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參考文獻格式舉例有哪些
參考文獻格式舉例:
1.引用文獻的特定規則第一,只列出已發表的有影響的參考文獻。盡量不要引用未發表的數據、摘要、論文或其他間接材料。如果實在需要引用這類材料,可以用括弧標注出來,或像一些期刊允許的那樣在正文中用腳注標注出來。已被接收、將要發表的論文可以引用。
但要在將發表該論文的期刊名後註明「InPress」或「Forthcoming」(即將出版)。其次,在投稿前要對照所引用文獻的原始出處,仔細檢查參考文獻部分。在投稿被接受後,也最好對校樣再做檢查。有經驗的圖書管理員知道。
論文里出現錯誤最多的部分就是參考文獻。還要記住的是,檢查的時候要確信在論文正文中引用的文獻都確實列在參考文獻部分中,也要確信列在參考文獻部分的文章都確實在正文中被引用到。
2.參考文獻的格式各種期刊在引用參考文獻的格式上有很大不同。有人查閱了52種科技期刊,發現這些期刊使用了33種不同的參考文獻格式(M.O'Connor,Br.Med.J.1:31,1978)。有些期刊會給出所引用文獻的全名。
有些則不會;有些期刊要求論文給出所引用文獻的頁碼范圍,有些則只要求給出所引用文獻的首頁頁碼。聰明的作者會搜集好所引用文獻的所有相關條目,這樣在撰寫論文的時候就具備所有必要的信息。要對已有的信息做刪減和編輯是很容易的。
但要重新搜索二十多篇甚至更多的論文,用來將參考文獻的題名和頁碼補齊,卻非常費勁。即使知道欲投稿期刊通常採用精簡的參考文獻格式(比如,不給出題名),最好還是為所有引用的參考文獻做完備的記錄。這種做法可取是因為以下原因。
(1)當前選定的投稿期刊可能會拒絕錄用該投稿,到時可能將論文做修改,另投其他期刊(這家期刊的要求同以前的投稿期刊的要求很可能不同);(2)很有可能在以後撰寫科技論文、評論性論文或者書籍的時候會再用到這些參考文獻。
而很多類型的寫作經常要求給出所引用文獻的完整條目。在向一家期刊投稿前,最好對照該期刊的《作者須知》來檢查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如果投稿中參考文獻格式與期刊要求的格式有很大出人,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有可能認為這份投稿是被其他的期刊拒稿後才轉投過來的。
也可能認為論文作者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盡管有很多種參考文獻引用格式,大多數期刊還是使用三種常用格式中的一種。這三種常用格式是:「著者姓名-出版年」(nameandyear)格式,「字母-數字」(alphabet-number)格式和「引用次序」(citationorder)格式。
2.1署者姓名-出版年格式著者姓名-出版年格式,又稱哈佛(Harvard)格式,已經流行多年,很多期刊和書籍都使用這種文獻引用格式。這種格式很大的一個優點就是方便作者。因為參考文獻不用編號,所以作者可以隨時添加或刪減參考文獻。
不管作者對參考文獻書目做多少次修改,正文中引用文獻的標注--如「Smith和Jones(2005)」--不受影響。如果引用Smith和Jones在2005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那麼只要做簡單變動即可,即第一篇標注為「SmithandJones(2005a)」。
第二篇標注為「SmithandJones(2005b)」。這種格式的缺點是對讀者和出版商不方便。當讀者閱讀論文時,特別是在閱讀論文的導論部分時,會發現一個段落甚至一個句子里大量引用參考文獻,這導致讀者經常要跳過多行引用文獻的標注才能繼續閱讀下面的正文。
接連引用幾個參考文獻會對讀者閱讀和理解論文造成一定干擾。對出版商來說這種格式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增加印刷成本。如果「Smith,Jones,andHigginbotham(2005)」可用簡單的引用文獻標注來代替。
那麼出版商就可以降低印刷成本。由於一些論文的署名作者人數太多,很多採用著者姓名-出版年參考文獻格式的期刊都採納了「etal.」(等)的規則,這個規則是這樣使用的:如果所引用的論文作者人數只有一到兩位時,引用文獻就標注成「Smith(2005)」或「SmithandJones(2005)」。
如果所引用的論文有三位作者,在第一次引用該論文時應該標注成「Smith,Jones,andMcGillicuddy(2005)」,以後在文中再引用到該論文時就可標注成「Smithetal.(2005)」這樣的簡短形式。
