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瀾之家:利用大數據和新技術進行產業鏈數字化升級
零售數字化是服飾未來零售的必由之路,其本質是以消費者體驗為驅動,利用大數據和新技術進行產業鏈數字化升級,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實現效率與體驗的提升。
服裝行業傳統供應鏈長期存在供貨周期長、產品與市場需求脫節、庫存層層積壓等痛點。隨著消費者對個性設計、上新頻次、豐富SKU的需求日益凸顯, 行業對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程度正在並將長期成為品牌綜合實力的關鍵衡量指標 。
同時,服裝供應鏈物流變革趨勢的核心內涵是渠道融合。而渠道特性在於移動、快速、碎片、柔性、敏捷。新零售下,重新構建人貨場的關系需要做到:
1、從渠道為王向商品精準運營;
2、提升重塑場,創造深度互動體驗;
3、創新商品供應模式——改變傳統的面向訂單的開發、采購、生產的交付方式。根據產品特性分類,採取推式+拉式結合。
如今渠道愈發多元化、碎片化,倒逼供應鏈變革。零售驅動物流轉型的關鍵詞在於高頻、碎片、可視、實時、協同。為了解決傳統線上線下管理分離和渠道庫存不通的痛點,雲倉、雲配、雲系統和雲庫存等新零售解決方案正在得到更大范圍應用。相比傳統物流而言,新零售物流能力更強調:零揀能力、彈性處理能力、自動化能力、雲倉外包的3PL能力、數據分析能力。
在今天數字化能力建設當中,需要重構傳統零售的消費場景、渠道,重構面對不同的消費者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在新商業驅動下的服裝企業模式創新中,海瀾之家讓眾人眼前一亮。
目前「海瀾之家」線下門店已拓展到5000多家。堅持深耕主業、做強主業,立足模式創新,發展品牌化、智能化、互聯網化、數字化,30周歲的海瀾就這樣踩著一個個轉型的鼓點,從名不見經傳的作坊式小廠脫胎換骨,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服裝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多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實現了從30萬元起步到營業總收入1000億元的飛躍式邁進,實現了從「橄欖型」向「啞鈴型」的轉變。
海瀾之家不僅僅是一家製造企業,而是轉型中的新零售、大數據企業。其成功背後是輕資產重運營的模式(啞鈴狀):
輕資產:將存貨和資金分解給供應鏈上下游
重運營:輸出體系化的品牌、供應鏈、營銷管理機制
海瀾之家的5000多家門店均為直營管理,擁有貨權,總部統籌經營。和一線城市中心地段的旗艦店不同,分布在三四線城市的優質街邊店以其多年的管理運營,占據城市核心商區、社區,積累大批忠實客戶。
未來幾年,三四線城市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流量的主要增量來源,比重跟人口結構趨於一致。恰好,海瀾之家三四線城市門店遍布31個省,覆蓋80%以上的縣、市。
2018年,海瀾之家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線上流量與線下數據聯手,帶來的是數據、場景的乘數效應。 騰訊布局新零售,最難的就是三四線城市,甚至鄉鎮的線下流量,恰好是海瀾之家擅長的。海瀾之家三四線城市的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資料庫。對海瀾之家而言,跟騰訊聯手提升了海瀾之家的線上線下數據處理、分析、運營能力,可形成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海瀾之家通過線上、線下會員互動、商品更新數據化、支付自動化,導入線上線下流量,最終整合成一個上游產業鏈開放供貨平台。
