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空間數據
空間數據 空間數據又稱為圖形數據,是土地信息系統中地理實體的空間定義手段,也是專題數據的載體。空間數據分為幾何數據和關系數據兩種。幾何數據是描述地理實體本身的位置和形狀大小的量度信息,其表達手段是坐標串。關系數據是描述各個不同地理實體之間的空間關系(接近度、鄰接、關聯、包含、連通等)的信息,其表達手段是建立實體之間的連接信息。
㈡ 地理信息系統中空間數據有什麼特徵
空間數據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空間特徵(定位)、屬性特徵(非定位)、時間特徵(時間尺度)。
1、空間特徵。又稱幾何特徵或定位特徵,一般以數據坐標表示。
2、屬性特徵。表示現象的特徵,例如變數,分了類和名稱。
3、時間特徵。指現象或物體隨時間的變化。
空間數據是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凡是帶有空間坐標的數據,如建築設計圖、機械設計圖和各種地圖表示成計算機能夠接受的數字形式。
(2)空間數據變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用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形態、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對現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義的事物和現象的定量描述。根據在計算機系統中對地圖是對現實教想的存儲組織、處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間數據本身的幾何特徵,空間數據又可分為圖形數據和圖像數據。
數據結構即指數據組織的形式,是適合於計算機存儲、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邏輯結構。空間數據是地理實體的空間排列方式和相互關系的抽象描述。數據結構是對數據的一種理解和解釋。
不說明數據結構的數據是毫無用處的,不僅用戶無法理解,計算機程序也不能正確地處理。對同樣一組數據,按不同的數據結構去處理,得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內容。空間數據結構是GIS溝通信息的橋梁,只有充分理解地理信息系統所採用的特定數據結構,才能正確有效的使用系統。
㈢ 空間數據模型概念和主要類型有哪些
空間數據模型概念和主要類型:
空間數據模型是關於現實世界中空間實體及其相互間聯系的描述。空間數據模型的主要類型:基於對象(要素)的模型;網路模型;場模型。
要素模型:
點對象,由特定位置、維數為零的物體;線對象,維度為一的空間組成部分;多邊形對象,即面狀實體,通常用封閉曲線加內點來表示。矢量模型即是基於要素的,將現象看成原型實體的集合,矢量模型的表達源於空間實體的本身,通常以坐標來定義。
網路模型:地物被抽象為鏈、節點等對象,同時要注意其連通關系。
場模型:
用於模擬一定空間內連續分布的現象,常用柵格數據模型描述。柵格數據模型是基於連續鋪蓋的,它是將連續空間離散化,以規則或不規則的鋪蓋覆蓋整個空間。
基於對象的模型強調了離散對象,網路模型表示了特殊對象之間的交互,場模型表示了二維或三維空間中連續變化的數據。
要素模型和場模型的不同在於一個是先選擇要素,再回答它在哪裡的問題;場模型實現選擇一個位置,在回答哪裡怎麼樣的問題,最後都得到數據。網路模型的基本特徵是:節點數據之間沒有明確的從屬關系,一個節點可以與其他多個節點建立聯系,將數據組織成有向圖結構,它反映了現實世界中常見的多對多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數據的重構。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㈣ 數據空間是什麼意思
空間數據又稱幾何數據,它用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形態、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對現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義的事物和現象的定量描述。
根據在計算機系統中對地圖是對現實教想的存儲組織、處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間數據本身的幾何特徵,空間數據又可分為圖形數據和圖像數據
㈤ 在地理中什麼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在地理中經常需要分析一些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例如我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就是季節變化或者年際變化。例如我國東部地區降水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我國降水年際變化比較大
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就是地理事物的地區分布情況,例如我國年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㈥ 什麼是地理空間數據,它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理空間數據,英文名稱:Geospatial data,定義:面向主題的、集成的、動態更新的、持久的空間數據集合。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信息系統(二級學科)空間數據:是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凡是帶有空間坐標的數據。地理空間數據:是空間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一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是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和屬性特徵的數字描述。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表現為地理實體的幾何(定位)特徵(地理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其分布特徵)和實體間的空間關系。地理實體的屬性(定性)特徵表現為實體的數量特徵、質量特徵和時間特徵。定位是指一個坐標系裡空間實體都具有唯一的空間位置。定性是指有關空間實體的自然屬性,它伴隨著空間實體地理位置。時間特徵是指空間實體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㈦ 舉例說明什麼是空間數據,非空間數據