如果所引用的論文有四位或四位以上的作者,在第一次引用該論文時就應該用「Smithetal.(2005)」來標注。在參考文獻部分,有些期刊要求把文獻的所有作者都列出來(不管有多少名作者);有些期刊僅將文獻的第一作者列出。
2. Harvard引用格式的應該是怎樣的簡要說一些點方便理解就行
那我就隨便說一下Harvard引用格式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好了
先來說一下關於如何創建和格式化Harvard引用格式
採用Harvard引用格式時,如果你要在你的文章的主體中插入引用,陳述,統計及任何其他類型的源信息,你應該:
1)在提供的信息之後或句子結尾處,在括弧內提供作者的姓氏和出版日期
2)假設你已經提到過這個作者,那麼Harvard大學的參考指導方針要求你只在括弧中輸入發表年份,直接在作者的姓氏後面提到
3)如果你引用的是某個特定部分(而不是整個作品),則應該在日期之後引用頁碼或頁碼范圍
4)請注意,如果信息來源有四個或者是更多的作者,你不需要寫出所有的姓氏,只需要使用一個作者的姓氏,後面跟著縮寫「et al」(意思是「別人」)用斜體表示
5)如果你正在閱讀一位作者的來源,並且這位作者引用了另一位作者的作品,則可以視為次要參考。我們鼓勵你追蹤原始資料來源—通常可以通過查閱作者的參考文獻清單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你無法訪問,哈佛大學的參考指南指出,你只要在正文中引用「cited in」一詞來表示這一點
Harvard參考格式指南
准確的參考不僅可以保護你的作品免受抄襲 - 以一致清晰的方式呈現你的源材料,還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在字體類型,字體大小,文本對齊方式和行距上緊密地遵循樣式的格式規則,以確保您的工作易於閱讀。在提交作業之前,請檢查您是否根據樣式的格式指南對整篇文章進行了格式化,包括參考列表。
如何在Harvard格式中引用:
·邊距:2.5厘米
·縮短標題後跟頁眉中的頁碼,向右對齊
·每個新段落½英寸縮進(按標簽欄)
·建議的字體:Times New Roman,Arial和Courier Windows;Times New Roman,Helvetica和Courier for Mac,12pt尺寸。確保所有哈佛大學的引文與其餘作品的字體相同
·參考列表在你的工作正文結尾的單獨頁面上
即使使用哈佛大學的引文生成器,也要經常與你的教授核對具體的指導原則 - 論文的格式沒有統一的標准。確保在整個工作中始終如一地應用建議的格式規則。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可以的話請採納!!!
3. 哈佛引用格式是什麼
Harvard Style,全稱Harvard Reference System,即哈佛參考文獻注釋體系,是上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學術界的一種引用格式。與其他常見引用格式相比,哈佛格式是採用「作者-日期法」(auther-date method),與APA格式類似。
首先,Harvard Style引用分為兩部分:
文本中的引文(Citation in the text:):這是在使用引文,措辭或摘要後即刻使用您的著作中的原文。
參考文獻列表(Reference List):在您的文章中使用的所有引用參考書目的完整列表,帶有完整的書目詳細信息,以使讀者可以跟蹤這些參考書目並查找原始文本。
(3)哈佛文獻文中怎麼引用數據擴展閱讀:
如果在正文中引用來源,方法是提供作者的名字,後跟出版日期。詳細的參考文獻、書目、出版物信息等將會放在最後的Reference List。
1)如果引用是指完整的信息源,或者貫穿整個作品的思想或主題,或者信息源的重要部分,那麼您只需輸入作者和日期,例如:(Smith 2017)或Smith(2017)。
2)與直接引號一起使用或引用來源的特定部分的引用應在您的引用中包括頁碼,例如:(Smith 2017,p.42)或Smith(2017,p.42)。
3)如果作者姓名作為essay正文的一部分出現在文本中,則年份將用圓括弧括起來,例如:According to Smith(2017)。
4)如果作者姓名未出現在正文中,則姓名和日期應放在方括弧中,例如:The terminology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when it was discovered...(Smith 2017).
