的,會不會無謂拉長企業等待審核的時間?
答:不會的。無論是「三證合一」、「五證合一」還是「多證合一」,其核心是由工商部門一家審核、發放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並通過信息共享平台將企業基本信息共享給相關部門使用,其他部門都不需再審核。證照整合是通過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來完成的,無論這個證照在企業開業初期是否需要被使用,企業在拿到營業執照後都不再需要單獨辦理被整合的證照,也不需要等待其他部門的審核,即達到了預定可生產經營狀態。
問: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改革?
答:全程電子化登記改革,是指申請人辦理各類注冊登記時,通過互聯網提交申請材料,登記機關實行網上受理、審查,頒發電子營業執照或電子登記通知書,網上公示電子營業執照,保存電子檔案的全流程電子化登記模式。實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後,企業可以24小時提交申請和領取電子營業執照,真正實現了辦理營業執照「零門檻」、「零收費」、「零見面」,為企業和群眾釋放了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最為便利、最為高效的改革紅利。電子營業執照和紙質營業執照都是由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依法頒發的企業合法身份證明,兩者擁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問: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還有哪些便利化措施?
答:一是企業住所(經營場所)填報信息大量減少。申報人在填寫住所信息時,通過勾選填報,大幅減少表格填寫的信息量。我們還將與房屋管理部門的登記信息系統對接,自動形成電子地圖,為後續雲分析、雲監管提供便利。二是企業經營范圍點擊選取。改革中,我們對經營范圍進行了標准化、規范化設計,企業在填寫經營范圍時,可根據需要點擊選取,不必再為如何填寫經營范圍煩惱。同時,我們還對前置審批和後置審批事項用不同顏色區分,當選取不同顏色的經營事項時,會提示申請人需要辦理的證照以及辦理的先後順序,這樣,企業在選擇經營范圍時,對何時辦理何種審批事項也就更加清楚明了,有效避免了辦理營業執照後的違法隱患。三是提供了標准化的決議和章程模板。我們在全程電子化系統中內置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章程的標准化模板,申請人在提交上述材料時,只需對相關信息作簡單的修改,便可製作出符合法定形式的決議和章程,實現了企業登記工作的智能化、智慧化。
問: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有什麼重大意義?
答: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是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決策部署的關鍵環節,是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重要舉措,是企業登記便利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是改革了申請方式。全程電子化登記突破了地域空間和辦公時間的限制,將傳統的「面對面」服務轉變為「鍵對鍵」服務,實現了工商登記服務從8小時向24小時延伸。二是提高了登記效率。全程電子化系統將制式化信息內置於操作系統中,審核人員僅需重點審查個性化申報信息,即可完成審核業務,大大減少了審核工作量,審核時間從2個小時左右壓縮為30分鍾左右,實現了提速增效。三是節約了企業成本。全程電子化登記優化了網上申請、受理、審查等流程,申請人無論身在何地,只要通過互聯網即可遠程提交登記資料,實現了足不出戶辦理營業執照的便利化,有效降低了企業和群眾辦事成本。四是化解了廉政風險。全程電子化登記流程,實現了申請人與登記部門實現了「零見面」,能夠有效防控因權尋租造成的廉政風險。
查詢各地區業務請點擊:海口公司注冊,鄭州公司注冊,武漢公司注冊
工商注冊多少錢?找曼德企服放心,公司代辦安全高效,稅務顧問專業,曼德企服一站式服務專家。
Ⅱ 如何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更快更好地服務群眾,提高服務效率,讓群眾少跑腿,提高群眾的滿意度。
Ⅲ 互聯網政務服務以啥技術為依託答案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6
Ⅳ 如何理解網路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暖心的措施,可以讓數據來幫助群眾辦事。
Ⅳ 同城跑腿的客戶群體都有哪些
面對當下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各類外賣平台也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方式。跑腿客戶的群體主要是以當下的年輕人為主體,「懶」經濟之下催生了眾多符合大家需求的定製化跑腿服務應運而生,而同城跑腿公司又是以「人人快遞」為代表的。
Ⅵ 讓數據多跑路 群眾少跑腿 哪個說的
是原深圳公證處副主任黃家忠說的。他原來的說法是「讓信息多跑腿,讓百姓少跑路」。2015年10月19日法制日報記者游春亮采訪他的報道《讓信息多跑腿,讓百姓少跑路》發表在《法制日報》頭版頭條上。
Ⅶ 廈門武漢等地如何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
7月27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廈門、武漢、佛山、貴陽等地優化營商環境的做法。