海瀾之家基於自身全程式控制貨的運營模式優勢,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手段提高供應鏈體系效率與敏捷度,為智慧零售時代轉型升級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1、智慧運營體系
首先,海瀾之家擁有一套適用於智慧零售時代的基礎運營框架。海瀾之家在前端(門店)採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模式、直接掌控門店運營,可有效獲取一手線下銷售與會員信息。後端為供應商提供宏觀產品設計與指導,由供應商完成細節設計與生產。中間環節採取集中物流管理,統一進行供應商貨品接收與存儲、門店貨品分揀與配送。目前已經在信息整合方面搭建了產供銷協同體系,實現了門店-總部-生產商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工作流一體化。
同時,海瀾之家基於掌控門店運營的優勢,在終端渠道也在進行一系列智慧化升級與 探索 :如基於一二線城市及購物中心的運營大數據,不斷進行整體布局的優化調整。 在門店運營方面採取數據化管理,可實時通過全國門店客流所反饋的大數據監控市場情況,並為後期產品采購、區域門店差異化銷售提供數據支撐。
2、RFID的應用:提升智能倉儲收貨、盤點的工作效率及數據的准確性
為服裝植入RFID晶元的舉措大大開啟了海瀾之家在供應鏈端的一次信息革命,通過軟體的投入,有效地提升了倉儲物流效率,降低固定資產和人力成本的投入。
具體來看,海瀾之家2014年開始投入RFID技術代替傳統條形碼,解決了傳統條形碼本身識別穿透力差、不可批量讀取、存儲信息過於單一無法對服飾進行更多描述的問題。為每件衣服佩戴上RFID標簽後,在中間物流環節實現了服裝商品信息的批量掃描、實時上傳、比對與分類處置,實現精準快速的分揀裝箱等工作,人工成本降低2/3,發貨效率提高5倍以上。
在門店,可通過在試衣間與進出口配置RFID掃描裝備,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智能試衣間、無人收銀等功能,大幅度提高客戶線下購物體驗與效率。
在後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建立了供應鏈的實施進度跟蹤系統,可及時掌控核心工廠進度與品質、供應鏈運營狀況等,便於迅速決策與反應。
海瀾之家向選定的RFID標簽供應商提供商品品號、色號、規格、數量等SKU(庫存量單位)信息,RFID標簽供應商負責將這些信息寫入晶元並發往服裝生產商,再由服裝生產商將這些帶有RFID標簽的吊牌綁到服裝上。
海瀾之家的供應商賒購+類直營模式是核心優勢。而在其2016年半年報中也提出:進一步擴大對RFID技術的運用,大幅提升智能倉儲收貨及盤點的工作效率與數據的准確性。海瀾之家「RFID流水化讀取系統」,為服裝貼上高品質RFID標簽,採用「通道機」模式,流水化讀取服裝RFID信息,實現成箱服裝商品信息的批量掃描、實時上傳、比對與分類處置。該系統投運後,大幅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收發貨效率,為服裝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做出有益 探索 。
當然RFID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只有在倉庫里,並且,可將RFID技術應用於成衣工廠掛標,物流中心收發貨,門店快速收貨、盤點及智能化管理等服裝領域各個環節的管理。能夠想像嗎,海瀾之家能夠靠著這一枚小小的RFID晶元,知道哪件衣服被拿起來過,被拿到鏡子前面比劃過,被拿進試衣間試穿過,哪種衣服在北方賣得最好,哪個花色南方人很青睞等。
這些,在未來都能依靠RFID而實現。
3、智能物流園——海量存儲、高效運轉
海瀾之家十幾層樓高的物流中心,全部智能化。近年來,海瀾集團先後投入十多億元建設海瀾之家物流園,實現了服裝倉儲由傳統平地堆放向高位立體智能轉型,同時還採用業內最先進的SAP信息管理系統,根據每件貨品獨有的條形碼全流程進行跟蹤管理,准確掌握倉儲、配送、銷售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了海量存儲和快速運轉,大大提高了物流儲運環節的工作效率。
