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大數據殺熟」到搜集隱私數據,巨頭滴滴怎麼了
近日,國家網信辦通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下架「滴滴出行」APP並整改。切實損害了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一、掛牌上市:
北京時間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 "DIDI"。晚間凌晨,期待已久的滴滴終於開盤,並馬上就以16.65美元高開,較發行價上漲18.93%,市值突破798億美元,並且還在繼續向上。截至目前,市值打744.58億美元。
二、股權結構
招股書的披露,機構投資者中,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 Entity)持股高達21.5%,投票權21.5%,Uber持股12.8%,投票權12.8%,騰訊持股6.8%,投票權6.8%。
三、資本擴張
滴滴和快的均於2012年成立,各自獲得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並於2014年在中國掀起打車補貼戰,徹底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打車方式。在燒錢補貼及市場成熟後,資本市場迫於盈利壓力,促使雙方合並,國內打車市場巨頭滴滴已然成型。
隨著Uber加大中國市場布局並獲得BAT另一巨頭網路的支持,滴滴和快的於2015年結束戰役,宣布換股合並,滴滴開始獲得阿里巴巴的投資。此次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仍是滴滴的股東,但並未披露詳細的持股比例。
2016年8月,滴滴吞下優步中國,滴滴和Uber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
四、關於網傳「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數據打包交給美國」。說法我們不做置評,當前,隱私數據搜集一直被 社會 所默認,以至於現在任何一個新下載的互聯網APP,都需要採集用戶本人的人臉圖像、個人基礎信息,手機電話信息推銷越來越猖獗不斷。
五、因為調查結果還沒出爐,因此現在下定論說滴滴出了哪些具體問題為 時尚 早,或許網信辦對滴滴的審查只是針對網路安全問題的常規性檢查,滴滴一是搜集存儲了大量乘車的個人信息、行程軌跡數據;二是存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國家監管將震懾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巨頭在隱私數據搜集方面開始收手了。
⑵ 滴滴正式申請從紐交所退市,滴滴為何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根據滴滴出行相關發布公告,顯示已經正式申請從紐約交易所退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影響的:
不放棄從紐約交易所退市,滴滴出行是沒有辦法在中國的市場生存的。因為要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就意味著滴滴出行,要把公司所有的網路數據全部交給美國來運營和操控,這對中國將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而在申請退市以後,滴滴出行依舊在軟體商店,沒有辦法恢復下載。
⑶ 滴滴公司為上市泄露用戶信息給美國,是否真實
眾所周知,網約車是我們現在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網約車我們的生活可能便捷程度會大幅度下降,然而我們在使用網約車的時候,我們不免要注冊個人信息,而最近,我國目前為止最大的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卻被網路審查辦公室審查了,網友們眾說紛紜,說滴滴出行出賣用戶信息給美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小編來為大家解答。
7月3日,滴滴副總裁李敏回應稱,看到網上有人惡意造謠說「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數據打包交給美國」。和眾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一樣,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另外,相關惡意造謠者雖然已經主動刪帖,但我們堅決起訴維權。
至於滴滴出行是否真的將用戶信息透露給美國,還需要等到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的審查,滴滴出行何去何從,十分令人好奇。
⑷ 如何看待網傳滴滴為赴美上市把中國道路信息和用戶數據泄露給美國
滴滴的行為令人氣憤,網信辦官方微信發文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國家網信辦不會在沒有證據,沒有調查,沒有核實的前提下說出「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請感受一下這簡短有力的措辭,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恐怕今晚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聽到這句話,晚上都睡不著覺。
各位可以結合知乎之前那個滴滴網路審查的回答就可以明白,非常多的人對具備行業壟斷性質且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個滴滴倒下,根本不算什麼,影響不了中國社會的正常運轉。復制一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滴滴跟玩似的,滴滴倒了反而會加速行業的改革、優化、規范。
滴滴的成功靠的是什麼,各位心裡要有數。別真以為滴滴有什麼晶元級的核心競爭力,連國家都要敬著它。
希望國家拿出掃黑除惡的氣勢來對待互聯網企業違法違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的行為,嚴查大數據殺熟,嚴查用戶隱私數據倒賣,嚴查快遞金融信息灰產,嚴查企業壟斷。
你整治得好,老百姓就拍手叫好,老百姓才會更加擁護你。同時,也希望中國互聯網企業認真想一想,究竟是用戶離不開你,中國市場離不開你,還是你離不開用戶,你離不開中國市場。