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提升政務服務的效率和水平,貴陽市發揮大數據發展優勢,依託一張電子政務外網和一朵「雲上貴州貴陽分平台」雲,構建了全流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台。貴陽市市長陳晏介紹,該平台使群眾和企業通過一個唯一身份號,只進一次網上辦事大廳登錄入口的虛擬門或政務服務中心的實體門,只填一套表格,就可一次性完成業務辦理,初步構建了「一張網、一朵雲、一個號、一扇門、一支筆、一次成」的政務服務格局,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服務事項上網率達到100%,網上辦理率為56.3%,平均承諾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60%以上。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Ⅷ 實現數據多跑路 群眾少跑腿 缺賓語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01
Ⅸ 真智能O2O大不同,智慧社區怎樣玩
鄭州市自2013年獲批第二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以來,通過與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加大數據開發和信息共享力度,不斷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和城市智慧度,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更加便捷,社會公眾對放管服改革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開通網上辦事大廳,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
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開通網上辦事大廳,突出「辦事」和「審批」兩大功能,推進服務事項網上辦理。在鄭州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6個網上辦事受理窗口和1個網上辦事自助區,實施「O2O」辦事模式,促進網上政務平台、自助終端相結合,實現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線上線下」同時受理、自由選擇。截至目前,累計網上申請辦事75957件,辦結72655件。對企業和群眾來說,通過網上辦事大廳或「自助式」網上申報,無需再多跑路,通過互聯網即可隨時隨地快速申辦各項事務,群眾辦事由過去的「面對面」變為「鍵對鍵」,既省時省力、又及時方便。
二、建立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平台,群眾共享指尖上的智慧生活
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原則,建成市級大數據中心,以公安人口信息為基礎,融合民政、人社、計生、工商等45個部門業務數據信息,目前數據總量已超過4億條,先後構建了人口庫、證照文庫和地理空間庫,規劃構建法人庫、宏觀經濟分析庫,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充分共享。依託市級大數據中心,建成一站通系統,將原先需要老百姓去各職能部門窗口辦理的事項通過重新梳理、流程再造實現「下沉社區」,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一站受理、一點辦結」,最大程度降低企業和群眾辦理各項事務的復雜度及時間成本,將服務延伸到社區,送到群眾家門口。目前一站通系統已覆蓋鄭州全市174個城市社區、274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下沉社區辦事項總數達231項,涉及公安、民政、人社、衛生和計劃生育、殘聯等11個部門,群眾在家門就能辦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遷戶口等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目前正在加快建設的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無線城市等特色項目,將讓全市人民更好地共享指尖上的智慧生活。
三、建設權力清單網上運行平台,政府權力網上公開規范透明
鄭州市在河南全省率先全面啟用政府權力清單網上運行平台(聯動指揮平台),將市縣鎮13168項涉權事項全部上網運行。不斷深化政務公開,把權力運行置於陽光之下,既讓群眾辦事明白,也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近期,還將建成全方位公共服務清單和全口徑中介服務清單,實現服務事項全覆蓋。通過調查分析,社會公眾對清單運行的滿意率和比較滿意率達到了94.1%。
在全國率先完成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系統與政府權力網上運行平台系統的有效對接,按照「誰承辦、誰公開、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在網上辦事大廳對各項權力事項承辦部門的組織架構和權力運行分布情況進行公開,為政府服務貼上「實名制標簽」,推動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從「後台」走到了「前台」,倒逼服務行為和權力運行更加規范,既方便了群眾辦事,更強化了對權力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務的質量和實效。
四、企業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群眾創業更為便利