1、 藉助數字化工具引流拉動銷售
近期,海瀾之家旗下的潮牌「黑鯨」與騰訊智慧零售合作,通過數字化工具拼團小程序,成功吸引騰訊生態的優質線上用戶到線下門店進行消費,一周內門店單量增長480%,帶動全品牌新客增長100%,到店券核銷率超過70%,且沉澱了優質數字化會員,提高轉化並拉動銷售,為業界提供了線上線下融合打通的新思路。
其解決方案是:
第一,拼團小程序與特別促銷結合,將微信優質用戶引流到門店消費。 在騰訊智慧零售的支持下,黑鯨開發小程序——黑鯨百元神券,一月內快速上線,鼓勵消費者通過小程序拼團領券,並給出極具吸引力的代金券,消費者拼團成功後,授權微信登錄小程序,領取200元卡券,小程序自動推薦3家附近門店,引導到門店購買核銷。
第二,從種子用戶到社交裂變,全渠道推廣實現消費者最大化觸達。 黑鯨拼團小程序首先通過基於LBS技術精準推薦的朋友圈廣告與公眾號圖文帶來了大批種子用戶,並在不同渠道獲得推廣擴散,最大范圍觸達消費者。
近年來,海瀾集團旗下的「海瀾之家」等品牌通過天貓等電商平台與消費者零距離互動,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佔有率。在數年來的「雙十一」電商購物節中,海瀾之家表現非常搶眼。
2、 服裝外賣——「一小時達解決穿衣突發狀況」
打開美團外賣,下單一件T恤或一條褲子,然後坐等外賣小哥一小時送達?聽起來可能有些怪,但海瀾之家的確就是這樣做了。
2018年7月23日,海瀾之家通過微信公眾號以一條「海瀾之家被美團外賣小哥哥圍堵」的信息向外宣布,它開始在美團外賣上賣衣服了,目的是解決一些男士穿衣場景中的「突發狀況」,優點是能一小時送達。這項服務能幫消費者解決諸如馬上要見重要客戶、衣服突然沾上明顯污漬需要更換;穿著休閑服的周五,臨時被通知去重要商務場合,需要著正裝等突發問題。
在美團外賣平台上,一些海瀾之家的門店已經可以被顯示出來。界面新聞以北京新城市廣場做定位,點開美團外賣顯示的服飾頻道,會直接顯示附近的門店,進入門店頁面,即可選購所需的商品。選好尺碼、顏色,支付6元配送費,就可以下單了。
顯然,海瀾之家是試圖通過高效配送、基於門店地理位置吸引附近的消費者,甚至將他們引導至門店。
當然比起包裝食品、日化消費品等標准化程度較高的商品,服飾類商品更容易出現色差、尺碼不合適等需要退換貨的問題,這也是海瀾之家這一類服飾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海瀾之家在後期會進一步 探索 新的模式。
海瀾之家近期的一系列活動,成功的將線上用戶引流到線下門店,聯動線上線下,形成閉環,提升了顧客消費的新鮮感與真實性,成為服裝零售行業線上用戶轉化為品牌會員的一次成功 探索 。
海瀾之家通過大數據及智慧化工具的有效利用,深耕市場、全渠道布局、精準營銷,通過智慧零售新技術的引入, 讓企業、產品、品牌、消費者、渠道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優化了客戶體驗,成為新零售的創新踐行者。
有別於以往零售行業的任何一次變革,服裝行業的智慧零售需通過流量、數據及連接的有機結合,對行業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全面轉型,而率先擁抱智慧零售並積極進行轉型的企業在價值鏈的最前端提升了研發的有效性,將服裝產品和服務緊隨市場趨勢,不斷迎合消費者偏好,並通過打造高效能、智能化的供應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新零售革命上將會繼續刷新成果、創造佳績。
技術改變零售效率將成為未來中國零售發展的重要方向。以「IT點亮智慧零售,數據驅動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商業信息化行業大會2019年3月21-23日落戶南京隆重召開,誠邀行業夥伴共襄盛典!