最後,千萬不要覺得滴滴事件中的網路安全只有「國家安全」,人民不安全,才是真正的不安全。在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面前,不會管你姓馬還是姓柳。
我國地圖數據特殊性:
由於我國測繪資質的特殊性外國是一直拿不到我國地圖數據的,GoogleMap中緬邊界啥的甚至有商家出現在海上。
這是因為我國地圖和GPS匹配時為了國家安全採用了和外國(一般是WGS84)不同的定位標准(GCJ-02,網路額外添加加密演算法的為BD09/0911)。
GCJ-02會通過一套特殊的演算法加密+偏移源數據,解密後才能正確顯示在地圖上。
如果是真的這次滴滴相當於至少直接把車能開進去的地方的GCJ-02偏移結果全都匯報了。
帶來的直觀後果就是如果美帝想要開戰定位重大基礎設施/機場/軍用設施就更容易了。
⑸ 滴滴出行APP下架:這是誰的劫「數」
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上市的榮光,滴滴一切的顏面就被一掃而光。
2021年7月4日,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消息: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特此通報。
在此之前,有傳言稱滴滴為赴美上市把某些數據泄露給美國。為此,7月3日午間,滴滴出行副總裁在微博發文辟謠:「看到網上有人惡意造謠說『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數據打包交給美國』。和眾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一樣,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另外,相關惡意造謠者雖然已經主動刪帖,但我們堅決起訴維權。」
而就在7月2日晚間,國家網信辦官網發布公告稱,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據網信辦此前消息,對於審查的對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采購網路產品和服務,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應當按照《辦法》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具體而言,所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指的是,電信、廣播電視、能源、金融、公路水路運輸、鐵路、民航、郵政、水利、應急管理、衛生 健康 、 社會 保障、國防 科技 工業等重要行和領域,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網路和信息系統。
多雲君認為,不管結果如何,滴滴APP下架事件恐怕會成為一樁 歷史 事件的轉折點。
那就是, 數據,不僅僅是個人財產權和隱私權的一部分,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一 數據的新含義
我們知道,隨著 汽車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 汽車 將成為最大的移動數據收集和產生場景,沒有之一。今年4月特斯拉就曾因數據問題被全民口誅筆伐,最終,特斯拉公開承諾:「我們已經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數據存儲本地化,並將陸續增加更多本地數據中心。所有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將存儲在境內。」
此外,我們還知道一個問題。
近兩年, 汽車 業人人提及的「無人駕駛」,其實從理論 探索 到技術落地沒有任何捷徑。 若想要 汽車 想在任意道路都能隨意出行,像個老司機一樣精準判斷所有事物和信息,唯一的方式是企業必須擁有海量、真實的道路測試數據。
海量的意思是:上百輛車、在上萬條路上、積累的幾千萬公里的數據。
而目前的最大的網約車公司,每2輛路上行駛的車就有一輛為無人駕駛平台採集數據。盡管這些數據對於徹底實現無人駕駛還僅是杯水車薪,但規模之大、品類之全,已經令很多公司望塵莫及、望而生畏。
多雲君曾在去年11月針對滴滴的造車動作,就曾提出過擔憂。在《滴滴造車的數據威脅》中:我們知道,各種各樣關於數據的標簽已經曠日持久地廣播多年,但事實上,很多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免費使用用戶個人所產生的各種數據,並且不僅獨享這些數據,並通過這些數據的開發、交易、利用等創造不同領域的收益。
人工智慧專家郭毅可曾經講過一個案例,國外一家製造公司耗資上百萬英鎊,購買了一個罕見癌症患者的數據。
郭毅可強調,這項交易之所以能夠完成,得益於這家制葯公司,默認這份數據的所有權屬於患者本人。
二 數據的新法制
這些都還是小毛小利,尚且不論滴滴採集龐大的行駛數據來培育和開發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或其他 科技 應用。
而在《華為做「錯」了什麼?》中,多雲君也曾指出過數據權的底層邏輯: 安卓和IOS的成功,本質是因其能界定不同數據的歸屬權。而界定數據的歸屬權,要取決於整個 社會 的法律機制能否將數據視同為個人財產一般嚴肅對待和保護。但這又要求從 社會 到法律,必須清晰地明確何為個人財產。當現實中,很多個人財產都尚且無法明確時,數據權就更無從談起。
而一個個國民的數據交織在一起,就是國民財產權乃至國家法權的數據化形式。
也就是說,用戶數據就算再微小,也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
所以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種文化,都不約而同地將數據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
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來自對某一個曾經沒人在乎「所有權」進行重新確權與捍衛,例如自由權、言論權、人身權、財產權等等。每當人們的權利建築中填充入一個新的所有權,世界便會被擴充得更為遼闊。
讓一切更多地去納入「權利」,而非權力。
數據權也不例外。
-end-
⑹ 滴滴事件為何直接上升到國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罰款80.26億,侵犯用戶的隱私信息,嚴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在2015年滴滴就通過打車信息推演出國家各部委的工作情況,由此推測國家重要部門的關鍵數據,這對於我們國家的安全來說,可謂是致命的背刺!