在河南全省率先試點實施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申請人足不出戶就可辦理企業登記,免去了企業因材料准備不全而造成的多次往返。實行注冊資本「零首付」和認繳制,推行先照後證登記模式,無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不作為前置許可條件。在市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一窗受理、一表填報、並聯審批、統一發證」登記模式,審批環節大為減少,審批手續更為簡化。企業申報信息由改革前的64項壓減為17項,領證時間由過去的30個工作日縮短為3個工作日。通過搭建創業舞台、提供創業幫扶和優質高效的服務,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創業激情。2016年全市新增私營企業4141戶、個體工商戶1.2萬戶,分別增長26.6%和14.6%。同時,對外商投資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一會制」決策、並聯審批,切實提高了審批效率。傳化物流公路港項目從開工建設到建成試運營只用了7個月,韓資企業京信電子從開工建設到投產運營僅用了4個月,不斷創造項目建設的「鄭州速度」。
金鵬信息智慧社區解決方案
Ⅹ 市民投訴電話能解決問題的嗎請告知
市民投訴電話能解決問題。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包國憲教授認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里,可見構建服務型政府是黨為貫徹為人民服務宗旨,推進政府改革的目標。與政務大廳、政務網站等其他政務渠道相比,政務熱線在求助的便捷性、溝通的充分性、訴求的有效性和受眾的普惠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服務質量是體現政務熱線溝通效率的關鍵指標。今年,第三方評估平台(D3方咨詢公司和零點有數)對中國大陸的31個省(市)的335條「12345」熱線進行了電話監測。監測結果顯示,熱線服務質量總體得分為80.16分,達到良好水平。可見,各地熱線都在為積極打造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而不斷努力。
【拓展資料】
其中,「死線」(接通率0%)的總數量為58條,佔比17.31%,與2017年相比減少了24條。地方政府通過整合熱線、加大話務資源投入、加強話務人員培訓等方式有效解決政府職能部門「熱線過多」「號碼難記住」「熱線打不通」等問題。比如,近年來浙江一些地級市的「12345」熱線實現了市縣兩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熱線大整合,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水平,有效避免了「死線」「冷線」,有力地推動了政務咨詢和行政投訴雙向服務,更好地發揮了「12345」熱線在社會監督和公共服務中的作用。12345,是建設整體性政府的「樞紐站」
在公共管理實踐中,基於對打破部門主義及公共服務碎片化的反思,國內學術界和政府開始引入整體性治理理念推動政府管理改革的探索。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躍平認為,政務服務「前端」的服務提升離不開「後台」的有效協同,要求政府內部部門間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提升互動和協同能力,從而改善服務的整體質量。政務熱線在政務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三方評估平台監測結果顯示,全國政務熱線能「清楚解釋政策法規」的比率較低。可見,大部分城市熱線的發展定位仍主要是回應群眾訴求,與政府其他部門的聯動仍不足,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力不從心,影響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質量。
「標准化」為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一條科學的、可操作性的路徑。各地政務熱線積極探索受理規范化、辦理流程化、服務標准化,濟南的《政府熱線服務規范》和蘇州的《政府熱線服務評價》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標准化工作的推動下,以政務熱線為中心進一步整合政務咨詢渠道,能夠實現政務熱線與其它政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以及協同治理,從而讓市民能夠通過政務熱線獲得更便捷和高質量的服務,尤其是問題的解決方案。
民間智庫零點有數公司政府治理事業部研究員梁春鼎認為,在「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下,作為重要的政民互動渠道,政務熱線將成為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重要節點。地方政府有必要建立統一的政務門戶體系,形成一網受理、協同辦理、綜合管理為一體的政務服務體系,真正做到從「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從「找部門」到「找政府」的根本轉變。
12345,是建設智慧型政府的「感應器」
熱線中心積累巨量的咨詢、投訴和建議的民生訴求數據。 北京、廣州、南京、成都、海口等城市已經探索建立大數據挖掘和建模平台,通過工作簡報、專報和個性化數據展現等形式,科學分析民生訴求,為政府科學、精準施政提供依據,提升政府社會治理水平,建設智慧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