非空間數據即屬性數據。 數據是一個GIS應用系統的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空間數據是GIS的操作對象,是現實世界經過模型抽象的實質性內容確良。圖3展示了GIS對現實世界的信息表達與分層。 一個GIS應用系統必須建立在准確合理的地理數據基礎上。
㈧ 在地理中什麼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季節變化屬於時間變化,海陸屬於空間變化。緯度經度的變化也屬於空間變化。
㈨ 什麼是時空大數據
時空大數據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時空大數據定義:基於統一時空基準(時間參照系和空間參照系)、活動(運動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中與位置直接(定位)或間接(空間分布)相關聯的大規模海量數據集。
相關名詞:大數據 科學大數據 場景大數據 遙感大數據 地質大數據 交通大數據
【時空大數據相關】
時空大數據除具有一般大數據的5V特徵外,還具有位置特徵、時間特徵、屬性特徵、尺度(解析度)特徵、多源異構特徵、多維動態可視化特徵。時空大數據的這些特徵,有助於時空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揭示大數據的時間變化趨勢和空間分布規律。任何規律的得出,任何決策的作出,都必須依據一定時間、確定地點(地區)的大數據,即時空大數據,同時也給時空大數據的組織、存儲、管理和提取增加了難度。
時空大數據由時空框架數據和時空變化數據構成。時空框架數據一般相對變化較慢,包括時空基準數據、全球衛星導航定位(GNSS)與連續運行參考站(CORS)數據、空間大地測量與物理大地測量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數字地圖與地名數據、海洋測繪數據、世界海峽與通道數據等;時空變化數據一般變化快,包括社交網路數據、搜索引擎數據、視頻觀測數據、網路空間數據、位置軌跡數據、變化檢測數據、與位置相關的空間媒體數據、空間環境數據、海洋水文數據、社會經濟人文數據、部門行業數據等。時空大數據的核心,是將時空變化數據融合或關聯到時空框架數據上。
時空大數據的提出,反映了人們對大數據本質及其研究內容認識的豐富和深化,揭示了大數據的時空特性,明確了數據文化是尊重事實、強調精準、推崇理性和邏輯的科學文化,這是我國時空大數據發展的靈魂。時空大數據的研究,對我國大數據理論體系、技術體系、產品體系和應用服務模式的形成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有助於形成數據驅動的大數據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推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並形成現代經濟體系,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水平與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時空大數據相關: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學教授王家耀)
㈩ 空間數據和地理數據的區別
「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質,也非能量。」 狹義資訊理論將信息定義為「兩次不定性之差」,即指人們獲得信息前後對事物認識的差別;廣義資訊理論認為,信息是指主體(人、生物或機器)與外部客體(環境、其他人、生物或機器)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切有用的消息或知識。我們認為信息是通過某些介質向人們(或系統)提供關於現實世界新的事實的知識,它來源於數據且不隨載體變化而變化,它具有客觀性、實用性、傳輸性和共享性的特點。
信息與數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數據是定性、定量描述某一目標的原始資料,包括文字、數字、符號、語言、圖像、影像等,它具有可識別性、可存儲性、可擴充性、可壓縮性、可傳遞性及可轉換性等特點。信息與數據是不可分離的,信息來源於數據,數據是信息的載體。數據是客觀對象的表示,而信息則是數據中包含的意義,是數據的內容和解釋。對數據進行處理(運算、排序、編碼、分類、增強等)就是為了得到數據中包含的信息。數據包含原始事實,信息是數據處理的結果,是把數據處理成有意義的和有用的形式。
地理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它同樣來源於地理數據。地理數據是各種地理特徵和現象間關系的符號化表示,是指表徵地理環境中要素的數量、質量、分布特徵及其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像等的總和。地理數據主要包括空間位置數據、屬性特徵數據及時域特徵數據三個部分。空間位置數據描述地理對象所在的位置,這種位置既包括地理要素的絕對位置(如大地經緯度坐標),也包括地理要素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空間上的相鄰、包含等)。屬性數據有時又稱非空間數據,是描述特定地理要素特徵的定性或定量指標,如公路的等級、寬度、起點、終點等。時域特徵數據是記錄地理數據採集或地理現象發生的時刻或時段。時域特徵數據對環境模擬分析非常重要,正受到地理信息系統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空間位置、屬性及時域特徵構成了地理空間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
地理信息是地理數據中包含的意義,是關於地球表面特定位置的信息,是有關地理實體的性質、特徵和運動狀態的表徵和一切有用的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地理信息除具備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徵外,還具有區域性、空間層次性和動態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