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演講中需要納入哪些內容
第一,支持主要意念。
在較長的演講中,要點可能會有好幾個,但若想持久地引起聽眾共鳴,要點應越少越好,而且對於每一個要點都要有支持的材料。在前面我們曾經討論過一種支持演講重點的方法,那就是借故事,或出於自己生活的經驗來說明,讓聽眾按演講者的要求去行事。這種類型的例子很受歡迎,因為它正合乎人們的口味,那就是「人人愛故事」。事件或者意外一般是演說者最常用的例子,但它們卻不是用以支持要點的唯一方法。另外,你還可以使用統計數字、依科學方式歸納的圖解、專家的證言、類比、展示或證明等等,這些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統計數字對演講內容。
統計數字是用以證實某種情況時,經過挑選,概括的專門數據,它們也能給你深刻的印象,而且很有說服力,特點是它具有證據的功用,是孤立的事例所不能企及的。沙克預防小兒麻痹疫苗所以被認為確實有效,是因為它依據的是全國各地的統計數字。誠然,也有個別無效者,但是那隻是極個別的一種例外。根據這一例外而發表的議論,是不能使為人父母者相信沙克疫苗不能保護自己孩子的。
但是數字本身容易遭人厭煩,應明智而審慎地使用。在使用時應配合其動態語言,以令其具有鮮活的色彩。
下面這個事例可以用來說明,把統計數字和我們所熟悉的事物相比較,可以收到加強印象的效果。一位主管認為紐約人太疏懶,他們習慣於不馬上去接聽電話,因而造成大量時間損失。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他用數字進行了強調:每100通電話當中,有7通顯示,在收受電話的人回答之前,有超過一分鍾的耽擱。每天共有28萬分鍾損失在這種方式之下。如果以6個月的時間為期,紐約的這種對時間的耽擱,便差不多和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已經過去的營業時間相等。
在演講中,僅僅只提出數字、數量本身,是不會留給人們什麼印象的,它們必須佐以實例。假使可能,還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敘說。記得在大壩水庫下面的一個大發電房裡,我曾經聽過一個導游的解說。他原本可以告訴我們這個房間的平方英尺等數字的,但那樣與我們下面介紹的他所使用的方法相比較,說服力就會相差百倍!他告訴我們這個房間的寬廣程度,足以容納1萬人在一個規劃的球場上觀賞足球賽,另外每邊的空地還可以開辟數個網球場之用。
在我的布魯克林中區青年基督徒協會的演說班裡,以前有一個學生,他在某次演講中提到前一年毀於火災的房屋數目。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有多少間被毀,而是用了一個比喻——
假如將這些燒毀的建築並排放置,由此排成的長龍可由紐約接至芝加哥,而且,假如把在火災中喪命的人們每半英里放置一個,這條慘愁的長龍便又可從芝加哥排回到布魯克林。
他所列舉的數字,我幾乎沒有一點印象,可是過了這么多年,我卻依舊心有餘悸地彷彿看到了那一長列燃燒中的建築,一路由曼哈頓島延伸到伊利諾伊州的庫克縣的熊熊火海。
第三,使用專家的證言。
使用專家的證言,也是在演講中應使用的主要技巧。使用這種技巧常能有效地支持自己所要發表的觀點。不過在使用之前,宜先回答下列問題作為檢驗:其一,將使用的引述是不是正確?
其二,它是不是取自該人士的專門知識領域之內?比如在討論經濟學時,卻引述的是喬·路易的話,你這樣做顯然只是在借用他的姓氏,而非他的專才。
其三,引述的對象是不是為聽眾所熟知和尊敬?
其四,該引述是不是確系根據第一手資料而出,而不是個人的興趣或偏見?