2. 服裝行業的大數據驅動供應鏈這句話怎麼理解
簡單理解為:服裝行業從全域營銷、大數據驅動研發、共創產業鏈、全渠道融合、智慧門店、品牌大數據等六個方面匯總成新的服裝系統供應鏈。
服裝行業已經邁入了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而在新一輪的變革里,服裝行業將面臨全面數字化,消費者中心化以及信息傳遞加速等行業升級,這也意味著新零售時代的前景。服裝行業從過去的以企業自身為中心,由企業決定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的傳統零售鏈式價值鏈,正逐漸過渡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零售環式價值網。
3. 服裝行業如何利用大數據
大數據的功能在於通過數據分析來發布指示,這剛好解決了服裝行業庫存調配的問題。廈門致聯科技提供的RFID服裝行業方案,就成功通過RFID技術收集各門店數據,通過大數據服務快速地實現多餘庫存的有效分配。
4. 大數據時代給服裝行業帶來哪些巨變
在服裝的型號尺寸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使服裝生產製造方統計出哪種體型尺寸的人購買力較強,來決定自己生產數量和型號比例。
5. 大數據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1.了解和定位客戶
這是大數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應用領域。很多企業熱衷於社交媒體數據、瀏覽器日誌、文本挖掘等各類數據集,通過大數據技術創建預測模型,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客戶以及他們的行為、喜好。
利用大數據,美國零售商Target公司甚至能推測出客戶何時會有Baby;電信公司可以更好地預測客戶流失;沃爾瑪可以更准確的預測產品銷售情況;汽車保險公司能更真實的了解客戶實際駕駛情況。
滑雪場利用大數據來追蹤和鎖定客戶。如果你是一名狂熱的滑雪者,想像一下,你會收到最喜歡的度假勝地的邀請;或者收到定製化服務的簡訊提醒;或者告知你最合適的滑行線路。。。。。。同時提供互動平台(網站、手機APP)記錄每天的數據——多少次滑坡,多少次翻越等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些信息,與家人和朋友相互評比和競爭。
除此之外,政府競選活動也引入了大數據分析技術。一些人認為,奧巴馬在2012年總統大選中獲勝,歸功於他們團隊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更加出眾。
2.
改善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
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可以在幾分鍾內解碼整個DNA序列,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更好地理解和預測疾病模式。試想一下,當來自所有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的數據,都可以應用於數百萬人及其各種疾病時,未來的臨床試驗將不再局限於小樣本,而是包括所有人!
蘋果公司的一款健康APP ResearchKit有效將手機變成醫學研究設備。通過收集用戶的相關數據,可以追蹤你一天走了多少步,或者提示你化療後感覺如何,帕金森病進展如何等問題。研究人員希望這一過程變得更容易、更自動化,吸引更多的參與者,並提高數據的准確度。
大數據技術也開始用於監測早產兒和患病嬰兒的身體狀況。通過記錄和分析每個嬰兒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模式,提前24小時預測出身體感染的症狀,從而及早干預,拯救那些脆弱的隨時可能生命危險的嬰兒。
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分析有助於我們監測和預測流行性或傳染性疾病的暴發時期,可以將醫療記錄的數據與有些社交媒體的數據結合起來分析。比如,谷歌基於搜索流量預測流感爆發,盡管該預測模型在2014年並未奏效——因為你搜索「流感症狀」並不意味著真正生病了,但是這種大數據分析的影響力越來越為人所知。
3.提供個性化服務
大數據不僅適用於公司和政府,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比如從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中獲益。Jawbone的智能手環可以分析人們的卡路里消耗、活動量和睡眠質量等。Jawbone公司已經能夠收集長達60年的睡眠數據,從中分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反饋給每個用戶。從中受益的還有網路平台「尋找真愛」,大多數婚戀網站都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演算法為用戶匹配最合適的對象。
4.
了解和優化業務流程
大數據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優化業務流程,比如供應鏈或配送路徑優化。通過定位和識別系統來跟蹤貨物或運輸車輛,並根據實時交通路況數據優化運輸路線。
人力資源業務流程也在使用大數據進行優化。Sociometric Solutions公司通過在員工工牌里植入感測器,檢測其工作場所及社交活動——員工在哪些工作場所走動,與誰交談,甚至交流時的語氣如何。美國銀行在使用中發現呼叫中心表現最好的員工——他們制定了小組輪流休息制度,平均業績提高了23%。
如果在手機、鑰匙、眼鏡等隨身物品上粘貼RFID標簽,萬一不小心丟失就能迅速定位它們。假想一下未來可能創造出貼在任何東西上的智能標簽。它們能告訴你的不僅是物體在哪裡,還可以反饋溫度,濕度,運動狀態等等。這將打開一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領域尋求共性的信息和模式,那麼孕育其中的「小數據」著重關注單個產品。
5.