⑺ 剛剛!國家網信辦對滴滴處人民幣80.26億元罰款,為何開出巨額罰單
之所以會開出巨額罰單,是因為他們違反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才會這樣。
⑻ 「出賣用戶數據,城市信息」滴滴被下架,這次要動真格了
消息來得大快人心,7月4日晚間,國家網信辦發出通報: 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已通知應用商店下架該APP。
別看只有內容很多,這裡面透露的問題之多,你難以想像,甚至包括了「滴滴有通敵賣國」的可能性。
首先,這種通報方式是史無前例的。國家網信辦不會在沒有證據、沒有調查或者沒有核實之前直接說明「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既然網信辦說了,那麼絕對可以肯定滴滴有確鑿的證據沒抓到了。
有句話叫「話越少,事情就越大」。
你知道滴滴截止目前掌握了多少城市,多少中國人的個人信息、出行、街景甚至財富數據嗎?並且別忘了,滴滴還有錄音收集功能,
所以現在最大的說法就是滴滴為了在美國上市,把地圖,出行數據,個人資料給出去了。
後果是什麼呢?
可能是因為中國和平太久了,很多人直到現在都在為滴滴叫冤,還可笑地擔心明天上班怎麼辦。這是典型的缺乏敵我意識,好好想想,如果滴滴真把我國山川河流、城市交通、重點基地等信息賣給了美國,那麼若真有一天發生戰爭,美國的洲際導彈就能輕易且精準的命中我們的重要城市、甚至政府、科研所、人口密集地帶和軍事基地。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叛國,普通的漢奸行為了,令人感到可怕。
大家可以看到,當滴滴發出聲明並表示「按要求下架」後,網友根本不肯買賬,所有評論以一面倒的形勢且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塊——滴滴在美國上市與這次下架有莫大的關聯。
除了在美國上市之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滴滴的第一、第二股東都是外國公司。
當然,如今還有一部分滴滴忠實的粉絲在網上幫他們宣傳,說什麼「滴滴有晶元級核心競爭力」、「它一倒就會影響整個 社會 的運行」、「滴滴為國家作出了多大多大貢獻」……以上,全都是扯淡。
第一,一個滴滴倒下對於中國根本不算什麼,還影響 社會 運轉,這可能嗎?就我們國家的實力,復制一個滴滴難道不是跟玩一樣?說滴滴影響力大,本質上是中國用戶的影響力。
第二,滴滴的技術手段這一說法,就更別拿出來丟人了。大家知道,我國連5G都走在全世界前沿。
第三,滴滴的貢獻,且不說貢獻和賣國是本質的差別,他滴滴也沒有任何貢獻啊!不是中國市場離不開滴滴,也不是用戶離不開滴滴,而是滴滴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中國用戶,正確地來講,是中國人對滴滴的貢獻。一個資本公司,他能有什麼貢獻。只要涉及到了人民和國家根本, 姓馬姓柳都是屁大點事。
說白了,你滴滴就是為了上市,哪管過中國人的死活。
其實今天還有一個重磅消息,繼滴滴之後,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也被網路安全審查,停止新用戶注冊。
運滿滿和貨車幫,就是貨運版的滴滴。而BOSS直聘,能搜集到的用戶數據就多了。
當然他們可能沒有滴滴事情大,但有一點仍值得大家注意:這四家,都在美國上市了。
不會有人覺得是巧合吧?
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再加上滴滴,幾乎可以籠蓋中國大街小巷城裡城外所有數據信息……我就問問大家,夠不夠可怕?
在這個百年之大變局的時代,我們已經開始外爭主權,同時,也必須內懲國賊。這個瓜很大,希望看懂的網友動動手,點個在看,點個轉發!
⑼ 滴滴這次的問題有多嚴重
2021年7月9日,國家網信辦發布公告稱,經檢測核實,「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要求各網站平台不得再為滴滴提供下載應用服務。從列表來看,基本上是將滴滴家族一網打盡。
而從網信辦更早前通知下架「滴滴出行」APP的時候,理由是「防範風險擴大」,而不是「預防潛在風險」,其中的暗含的意思很明了,就是滴滴已經造成了某種風險。
從滴滴成立那天起,就一直負面新聞纏身,順風車安全問題、網約車司機抽成等問題尚還在公眾記憶里尚未消散,這次出現的信息安全問題,自然讓公眾輿論不會站他們一邊。
畢竟滴滴雖然號稱5億多用戶,但滴滴的可替代性實在是太強了。滴滴倒了,平台司機和乘客立馬會轉向高德、神舟、曹操等平台,隨著這些平台趁機搶占市場,說不定消費者又能享受一波2015那波的打車補貼福利(當然這種福利未必是好事)。
那麼滴滴為什麼要急著上市,滴滴這次負面新聞能否像之前那樣涉險過關呢?