我在布魯克林商會的班上有一個學員,以前他在講到專業化的必要時,常常喜歡以引述安德魯·卡耐基作為開始。他的選擇明智嗎?我看還是比較恰切的,因為他的引述正確,並且他所引述的人夠資格談論有關事業成功之事,因此受到聽眾的尊敬。他所引述的這段佳言,今日仍然值得復述:我相信在任何一行里,通往出人頭地的成功之路,在於使你自己成為那一行里的大家。
我不相信分散個人才智的策略,而且依我的經驗,就算有吧,我也很少碰見有人多方面的分心,而仍能在賺錢方面成為人上之人——在製造業方面我更確定沒有。能成功的人都是那些選定一行,便執著堅持的人。
第四,使用類比。
根據韋氏字典,類比是指「兩樣事物之間相似的關系……非存在於事物本身的相像,而在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性質、狀況或效用的相像」。
在演講時,使用類比支持一個主要論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以下便是一段題目為《需要更大電力》的演講摘錄,是吉拉德·戴維生在任職內政部助理秘書時的演講稿。請注意他怎樣利用類比來做比較,以支持自己的論點。
繁榮的經濟必須要不斷向前邁進,不然就會陷於紊亂。就猶如飛機停憩於地面時,只是一堆無用的螺釘、螺帽的組合。但是它一旦在空中飛行時,就會如魚得水,發揮它有效的功能。為了要在高空停留,它必須繼續前進。它若不前進,停留就會使它失去平衡,從空中栽下來。
這里有另一個類比,它恐怕是演說史上最傑出的類比了。它是林肯在艱難的南北戰爭期間,回答批評他的人所使用的。
各位先生,我想讓各位來做一番假設。假設你所有的財產都是黃金,而你把它交付給著名的走繩索家伯羅丁手中,讓他將之通過繩索帶到尼亞加拉瀑布那邊去。當他行經在瀑布之上時,你是否會搖動繩索,或不斷地干擾他,喊叫他,讓他「再俯低些!再走快些!」不會的,我確信你肯定不會。相反,你會屏息閉嘴,肅立在一邊,直到他安全地走過。現在政府也處於和他相同的境地。它目前正背負著巨大的重量要越過狂瀾洶涌的海洋,數不盡的財寶就握在它的手中。它正竭盡所能地工作。請勿打擾它!只要保持沉著,它便能帶著大家的希望安然抵達對岸。
第五,使用展示。
一家鋼鐵鍋爐公司的主管說,為了更好地對代銷商進行講解,他們需要一種好的方法,以便戲劇性地說明燃料應由火爐底部加入,而不是由頂部加入。於是他們想出了這個簡單而又有力的展示方法。演講人先點上一支蠟燭,然後說道:請看這火焰燒得多麼明亮,它躥得多麼高!相必你們已經注意到了,火焰並不冒煙,這是由於所有的燃料實際上都被轉化成了熱能。
蠟燭的燃料是由底下供應,就好比鋼鐵鍋爐是眾火爐底部添加燃料一樣。假設這支蠟燭是由頂上供應燃料的,火焰就會像手撥的火爐那樣。(就在這時,演講人將蠟燭上下倒置過來。)
請各位留意火焰是怎麼逐漸滅掉的,聞聞這股煙味,聽,它在噼噼啪啪作響。瞧瞧這火焰,由於它的燃燒不充分,變得多紅。直至最後,由於來自頂上的燃料不足,火焰也隨之熄滅了。
亨利·羅賓遜在幾年前為《你的生活》雜志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律師怎麼才能勝訴。」文中描述了一位名叫亞伯·胡莫的人,他是一家保險公司的律師。他在和人進行一場有關傷害訴訟時,就十分有效地運用了戲劇性的展示表演。原告波士特先生主訴的事由是:自己被電梯從通道上摔下,致使肩膀嚴重受傷,右臂根本無法舉起。
胡莫對此顯得尤為關切。「波士特先生,」他信心十足地說,「請讓陪審團看看你能把手臂舉多高。」波士特小心翼翼地把手臂舉至耳齊。「現在再讓我們看看,在受傷以前,你能把手臂舉多高。」胡莫這樣慫恿他。「像這樣高。」原告說著便不自覺地伸直了手臂,高舉過肩。
陪審團對原告先生這番舉動到底是怎麼的反應,就不言自明了吧。
在較長演講中,要使聽眾始終集中注意力,有三、四個要點需要特別注意。它們不到一分鍾就能說完,向聽眾照本宣科地敘說將是枯燥乏味的。那怎樣才能讓這些論點生動活潑起來呢?那就是你所使用的支持材料,它會讓你的演講火花進射,情趣頓生。借用事件、比較和展示,可令你的主要意念清晰地呈現出來。借用統計數字和證詞可以有力地說明事實,並加強主要論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