改善城市和國家建設
大數據被用於改善我們城市和國家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大城市致力於構建智慧交通。車輛、行人、道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場所都被整合在智慧交通網路中,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
加州長灘市正在使用智能水表實時檢測非法用水,幫助一些房主減少80%的用水量。洛杉磯利用磁性道路感測器和交通攝像頭的數據來控制交通燈信號,從而優化城市的交通流量。據統計目前已經控制了全市4500個交通燈,將交通擁堵狀況減少了約16%。
6.提升科學研究
大數據帶來的無限可能性正在改變科學研究。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全球遍布了150個數據中心,有65,000個處理器,能同時分析30pb的數據量,這樣的計算能力影響著很多領域的科學研究。比如政府需要的人口普查數據、自然災害數據等,變的更容易獲取和分析,從而為我們的健康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
7.提升機械設備性能
大數據使機械設備更加智能化、自動化。例如,豐田普銳斯配備了攝像頭、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強大的計算機和感測器,在無人干預的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Xcel Energy在科羅拉多州啟動了「智能電網」的首批測試,在用戶家中安裝智能電表,然後登錄網站就可實時查看用電情況。「智能電網」還能夠預測使用情況,以便電力公司為未來的基礎設施需求進行規劃,並防止出現電力耗盡的情況。在愛爾蘭,雜貨連鎖店Tescos的倉庫員工佩戴專用臂帶,追蹤貨架上的商品分配,甚至預測一項任務的完成時間。
8.強化安全和執法能力
大數據在改善安全和執法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利用大數據技術,檢測和防止網路攻擊(挫敗恐怖分子的陰謀)。警察運用大數據來抓捕罪犯,預測犯罪活動。信用卡公司使用大數據來檢測欺詐交易等等。
2014年2月,芝加哥警察局對大數據生成的「名單」——有可能犯罪的人員,進行通告和探訪,目的是提前預防犯罪。
9.
提高體育運動技能
如今大多數頂尖的體育賽事都採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用於網球比賽的IBM SlamTracker工具,通過視頻分析跟蹤足球落點或者棒球比賽中每個球員的表現。許多優秀的運動隊也在訓練之外跟蹤運動員的營養和睡眠情況。NFL開發了專門的應用平台,幫助所有球隊根據球場上的草地狀況、天氣狀況、以及學習期間球員的個人表現做出最佳決策,以減少球員不必要的受傷。
還有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是智能瑜伽墊:嵌入在瑜伽墊中的感測器能對你的姿勢進行反饋,為你的練習打分,甚至指導你在家如何練習。
10.金融交易
大數據在金融交易領域應用也比較廣泛。大多數股票交易都是通過一定的演算法模型進行決策的,如今這些演算法的輸入會考慮來自社交媒體、新聞網路的數據,以便更全面的做出買賣決策。同時根據客戶的需求和願望,這些演算法模型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更多精彩:14_spark體系之分布式計算課程Spark 集群搭建+S
6. 大數據應用與哪些行業
大數據應用於各個行業,包括金融、汽車、餐飲、電信、能源、娛樂等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已經融入了大數據的痕跡。
1、製造業:利用工業大數據提升製造業水平,包括產品故障診斷與預測、分析工藝流程、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過程能耗、工業供應鏈分析與優化、生產計劃與排程。
2、金融業:大數據在高頻交易、社交情緒分析和信貸風險分析三大金融創新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3、汽車行業: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不遠的未來將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4、互聯網行業:藉助於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行為,進行商品推薦和針對性廣告投放。
5、餐飲行業:利用大數據實現餐飲O2O模式,徹底改變傳統餐飲經營方式。
6、電信行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客戶離網分析,及時掌握客戶離網傾向,出台客戶挽留措施。
7、能源行業: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電力公司可以掌握海量的用戶用電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用電模式,可以改進電網運行,合理設計電力需求響應系統,確保電網運行安全。
8、物流行業:利用大數據優化物流網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9、城市管理:利用大數據實現智能交通、環保監測、城市規劃和智能安防。
10、生物醫學: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流行病預測、智慧醫療、健康管理,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解讀DNA,了解更多的生命奧秘。
11、公共安全領域:政府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強大的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公共安全領域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反恐維穩與各類案件分析的信息化手段,藉助大數據預防犯罪。
12、個人生活:大數據還可以應用於個人生活,利用與每個人相關聯的「個人大數據」,分析個人生活行為軌跡,為其提供更加周到的個性化服務。
大數據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大數據對各行各業的滲透,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核心要素。
(6)服裝行業哪些是大數據擴展閱讀
七個典型的大數據應用案例
1、梅西百貨的實時定價機制。根據需求和庫存的情況,該公司基於SAS的系統對多達7300萬種貨品進行實時調價。