4. harvard reference格式是什麼
哈佛(Harvard Reference)引用格式,全稱Harvard Reference System,即哈佛參考文獻注釋體系,是上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學術界的一種引用格式。與其他常見引用格式相比,哈佛格式是採用「作者-日期法」(auther-date method),與APA格式類似。
Harvard Style引用分為兩部分:文本中的引文(Citation in the text:),這是在使用引文,措辭或摘要後即刻使用您的著作中的原文。
(4)哈佛文獻文中怎麼引用數據擴展閱讀:
哈佛風格引用如果在正文中引用來源,方法是提供作者的名字,後跟出版日期。詳細的參考文獻、書目、出版物信息等將會放在最後的Reference List。
1)如果引用是指完整的信息源,或者貫穿整個作品的思想或主題,或者信息源的重要部分,那麼您只需輸入作者和日期,例如:(Smith 2017)或Smith(2017)。
2)與直接引號一起使用或引用來源的特定部分的引用應在您的引用中包括頁碼,例如:(Smith 2017,p.42)或Smith(2017,p.42)。
3)如果作者姓名作為essay正文的一部分出現在文本中,則年份將用圓括弧括起來,例如:According to Smith(2017)。
4)如果作者姓名未出現在正文中,則姓名和日期應放在方括弧中,例如:The terminology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when it was discovered...(Smith 2017).
5. 英文文獻引用格式是什麼
英文參考文獻的格式主要有4種:APA格式、MLA格式、CMS格式、哈佛文獻格式(Harvard System)。
APA是一種標明參考來源的格式,主要使用在社會科學領域及其他學術准則中,國內很多期刊也是採用的APA格式。
MLA是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制定的論文指導格式,多用於人文學科。
CMS格式源於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在1906年出版的Manual Style,主要用於人文學(humanities),它使用腳注、章節附註和參考文獻目錄來註明文獻來源。
哈佛文獻格式是哈佛大學的論文參考文獻標准,全名為:哈佛注釋體系(Harvard System),起源於美國,但是在英國和澳洲等國家運用得比較多,尤其在物理和自然科學領域。
參考文獻的國家標准:
1、前言。
1.1 本標准規定了各類型出版物中的文後 參考 文獻 的著錄項目、著錄順序、著錄用的符號、各個著錄項目的著錄 方法 以及參考文獻標注法。
1.2 本標准專供著者與編者編纂文後參考文獻使用,而不是圖書館員、文獻目錄編纂者以及索引編輯者使用的文獻著錄規則。
2、名詞、術語。
2.1 文後參考文獻:為撰寫或編輯論著而引用的有關圖書資料。
2.2 識別題名: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 (ISDS) 認可的某種連續出版物唯一的名稱。
3、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
本標准分別規定了專著、連續出版物、專利文獻、專著中析出的文獻以及連續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獻的著錄格式。
在五種著錄格式中,凡是標注「供選擇」字樣的著錄項目系參考文獻的選擇項目,其餘的著錄項目系參考文獻的主要項目。可以按本標准第 6 章的規定或根據文獻自身的特徵取捨選擇項目。
6. 論文文獻引用格式示範
論文文獻引用格式示範的具體操作如下:
工具:聯想電腦、論文一份、文獻。
1、「引用」就是在自己的學術資料中,使用別人的作品來證明或者加強自己的觀點,只列出已發表的有影響的參考文獻,盡量不要引用未發表的數據、摘要、論文或其他間接材料,先選擇好需要引用的材料文獻。
7. 參考文獻怎麼引用
參考文獻引用方法:當文內引用採用姓名和年份的方式,則以時間順序在文內列出多個文獻,再以字母順序在文後列出這些文獻。當文內引用採用文獻號,則以數字順序在文內和文後列出文獻。
不同的期刊因其風格差異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規則。
例如,目標期刊採用APA格式,"et al"只在文章有六個或六個以上作者時才在文內使用。因此,一定要仔細查看目標期刊的作者須知和已發表的論文。
如果在文內引用會議摘要、會議論文集、個人通信或未發表的數據,應當以括弧註明出版狀態。
書寫技巧:
把游標放在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在菜單欄上選「插入|腳注和章節附註」,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章節附註」,點擊「選項」按鈕修改編號格式為阿拉伯數字,位置為「文檔結尾」,確定後Word就在游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並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請你鍵入參考文獻的說明,在這里按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添加相應文獻。
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弧把編號括起來,以word2007為例,可以在插入章節附註時先把游標移至需要插入章節附註的地方,然後點擊引用-腳注下面的一個小箭頭,在出現的對話框中有個自定義,然後輸入中括弧及數字,然後點插入,然後自動跳轉到本節/本文檔末端,此時再輸入參考文獻內容即可。
8. 怎麼引用參考文獻
引用參考文獻方法如下:
一、不能抄襲
1、對於觀點,需要重新總結,用自己的話適合自己文章的語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並注釋。
2、對於數,需要准確地使用數據的環境、條件等等,標明來源並注釋。
3、對於一些經典的話要引用原文,須在文章將原文用雙引號括起來,表明是原文引用參考文獻,並註明出處。文章應有自己觀點和立場,每一篇論文的觀點和立場應該有所不同。直接照抄其他論文中的原文,是對論文的一種馬虎態度,沒有深刻考慮被引論文的立場和自己論文的上下文。
二、引用來源
1、專業論文應盡量引用專業來源,優先順序如下:學科較著名的開創性的論文、有影響力期刊的論文、有影響力會議的論文、學術著作、一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協議的版本、法律的版本、手冊的版本、經典教科書、一般指導性書籍、大眾期刊、報紙、商業期刊、網站、個人博客等。
2、查找引用源應該查找一級出處。就是最開始發表這一觀點的論文。該論文可能被其他論文引用,則引用論文為二級論文。只有一級出處才是最真實的表現,其他的二級出處可能摻雜其他作者的立場和觀點。只有找到了一級出處才說明作者對該問題做了較深刻的研究。
3、引用來源的選擇。有時都是一級出處但仍可選擇。比如同時有書,論文,網站,資料庫,綜述等等。論文一定要引論文,論文往往是最原始的。有研究性論文就不要使用綜述,綜述往往是二級出處。有論文就不用書,除非書中有很大的改動。有論文和書,網站和資料庫就不要考慮。
三、引文出處的排列順序
按出現順序排序:在文章中先出現的引用先列出處。現在一般的中文雜志都應該是按照此標准。
但是,實國內學生的做法往往沒有順序,看看注釋列表也沒有什麼順序。這樣只能說是還沒有了解論文的基本寫作原則,更不利於後期的論文查重。
四、出處的寫法
一般的雜志會給出自己排版方法和順序,是為方便讀者能找到原文,所以一切以此原則出發。如一篇論文在一個沒有出版物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那最好標注電子版本的地址,同理適用於內部研究報告。所使用的資料庫,手冊也應標註上版本,年代,網址方便查找,書籍應當註明頁碼。
文獻引用應滲透到全文的不同部分
許多論文只在引言中引用參考文獻,實際上論文各部分可能都涉及必要的文獻引用(如果引用只出現在引言中,就顯得不專業)。
1、在標題中引用文獻的情況極少出現,往往是對一篇文章改錯或糾錯時在標題中直接引用(原文標題甚至作者)。
2、在摘要中引用的文章一般屬於重要的文章。然而,摘要是可以獨立閱讀的文本,因此不能採用編碼引用。可以採用作者、出版物簡寫、卷、年、起始頁的格式來引用某文獻,具體如何做,應看出版物指南。
3、大量的文獻引用通常出現在引言中,通過引用參考文獻來實現如下目的:說明你問題的來源是什麼,問題為何重要;指出你面對的問題已經有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空白;指出你將採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結果;交代你的工作將推進、補充或糾正之前的哪些工作。
4、在介紹方法時,需要引用文獻來說明方法的來源。即便你給出了自己的方法,也適當引用別人的方法,對比說明你的方法有何優勢,或者引用別人的工作以檢驗你的方法的合理性。
5、對於結果的介紹,也需要引用文獻來說明你得到了什麼新的或者不一樣的結果。在討論結果時,需要引用文獻來說明你思考問題的方式合理。如果你的論文涉及過程分析,那麼還需要交代使用了誰的方法。
6、最後,在介紹結論時,可以對比文獻指出你有什麼重要貢獻等。
總結而言,為了顯得很專業,需要引用原始文獻、引用親自閱讀過的文獻、引用相關文獻、尊重文獻的本意、滿足格式要求和引用規范、將文獻工作邏輯地嵌入到自己內容介紹之中、將文獻引用貫穿到全文各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