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通天教主的徒弟都是妖怪
孫悟空曾說,天道就是萬物的劫難,天命所歸就是一族取代另一族的歷史。通天教主法力無邊,卻只收妖怪當徒弟,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野獸鬼怪多而已,沒有更多的挑選餘地。
在夏商周時期,原始的人類蒙昧無知,缺少通靈。相比之下,同樣無知的獸類卻憑借著先天優勢在修煉一道上碾壓人類。隨著倉頡造字,人類文化得以傳承,人類的智慧得到啟蒙,修煉對於人類來說才開始變得簡單。
(1)梵梨花怎麼代理擴展閱讀
通天教主的徒弟:
1、多寶道人
多寶道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如來佛,他是通天教主的四大弟子之首。他代理師傅設立誅仙陣,在截教中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傳說天地初開,鴻蒙初判,鴻鈞道人在分寶岩分寶,剩下的所有先天靈寶都歸了多寶道人,因此「多寶」就傳說足有千件。
2、金靈聖母
她乃截教通天教門下四大弟子之一,法力高強,其道行更勝闡教十二金仙。
萬仙陣之戰時,金靈聖母曾與文殊菩薩、普賢真人、慈航道人對敵,「三位大士忿怒, 各騎青獅、白象、金犰攻上前來,大戰金靈聖母,聖母端然不懼,龍虎玉如意左右敲搖」,力戰三大士之際,不料被燃燈道人用定海珠偷襲,當場命喪。後被封為坎官斗姆,為星宿之首。座下弟子有聞仲。
3、無當聖母
無當聖母即黎山聖母/無極無生老母在戰斗形態的別名,自萬仙陣一戰,無當聖母中尊師命先行撤走,為截教保留下來一份生機。
後以黎聖母的身份行道,在眾神仙中口碑甚好,在明代楊景賢的《西遊記》中,為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師姐,在吳承恩《西遊記》中,在四聖試禪心中考驗過豬八戒,又在黃花觀指引孫悟空去找毗藍婆菩薩收妖。
傳說中驪山老母橫跨多個時代,具有極為強大的法力,並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如齊宣王的妻子鍾無艷(戰國時代)、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唐代)、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宋代)、祝英台(東晉時期)、千年白蛇白素貞(宋代)等,都為驪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② 尋一跟花木蘭類似的傳說
1、婦好(商):她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後。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於公元前12世紀的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婦好」墓,使這位湮滅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的事跡,重見天日。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應該給予這位古代的傑出婦女以應有的歷史地位。墓葬被發掘時,墓內物件保存完好。除發掘出大量青銅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寶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
由於頻繁的戰亂,商王朝留給今人的痕跡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就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遺物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一位特殊的女人。她就是「婦好」,可見她的地位有多顯赫。
2、樊梨花(唐):唐太宗貞觀年間人。其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她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她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3、佘賽花(後唐):佘太君,名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佑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她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4、花木蘭(北魏):在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5、潘寶珠(北魏):《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記載:潘寶珠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之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
6、梁紅玉(宋):史書中雖不見其名,只稱梁氏,但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後結識韓世忠。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 農歷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軍圍攻,力盡傷重落馬而死。終年三十三歲。金人感其忠勇,將其遺體示眾後送回,朝廷聞訊大加弔唁。
7、奢香(元):彝名舍茲,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藺州)宣撫使、彝族恆部扯勒君長奢氏之女。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十四,嫁與貴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長、貴州宣慰使靄翠為妻。其夫靄翠,彝名隴贊阿期,系貴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納四十六世孫,元末襲任順元宣撫使,八番順元宣慰使加雲南行省左丞。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王朝中央政權,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銷原元建制,設貴州宣撫司。靄翠與水東的宋蒙古歹、普定的女總管適爾等先後率部歸附明王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襲」,」賦稅聽其輸納」。以靄翠為貴州宣撫使;宋蒙古歹為宣撫同知,並賜名曰」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鑒於靄翠統轄的水西領地較廣,是控制川滇黔邊境的戰略要地,民族眾多,具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兵力強大,行動統一,其對西南政局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下詔,」升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以靄翠為宣慰使,宋欽為宣慰同知,令靄翠位各宣慰之上,設治所於貴州城內(今貴陽)」。奢香自幼聰明能幹,好學深思,婚後成為靄翠的內助,經常輔佐丈夫處理宣慰司的許多政事。在與丈夫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奢香逐步增長了攝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賢能聞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愛戴、尊稱為苴慕,即君長之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東的宋欽死去,由其妻劉淑貞代襲宣慰同知一職。同年,靄翠病逝。由於子尚年幼,不能承襲父職,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撫孤之痛,代襲貴州省宣慰使職。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年僅35歲的奢香不幸病逝。明太祖朱元璋特派使臣到水西,參加奢香的葬禮,加謚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8、岑花(明):即瓦氏夫人。生於明治九年(1496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她是壯族土司時代著名的抗倭英雄。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CR以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
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征調到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戰死於海南。於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政績依舊斐然。
廣西百色市田州鎮(現田陽)隆平村那豆屯東北約500米有一塊田地叫「地太」,壯語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根據《鎮安府志》記載,以「地太」為中心方圓一千畝的范圍內,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祿、22世祖岑瀾在內的7座土官墓。可惜近代已經全部遭到徹底破壞,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經不見蹤影。1989年,附近的農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魚塘邊找到了一塊蓋水溝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瓦氏太君之墓」,使人們又重新記憶起了這位明代的壯族女英雄。現在,在墓地的舊址修復了瓦氏夫人的陵墓,成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每年不少群眾,都自覺的去那裡吊念這位民族英雄。
9、秦良玉(明朝):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
《明史》、《南明史》等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10、杜鳳揚(清):生卒年份不詳,是雲南回民起義軍女首領。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民起義軍杜文秀長女,童年隨父起義。清官吏稱其「知兵善戰,為賊所推服」。同治七年曾率軍擊潰雲貴總督劉岳昭軍(其中有久經戰陣的湘軍),圍攻昆明城。不久清廷調大軍進援,杜文秀失敗。杜鳳揚逃至民間,後為雲南提督馬如龍(起義軍叛徒)搜獲。最後在昆明被巡撫岑毓英秘密處死。