2、Tipp24AG針對歐洲博彩業構建的下注和預測平台。該公司用KXEN軟體來分析數十億計的交易以及客戶的特性,然後通過預測模型對特定用戶進行動態的營銷活動。這項舉措減少了90%的預測模型構建時間。SAP公司正在試圖收購KXEN。
3、沃爾瑪的搜索。這家零售業寡頭為其網站Walmart.com自行設計了最新的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語義數據進行文本分析、機器學習和同義詞挖掘等。根據沃爾瑪的說法,語義搜索技術的運用使得在線購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對沃爾瑪來說,這就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金額。」Laney說。
4、快餐業的視頻分析。該公司通過視頻分析等候隊列的長度,然後自動變化電子菜單顯示的內容。如果隊列較長,則顯示可以快速供給的食物;如果隊列較短,則顯示那些利潤較高但准備時間相對長的食品。
5、Morton牛排店的品牌認知。當一位顧客開玩笑地通過推特向這家位於芝加哥的牛排連鎖店訂餐送到紐約Newark機場(他將在一天工作之後抵達該處)時,Morton就開始了自己的社交秀。首先,分析推特數據,發現該顧客是本店的常客,也是推特的常用者。根據客戶以往的訂單,推測出其所乘的航班,然後派出一位身著燕尾服的侍者為客戶提供晚餐。
6、PredPolInc.。PredPol公司通過與洛杉磯和聖克魯斯的警方以及一群研究人員合作,基於地震預測演算法的變體和犯罪數據來預測犯罪發生的幾率,可以精確到500平方英尺的范圍內。在洛杉磯運用該演算法的地區,盜竊罪和暴力犯罪分布下降了33%和21%。
7、TescoPLC(特易購)和運營效率。這家超市連鎖在其數據倉庫中收集了700萬部冰箱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進行更全面的監控並進行主動的維修以降低整體能耗。
7. 如何將大數據運用到服裝材料業
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各個服裝材料的銷量;分析社交網路數據來得到當季熱門流行材料,預判市場走向,網路社區中的很多熱門話題,往往會先於一些流行趨勢預測機構的發布;另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做環境分析。舉個例子,如果在經營過程中發現物流、資金流都控製得很好,但銷量在不斷下降,這可能與大環境相關。這時候需要通過環境分析,是競爭對手降價,帶走了我們的銷售量?還是由於天氣的原因,或者是在社交網路上傳播的一些信息導致了我們外部環境的變化?對環境進行分析,能夠有效的發現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經營環境。另外通過對客戶評價數據的採集可以進行基於客戶反饋的產品設計和改進,改善用戶體驗。
更多關於大數據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可以關注下FineBI商業智能大數據官網~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8. 智造遼寧蝶變記|大數據+ 智能製造,大楊集團打造世界最強服裝定製企業
在對生產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楊集團」)服裝定製工廠內我們看到,工人從電腦上遠程接單後,利用智能排版系統,選好一件西裝所需的各種面料,不到一分鍾就能完成裁剪。
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說:「我們最快的時間,4 個工作日就可以交付。一個非常快捷的生產閉環,就讓消費者把定製服裝從高大上的很貴、(交付時間) 很長、負擔不起的產品,變成觸手可達的、可以隨手買到。」
創建於 1979 年的大楊集團,擁有 4000 多名員工,主要從事各類中高檔服裝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年服裝綜合生產加工能力 1100 萬件(套),年西服出口量600萬件(套),年服裝定製產量 200 萬件(套)。85% 以上的產品出口,是全球最大的定製服裝生產企業。
01 2 億元打造全球服裝智能化柔性定製工廠
西裝的私人定製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較為成熟,大楊集團的西裝訂單中,定製西裝佔有很大比重。對傳統服裝生產企業來說,私人定製這一向對小眾的市場具有生產成本高、製造周期長、難以大規模生產及推廣等痛點。要想破解這一瓶頸,企業必須對生產流程進行變革創新,通過發展信息化技術、進行智能化改造,將供應鏈柔性程度不斷優化。
2016 年起,大楊集團開始對生產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目前累計投入2 億元打造大楊集團全球服裝智能化柔性定製工廠。
大楊集團以深度定製和即時體驗為目標,打造了定製服裝工業互聯網服務平台 Ustyylit。通過平台化發展,打通服裝消費與服裝設計、生產、物料、物流、客服之間的數據鏈,根據消費者個性化的定製需求,驅動服裝設計、面輔料采購、版型選取、生產組織、計劃排產、倉儲物流、運營管理,匯聚遍布全球的面輔料供應商、製造工廠、貿易商、品牌商、零售店鋪等資源,通過數據互聯互通、協同生產,實現全球服裝個性化定製的按需柔性智能定製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新型的體驗式服裝定製服務,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基於該平台打造的「支持深度定製與即時體驗的全品類服裝個性定製化項目」入選 2020 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費示範項目。
02 智能化、數字化貫穿生產銷售全過程
大楊集團通過應用自主開發的高效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上層數據集成分解、底層數據匯總分析、生產過程即時更新的基於數據動態管理的數字化車間。通過加強基礎信息系統平台的開發,保障數據信息交換的穩定性、准確性,實現產品生產流程高效運轉。
由智能化生產設備組建的規模化柔性定製生產線,滿足單裁定製業務的生產工藝流程需求,解決產能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大批量生產與單量單裁定製生產的柔性組織,滿足了大規模單量單裁定製化生產能力需求。