被互聯網企業「燒錢大戰」教育過的中國民眾,基本上很熟悉互聯網企業的套路:先是燒錢補貼用戶,搶占市場份額,擊垮或並購競爭對手後,再通過形成的壟斷地位來回本和盈利。所以中國的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經歷過早期燒錢虧損,後期回本盈利的過程。
這種商業模式邏輯上本身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早期燒錢,需要有人來投資,這些人又不是慈善家,投完資後當然需要收益。收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企業的商業模式跑通後,通過給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盈利,通過自然盈利給投資者分紅,另外一種就是這個企業本身就是商品,通過炒作把這個企業賣給股市,然後賺取股票差價。
從滴滴這次上市披露的股東名單來看,滴滴兩個最大的股東其實是外資,日本軟銀持股高達21.5%,美國Uber持股12.8%,而第三股東,中國的騰訊持股6.8%。
其實中國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融的外資,但滴滴的時代,卻和早期的阿里、騰訊、京東們的時代完全不一樣了。阿里、騰訊、京東等巨頭崛起的時候,正值十年前,美元進入了寬松周期,全球經濟相對景氣,所以資本市場上很容易融到錢。但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美聯儲不斷釋放加息信號,資本市場融資越來越難,如果大家看新聞的話,會發現軟銀孫正義,最近日子也不好過了。
所以滴滴需要上市,進入二級市場融資。
前面講到,除了上市之外,還有一種回本方式是通過正常經營盈利。但是很可惜,即便2016年滴滴和Uber並購成為國內出行巨頭後,壟斷市場5年的滴滴,還是沒有盈利。
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別虧損150億元、97億元及106億元。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盈利55億元。但這部分盈利主要來自於滴滴在社區團購業務的投資收益,與它的主營業務-出行無關,而社區團購,本身也生死未卜。
宏觀經濟下行,美元資本迴流,經營持續虧損,股東急需回血,還有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時不時地負面新聞等等。
所以,滴滴很著急。選了一個特殊的日子,悄悄地在紐交所上市了。
這次事件滴滴能過關嗎?
目前來看,很難。
不同於之前的順風車安全問題、司機抽成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當初 社會 內部問題處理,比如加強司機資質審查、調整出行價格和補貼標准等措施解決。但這次網上流傳滴滴向美國提供了敏感數據,真相還需等待後續調查結果。但有兩點毋庸置疑:一是滴滴確實是掌握著5億中國人的大數據,也掌握著全國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數據;二是類似滴滴這種國內某個領域的寡頭,一定會被美國政府部門關照的。
其次,是現在各國政府掀起的反壟斷接力,目前阿里、蘋果、臉書、亞馬遜等企業,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反壟斷調查。作為出行巨頭的滴滴,應該早就在名單里了。
另外,前面講到滴滴上市,是有背後股東套現需求的。現在產品被下架,主營業務受挫,股價提不上去,背後股東也就變不了現。參考去年螞蟻IPO被叫停後,香港發生的砍人事件。這次滴滴也講面臨著來自大金主的壓力。
最後滴滴本身的護城河也非常不穩,雖然滴滴對外號稱高 科技 公司,實際上滴滴積累的那點演算法優勢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只不過是因為滴滴多燒了幾年錢,培養的用戶習慣不容易那麼改變而已。而滴滴這幾年頻出負面,也在不斷消磨消費者的耐心。至於滴滴的另一個群體,司機們,其實早都注冊了好幾個平台,換著接單了。這次滴滴被下架的空檔期,自然也是競爭對手們超車的好機會。
滴滴這次最嚴重的問題,還是數據泄露的問題。滴滴是否真的把用戶數據和道路數據給美國納了投名狀尚待驗證,但數據主權問題,註定會成為未來全球化所繞不開的問題。
數據是沒有國界的,但現實是有國界的,同時數據的利用方式又是多元的。比如某個美國企業獲取了大量的中國用戶數據,如果它將這些數據基於演算法進行精準營銷投廣告賺錢,尚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它將這些數據用於政治和軍事目的,那後果不堪設想。
一百年前,數萬名日本間諜們測繪了中國地圖用於侵華戰爭;一百年後,美國利用互聯網平台在北非、中亞製造了一波波動亂。在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加持下,如今做這些事情會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