大楊集團對營銷管理模式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不斷提升面向全球客戶和消費者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滿足顧客差異化的需求,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通過自主研發量體標准和量體數據系統、千萬級版型資料庫、字典式編碼統一物料管理系統,構建了基於定製服裝的基礎數據平台,為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通過構建高效的營銷服務信息系統,實現了營銷終端、生產工廠端、供應商端數據協同管理,實現全面緊密的合作。
通過逐步完善智能化生產體系,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面向客戶端、供應端、生產端、物流配送端的各環節,將單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模塊化,組合後實現規模化生產,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及現代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定製服裝的產品質量、縮短了生產周期。
03 智能製造讓小眾高端消費變為大眾 時尚 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定製服裝作為高端消費數量倍增。80 後、90 後消費者追求自己的服飾有個性化、 時尚 化特徵,對定製服裝需求更為強烈。
同時,人們體型的差異,對更為合身的定製服裝需求增多。因此,服裝私人定製需求端大幅提升。據測算,目前國內服裝定製市場規模在 2000億元左右。
大數據 + 智能製造突破量體、打板關鍵環節,柔性供應鏈實現定製服裝的批量化生產,降低製造成本、縮短定製周期。技術端的進步使得服裝私人定製這一小眾高端消費變為大眾的 時尚 選擇。
胡冬梅介紹說:「定製服裝的價格越來越親民,早些年定製西裝可能要三五千元一套,但是目前 2580 元就可以定製一套特別心儀的純毛面料的西裝。那麼,如果通過線上一些促銷活動,這樣的定製服裝甚至可能不用 1000 元就能買到。」
大楊集團全球營銷網路已遍布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單裁合作店面上千家。定製服裝產品品類已由西裝拓展到襯衫、褲子、大衣、女裝、休閑裝等 7 個品類,生產能力、交付能力、產品質量全球領先。2019 年,大楊集團單裁定製產品達到 130.4 萬件(套),實現出口創匯 7000 余萬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定製服裝生產企業。定製產品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業務營收比例由 2016 年的 14.1%,提升至 2019年的 36.2%,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21 年,受全球疫情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影響,大楊集團海外服裝業務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定製服裝生產,依然實現銷售120 萬件(套)。
2021 年 10 月 ,在中國服裝行業最具規格的年度盛會——中國服裝大會上,擔任議題主席的胡冬梅,在「智能製造與人機融合」平行會議作了開題演講,以大楊集團的數字化改造實踐,同與會者分享了服裝行業智能製造的體會。
2021 年 1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兩年評定一次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第五批名單公布,大楊集團憑借領先的設計研發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與工業設計的深度融合能力,贏得了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從眾多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2021 年 12 月,在中國服裝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服裝製造大會上,全國共有 12 家企業榮獲「2021 中國服裝產品創新基地」稱號,大楊集團旗下的大連大楊服裝定製 科技 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大楊集團通過加強以技術中心、設計中心、信息中心、檢測中心四大創新主體建設,加強與海外專家、國內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強 科技 人才的管理培育,以創意設計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顧客滿意為目標,形成產品、服務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堅持以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為核心,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大楊集團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6 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1 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1 個,國家級產品創新基地 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1 個, 科技 創新服務機構 1 家,躋身世界服裝行業五百強、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行列。大楊集團近年先後獲得「遼寧省省長質量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多項榮譽。
「十四五」期間,大楊集團將積極推進「雙循環」戰略,在穩定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國內業務,圍繞「品牌大楊、定製大楊、數字大楊、資本大楊、文化大楊」五個方面,全面提升集團的綜合競爭力。
大楊集團將堅守「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的企業精神,繼續打造以全球服裝定製業務為重心的產業化發展道路,通過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促進規模化服裝定製業務的發展,為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為大連區域經濟發展,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貢獻新的力量。
Inside the garment factory of Dayang Group CompanyLtd. (Dayang Group for short), we see the workers finish tailoring a garment within one minute after they have received a remote order on the computer, completed smart typesetting, and selected the fabrics for the garment.
「We can deliver the suit in 4 days. In this way custom-made garment becomes reachable to the consumer who had previously to spend more money and more time,」 said Hu Dongmei, general manager of the garment group in Dalian.
Established in the year 1979, Dayang Group has 4,000 employees and its business ranges from designing, procing, selling middle and top quality dress procts. Its annual output amounts to 11 million pieces or sets. It exports 6 million pieces or sets of western-style dresses. Its annual custom-made garments are 2 million pieces or sets. As the largest custom- made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85% of its procts are made for exportation.
Since 2016, Dayang Group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in AI proction system and invested 200 million yuan in making the enterprise an international AI garment procer in flexible customization.
By optimizing its AI proction system, the group has placed its focuses 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for the sake of its customers, suppliers, procers, and distributors. Its clients' personal needs are molized before mass proced. Now its overall capacity in proction has been increased and modernized. And the quality of its procts has been improved and proction cycle shortened.
Since China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a generation of young consumers has shifted their interest to personalized fashions. They are the ones who have a stronger desire for custom-made costumes and consequently there's a great demand on the part of the customers.
According to Hu Dongmei, the price is more and more customer-friendly. A business suit cost almost 5,000 yuan if it was custom made in the past,while its price has been cut in half to 2,580, even if it is of purely wool fabric. If it is ordered by online promotion, the price can be further reced to less than 1,000.
Today's Dayang Group has market networks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its cooperative tailor shops amount to over 1,000. Its procts include 7 categories of shirts, trousers, overcoat, lady's dress, and casual clothes. It has become a leading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its proctivity, delivery, and quality.
Up to now, Dayang Group has 6 high-tech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strial design center of national class, on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novation base of national class, one technical center of provincial enterprise, and on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The group is one of the world top 500 enterprises, a leading enterprise in top 100 garment procers in China, winners of Liaoning Governor's Quality Prize, and National May 1 Labor Prize.
(Trans. by G. Q.)
攝影:李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